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脑髓情志病门
急性脑血管病(中风)
1.归男,50岁。平素嗜酒频年,右额常痛,两日以前骤然口眼斜,左半身不用。此中风之的候,现代所谓脑出血者是。所幸神志尚未完全模糊,语言亦不謇涩,表示脑出血部分尚未扩大蔓延,治疗得当,将护中肯,生命或能保全,但偏枯已不能根治。
当归9克,粉丹皮9克,指迷茯苓丸15克(包煎),芦荟3克,草决明9克,龙胆草1.5克,淡竹沥60克(分冲),蚤休9克,川贝母9克,怀牛膝12克,远志肉6克。
二诊:中风古人有中脏、中腑、中经、中络之分。中脏乃脑出血之弥漫不易吸收,危症也;中腑较中脏为轻,大致是脑部小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中经、中络多属神经末梢疾患,局部功能失其作用而已。患者平素嗜酒而面色潮红,血压亢进可知。此番虽中而神志逐渐清晰,腿足之强硬亦能屈伸,乃中腑之类也。两足浮肿,血压高者,非心脏病即肾脏病;其脉细,属于心脏病居多。但中风者之强心剂最宜审慎,质言之,强心而不增高血压是也。古方地黄饮子最为的当。
(1)炮附片9克,巴戟天9克,川石斛9克,生熟地各18克,枸杞子9克,怀牛膝9克,全当归12克,远志肉6克,破故纸9克,炙甘草3克,五味子4.5克。
(2)大便不通加竹沥60克(分冲);海带煨汤常服。
【注】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由于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出血,引起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脑组织损害,出现偏瘫、失语、昏迷等常见症状的一组疾病。因其发病急骤,临床上常称之为脑血管意外、中风或卒中。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前者又分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分为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急性脑贫血、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指持续时间短,一般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者)。
本病在中医文献归属于“中风”、“卒中”、“大厥”、“瘖厥”、“风痱”、“偏枯”等范畴。古人认为,中风的发生机制,多由肝肾亏损于下,气血并走于上,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而为头额掣痛、眩晕、耳鸣等。风阳之动,必夹痰火,窜阻脏腑经络,而有中脏、中腑、中经、中络之分。章师指出:“中脏乃脑出血之弥漫不易吸收,危症也;中腑较中脏为轻,大致是脑部小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中经、中络多属神经末梢疾患,局部功能失其作用而已。”
本案患者平素嗜酒,酒客必多痰火,故骤然口眼斜,左半身不用,属出血性中风已无疑问。所幸病者神志尚未完全模糊,语言亦不謇涩,表示脑出血范围尚无扩大蔓延,仅为痰火窜及中腑证象,治宜泻肝降火、清化痰热。初诊方用当归龙荟丸中之当归、龙胆草、芦荟以清热泻肝、直折火势(参阅高血压董女医案);集指迷茯苓丸以燥湿消痰、行气软坚;合石斛夜光丸中之牛膝、草决明以祛瘀通络、清肝降火;选生铁落饮(《医学心悟》)中之川贝、远志以清热散结、化痰安神;取丹皮、蚤休、竹沥以凉血散瘀、清热化痰。俾火降痰清,而风平浪静。二诊神志逐渐清晰,强硬之腿足亦能屈伸。随见足肿脉细,属高血压心脏病居多,章师拟强心而不增高血压者,则以古方地黄饮子最为的当,故用其中之生熟地、石斛、远志、五味、附子、巴戟以滋阴温阳、强心通窍;合七宝美髯丹中之当归、杞子、牛膝、破故纸以养肝息风、温肾通络;选海藻玉壶汤中之海带、甘草以化痰软坚、缓挛散结;取竹沥以清热化痰、除烦润肠。章师善用此方以治疗中风偏枯病证,并以此方常服而善其后也。
地黄饮子:出自金代刘河间《宣明论方》。主要用于治疗肾虚内夺,语音难出,两足痿弱之证。方中附子、官桂、巴戟、苁蓉温阳补肾、返火归原;熟地、山萸益肾滋阴、壮水济火;菖蒲、远志、茯苓开心宣窍、化痰渗湿;麦冬、石斛、五味敛阴清火、保肺滋水;薄荷搜索余邪;姜、枣调和营卫;阴阳并补、心肾同调,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下肢清冷无力、语音难出、形衰神疲、尿频或失禁、苔腻、脉沉细无力,为其辨证要点。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此方确有强壮体质,兴奋机能,促进舌瘖足废等功能的恢复。并对脊髓空洞症、脑动脉硬化及中风后遗症等属于肾阴阳两虚者均有显著效果。
2.陈女。中风一症,前人有外风、内风之分,有真中、类中之别。内风即现代所称之脑溢血。此病以出血面积之大小、吸收之迟速而定其预后。前人有认为,感受外风之邪而中者为真中;内风为病,而遗留偏枯不遂或麻木不仁者为类中。如年事已高,而见偏废,其废在六十日不恢复者,即难根治。考初中而能苏者,生命多能保全。治偏废之法,扼要有二:一为营养疗法,前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二为恢复神经之麻痹,古人有祛风之说。此二者奏效皆缓。今拟方如下:
(1)蝎尾1.8克,炙僵蚕9克,大活络丹1粒(入煎),当归12克,枸杞子9克,白芍9克,豨莶草12克,牛膝12克,制首乌9克,川断9克,淡竹沥60克(分冲)。
(2)常服海带汤,生西瓜子或菊花煎汤代茶。
【注】这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后遗留偏枯不遂之证,多系内风为病,肝肾阴血亏虚,不荣筋骨所致。章师指出:“治偏废之法扼要有二:一为营养疗法,前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二为恢复神经之麻痹,古人有祛风之说。”故本案取养血息风、祛风通络治法,颇切临床实际。方用撮风散(《证治准绳》)中之虫药蝎尾、僵蚕以息风解痉、化痰通络;集大活络丹以舒筋活络、祛风化湿;合舒筋保安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之当归、白芍、川断、牛膝、僵蚕以养血祛风、强筋健骨;助首乌延寿丹(《世补斋医书》)中之首乌、牛膝、豨莶草以滋养精血、通利筋骨;选杞菊地黄丸中之杞子、菊花以滋阴补肾、平降肝阳;取竹沥以清热化痰、凉血除烦;章师对于高血压患者,经常嘱用生西瓜子30~60克,煎汤代茶,取其利尿、降压,并有软化血管之功效;海带亦有降低血压、软化血管作用。全方持续服用,确有实效。
3.钱男。古今医籍以中风居杂病之首,以其变起仓猝,而施治不易也。张伯龙根据《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说,创介类潜阳、导血下行之法,为治中风辟一新途径。今师法之,为订常服之方。
当归60克,明天麻60克,制首乌90克,大熟地120克,川贝45克,旱莲草45克,京赤芍45克,怀牛膝120克,丹皮60克,女贞子90克,藏红花24克,炙僵蚕90克,白芍60克,淡昆布30克,豨莶草90克,煅石决明45克,木瓜60克,络石藤45克,嫩桑枝90克,潼白蒺藜各45克,蝎尾15克。共研细末,用阿胶100克(烊化),和蜜为丸,每服9克,早晚各1次。
【注】古今医籍以中风居杂病之首,因其变起仓猝,而施治不易也。正如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中风》所说:“中风之证,卒然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斜,手足瘫痪,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张伯龙根据《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说,创介类潜阳、导血下行之法,为治中风辟一新途径。章师根据病者情况,师其法而制订这一中风丸方常服取效。方用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中之阿胶、石决明、白芍以滋阴潜阳、平肝息风;集不换金丹(《成方切用》)中之天麻、蝎尾、僵蚕、白蜜以息风镇痉、化痰通络;合木瓜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之木瓜、熟地、当归、赤芍、牛膝、络石藤换石楠藤以舒筋活络、伸展拘挛;助首乌延寿丹中之首乌、熟地、牛膝、桑枝、旱莲草、女贞子、豨莶草以滋养精血、补益肝肾;益内补丸(《女科切要》)中之潼白蒺藜以养血平肝、滋阴固肾;选海藻玉壶汤中之昆布、川贝、当归以软坚散结、化痰通络;取膈下逐瘀汤中之红花、丹皮、当归、赤芍以活血逐瘀、宣痹通络也。
4.徐老太(1949.12.03)。本方的治疗目的如下:一,中风后,在四个月治疗过程中,已能扶人而行;二,左臂上至肩胛、下至虎口,痛不可支;三,察其痛处,皮肤呈肿状,触之痛尤甚,此局部之血循环发生障碍,在此寒令,不能速效;四,时有小便频数。
潞党参12克,嫩桑枝12克,川独活9克,川桂枝3克,生黄芪15克,海风藤12克,绵杜仲9克,杭白芍9克,白归身15克,豨莶草12克,川续断9克,伸筋草9克,冬虫夏草9克,蝎尾2.4克,金毛脊9克。
【注】这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后遗留左臂肿痛不遂之证,多系内风为病,气血肝肾俱虚,不荣筋骨之故。章师指出:在此寒令,不能速效。方用独活寄生汤(《千金方》)中之党参、归身、白芍、独活、杜仲、桂枝以补益气血、祛除痹痛;集撮风散(《证治准绳》)中之蝎尾、伸筋草换钩藤以息风镇痉、通利经络;合狗脊饮(《易简方便》)中之金毛脊、海风藤、桑枝、续断、杜仲、桂枝、归身以强筋健骨、宣痹除痛;助防己散(《普济方》)中之黄芪、党参、桂枝、独活以益气健脾、温经通络;选首乌延寿丹(《世补斋医书》)中之豨莶草、杜仲以强筋健骨、补益肝肾;配冬虫夏草以滋肾补虚、强腰健膝也。
血管性头痛(头风痛)
1.赵男。头痛已数十年,初起时每周发作一次,痛三至五小时;最近三四年来,几乎每天头痛。瞳孔散大,痛在眉部,久治无效。此血虚生风之象,俗称头风病。
当归12克,川芎9克,小金丹2粒(分2次吞),丹皮12克,全蝎3克,甘松4.5克,蚤休9克,细辛4.5克,僵蚕9克,甘草4.5克。
