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监测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钉螺分布与扩散

一、不同流行类型分布
1.水网型
主要指长江与钱塘江之间的长江三角洲的广大平原地区。这类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道纵横如蛛网,钉螺随网状水系呈线状分布。
2.山丘型
该型地理环境复杂,包括平坝、丘陵和高山。主要在我国南部,如四川、云南等地,但华东的江苏、安徽、福建、浙江,华南的广西,广东都有此类型。钉螺一般沿山区水系分布,水系以山峰为界,因此钉螺的分布单元性强。钉螺沿水系自上而下分布,面积孤立散在,但分布范围广,主要孳生地为灌溉沟渠和田边,环境极复杂。
3.湖沼型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湘、鄂、赣、皖、苏5省的沿江洲滩及湖泊沿岸,存在着大片冬陆夏水的洲滩,这类地区有螺范围大,呈面状分布。
二、不同环境类型分布
1.水线上下
钉螺分布在河岸水线上下1m的范围内,主要分布在水线上33cm的范围内,全年平均有10%~15%的钉螺在水线以下,6月份水线下钉螺较多,主要分布在水线下30~60cm范围,河底中心部未发现钉螺。水线上河岸的潮湿范围与坡度有关,平坦者潮湿面积大,陡者潮湿面积小,因此河岸钉螺分布的范围与坡度有关。由于钉螺活动缓慢,故水位猛涨时,水下钉螺暂时增多。在冬季和初春,水下钉螺的比例较低,约为5%。在春末夏初时比例较高,主要是大量幼螺水栖的缘故。
2.土表和土层
钉螺经常出没于表层的土内,在全年的各个月份中,都有一部分钉螺在土内洞穴缝隙中匿居。在水网地区,全年平均钉螺在土表的约占60%,土内占40%,其中在5cm以上的土内浅层约占35%,在更深的土内层约占5%。土内钉螺所占的比例,以冬季最多(约占50%),夏季次之(约占40%),春秋季约占30%~40%。钉螺在土层中的深度,一年中以冬季最深,可达14cm,其他季节一般在6cm以内,但可因地而异。
3.沟渠
水流缓慢的沟渠适于钉螺栖息,因此密度较高。沟渠中的钉螺常年以陆栖为主,集中于近水岩壁,水退后,钉螺密集于潮湿的沟底。
4.稻田
稻田中钉螺大多分布在进出水口和田埂附近,特别是和有螺沟连接的进出水口。山丘地区梯田钉螺多分布于田后壁。在距田埂3m以上的田中,钉螺往往极少,这种现象在面积较大的稻田中特别显著。荒田和没有积水的冬闲田内钉螺密度较高,积水的冬闲田次之,二熟田内很低。
5.滩地
滩地广阔,钉螺呈面状分布。每年一度被洪水淹没,水退后滩地潮湿,杂草和芦苇丛生,有利于钉螺孳生。钉螺分布因高程滩地的淹水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一年中淹水时间8个月以上的滩地未发现钉螺,淹水2~5个月的滩地钉螺较多,淹水日数极少或不被水淹的滩地一般未发现钉螺。由于淹水时间和植被不同,钉螺呈聚集性分布。有些地方呈两线(最高有螺线和最低有螺线)、三带(上稀螺带、密螺带、下稀螺带)的分布特点。
三、残存钉螺分布
经过灭螺后钉螺密度显著降低的地方,钉螺的分布由片状、线状变为点状、段状。在一般环境内,往往不易找到钉螺,但某些复杂环境和灭螺工作遗漏的地方仍可找到。即使只有少量钉螺的地方,也可发现螺卵、幼螺,甚至感染性钉螺,且其繁殖力相当强。这类地点,在水网地区有浅滩、洼滩、石驳桥、桥墩、水码头、宅基、树根、河边小芦苇丛、灌溉系统的干渠和支渠及相连的田地、鱼池、竹林等;在山丘地区有进出水口、水闸、涵洞、山坡草圃、竹林、石缝、石洞、梯田后壁等;在湖沼地区有坝埂边,圩堤护石岸、取土坑、闸门、柳林、芦苇丛、芦滩内的坑洼、草滩上的废垄等。
四、钉螺迁移与扩散
1.迁移
据观察,山沟中的钉螺在流速0.1~0.15m/s的水中,可逆水移行;流速0.5~0.6m/s时移行困难;流速在0.8~1.0m/s时,稍久即被冲走。据观察,湖滩的钉螺在4~5月份的迁移距离一般在2m以内,最远可达80m。
2.扩散
钉螺扩散的方式有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
主动扩散:主要以幼螺浮于水面随水流被动扩散,如不受外界影响不致下沉;成螺则伸张腹足,倒悬水面游动,最长时间可达20分钟,距离可达32m;
被动扩散:方式较多,如钉螺可附在船底或植物的断茎、残叶等载体漂流扩散;或随人畜活动而扩散,如人们穿着的鞋能黏着螺卵,牛蹄间隙可夹带钉螺;或打鱼、捞虾、打湖草、移种芦苇、茭白等水生植物,都可能将钉螺携带到其他地方,造成扩散。
在湖沼型地区,滩地被围垦以后,在垸内实现园田化,沟渠纵横交错,从湖沼型变成水网型。由于生产需要,往往开闸进行自流灌溉或电力灌溉,因而垸外有螺滩地的钉螺随水扩散到垸内,造成钉螺广泛分布,引起血吸虫病传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