百岁名医干祖望耳鼻喉科临证精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临床辨证,病症相兼

1.干老在临诊中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五诊,了解病因、病史,分析疾病的病位、病机,通过十纲辨证指导立法选方用药。除综合辨证外,干老对具体症状亦有独特的辨证经验。如耳鸣辨证,有哄鸣音,且音调高、音量大,拒绝外来噪声(即听到外来噪声而心烦讨厌或鸣声更响)者为实证;鸣声低微,音量较小,能接受外来噪声(对外来频率相似的噪声不拒绝或可以掩盖鸣声)者为虚证。耳聋初起,伴有耳闭者,为肺气不宣或痰浊上蒙;伴心烦失眠者,为心火上炎;伴口苦,血压波动者,属肝阳上亢;久聋常见气滞血瘀;疲劳后加重者,属气血不足;眩晕站立时加重,平卧时缓解者,属气血不足,清阳不升,反之则为肝阳上扰。鼻塞呈交替性,活动后能缓解者,为气虚;持续性鼻塞,活动后不能缓解者,属血瘀证;鼻涕清稀者,常为虚寒所致,但肺热亦可出现清涕,是“金遇火甚可化为水”所致;清涕如水,遇冷、遇热即自淋者,多为肾虚不固,需结合鼻黏膜色泽及体征来判断。咽部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病在肺肾,属阴虚;淋巴滤泡团块样增生(数个滤泡融合在一起),病在脾土,为气虚。中鼻道有脓涕潴积者,为鼻渊,多为胆移热于脑;下鼻道积有浊涕者,属鼻窒,属肺热证。若声带肥厚、室带肥厚、声带息肉、小结呈苍白色黯者,多为血瘀夹痰;嫩泽淡白如水泡样者,多为痰湿夹瘀。口干不择饮者为血瘀,口干择温饮者为阳气虚,口干择冷饮者属胃热;咽痒呛咳者多属风邪束肺,咽痒灼痛,午后加重者属相火上炙;脑纹舌如遇咸、酸刺激而疼痛者属阴虚,无反应者为生理性。脓液热臭者属火,腥臭者属湿,无味质稀者属虚。
2.耳鼻咽喉口腔疾病,大部分为黏膜的病变,干老将其辨证归纳为10个主要方面:
(1)辨色泽:正常的黏膜色红而润泽。深红而鲜艳,是属热证;色淡无华,属寒属虚;黯红、紫红,属于血瘀之证。辨颜色要注意光线,日光和灯光不同,强光和弱光也有差异。如果经验不足,可以观察黏膜颜色时与其口唇相比较,一般患者无重病时,口唇的颜色能反映其黏膜的正常颜色,因此可以用来比色。
(2)辨疼痛:疼痛重者,实证为多;疼痛轻者,虚实夹杂。耳中疼痛,多属肝火;齿根疼痛,得温热(如热敷、红外线照射等)而减轻者属寒,疼痛伴烧灼感者属热。
(3)辨肿胀:肿胀有虚实,实证肿胀为局限性,病程短;虚证肿胀呈弥漫性,病程较长。肿胀兼见疼痛者,多属实证。肿处按之无痛,是属虚证。
(4)辨肿块:肿块是指黏膜内或黏膜下有可以触及的包块。肿块之辨,关键在于其软硬及出血与否。良性肿块大多较软,触之不易出血,例如痰包(囊肿)之类。恶性肿块大多较硬,触之易于出血,且伴有疼痛、溃疡、张口困难、口眼 斜等症状。另有《口齿类要》所述“茧唇”一证:“唇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即慢性剥脱性唇炎。此形似下唇肿块,实则不然,是属痂块,由风邪入络,气血不行,久而成瘀致病。
(5)辨斑点:斑点在黏膜,大多应引起重视,尤其是口腔黏膜。白斑、红斑均易发生恶性变。白斑患处红白相兼,而红色区深于他处者,属热;白斑局部兼以糜烂,多因湿浊上蒸;线条状的斑点出现在颊部等处,亦多属于湿热。白斑处黏膜角化,甚则有韧硬感者,属瘀血之证。