二诊:头痛已不是每天发作,痛势大见轻减。改以散剂常服,可望根治。
党参60克,天麻30克,僵蚕60克,炙全蝎18克,当归30克,枸杞60克,蚤休30克,香甘松30克,川芎30克。共研细末,每服1.5克,1日3次。
【注】血管性头痛是由头颅部血管运动神经调节障碍所引起的原发性头痛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性剧烈头痛,伴视物模糊、视幻觉、偏盲(脑功能短暂障碍先兆),恶心呕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诊治时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等,其中以偏头痛为最常见。女性多于男性。约60%~80%患者有遗传史,多于青春期发病。
本病属于中医学文献中“头风痛”、“偏头风”、“脑风”、“首风”等范畴。《医林绳墨·头痛》载:“头风之症,亦与头痛无异,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其中关于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的“头风”与本病颇为相似。究其病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此,为至清至高之处。若外为风邪所袭,内为七情、劳倦、饮食等所伤,闭塞清阳,阻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脑络阻痹则痛。正如《类证治裁·头痛》所说:“头为天象,诸阳经会焉,若六气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
本案头痛已数十年,久治无效,此乃血虚生风之象,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名训,故初诊方用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中之当归、川芎、丹皮以补血活血、散瘀定痛;集小金丹以活血止痛、消痰通络;合牵正散(《杨氏家藏方》)中之虫药全蝎、僵蚕以搜剔血络、解痉镇痛;选辟瘟丹(《寿世保元》)中之甘松、细辛、川芎、甘草以芳香辟浊、散寒缓痛;配蚤休以解痉消肿、清除热毒。二诊头痛之势大见轻减,即予原方出入,作成散剂,持久常服,可望其能得到根治也。
小金丹:源于《外科证治全生集》。主要用于治疗痰核、流注、瘰疬、乳岩及阴疽肿痛。方中草乌温散寒湿、逐痰通络;当归、麝香、地龙活血养血、开通经络;五灵脂、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定痛;白胶香生肌止痛、消痈解毒;木鳖子祛痰散结、消肿解毒;墨炭化瘀消肿;糯米善养胃气;酒服以助药势,使诸药速达病所;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局部肿硬钝痛、皮色不变、日久不愈,为其辨证要点。全方共奏消痰化坚、活血止痛之功效。
2.薛男(1953.07.30;26岁)。往年曾以头痛来诊,服散风药无效,补药有效。
干地黄30克,制首乌18克,炙全蝎1.8克(分3次吞服),穞豆衣15克,潼沙苑12克,明天麻6克,全当归12克(后下)。
二诊(1953.08.07;T 37.4℃,P 74次/分):补药治痛见效,更服末药方。
全当归18克,炙全蝎18克,炙蜈蚣5条,蚤休9克,粉丹皮18克,炙僵蚕18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3次。
【注】患者为血管性头痛。前服散风药无效,予补药有效。方用大活络丹(《奇效良方》)中之地黄、当归、首乌、天麻、全蝎以滋养精血、舒筋活络;合青蒿芩芍汤(《医方简义》)中之穞豆衣、地黄以善补肾阴、养血柔肝;配潼沙苑以补肾固精、养肝清火。二诊头痛见效,遂添蚤休、蜈蚣(蚤休散)、僵蚕(排毒散) \丹皮(牡丹散)以镇痉止痛、散瘀通络。研末常服以善其后也。
3.殷男。头痛有虚有实,实则当清当散,虚则当温当补。今患者头痛而眩,按其脉忽大忽小,甚至左右不相符,此虚象也。
炮附块3克,大熟地18克,山萸肉9克,明天麻3克,全当归9克,阿胶珠12克,甘杞子9克,潼沙苑9克,女贞子9克,黑芝麻12克(研)。
【注】头痛有虚有实,张景岳提出:“暂痛者当重邪气,久痛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痛而虚者,久痛而实者,又当应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此论使辨证更细而充实。今患者头痛而眩,其脉大小不定,左右不符,是为虚象。虚则当温当补以治疗之。方用金匮肾气丸中之附子、熟地、山萸肉以温阳补虚、滋肾益肝;集资寿解语汤(《奇效良方》)中之附子、天麻以温阳镇痛、平肝息风;合石斛夜光丸(《原机启微》)中之杞子、熟地、潼沙苑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助首乌延寿丹(《世补斋医书》)中之黑芝麻、女贞子加强滋肾益阴之力;选薯蓣丸(《金匮要略》)中之阿胶、当归促进补肝养血之功。如此阴阳平衡,动静结合,始可生化不息,获取镇定头痛之疗效也。
4.张女。头痛而晕,齿痛,精神疲惫,脉细数,苔薄,舌质微红。乃肝肾不足,虚火上扰,治宜滋补肝肾。
生首乌18克,明天麻4.5克,天冬12克,枸杞子9克,潼沙苑12克,粉甘草4.5克,玄参12克,肥玉竹12克,料豆衣12克。
【注】病者头痛而晕、精神疲惫,乃体质虚弱;其脉细数,舌质微红,系虚火上扰;究其病机属肝肾不足之故,宜滋补肝肾、息风定痛之品治疗之。方用石斛夜光丸中之枸杞、潼沙苑以养血补肝、益精滋肾;集首乌延寿丹中之首乌、料豆衣以滋益肝肾、清除虚火;合资寿解语汤(《奇效良方》)中之天麻、甘草以平肝息风、缓急定痛;选益胃汤(《温病条辨》)中之玉竹、天冬换麦冬、玄参换沙参以甘润养阴、清热生津也。
5.王女。头痛达十年之久,作辍无常,痛剧则呕吐频作,彻夜不寐,痛苦不可名状。治风当先治血,古有名训,但追风通络之品,仍不可少。
炮附块30克,全当归30克,甘枸杞18克,川藁本18克,制半夏18克,绵黄芪30克,大川芎18克,大蜈蚣10条,生白术18克,炒枣仁18克,云茯苓18克,炙全蝎18克,明天麻18克。共研细末,1日3次,每次3克,饭后服。
【注】患者头痛作辍无常达十年之久,痛剧则呕吐频作,彻夜不寐,异常痛苦。乃血虚生风,气血瘀滞,络脉闭阻,当无疑义。治宜养血活血、追风通络。方用右归丸中之附子、枸杞、当归,其中附子辛热走窜、温阳镇痛,可祛表里沉寒、能通经隧瘀阻,枸杞益精养血,当归活血定痛;集归脾汤中之黄芪、白术、茯苓、枣仁、当归以益气健脾、补血养心;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中之半夏、白术、天麻、茯苓以息风定痛、降逆止呕;助藁本散(《御药院方》)中之藁本、川芎以温散风寒、祛瘀止痛;更选撮风散(《证治准绳》)中之虫类全蝎、蜈蚣增强搜风剔络、镇痉定痛力量,可谓切中病情。患者服此散剂方仅两料,即告痊愈。后经随访,知其头痛已历三年未再发作。
6.李女。头痛仅是一种证候,其原因达十数种之多,大别可分官能性、实质性、中毒性。病者是神经痛,大便难亦能使头作痛。
杭菊花9克,明天麻2.4克,酸枣仁9克,黑芝麻12克(包),杭白芍9克,桑椹子15克,料豆衣12克,潼白蒺藜各9克。
【注】病者头痛由肝阴不足,使肝阳上亢之神经痛引起。治宜平肝潜阳、益肝养阴。方用资寿解语汤(《奇效良方)中之天麻、枣仁以平肝息风、宁心安神;合首乌延寿丹中之黑芝麻、桑椹子、料豆衣以滋阴润肠、清除虚火;选石斛夜光丸中之菊花、潼白蒺藜、杭芍换地黄以平降肝阳、敛阴缓痛。此方具有镇痛、镇静等多重作用,故对头神经痛能获著效也。
7.贾男。偏头痛属于神经性者多。
明天麻3克,干地黄15克,桑麻丸90克(分10次吞),酸枣仁9克,制首乌12克,杭芍9克,川羌活4.5克,冬青子9克,北细辛2.4克,藁本9克,潼白蒺藜各9克。
【注】本案为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古人称此头痛发作由阴虚肝旺,风阳上扰所致。治宜滋阴养血、平肝息风。方用资寿解语汤(《奇效良方》)中之天麻、枣仁、羌活以平肝息风、定惊镇痛;集桑麻丸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合内补丸(《女科切要》)中之潼白蒺藜以养血平肝、滋阴固肾;助首乌延寿丹中之首乌、地黄、冬青子以补肝养血、益肾固精;选藁本汤(《圣济总录》)中之藁本、细辛、杭芍、天麻以温散祛痛、柔肝镇痉也。
8.李男。头痛如劈,得汗则稍瘥,可见是充血性。
紫苏叶6克,荆芥穗6克,枳实导滞丸9克(分2次吞),淡豆豉9克,蔓荆子9克,羌活4.5克,川芎4.5克,葱白头5枚,川藁本9克。
【注】头痛如劈,得汗稍瘥,乃风寒袭阻脉络,血管扩张充血之故。治宜大剂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主。方用香苏葱豉汤(《通俗伤寒论》)中之苏叶、荆芥、葱头、豆豉、蔓荆子以发汗解表、祛风止痛;合神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之羌活、川芎、藁本以辛温升散、善止头痛;选枳实导滞丸以燥湿泄热、导滞除痛,是上病下取之法。此方擅于疏风发汗,使邪有出路而消除头痛也。
9.龚男。头部剧痛,两目充血,四日仅一更衣,诱导之。
芦荟3克,郁李仁9克,杭菊花9克,刺蒺藜9克,赤苓9克,茺蔚子9克,草决明9克,冬葵子9克。
二诊:下之头疼稍轻,未能根除,上膈微闷隐痛。欲除头痛,先调整其消化系。
佩兰梗9克,生枳实9克,木瓜9克,小青皮6克,刺蒺藜9克,杭白芍6克,甘松9克,广玉金9克,炙僵蚕9克。
【注】《素问·金匮真言论》谓:“肝开窍于目。”病起头部剧痛伴两目充血,是肝阳化火动风、上扰清空之明证;四日仅更衣一次,为肝热横逆脾胃所致。治宜泻火通便、清肝息风以诱导之。方用更衣丸中之芦荟以直折肝火、通便泄热;集郁李仁丸(《太平圣惠方》)中之郁李仁、茺蔚子换葶苈子以通肠润便、凉肝明目;合石斛夜光丸中之菊花、刺蒺藜、草决明以平肝息风、清热明目;选葵子茯苓散(《金匮要略》)全方(冬葵子、赤苓)以利水通淋、滑肠利便。待风定火平,则头部剧痛逐渐缓解矣。二诊出现上膈微闷隐痛,乃湿阻食滞之象。欲除头痛,须先调整消化功能。方用辛苦香淡汤(《湿温大论》)中之佩兰、枳实以化湿和中、除痞消积;集辟瘟丹(《寿世保元》)中之甘松、白芍以化湿辟浊、止呕缓痛;合当归饮子(《丹溪心法》)中之刺蒺藜、白芍以疏肝散郁、养血明目;助十香流气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之青皮、木瓜、玉金换香附以理气解郁、和胃化湿;因头痛减轻,仅选僵蚕散(《仁斋直指方》)中单味僵蚕以解痉息风、化痰散结也。