(6)辨溃烂:辨黏膜溃烂,要注意发病部位、病程及黏膜的颜色。①部位:溃烂在于舌,以心火上炎或心脾积热为主,有时尚须细分舌上部位。如唇、颊、腭、龈,新病多属胃火,久病则多脾虚。溃烂在喉部及鼻咽部,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因此两处是癌性溃疡好发部位。②病程:新病溃烂,多属火热之证;久病溃烂,多属脾虚而湿浊、湿热上蒸。溃烂日久不愈,应注意是否为恶性肿瘤。③颜色:溃烂色黄属热;色白或灰属虚、属寒。溃处周围充血,属热;溃处周围色淡,属寒。
(7)辨假膜:假膜是指黏膜溃烂处上覆白腐物,形如白膜者而言,又称伪膜、义膜。对此,首先要辨清楚是否为假膜。若以棉球、棉签轻拭即去,黏膜无出血,拭去以后亦不再复生者,则为浮腐物而非假膜。假膜一般色白,高出黏膜,轻拭不易除去,重拭后方能拭下,暴露一出血面,但不久又能再生。假膜常见于白喉与口糜(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前者假膜坚韧,不易捣碎,更难拭除,部位咽喉为主,有时蔓延到口腔或气管,其病因属外感疫毒;后者假膜质松而厚,似凝乳、雪片,部位在口唇、腭、颊,或在口底,多见于小儿,其病因以湿热上蒸为主。此外,有少数咽喉、口唇的疾患亦可出现黄色或灰白色假膜,应与其他症状、体征综合辨证。
(8)辨痒:黏膜病证常常出现痒的症状,尤其是鼻腔和咽喉最为多见。从病因分,初病多属风邪,久痒则多因于相火;从部位分,在鼻腔或齿龈作痒多因于风邪,在咽喉作痒,则风邪与相火两种病因均较常见。
(9)辨脓血:一般而言,脓之生成,为邪正交争产物。无邪不作脓,正虚亦不能成脓,故化脓性病变多为实证。但亦有邪毒未去、正气已虚之证,即所谓“散固不能,成亦不易”之境,则须扶正托毒。辨脓方法:脓黄而稠,速成速溃,是为实证,多因阳明热盛,兼染火毒而致;脓白而稀,难成难愈是为虚实夹杂,多因肺胃不足,虚火上炎而致。黏膜出血,鼻腔最多,齿龈次之。辨出血要辨色、质、量,其中量之多寡最有意义。虽言色红质稠为实,色淡质稀为虚,但血色总是红赤,混夹涕水唾液则又难分其稀稠。唯出血量可以明辨,量多势急或夹杂脓血,是因胃火燔灼,血热妄行之故;出血量少势缓,点滴而渗,是属虚火上炎或气不摄血之证。病程较长者,要注意有可能兼夹瘀血。
(10)辨气味:人之口中,均有一定的气味。正常情况下,自己不能闻到,亦不为他人所感觉。口鼻咽喉病变,或是有全身性的疾病,常使气味加重,人称“口臭”。对于气味,详审细辨,又可分为数种。气味呈枯焦臭者,为肝火内炽,或心脾积热;如臭鸭蛋气味者,多属胃热;似鱼腥臭者,为血虚,或血虚有热;类同肮脏抹桌布气味者,属脾虚湿浊相兼;近于尸体腐烂气味者,多见于恶性、坏死性病变,例如走马牙疳(坏死性龈口炎)、鼻咽癌等。
他还总结了三字经便于记忆:
疼痛:风上腾,见表证;红而肿,热毒盛;肝阳升,痛必甚;虚象疼,轻而钝。
瘙痒:皮肤痒,风和湿;多嚏痒,过敏质;喉久痒,相火炙。
肿胀:红肿热,白肿痰,漫肿气,久肿衰。
流脓:虚或寒,清且白,黄和稠,热毒迫。
充血:深红热,淡红寒。久病晦,似猪肝;新病艳,如染丹。
出血:血离经,分虚实。热迫营,涌出急;脾失统,缓渗滴。
积液:积液生,是痰浊。清白稀,因寒作;黄而稠,热与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