10.苏男。操劳所以头痛加剧,盖增加其郁血故也。消除郁血,可用疏散。
(1)苍耳子9克,西秦艽6克,川芎6克,荆防风各6克,香白芷9克,蔓荆子9克,生姜2片,汉防己12克。
(2)苏叶9克,羌活6克,细辛3克,外熏用。
【注】头痛因操劳过甚而加剧,盖增加头部血管郁血之故。当用疏散法消除郁血。方用清上蠲痛汤(《寿世保元》)中之白芷、防风、川芎、蔓荆子以疏散解表、止头风痛;集小续命汤中之防己、防风、川芎、生姜以疏风散寒、通络镇痛;合疏风养血汤(《伤科补要》)中之荆芥、秦艽以祛风解表、通络除湿;选苍耳散中之苍耳子、白芷以散风祛寒、通窍定痛也。
外熏法:对头风痛之脉络郁血较甚者,章师善用外熏法,颇奏捷效。配用苏叶、羌活、细辛以芳香透窍、祛风镇痛。用时将药品加适量水一起倒入药罐中,上盖一块厚纸板,中开一孔,当药水煮沸时,就使蒸汽外熏头痛部位。此种外熏法,简便易行,对久治不愈之血管性头痛,可获良好功效。
11.周男。夙有肺结核病史,今忽头痛如劈,呕吐频频,呻吟欲死。家人惶急,送去某医院急诊,疑为结核性脑膜炎,嘱入院抽脊髓液,以明确诊断,确定治法。病家迫不及待,抬来就诊。察其身无热,项不强、神不糊,知其肢冷、脉弦细,乃痛极所致。允为疏方如下:
(1)潞党参9克,明天麻6克,炙全蝎3克(研,分3次吞),全当归9克,杭白芍9克,制川乌4.5克,清炙草3克。
(2)炙蜈蚣1大条、冰片0.6克,共研极细末。每3小时搐鼻1次。
【注】病者用后即连连作嚏,移时头痛大减,呕吐渐定。
二诊:次日复诊,原方加川芎6克,仍用搐鼻法。
三诊:两日后其病霍然若失。
【注】此案夙有肺结核病史,今忽然剧烈头痛如劈,呕吐频频,疑有结核性脑膜炎可能。但患者身无热、项不强、神不糊,则基本可以排除。察其肢冷、脉见弦细,乃是痛极所致,于是章师毅然断为邪阻经隧,使气血运行不畅之故。治宜温通经隧、行气活血。方用乳香定痛丸(《古今医鉴》)中之川乌、当归,其中川乌善于温经散寒、通络定痛,当归辅佐川乌温而不燥,能使活血止痛力量更著;合独参汤之党参以鼓舞清阳、健运中气;选愈风丹(《儒门事亲》)中之全蝎、天麻、白芍、炙草以息风通络、解痉镇痛。另取蜈蚣、冰片研末搐鼻,刺激鼻黏膜,使之作嚏,可以达到快速制止头痛之目的。此乃章师配伍妙用、独到精深之处,宜其药到病除如此快捷有效。
急性脑贫血
1.龚女。急性脑贫血已数度发作,发则眩晕欲仆,大致由于流产出血过多。
黄芪30克,熟地12克,枸杞9克,山萸肉9克,炙草4.5克,党参12克,云苓9克,龙眼肉9克。
【注】急性脑贫血(又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大脑局部短暂性血供不足引起眩晕、视力模糊、意识丧失、肢体麻木、偏瘫等运动、感觉障碍,并且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的综合征。常反复发作,多则每日数次,少则数月或数年才发作1次。大部分患者发作持续时间在几分钟到1小时,少数可持续12~24小时。如超过24小时不恢复者,具有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所以适当治疗以预防脑中风是十分必要的。
本病在中医学文献中归属于“晕厥”、“眩晕”、“失神”等范畴。究其病机,多与气血亏虚密切有关。
本案为急性脑贫血,已数度发作,发则眩晕欲仆,乃是气阴两虚之候。治宜滋阴养血、益气健脾。方用左归饮中之熟地、枸杞、萸肉、云苓、炙草以填补真阴、养血益气;合归脾汤中之黄芪、党参、云苓、炙草、龙眼肉以益气健脾、养血补脑也。
2.孔女。头昏数日,昨曾因昏而跌仆,其容惨白,面色萎黄,其脉软弱,当是急性脑贫血。
(1)潞党参9克,生黄芪9克,肉桂末1克(分2次冲入),山萸肉9克,酸枣仁9克,明天麻2.4克,炙草3克,潼沙苑9克,杭白芍9克,黑大豆30克。
(2)十全大补膏30克,早晚各1次,每服1茶匙。
【注】急性脑贫血是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一种短暂发作晕厥的脑缺血性疾病。患者头昏而跌仆,观其面容惨白,面色萎黄,其脉软弱,当是急性脑贫血,已无疑问,古人归属虚寒证象。宜温补气血以治疗之。方用右归饮中之肉桂、萸肉以返火归原、补益肝肾;集十全大补膏以温阳滋阴、大补气血;合归脾汤中之黄芪、党参、枣仁、炙草以益气健脾、养血宁心;助当归饮子(《丹溪心法》)中之潼沙苑、白芍、黄芪、炙草以养血补肝、益气温肾;益三豆饮子(《伤寒总病论》)中之黑大豆以益肾滋阴、补血活血;选愈风丹(《儒门事亲》)中之天麻、白芍以镇痉息风、养血柔肝也。
3.狄女。面容与舌皆呈严重贫血,此番行经量大如冲,以致发生急性脑贫血而厥。
炮附片6克,大熟地18克,肉桂末1.2克(分2次吞),潞党参9克,苎麻根12克,生阿胶24克(烊冲),生黄芪9克,仙鹤草18克,生艾叶6克,炮姜炭3克。
【注】经血大崩,血失过甚,以致发生急性脑贫血而昏厥重证,治宜回阳救逆、扶危固脱为首要任务。主用附子理中汤中之附子、党参、炮姜炭以回阳救逆、益气逐寒;集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中之艾叶、熟地、黄芪、肉桂以温经暖宫、补血益气;合苎根汤(《外台秘要》)中之苎麻根、阿胶、熟地以清热滋阴、凉血止血;配仙鹤草以调补气血、收敛止血。章师此方扶危救脱、标本兼顾,乃治疗血崩濒临虚脱休克之有效良方。
癫痫(痫病)
1.易女。最近两个月痫证发作三次。未发之前,烦躁殊甚,发作时四肢抽搐,发后极度疲乏。现在依然头晕,后脑发麻,手脚亦麻,心中有空虚感,胃呆,大便难。每夜用安眠药维持睡眠。月经已经愆期近旬。用降火平肝法。
(1)枣仁12克,天麻3克,杭白芍9克,甘杞子9克,牡蛎30克,远志6克,炙甘草3克,潼蒺藜18克。
(2)陈胆星30克,钩藤30克,青黛9克,煅灵磁石90克,川雅连30克,辰砂15克,甘草30克,炙僵蚕120克,明天麻90克。共研细末,加竹沥120克、姜汁60克,调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早晚各服6克。
二诊:心中空虚感已消失,饮食二便亦复常,但心荡仍剧,手足麻,睡不熟,神经紧张则感头重,腿酸无力。
(1)独活9克,桑寄生9克,杜仲9克,川续断12克,白芍9克,全当归9克,木瓜9克,金毛脊12克。
(2)枕中丹120克,每晚服6克。
【注】癫痫是一种由大脑异常兴奋性过高的某些神经元反复突然过度同步放电所引起的发作性短暂大脑功能异常的慢性疾病。按照有关神经元所在的不同部位和放电扩散的范围,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自主神经等不同功能障碍,或兼有之。每次发作或每种发作称为痫性发作,患者可有一种或数种痫性发作作为其临床症状,典型表现为实然的意识丧失和肢体抽搐,并有咬破舌头、小便失禁等。临床上最常见的发作形式为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
本病在中医文献归属于“痫病”、“羊痫”、“五脏痫”、“六畜痫”、“癫疾”、“癫痫”等范畴。《证治准绳》谓:“痫病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瘈疭抽掣,目上视,或口眼斜,或口作六畜之声。”古人认为痫病发作因素较为复杂,多为肝肾阴虚,肝火化风夹痰上逆,阻于脑髓所致,并以补益肝肾、滋阴潜阳、平肝降火、息风祛痰等为其主要治疗法则。
本案近两个月中痫证发作三次。章师赏用降火平肝法治疗之。初诊即配摧肝丸以祛痰息风、清肝宁神;并服汤剂方,用资寿解语汤中之天麻、枣仁以平肝息风、宁心安神,集三甲复脉汤中之牡蛎、白芍、甘草以息风潜阳、滋阴复脉,合石斛夜光丸中之杞子、潼蒺藜以养肝滋肾、益精明目,选还少丹中之远志、杞子以养心安神、补益肝肾。二诊证情明显改善,遂用独活寄生汤中之独活、寄生、杜仲、当归、白芍以补益肝肾、搜风除痹;合舒筋保安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之木瓜、续断、当归、白芍以舒筋活络、活血定痛;选四宝丹(《医方类聚》)中之狗脊以强筋健骨、补益肝肾;丸用枕中丹以镇心滋肾,殆以治本为主也。
摧肝丸:源于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主要用于肝火肝风、癫痫发作之证。方用胆星、僵蚕祛痰解痉;天麻、钩藤平肝息风;黄连、青黛清肝降火;辰砂、铁华粉宁心安神;滑石、甘草清热利湿;竹沥、姜汁化痰止呕;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痰迷神昏、抽搐震颤、苔腻、脉弦数,为其辨证要点。
枕中丹:源于《千金方》。主要用于心肾不交之证。方用龟甲滋阴补肾、益聪强记;龙骨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远志通肾宁心、益智强志;石菖蒲舒脾除痰、开心利窍。本品潜镇宁心与滋阴补肾并用,以交通心肾,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心悸不安、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象细数,为其辨证要点。
2.严女。骤然跌仆,将苏,津津冷汗;数年来,发作数次;其甚者小溲自遗。按其两脉沉细欲绝。
明天麻3克,炮附块4.5克,肉桂末2克(分2次吞),山萸肉9克,大川芎4.5克,熟地黄15克,潼白蒺藜各9克,枸杞子9克,清炙草2.4克,浮小麦12克,龙眼肉9克。
二诊:头眩,用强壮剂;食减,用健胃剂。其人脉沉细。
潞党参9克,山萸肉9克,肉桂末1.5克(分2次吞),菟丝子9克,潼沙苑9克,熟地黄15克,怀山药9克,补骨脂9克,清炙草3克,五味子4.5克。
【注】根据本案所列证象,诊为癫痫已无疑义。初诊津津冷汗,小溲自遗,两脉沉细欲绝,乃肝肾阴虚,日久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肾元失固殊甚之故。治宜温阳固元、滋养肝肾。方用金匮肾气丸中之附子、肉桂、熟地、萸肉以温阳滋阴、益肾固元;集愈风丹(《儒门事亲》)中之天麻、川芎、炙草以祛风化痰、解痉止痛;合石斛夜光丸中之杞子、川芎、潼白蒺藜以养肝滋肾、行气活血;助归脾汤中之龙眼、炙草以养心安脑、缓急和中;选甘麦大枣汤中之浮小麦、炙草以固表敛汗、和中缓急。二诊头眩食减,脉沉细,继前方补充全鹿丸中之党参、山药、五味、菟丝、补骨脂,用前二味健胃运脾、益气和中,用后三味强壮肝肾、温阳滋阴也。
3.韩男。精神不振,工作不能支持,夜寐多梦,经常便秘;行动时偶然两足抽搐,有欲跌之意;与人谈话时,偶有一两分钟语无伦次;写文章时忽然思路中断,但笔不肯休,不自主继续书写,故一文之中,如出两手。其病在肝肾不足。
党参6克,生黄芪12克,河车大造丸9克(分2次吞),当归9克,生米仁18克,枸杞子9克,潼沙苑9克,白芍9克。
二诊:每日有大便,但不畅,食欲亦不振。
(1)当归9克,白芍9克,制首乌18克,火麻仁9克,枣仁9克,木瓜9克,柏子仁12克,嫩桑枝12克。
(2)二冬膏、桑椹膏、黄芪膏各18克,混合。早晚各服1食匙,开水冲服。
【注】脑为髓海,肾生髓而通于脑,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精虚则髓海不足;肝藏血、主筋,肝血虚则筋失营养。病者短暂意识障碍和两足抽搐诸症,均属肝肾不足,宜补益肝肾以治疗之。初诊方用河车大造丸以滋阴壮阳、大补肝肾;集拯阴理劳汤(《医宗必读》)中之当归、白芍、米仁、党参以养血补肝、缓和拘挛;合保元汤(《博爱心鉴》)中之黄芪、党参以益气生血、健脾助运;选石斛夜光丸中之枸杞、党参、潼沙苑以益肝运脾、补肾固精。二诊便通欠畅,食欲不振,添五仁丸(《世医得效方》)中之麻仁、柏子仁以富含油脂、润肠通便;合首乌延寿丹中之首乌、桑椹以滋润利便、补益肝肾;选蠲痹汤(《医学心悟》)中之桑枝、木瓜易海风藤以祛风除湿、舒筋通络;取天王补心丹中之二冬、枣仁、柏子仁以滋阴养血、宁心安神也。
多发性硬化症
某。体温38.6℃,脉搏115次/分,呼吸28次/分。咳呛鼻流涕,骨节酸楚,表证仍在,表散后热反炽。昨夜神蒙谵语,因起床小溲多次僻地不能起,语言格格不能出于口,苔白腻满布。
陈胆星4.5克,广郁金6克,佩兰梗9克,鲜石菖蒲9克,炙远志4.5克,皂角子6克,生苍术9克,白蔻仁2.4克。
二诊:药后谵定,言语稍出,僻地依然。去强心,加温阳。
附块6克,炮干姜4.5克,柴胡4.5克,桂枝3克,党参9克,北细辛2.4克,升麻4.5克,当归9克,黄芪9克。
【注】多发性硬化又名播散性硬化或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是一种进展缓慢、加剧与缓解反复交替的中枢神经系统(脑、脑干、视神经和脊髓)白质脱髓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局部刺痛、麻木,口齿不清,肌肉无力,或绷紧僵直,手足难以协调,或视力模糊,暂时失明、复视、单眼失盲。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严重程度不一,除急性起病,迅速致残、死亡的恶性多发性硬化外,良性者经一至数次发作后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病程可达廿年而仍然稳定。
本病在1948年间还属罕见,章师能在当时据其临床所见拟诊本病,足见其学识和经验非常丰富,并辨证为痰浊阻窍论治。
本案由痰浊阻窍所致,宜豁痰通窍以治疗之。方用茯苓丸(《普济本事方》)中之胆星、远志、石菖蒲以化痰定惊、强心通窍(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石菖蒲有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抗惊厥和明显增加冠脉流量等作用);集白金丸(《外科全生集》)中之郁金、皂角子以行气解郁、豁痰开结;合佩兰散(《不居集》)中之佩兰、蔻仁以化湿和胃、行气宽中;选正气散(《普济方》)中之苍术、蔻仁以燥湿除痿、宣畅气机。二诊谵定,遂用温通法。方用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中之附块、炮姜、桂枝、党参以回阳救逆、益气复脉;合当归四逆汤中之当归、细辛、桂枝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选补中益气汤中之黄芪、升麻、柴胡、当归、党参以益气升阳、调补脾胃,取得初步疗效。
脊髄压迫症(痿躄)
朱男。脊椎受伤,下半身瘫痪,大小便不通。大便需服汤药才能通,小便要用力努责始能点滴而下。性欲缺乏,勃起无力。常觉头晕,不能用脑。受伤处觉胀痛。骤然起立,两眼发黑。重于温补肾阳,祛瘀通络。
党参90克,仙灵脾90克,肉苁蓉90克,紫河车1具(炙),仙茅90克,炙蜘蛛20只,炙蝼蛄15克,炙蜂房2具,枸杞90克,炙地龙30克,将军干15克,炙地鳖虫30克。
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克,1日3次。
【注】脊髄压迫症是由一组具有占位性特征(如肿瘤、炎症、损伤、椎间盘突出、先天性脊柱疾病等)的脊椎或椎管内病变,引起脊髄、脊神经根及其供应血管的压迫而造成脊髄功能障碍的疾病。
本病在中医学文献中归属于“痿躄”、“痿证”、“督脉损伤”等范畴。督脉“统摄全身阳气”,“贯脊属肾”,“其络下循阴器、上入脑部”。因此,当督脉瘀阻时,必然引起相连脏腑经络间通路之阻断,出现下半身瘫痪、大小便不通、性欲无能等证象;且“脑为髓之海”,“肾气通于脑”,在督脉阻滞时,则肾气不能上达于脑,脑无髓之充盈濡养,以致不能用脑,时觉头晕,骤然起立便有两眼发黑等证象。
本案为脊髄压迫症,有脊椎受伤史可以确诊。值此督脉瘀阻,肾阳气微时刻,章师毅然制订“温补肾阳,祛瘀通络”方案,乃是此病内治法中的重要举措。方用鳖甲煎丸中之蜂房、地鳖虫以温肾壮阳、逐瘀疗伤;集蜘蛛散(《金匮要略》)中之蜘蛛以温壮肾阳、解毒祛瘀;合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之地龙以息风定惊、疏通经络;助半边散(《普济方》)中之蝼蛄、蟋蟀易大戟以开窍泄闭、利水散结;益河车大造丸中之紫河车、党参以峻补气血、鼓舞中阳;选赞育丹(《景岳全书》)中之仙茅、仙灵脾、肉苁蓉、枸杞以温肾补肝、强腰健膝。章师全方重用多种虫类、复入本草类及血肉有情之品组成虚实兼顾,标本同治之丸剂常服,对部分外伤性截瘫可有相应功效也。
多发性神经炎
1.马女。下肢皮肤有麻木感,此神经失其营养,而脉沉弱,体虚已久。
桑寄生12克,金毛脊9克,附子9克,秦艽6克,杜赤豆12克,山萸肉9克,当归9克,杜仲9克,黑大豆12克。
【注】多发性神经炎又名周围神经炎或末梢神经炎,是指各种不同病因引起全身多数周围神经的对称性损害,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呈手套、袜子型分布的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弛缓性肢体软弱无力以至瘫痪和营养障碍为其特征。偶可合并脑神经症状,甚至有大脑功能紊乱,表现精神障碍者。
本病在中医文献中归属于“痿证”范畴。在《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论述。《灵枢·本脏》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故凡外感六淫,跌仆损伤,或肝肾亏损,皆可致气血瘀滞、经脉闭塞不通,或经脉失养而发为本病
本案为多发性神经炎。证见下肢皮肤有麻木感,脉象沉弱,此乃体虚已久,神经失其营养之故。张景岳所谓:“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治宜温养精血、通络宣痹。方用狗脊散(《太平圣惠方》)中之狗脊、附子、秦艽、山萸肉以温养精血、强筋健骨;集独活寄生汤中之寄生、杜仲、当归、秦艽以补益肝肾、养血通痹;合三豆饮子(《伤寒总病论》)中之赤豆、黑大豆以补肾滋阴、利湿消肿也。
2.王男。一身骨痛,按之并不更剧,日晡即有寒热,清晨得汗则解,此证鉴别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炎与风湿热,根据古人经验,亦不外和营、祛风、镇痛。
附块6克,细辛3克,防己12克,连根麻黄6克,羌活9克,白芷9克,蚕砂12克,五加皮9克,当归9克,川芎6克。
【注】病者一身骨痛,日晡寒热,多发性神经炎与风湿热均可有之,当先治予和营、祛风、镇痛之剂。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全方(麻黄、附子、细辛)以温经散寒、助阳镇痛;集九味羌活汤中之羌活、白芷、川芎、细辛以祛风胜湿、解表止痛;合宣痹汤中之防己、蚕砂以清利湿热、宣通经络;选五加皮酒(《千金方》)中之五加皮、当归、川芎以和营活血、强筋健骨也。
3.李男。周身皮肤有蚁行感,有数种证候可以见之:疠风一也,神经系梅毒二也,中风之前驱三也;惟此三者,多不肿;今肿,多属神经失于营养。仲景之虫行皮中,即是此证。
生黄芪18克,桂枝6克,白芍9克,白术9克,豨莶草15克,防风9克,当归9克,大枣5枚。
【注】病者周身见肿且有皮肤蚁行感,多属缺失营养之多发性神经炎,亦就是仲景之虫行皮中证。治宜养血祛风、益气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中之黄芪、桂枝、白芍、大枣以益气和营、通阳行痹;集玉屏风散全方(黄芪、防风、白术)以益气祛邪、固表止汗;合四物汤中之当归、白芍以补血活血、养筋通痹;选豨桐丸中之豨莶草以祛风除湿、强筋健骨也。
4.陈男。家人深以痿躄为虑,殊不可能。下肢神经失其作用者谓之痿躄,其病多在脊髓。今步履仅软弱乏力,神经失其营养则有之。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亦无非促进神经恢复而已。
(1)全当归12克,杭白芍9克,蝎尾3克(研,分3次吞),豨莶草12克,旱莲草9克,炙僵蚕9克,桑枝12克,怀牛膝12克。
(2)健步虎潜丸60克,分10次吞。
【注】多发性神经炎多见两脚软弱乏力、步履艰难。不是下肢神经失其作用,故可排除脊髓压迫症(痿躄)的可能。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亦无非提供神经营养,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已。方用四物汤中之当归、白芍以补血活血、养筋通痹;集健步虎潜丸以壮阳健骨、滋阴清火;合首乌延寿丹中之牛膝、桑枝、豨莶草、旱莲草以滋养精血、强筋健骨;选撮风散(《证治准绳》)中之虫类僵蚕、蝎尾以化痰散结、息风通络也。
健步虎潜丸:源于《丹溪心法》。主要用于治疗肝肾不足、精髓衰乏之痿证。方用熟地、白芍、龟甲填精补髓,合以虎骨、锁阳强筋起痿,辅以知母、黄柏清降虚火,佐以陈皮、干姜理气和胃,治标与治本兼顾,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筋骨痿软、腿瘦力乏、舌红少苔、脉细弱,为其辨证要点。
坐骨神经炎
1.施女。坐骨神经痛,天寒其痛益甚,腱反射迟钝。
海桐皮9克,全当归9克,小金丹2粒(分2次吞),五加皮9克,宣木瓜9克,赤豆30克,车前子18克,扁豆衣9克,谷麦芽各9克。
【注】坐骨神经炎,又名坐骨神经痛或腰骶神经根炎,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即自腰部、臀部、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向远端放射的剧烈疼痛,多数为单侧性。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以后者为多见。原发性主要是神经间质炎,和受冷潮湿、病灶感染(牙齿、副鼻窦、扁桃体)有关。继发性主要是由其邻近结构的病变引起,按其受损部位又可分为根性和干性两种。引起根性的最常见原因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他如腰椎肥大性脊柱炎、腰椎滑脱、腰椎结核、腰骶脊膜神经根炎和马尾或圆锥部位肿瘤等均为少见原因。引起干性的原因有腰骶神经丛及坐骨神经干邻近的病变,如骶髂关节炎、子宫附件炎、髋关节炎、肿瘤、怀孕、糖尿病、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臀部肌内注射部位不当把刺激性药物注射至神经等。
中医学文献将本病归属于“腰腿痛”、“风寒湿痹”等范畴。本病的发生多与肾阴亏虚、腰受寒湿劳伤有关。如《景岳全书》谓:“凡病腰痛者,多由真阴之不足,最宜以培补肾气为主。”《济阳纲目》载:“夫腰者,肾之外候,一身所恃以转移阖辟者也。盖诸经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肾气一虚,腰必痛矣。腰痛有五:一曰阳气不足,少阴肾衰,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湿着腰而痛;三曰肾虚,劳役伤肾而痛;四曰坠堕险地,伤腰而痛;五曰寝卧湿地而痛。”《医学心悟》曰:“腰痛拘急,牵引腿足……走注刺痛,忽聚忽散。”以上论述,与本病的临床表现颇为类似。从而为后世研究其发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案为坐骨神经炎。证见腰腿疼痛,天寒增剧,腱反射迟钝。宜祛寒逐湿以治疗之。方用海桐皮酒(《太平圣惠方》)中之海桐皮、五加皮、当归以祛寒逐湿、强筋健骨;集小金丹以活血止痛、消痰通络(参阅血管性头痛赵男医案);合补肝汤(《医宗金鉴》)中之木瓜、当归以舒筋活络、活血定痛;助资生丸(《兰台轨范》)中之扁豆衣、谷麦芽以健脾化湿、消食和中;选赤小豆汤(《济生方》)中之赤豆、当归、车前子换商陆以消肿排毒、通利水湿。章师善用此方治疗坐骨神经炎之顽固痹痛,每收良效。
2.张女。坐骨部常有紧束之感,多作于行走与久站以后,静坐片刻即缓解。夜间未能熟睡,踝关节偶一牵引,可使睡中惊醒。
炮附块18克,黄芪60克,仙茅30克,鹿角霜30克,补骨脂60克,杜仲30克,当归60克,炙僵蚕30克,金毛脊60克,川断60克,三七18克,宣木瓜30克。
共研细末,每服3克,日服3次。
【注】病者为坐骨神经炎。坐骨部常有紧束感,多发于行走与久站后,夜间未能熟睡,踝关节偶一牵引,可使睡中惊醒。此乃肝肾不足、阴虚阳衰之候。盖肾主骨,肾虚则不能久立、久行;肝主筋,肝虚则引筋痛甚;痹病日久,往往阴损及阳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故其治疗重点在补肝益肾、滋阴温阳,而祛邪反居其次。方用内补丸(《女科切要》)中之附子、黄芪、鹿角霜以温肾壮阳、填精益气;集赞育丹(《景岳全书》)中之仙茅、附子、当归、杜仲以温阳祛寒、活血通络;合狗脊饮(《易简方便》)中之狗脊、杜仲、川断、木瓜、当归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助青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之补骨脂、杜仲以补肾固精、壮腰健脊;选僵蚕散(《圣济总录》)中之僵蚕、三七换干蝎以解痉息风、祛瘀止痛。章师遇到痹痛日久患者,恒制散剂,常服可奏持久功效。
3.张男。久坐则腰痛如折,多走则腰酸难禁,行路太快则跌。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
附块9克,当归18克,小金丹2粒(每服1粒),全蝎6克,丹皮18克,臭梧桐12克。
二诊:近一周来,整天不痛,此为三个月来所罕见。今天气候转变,又有小痛,尚能忍受。
附块9克,臭梧桐9克,小金丹2粒(分2次吞),全蝎6克,海桐皮9克,丹皮9克,当归18克,川芎9克。
【注】本例为坐骨神经炎。病者久坐则腰痛如折,多走则腰酸难禁,行路太快则跌跤摔倒。此乃风寒外袭,留着经隧,气血运行受阻之故,治宜温经散寒、养血祛风。初诊方用不换金丹(《成方切用》)中之附子、全蝎以温经散寒、解痉镇痛;集小金丹以温寒祛湿、活血散结(参阅血管性头痛赵男医案);合赞育丹(《景岳全书》)中之当归、附子以温阳祛寒、活血通络;选豨桐丸(《集验良方拔萃》)中之臭梧桐以宽筋活血、祛风除痛;配丹皮以清热散瘀、活血定痛。二诊不痛近1周,此为3个月来所罕见。今值气候转变,又有小痛,尚能忍受。遂于原方添海桐皮、川芎祛风化湿、行气活血,以巩固疗效并善其后也。
神经衰弱(脑弱)
1.陆君(1938.11.01)。头晕总是虚象,晕而胀更虚,剧则欲呕,主因在脑不在胃。
熟地黄24克,山萸肉9克,潼沙苑12克,龙眼肉12克,明天麻4.5克,枸杞子9克,黑料豆18克。
【注】神经衰弱是神经系统虚弱而无器质损害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当长期存在的或急性严重的精神刺激因素、过度脑力劳动、生活规律紊乱等多种原因引起大脑过度紧张,从而产生了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发病机制多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失调有关。当抑制过程减弱时,病人产生易于兴奋、神经过敏、烦躁易怒、易激惹、失眠、多梦、头痛、头昏、焦虑等现象;当兴奋过程减弱时,则表现为精神不振、迅速疲劳、乏力、抑郁、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欢乐感等现象。如果兴奋与抑制的失调影响到皮质下部位时,则可有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出现各种内脏方面如心悸、胸闷、呕吐、口干、出汗、尿频、遗精、阳痿等症状。本病在18~40岁发病者,占90%以上。男女性别之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本病在中医文献中归属于“脑弱”、“虚劳”、“不寐”、“惊悸”、“健忘”、“情志病”等范畴。多因劳思过度或情感不舒而引起,其病机多与五脏功能失调相联系。一般来说,心血虚损,则见惊悸、失眠、健忘、面无华色;脾虚胃弱,则见食少呕恶、神疲乏力;肺气不足,则见声低息微、汗多畏寒;肝郁失舒、阴虚阳亢,则见胸胁胀满、口苦、头痛目眩、烦躁易怒;肾气亏损、肾精不足,则可出现头昏、耳鸣、腰酸膝软等。正如费伯雄《医醇 义》所说:“劳者五脏积劳也,伤者七情受伤也,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限之气血,消磨殆尽矣,思虑太过则心劳,言语太多则肺劳,怒郁日久则肝劳,饥饱行役则脾劳,酒色无度则肾劳。方其初起,气血尚盛,虽日日劳乏,而殊不自知,迨至愈劳愈虚,于是荣血渐耗,真气日亏,头眩耳鸣,心烦神倦,口燥咽干,食少气短,腰脚作痛,种种俱见。”这些描述与神经衰弱十分类同。章师主张:“头为脑府,《说文》脑字从囟,可见古人已知思想伎巧在脑。不用则迟钝;多用亦迟钝。眩者,迟钝之端倪也。”这与神经衰弱之意相通(参阅本栏仇男医案)。此病实证多为心神不安、胃中不和,常取宁心、和胃着手;虚证多从补肾、滋肝论治。
本案头晕总是虚象。《景岳全书》有“无虚不作眩”之说。虚者,脑髓不足之意。肾主藏精,精足自能生髓充脑。故章师指出:“主因在脑”,当用滋肾补虚、藏精安脑之品。主用左归丸(《景岳全书》)中之熟地、枸杞、萸肉以填阴补肾、生髓安脑;集石斛夜光丸(《原机启微》)中之潼沙苑、熟地、枸杞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合首乌延寿丹(《世补斋医书》)中之黑料豆、熟地以补益肝肾、滋养精血;选防眩汤(《医学集成》)中之天麻、熟地以滋阴平肝、镇痉定惊;配龙眼肉以补心安神、养血益脾也。
2.邵女(1938.11.05)。目眩总是视神经衰弱,大便溏,肠失吸收也。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肉桂末1.2克(分2次吞),怀山药9克,山萸肉9克,熟地黄12克,右归丸9克,补骨脂9克,枸杞子9克,炮姜炭2.4克,益智仁9克,五味子3克。
【注】主症目眩,总是视神经衰弱,大便溏,肠失吸收也。此属肝血阴虚、脾肾阳衰所致。宜滋阴养肝、温壮脾肾治疗之。方用杞菊地黄丸(《医级》)中之杞子、熟地、山药、山萸肉、云茯苓以滋阴补血、养肝明目;集右归丸以温壮脾肾、固肠健胃;合逐寒荡惊汤(《福幼编》)中之肉桂、炮姜炭以温阳祛寒、健脾止泻;选巩堤丸(《景岳全书》)中之白术、云苓、益智仁、补骨脂、五味子以温脾止泻、补肾固精也。
3.王女(1938.11.05)。两脉沉伏不应指,大虚之象,多劳动则头眩欲仆,多饮食则胀闷异常,肝脾俱虚矣。
潞党参9克,山萸肉9克,肉桂末1.2克(分2次吞服),金毛脊9克,清炙草3克,熟地黄18克,炒白术10.5克,枸杞子9克,佛手片6克,云茯苓12克,怀山药9克,潼沙苑9克。
【注】《景岳全书》有:“无虚不作眩”之说。今病者多劳动则头眩欲仆,是肝虚阴亏之故;多饮食则胀闷异常,是脾运失健所致。由于肝脾俱虚,两脉沉伏不应指,古人悉归于大虚之象,凡此均为现代医学中神经衰弱之表现。宜滋阴养肝、健壮脾肾以治疗之。方用杞菊地黄丸(《医级》)中之杞子、熟地、山药、山萸肉以滋阴补血、养肝舒郁;合四君子汤全方(参、苓、术、草)以健脾助运、益气开胃;选内补丸(《女科切要》)中之肉桂、潼沙苑、狗脊换菟丝子以温补肾阳、强筋健骨;配佛手以理气和中、醒脾开胃也。
4.吴女。午后自觉额角胸中烘热,此症多见于营养不良者,神经热也。
桑椹子9克,杭白芍12克,菟丝子9克,杜赤豆12克,山萸肉9克,料豆衣12克,宣木瓜9克,谷麦芽各9克,潼沙苑9克,仙鹤草15克。
【注】午后自觉额角胸中烘热,多见于营养不良之神经热,古人称为阴虚内热。宜滋阴清热以治疗之。方用首乌延寿丹中之桑椹子、菟丝子、料豆衣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集三豆饮子(《伤寒总病论》)中之赤豆、料豆衣以清热利湿、和中解毒;合固胞汤(《杂病源流犀烛》)中之潼沙苑、山萸肉、白芍以滋阴补血、养肝固肾;选木瓜散(《圣济总录》)中之木瓜、谷麦芽以和胃化湿、健脾消食;配仙鹤草以调补气血、强壮体力也。
5.陈男(1938.11.09)。自汗,蒸蒸皮肤烘热,热无定时,亦无寒意,乃虚热也。据其面色,可予补中益气汤。
生黄芪9克,潞党参9克,炒白术9克,醋炒柴胡5.4克,全当归9克,绿升麻3克,炙甘草3克,黑大豆18克,炒麦芽9克,陈广皮6克。
【注】本案虽有皮肤烘热,然热无定时,亦无寒意;又据面色 白、自汗,实属虚热无疑。治宜补虚固表、止汗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全方(黄芪、党参、白术、柴胡、当归、升麻、甘草、陈皮)以补虚固表、止汗除热;合甘麦大枣汤中之甘草、麦芽、黑大豆换大枣以和中缓急、补虚除热也。
6.仇男。主症在头眩。头为脑府,《说文》脑字从囟,可见古人已知思想伎巧在脑。不用则迟钝;多用亦迟钝。眩者,迟钝之端倪也。
枸杞子9克,山萸肉9克,熟地15克,玄武板24克(先煎),阿胶珠9克,冬青子9克,远志4.5克,粉甘草3克,麦门冬9克,酸枣仁9克。
【注】主症在头眩。章师主张:“头为脑府,眩者,迟钝之端倪也。”这与神经衰弱之意相通。《景岳全书》有“无虚不作眩”之说,虚者,脑髓不足之意。肾主藏精,精足自能生髓充脑。章师主用滋补益肾、安脑镇静治疗,即是此意。方用左归饮中之熟地、萸肉、杞子、甘草以滋补肝肾、益精养血;集养心汤(《丹溪心法》)中之枣仁、远志、甘草以养血宁心、安脑镇静;合首乌延寿丹中之冬青子、熟地以滋养精血、益肝补肾;选三甲复脉汤中之龟板、阿胶、麦冬以滋阴养血、潜阳息风也。
7.仇男。目眩肢软,食欲呆滞,胸中梗梗然不舒,时有忧郁恐惧,夜寐亦不宁贴。凡此种种,皆神经衰弱之证候。
明天麻9克,山萸肉9克,抱木神9克,料豆衣12克,潼沙苑9克,炒枣仁9克,法半夏9克,北秫米15克。
【注】本案为神经衰弱。证见食欲呆滞,胸闷不舒,为痰湿蕴结中焦,胃气不得舒展;夜寐不宁,乃虚火内扰心神所致的虚烦不得安眠;头晕目眩、情志忧郁、恐惧不安、肢软,系肝肾俱虚之故。由于此案虚实兼见,宜扶虚泄实以治疗之。方用半夏秫米汤全方(半夏、秫米)以逐痰泄邪、和胃安眠;集天麻二陈汤(《症因脉治》)中之天麻、半夏、茯神以息风止眩、化痰安神;合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编》)中之枣仁、茯神、山萸肉以宁心除烦、补益肝肾;选当归饮子(《丹溪心法》)中之潼沙苑、料豆衣换首乌以益肝养血、补肾固精也。
天麻二陈汤:源于《症因脉治》。主要用于治疗风痰上扰的病证。方用天麻平肝息风,合以二陈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燥湿化痰,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头痛眩晕、胸闷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其辨证要点。
8.周男。苦失眠,头晕时痛,梦多。此方乃国产之镇静剂,对于大脑中枢之毒性尚弱,故多服无习惯性,神经衰弱之失眠宜之。
五味子9克,天麻9克,全当归9克,炮附块4.5克,酸枣仁9克,川芎3克,延胡索9克,煅珍珠母12克。
【注】病者久罹失眠,痛苦万分。章师主张:“有些失眠患者,单纯使用养阴、安神药效果不佳时,适当加入附、桂之类温阳、兴奋药,每可奏效。”本案中,章师善用全真一气汤中之附块、五味子(参阅本栏姚男医案),盖附块温壮肾阳,能引虚火归原,可免心神受扰,五味子滋肾固精、生冿止渴(据药理研究:五味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类似安定样作用,能抑制自主活动,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此种作用与影响脑内多巴胺的代谢有关);合养心汤(《丹溪心法》)中之当归、川芎、枣仁、五味子以补血宁心、安神定志;选天麻退翳散(《审视瑶函》)中之天麻、珍珠母换石决明、延胡索换僵蚕以息风镇痉、宁神安脑。此方全由国产中药组成,对长期失眠者,多能获效也。
9.黄男。外邪解后,头为之眩,其眩由来已久,目光少神,此肝肾不足之象。
杭白芍9克,桑椹子12克,潼沙苑9克,甘杞子9克,山萸肉9克,料豆衣12克,炒枣仁9克,冬青子9克,黑芝麻9克,夜交藤12克。
二诊:进镇静强壮合剂,昏眩不再作,目视模糊,肾寄窍于目,明目药皆为无刺激性之强壮剂。
甘杞子9克,菟丝饼9克,干地黄18克,五味子4.5克,潼沙苑9克,冬青子9克,黑大豆18克,冬桑叶4.5克,青葙子9克,黑芝麻9克。
【注】肝虽开窍于目,而肾藏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章师谓“肾寄窍于目”也。病者头眩已久,目光少神,视物模糊,乃是肾精肝血俱虚之故。治当侧重柔润肝肾精血之强壮剂。初诊方用左归饮中之萸肉、杞子以滋肾益精、养肝明目;合首乌延寿丹中之桑椹子、冬青子、黑芝麻、料豆衣以强壮肝肾、滋养精血;选滋阴宁神汤(《杂病源流犀烛》)中之枣仁、白芍以养心安神、柔肝镇静;配潼沙苑、夜交藤以强壮肝肾、镇静心神。二诊头昏目眩已不再作,视物依然模糊,添加石斛夜光丸中之地黄、五味、菟丝、青葙子等养血益肝、滋肾明目也。
10.陆男。肾主骨,肾不足则腰酸。今腰酸作于午后,不任疲劳可知;耳鸣,少寐多梦,当补。
(1)鹿角霜12克,菟丝子9克,熟地黄18克(砂仁1.8克合拌),玄武板18克,川断肉9克,金毛脊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山萸肉9克,怀牛膝12克。
(2)左归丸90克,每晨服6克;大补阴丸90克,每晚服6克。
【注】此人肾元亏虚为主证,治当补益肾元、强筋健骨。方用龟鹿二仙胶中之龟板、鹿角霜以滋阴补血、养精助阳;复集左归与大补阴丸,为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之意;合菟丝子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之菟丝子、熟地、萸肉、杜仲、牛膝、川断以温阳滋阴、壮筋健骨;选寄生汤(《外台秘要》)中之寄生、狗脊以补益肝肾、强健筋骨;配砂仁以化湿醒脾、行气宽中,与熟地合拌可除其滋腻碍胃之副反应。
11.潘男。古人催眠剂皆间接作用,大都侧重在营养。
甘枸杞12克,制首乌12克,云茯神9克,北沙参9克,珍珠母12克,杭白芍12克,山萸肉9克,潼沙苑9克,远志肉4.5克,北秫米12克。
【注】中药营养强壮之品,多能间接发挥催眠宁神作用。方用一贯煎中之沙参、枸杞以滋阴养血、柔肝宁神;集七宝美髯丹中之首乌、枸杞、茯神以滋肾固精、益肝养血;合还少丹(《洪氏集验方》)中之萸肉、远志、枸杞、茯神以益肝补肾、宁心安神;助内补丸(《女科切要》)中之潼沙苑、茯神以滋补肝肾、安眠养心;选珍珠母丸(《普济本事方》)中之珍珠母、茯神以平肝潜阳、镇心定悸;配白芍、北秫米以养血柔肝、和胃安眠也。
12.刘女。古之平肝药皆有补脑之功;化湿药寓有健胃之意。
枸杞子9克,萸肉9克,云苓12克,珍珠母18克,杭白芍9克,白术9克,苡仁30克,煅牡蛎18克。
【注】诸风掉眩,皆属肝肾精血亏虚而致脑失濡养、髓海不足;痰之成也,多由脾虚胃弱而使水湿酿痰。故章师认定:滋肾平肝药具有补脑功效;化湿燥脾药寓有健胃意义。本方所选平肝药如萸肉、枸杞(来自左归饮),白芍、牡蛎(三甲复脉汤),珍珠母(珍珠母丸)均具有补脑功效;所取化湿药如茯苓、白术、苡仁(参苓白术散)均寓有健胃作用也。
13.吴女。因头晕而呕吐,其病在肝不在胃。眩晕有虚实之分,今右脉虚细,面色不华,是虚象也。
(1)云茯苓9克,杭白芍9克,桑麻丸9克(分2次吞),枸杞子9克,桑椹子9克,冬青子9克,生熟地各15克,怀山药9克,菟丝子9克。
(2)党参膏180克,早晚各服1食匙。
【注】眩晕常有虚实之分。今病者出现头晕,右脉虚细,面色不华,是为虚证。虽见呕吐,仍系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致胃失和降所致。故章师指出“其病在肝不在胃”,治宜滋养肝肾、健脾和胃。方用左归丸中生熟地、山药、杞子、菟丝子以补益肾元、固精培脾;集首乌延寿丹中之菟丝、冬青、桑椹、桑叶、黑芝麻(桑麻丸)、生熟地以滋益肝肾、填髄补脑;合党参膏以补中健脾、益气生血;选逍遥散中之茯苓、白芍以健脾和胃、养血柔肝也。
朱丹溪有“头眩治痰为主”之说,乃是指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蒙清窍之眩晕实证而言,与本案之眩晕虚证不同,论治必然有着显著区别也。
14.邬女。左耳蝉鸣,昼夜不休。头眩,摇摇欲仆,饮食入口则吐。近日其眩瘥可,亦稍能进食。自诉终岁操劳,思虑过度,实为致病之由。
明天麻9克,抱木神12克,当归9克,牡蛎60克(先煎),甘杞子9克,料豆衣12克,白芍9克,阿胶9克(烊),五味子9克。
【注】《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这是脑弱病的真实写照。本案患者终岁操劳,思虑过度,其精血必然耗伤,不能灌注于上,引起脑弱之耳鸣、头晕、目眩;其饮食入口即吐,亦脑弱而影响于胃者,近日“其眩瘥可,亦稍能进食”,是为明证。宜养血安脑、滋肾平肝法治疗之。方用全鹿丸(《景岳全书》)中之杞子、当归、茯神、五味子以补血益精、宁心安脑,其中五味子,经药理证实,对中枢神经有显著兴奋作用,可提高视觉、听觉等感受,并能促进代谢,成为头晕目眩之有效良药;复集三甲复脉汤中之牡蛎、阿胶、白芍以滋阴潜阳、养血安脑;合天麻二陈汤中天麻、茯神以平肝息风、养心安脑;配料豆衣以养血平肝、善补肾阴也。
15.施男。胃与脑,其神经之联系,关系至密。今以头眩而胸闷欲呕,乃脑弱而影响于胃者。
明天麻6克,云茯神12克,煅石决明18克,左金丸3克,杭菊花9克,料豆衣12克,旋覆花9克(包),苏子9克(包),潼沙苑9克。
【注】古人将脑称为“元神之府”。清初汪讱庵著辑《本草备要》引金正希说:“人之记性在脑。”《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载:心主神明、肝主谋虑、肾主伎巧、胆主决断等,都包含脑之生理功能在内。章师案中有脑,并称:“胃与脑,其神经之联系,关系至密。今以头眩而胸闷欲呕,乃脑弱而影响于胃者。”说明章师融会现代医学观点,发皇中医学理论,其意义十分深远。此案主用平肝息风、宁心和胃。方用天麻退翳散(《审视瑶函》)中之天麻、菊花、石决明、潼沙苑以平肝息风、滋阴潜阳;合左金丸以泻心清火、平肝解郁;选旋覆花饮子(《外台秘要》)中之旋覆花、苏子、茯神以降逆和胃、宁心安神;配料豆衣以养血平肝、善补肾阴。此方用于临床确有良好镇静安眠功效也。
16.冯男。失眠已历一个月,平素胃肠不健。
酸枣仁12克,川芎6克,夜交藤9克,煅牡蛎24克(先煎),抱茯神12克,知母9克,炙甘草3克,柏子仁12克,炮附子2.4克,当归9克。
【注】胃肠不健,历久失眠,由脾虚肝肾阴亏,气郁化火扰心所致。方用酸枣仁汤全方(枣仁、茯神、知母、川芎、甘草)以滋肾补肝、宁心敛魂;合养心汤中之当归、茯神、柏子仁以补血养心、安神定志;选参附龙牡汤(《孟河丁氏医案》)中之附子、牡蛎以引火归原、平肝潜阳;配夜交藤以宁心安神、养血通络。
17.周女。病失眠已久,最近时时作哕,苔白腻满布,因其以往迭用滋阴安神剂无效,《内经》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当先从治胃入手。
姜半夏24克,炮附块9克,肉桂末1.8克(分3次吞),北秫米12克,香甘松9克,大川芎9克,炙甘草3克。
【注】久病失眠,近时作哕,苔白腻满布,正如《素问·逆调论》所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即脾阳不足,难以运化胃内宿食和水湿,酿成痰浊,壅遏胃腑,引起胃不和而卧不安。当先从治胃入手。方用半夏秫米汤全方(半夏、秫米)以和胃除痰、泄邪补虚,胃气和则睡眠自安;合右归饮中之附块、肉桂、甘草以温补脾肾,阳气充沛则湿浊可化;选辟瘟丹(《寿世保元》)中之甘松、川芎、甘草以行气辟浊、缓急定痛,其中甘松功能醒脾畅胃、解痉定痛,为开郁镇静、安脑助眠之良药(参阅《章次公药物学》甘松栏),王好古称川芎善“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川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显著镇静作用,能抑制其自发活动,并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有着良好的安眠作用。由于章师辨证正确,采方中肯,疗效自然得心应手。病者自服此方两剂后,即得自然安眠矣。
18.谢男。胃不和则卧不安,多见于思虑过度而胃肠功能衰弱者。《内经》半夏秫米汤非安眠之方,健胃整肠,自然遂之入梦。
法半夏9克,北秫米15克,太子参9克,云苓神各12克,炒枣仁9克,柏子仁12克,怀山药9克,杭白芍9克,山萸肉6克,夜交藤12克。
【注】胃不和则卧不安,多见于思虑过度而胃肠功能衰弱的患者。宜健胃整肠、养心安神以治疗之。方用半夏秫米汤全方(半夏、秫米)以健胃整肠、泄邪补虚;集养心汤(《丹溪心法》)中之枣仁、太子参、云苓神、柏子仁以补血养心、安神定志;合六味归芍汤(《证因方论集要》)中之白芍、萸肉、山药、云苓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配夜交藤以养心安神、通利经络。
半夏秫米汤:源于《灵枢》卷十古方。主要用于治疗痰湿内阻、胃气不和之失眠。方用半夏之升,从阳分通卫泄邪、除痰逐饮;秫米之降,入阴分通营补虚、健胃整肠,寓升降以通阴阳而安眠,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胸闷痰多、胃呆食滞、苔腻,为其辨证要点。故章师称“半夏秫米汤非安眠之方,健胃整肠,自然遂之入梦”也。
19.张老太。早年辛勤太甚,营养不充,比及晚年,气血就衰,虚象毕露,就寝后心无所主,进食则稍定,此非胃证候,所称心亦神经之感觉也。
天麻6克,萸肉9克,杜仲9克,潞党参12克,狗脊9克,当归9克,山药9克,炙甘草4.5克,大枣7枚。
【注】老年气血亏虚,引发心无所主,治宜益气养血、宁心安神。方用天麻散(《卫生宝鉴》)中之天麻、炙草、大枣以息风镇惊、养营安神;合狗脊饮(《易简方便》)中之狗脊、杜仲、当归以补益肝肾、壮筋健骨;选大补元煎(《景岳全书》)中之党参、山药、杜仲、萸肉、当归、炙草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也。
20.狄女。头昏,心动悸,食少,夜难酣寐,其虚也益甚,治在心脾。
生黄芪6克,抱茯神12克,潞党参9克,生白术9克,白归身9克,广木香2.4克,炒枣仁9克,远志肉6克,龙眼肉9克,炙甘草2.4克。
【注】头昏食少,心动悸,夜难酣寐,由气血不足、心脾同病所致。治宜补血宁心、益气健脾。方用归脾汤(《妇人大全良方》)全方(芪、参、术、归、草、茯神、远志、枣仁、木香、龙眼)以补气健脾、养血宁心。盖健脾不离补气,养心不离补血,使心血旺、脾气壮,则神自宁矣,故为调治心脾同病之良方。
21.梁男。夜难成寐,多梦,心悸,古人以为肝虚,以肝藏魂故也。凡补肝之药,大多有强壮神经之功能。
明天麻9克,当归身9克,大熟地12克,炒枣仁9克,抱茯神9克,杭白芍9克,料豆衣12克,炙远志5克,潼沙苑9克,柏子仁9克,黑芝麻12克。
二诊:寐为之酣,悸为之减,但多梦则如故。
(1)大熟地18克,当归身9克,杭白芍9克,山萸肉9克,夜交藤12克,五味子5克,菟丝子9克,炙远志5克,左牡蛎30克,抱茯神9克,潼沙苑9克。
(2)首乌延寿丹90克,分10日服完。
【注】本案为神经衰弱,时见心悸、失眠、多梦,古人以为肝虚,系肝藏魂之故。凡肝血虚者,可使心失奉养而不安;亦致肝阳亢动,上扰心神而不宁。章师指出:“凡补肝之药,大多有强壮神经之功能。”又说:“古之平肝药皆有补脑之功。”(参阅本栏刘女医案)初诊方用补心丹(《世医得效方》)中之熟地、当归、茯神、远志、枣仁、柏子仁以养血宁心、安脑镇静;集天麻二陈汤中天麻、茯神以平肝息风、养心宁神;合四物汤中之白芍、当归、熟地以滋阴补肝、养血和营;助内补丸(《女科切要》)中之潼沙苑、茯神以滋补肝肾、安眠养心;选首乌延寿丹中之黑芝麻、料豆衣、熟地以养肝益肾、填髄补脑。二诊寐酣悸减,唯多梦如故。古有“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之说,故在原方基础上添入菟丝子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之菟丝子、五味子、山萸肉等补肾之品,作为强壮神经功能而巩固疗效。
22.尤女。心摇摇如悬旌,腰空欲得依傍,皆虚象也。
甘枸杞9克,狗脊9克,阿胶30克(烊冲),山萸肉9克,续断9克,熟地12克,杜仲9克。
【注】病者素体亏虚,心血虚则摇摇如悬旌,肾精亏则腰空欲得依傍,治宜滋肾固精、养血宁心。方用左归丸中之熟地、萸肉、枸杞以填补真阴、固精益血;合薯蓣丸中之阿胶、熟地以滋阴补血、养心宁神;选狗脊饮(《易简方便》)中之狗脊、续断、杜仲以补肾壮腰、益肝强筋也。
23.奚女。心悸胆怯,现代称为神经衰弱,值此暑令,人之精神受自然之支配,多不振奋而所苦益甚。
附块4.5克,枸杞12克,山药9克,牡蛎30克(先煎),远志4.5克,党参12克,当归9克,山萸肉9克。
【注】值此暑令,神经衰弱者易于精神不振,心悸胆怯。治宜温阳滋阴、宁心安神。方用右归丸中之附块、山药、萸肉、枸杞、当归以温阳滋阴、养心安神;合清心丸(《医学心悟》)中之牡蛎、远志、党参以重镇安神、豁痰止悸也。
24.吴女。产后思虑劳烦,脑力受其打击者良巨,以致辗转难以入眠。
酸枣仁9克,肥知母9克,粉甘草2.4克,煅牡蛎30克(打),抱木神9克,大川芎5克,川雅连0.6克,上安桂0.6克(研吞),北秫米9克,怀山药9克,仙鹤草15克。
【注】产后,因思虑劳烦,脑受打击,致难入眠。《古方选注》云:“虚烦、胃不和、胆液不足,三者之不寐,是皆虚阳溷扰中宫,心火炎而神不定也。”治宜滋益肝肾、清心泻火。方用酸枣仁汤全方(枣仁、茯神、知母、川芎、甘草)以清热滋肾、补肝舒郁、宁心除烦、酸敛散魂,则神凝、魂藏、魄静而寐矣(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服酸枣仁汤后之入睡度、熟睡度及觉醒爽快感等指标均较好,综合判定确能改善睡眠及睡眠质量);合交泰丸全方(黄连、肉桂)之黄连清心降火,肉桂引火归原;选清心丸(《医学心悟》)中之山药、牡蛎、枣仁、茯神以培脾固肾、平肝宁心;配仙鹤草、北秫米以调补气血、和胃安眠也。
25.周女。经已净,头眩,胸中烦热,大便难。凡此皆阴虚火旺之象。
鲜生地18克,冬青子9克,知母9克,玉竹9克,料豆衣12克,旱莲草9克,麦冬9克,牛膝9克,粉甘草2.4克。
【注】此人头眩,胸中烦热,大便难。凡此皆阴虚火旺之象,治宜养阴润燥、清热降火。方用沙参麦冬汤中之麦冬、玉竹、甘草以滋阴生津、润肠除热;合玉女煎中之生地、知母、麦冬、牛膝以养阴润燥、清热降火;选首乌延寿丹中之冬青子、旱莲草、料豆衣以补益肝肾、滋养精血也。
26.王男。无热,脉不数,而自觉胸中灼热,舌少苔而质红。此阴分不足之象。
(1)肥知母9克,冬青子9克,鲜生地12克,料豆衣12克,天花粉9克,杭白芍9克,冬瓜子12克,绿豆衣12克,潼沙苑9克,自茅根1扎。
(2)景岳左归饮、首乌延寿丹各9克,吞服。
【注】病者无热,而自觉胸中灼热,脉不数,舌少苔而质红,此阴津亏损之候。宜养阴生津、清热除烦以治疗之。方用二冬汤(《医学心悟》)中之知母、天花粉以滋阴降火、生津止渴;集石斛夜光丸(《原机启微》)中之生地、潼沙苑以清热生津、养肝滋肾;合拯阴理劳汤(《医宗必读》)中之冬青子、白芍、生地以滋阴养血、益肾补肝;助苇茎汤(《千金方》)中之冬瓜子、茅根易苇茎以清热除烦、化痰消痈;选三豆饮子(《伤寒总病论》)中之绿豆衣、料豆衣以清热利湿、除烦解毒;取左归饮、首乌延寿丹以补益肝肾、滋养精血也。
27.雷女。夜晚难以入睡,服安眠药亦无济于事;偶尔入睡,则乱梦纷纭;因而白昼疲惫不堪,每晚饭后则其精神特别兴奋。此属虚火。
酸枣仁18克,川连3克,陈阿胶30克(分冲),云茯神18克,黄芩6克,鸡子黄2枚(分冲),生白芍18克。
二诊:连服5剂,失眠情况已有显著改善,晚上精神不如前之兴奋;头胀,有时昏沉。
(1)枣仁30克,川芎9克,知母12克,清炙草3克,茯神18克,远志9克。
(2)归脾丸120克,每睡前服9克。
【注】此人夜晚精神特别兴奋,难以入睡;偶尔入睡,则乱梦纷纭,因而白昼疲惫不堪。此乃阴虚火旺、心神失宁所致。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全方(川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以滋阴清火,除烦安神;合酸枣仁汤中之枣仁、茯神以养血益肝、宁神安心。由于药证相合,收效甚捷。二诊失眠显著改善,有时头昏脑涨。遂取酸枣仁汤全方(枣仁、茯神、川芎、知母、清炙草)以清肝宁心,安神镇静;合归脾丸以益气健脾、补血养心;配远志以宁心安神、定悸止惊也。
28.姚男。头昏,夜难安寐,口干唇碎,服西药七八月无效。每夜必饮水数次,否则口干不可名状,影响睡眠。察其舌色淡白无华,按其脉沉细无力,不能以为热证而投凉。
炮附块6克,生白术12克,党参12克,熟地30克,五味子5克,怀牛膝12克,麦冬12克。
二诊:很有效,口干没有从前严重,夜寐也较安。
原方去牛膝,加当归9克、枣仁9克。
【注】本案证见头昏,夜难安寐,口干唇碎,每夜必须渴饮,似为热证。但章师察其舌色淡白无华,按其脉沉细无力,不属实火而是虚火,即肾元亏虚、阴阳失调、心肾不交、心火内炽之象。故章师告诫:“不能以为热证而投凉”。初诊方用全真一气汤全方(附块、白术、熟地、牛膝、党参、麦冬、五味子),其中附块、熟地、牛膝善于温阳益阴、引虚火归其原,参、麦、五味益气敛阴、清心止渴,白术培补脾胃、益气助运。二诊即很见效,口干已轻,夜寐较安,原方去牛膝,加当归、枣仁之补血益阴、养心安神以巩固其疗效也。
29.程男。微似寒热,多作于黄昏时,自汗、盗汗而冷。阳不外卫,阴不内守。
炮附块9克,山萸肉9克,怀牛膝9克,熟地黄24克,杭白芍9克,潞党参9克,龙眼肉9克,五味子4.5克。
【注】阳不外卫而有黄昏寒热,阴不内守而有自汗盗汗,多见于神经衰弱或有肺结核者。今未见损症迹象,可谓属于前者无疑。方用参附汤(《妇人大全良方》)全方(附子、党参)以温阳卫外、益气固表;合四物汤中之白芍、熟地以守内敛汗、滋阴养血;选滋阴大补丸(《医方考》)中之熟地、萸肉、牛膝、五味子以补肝益肾、壮筋健骨;配龙眼以补心安神、养血益脾,可获全功。章师曾指出:“凡补肝之药,大多有强壮神经之功能。”(参阅本栏梁男医案)此乃章师多年临床之宝贵心得。
30.欧阳女。平时体力衰弱,近来下午发头痛,腰脊酸痛,午夜则涔涔自汗,寐不安宁,多梦魇。诊其脉浮而无力,苔白而润。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川桂枝4.5克,杭白芍9克,珍珠母15克(打,先煎),炙远志4.5克,朱茯神9克,炒枣仁15克,青龙齿9克,清炙草4.5克,柏子仁9克,煅牡蛎24克。
【注】平时体力衰弱,近发头痛自汗,腰脊酸痛,脉浮无力,苔白而润,属营卫不调;寐不安宁,多梦,乃心神受扰。治宜调和营卫、宁心安神。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中之桂枝、白芍、甘草、龙齿、牡蛎以调和营卫、镇心敛汗,《金匮要略心典》“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神精间病,非此不足以收敛其浮越也”;合珍珠母丸(《普济本事方》)中之珍珠母、龙齿、茯神、枣仁、柏子仁以平肝滋阴、镇心定惊;配远志以豁痰开窍、止惊定悸。
31.徐女。止汗方法:一为收敛汗腺,制止分泌,如钙剂;一为兴奋交感神经中枢,如樟脑,恢复体力,使汗自止;中药则为强壮剂,调节体温中枢,发汗亦能止汗,今予强壮剂。
生黄芪30克,党参12克,当归12克,瘪桃干9克,浮小麦12克。
【注】章师此案是用强壮剂恢复体力,调节汗腺中枢以止汗。方用补中益气汤中之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固表敛汗;配浮小麦、瘪桃干以专敛虚汗、益气除热也。
32.王男。小溲频如故,今则夜泄频仍,皆肾气不能收摄之象。
(1)枸杞子4.5克,五味子4.5克,菟丝子9克,煅龙骨6克,南芡实15克,覆盆子12克,车前子9克,天竺子9克,金樱子12克,胡桃肉12克。
(2)三才封髓丹90克,每服9克,日早晚各1次。
【注】尿频已久,今则夜泄频仍。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之所以失约,皆与肾气之收摄无权密切相关。治宜补肾培本与固摄缩尿并重。方用五子衍宗丸全方(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覆盆子、车前子)以温阳益肾、补精添髓;集三才封髓丹以滋肾坚阴、降火涩精;合水陆二仙丹全方(芡实、金樱子)以滋肾涩精、固其滑泄;助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中之龙骨、芡实以涩精秘气、重镇宁心;选青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之胡桃肉以补肾健膝、止遗缩泉;配天竺子以止泄强筋、亦治天哮,《本草纲目拾遗》有“益气力,固精”等记载。全方集滋、补、清、敛诸法于一体,方意平稳堪法。由于肾虚已久,难以速效,故用汤丸并进,缓图其功也。
33.朱男。初婚早泄,阳痿之端倪已露。
仙灵脾60克,甘枸杞60克,绵黄芪120克,黄狗肾10条(炙),菟丝饼60克,金樱子60克,炙茧壳30只,紫河车1具(焙),甜苁蓉60克,炙远志30克。
共研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饭后服6克。远房帏。
【注】《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遗精之证,除当责肾以外,还和心肝脾等有关。此人初婚早泄,既无湿热内郁,亦非君相之火扰动精室,是因禀赋不足,真元虚衰,肾失封藏而精关不固所致。治宜益肾固元、填补精血。方用河车大造丸中之河车、枸杞、苁蓉以滋阴壮阳、填补先天;集首乌延寿丹中之金樱子、菟丝饼以温涩精关、节制其流;合龟龄集丹中之茧壳、枸杞、苁蓉、仙灵脾以补肾壮阳、固精止遗;选归脾汤(《妇人大全良方》)中之黄芪、远志以益气健脾、补血养心;取狗茎散(《幼幼心书》)中之黄狗肾以峻补真元、填髄培本。此方蜜丸常服,缓图取效。凡此等证,精神起居,固属重要;近期远离房帏,尤当重视。
34.陶男。舌光剥见于壮年,总是内分泌不足,前贤谓之阴虚,所以梦遗频作。
菟丝子9克,大生地12克,大补阴丸12克(分吞),女贞子9克,杭白芍12克,白薇9克,牛膝9克,旱莲草9克,仙鹤草15克,象贝9克。
【注】壮年舌光剥、梦遗频作,为性神经衰弱,前贤谓之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补肾固精。方用首乌延寿丹中之生地、牛膝、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以补益肝肾、滋养精血;集大补阴丸以填补真阴、清泄相火;合白薇散(《千金方》)中之白薇、象贝以清热凉血、化痰散结;选白薇散(《太平圣惠方》)中之白芍、白薇以养血敛阴、清热降火;配仙鹤草以调补气血也。
35.许男。滑泄一周,此或者睡眠仰卧,或者体力正感衰惫时。予八子丸意。
车前子12克,枸杞子9克,菟丝子9克,覆盆子9克,五味子15克,金樱子9克,冬青子9克,沙苑子9克,巨胜子12克。
【注】滑泄起于睡眠仰卧或体力正感衰惫时。由肝肾不足、阴虚火旺所致。治宜滋阴泻火、固肾益肝。方用五子衍宗丸全方(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覆盆子、车前子)以固肾益肝、滋阴泻火(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此丸具有促进免疫、调节内分泌功能,有性激素样作用,能提高肾虚者的血浆睾酮、睾丸组织的CAMP含量,并能提高应激能力,可使耐缺氧、耐寒冷、抗疲劳能力增强);合首乌延寿丹中之冬青子、金樱子、巨胜子(即黑芝麻)、以补益肝肾、收敛涩精;选内补丸(《女科切要》)中之沙苑子、菟丝子以固肾益肝、滋养精血。由于章师设置此方,照顾全面,合理有效,故可命名为章氏九子汤较为适宜。
八子丸:源于《圣济总录》。原治风毒热眼,翳膜侵遮,不计久新,及一切内外障眼。章师取其中枸杞子、五味子、车前子三味外,未取者尚有青葙子、决明子、葶苈子、地肤子、茺蔚子、麦冬、地黄、细辛、肉桂、赤苓、泽泻、防风、黄芩等。故章师案语为“予八子丸意”也。
36.魏男。六年前曾罹湿温重病,偃卧床笫达六个月。愈后患遗精,每隔一两日即有之。现在四肢无力,腰膝酸软,健忘,少判断力,夜间常做噩梦。
山萸肉9克,怀山药9克,大熟地12克,酸枣仁12克,枸杞子9克,川断肉9克,抱茯神12克,潼沙苑12克,怀牛膝9克,金毛脊9克。
二诊:服药四剂,腿膝酸软已除,五日来无遗精现象,夜梦亦减少。自汗,微恶寒,加玉屏风散。
生黄芪9克,川续断9克,冬术9克,蜜炙防风6克,金毛脊9克,厚杜仲9克,杞子9克,全当归12克,山萸肉9克。
【注】久病之后,腰酸膝软、四肢无力、夜多噩梦、健忘遗精、少判断力,凡此皆为肝肾亏虚之象。治宜补益肝肾、固精宁神。初诊方用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编》)中之熟地、山药、萸肉、茯神、枣仁以填补真阴、安神宁心;合石斛夜光丸中之杞子、牛膝、熟地、山药、茯神、潼沙苑以滋肾固精、益肝养血;选狗脊饮(《易简方便》)中之狗脊、川断、牛膝、熟地以强筋健骨、补肝益肾。二诊腿膝酸软已除,精固梦少,尚有恶寒自汗,遂添玉屏风散全方(黄芪、冬术、防风)以益气祛邪、固表止汗;取独活寄生汤中之当归、杜仲以养血活血、健壮筋骨。
37.戴男。头昏目糊,经常失眠,易举阳;常梦遗,短则一天一次,长则三四个月一次;舌红,脉弦细。作阴虚论治。
(1)冬青子18克,五味子4.5克,潼蒺藜18克,北秫米12克,旱莲草12克,料豆衣18克,炒枣仁12克。
(2)大补阴丸45克,每次6克,早夜各服1次。
二诊:自诉药后症状减轻十之七八,劳动后有发热感,疲惫无力,遗泄又见,多行则气喘。当兼补气阴。
潞党参9克,寸冬12克,五味子4.5克,大补阴丸24克,炙甘草3克,枣仁18克,料豆衣18克。
三诊:睡眠尚可,唯梦多,举阳症状减半,遗泄约二十天一次,近日稍活动则有热上升。
麦冬9克,菟丝子12克,金樱子18克,生熟地各15克,石斛9克,覆盆子12克。
【注】头昏目糊、经常失眠、易举阳、常梦遗、脉弦细、舌红,均属阴精耗伤、虚火炎炽所致。宜育阴清火以治疗之。初诊方用首乌延寿丹中之冬青子、旱莲草、料豆衣以补益肝肾、滋阴养血;集大补阴丸以养阴清热、平肝潜阳;合石斛夜光丸中之五味子、潼蒺藜以补肾固精、益肝养血;配枣仁、秫米以益阴养心、和胃安眠。二诊病去大半,行动后气喘发热,疲惫无力,为气阴两虚、阴不敛阳,添生脉散以益气敛阴。三诊诸证均轻,取麦斛二地三子汤以除热固精、滋润肝肾而善其后也。
38.丁男。性神经与脑神经皆高度衰弱,经常遗泄,周身疲惫而十指麻木,行动甚至跌仆。
金樱子30克,龙骨30克,金毛脊60克,黄狗肾10条(焙),煅牡蛎30克,杜仲60克,罂粟壳60克,猪脊髓10条(焙)。
共研细末,和蜜为丸,如梧子大,早晚各服6克。
【注】病者为性神经与脑神经皆高度衰弱者。腰为肾之府,经常遗泄则肾元亏虚、精血不足;肾虚则周身疲惫,脊酸腰痛,十指麻木,行动欲仆。治宜温壮肾元、固摄精关,使肾能封藏,则病可向愈。方用金锁固精丸中之龙骨、牡蛎以涩精秘气、安脑镇静;集固真丸(《景岳全书》)中之金樱子、牡蛎以固精止遗、益肾补虚;合狗脊饮(《易简方便》)中之狗脊、杜仲以滋肾养肝、壮筋健骨;选罂粟丸(《景岳全书》)中独味罂粟壳以固肾涩精、收敛麻痛;取血肉有情之黄狗肾(狗茎散)、猪脊髓(猪髓膏)以峻补真元、填髄补脑而培其本。制成蜜丸常服,乃缓图其功也。
39.何男。夜间乱说梦话,白昼精神疲乏,腰脊酸痛,阳痿,尿多,最近连续梦遗。
菟丝子9克,甘杞子9克,龟鹿二仙胶15克(烊冲),五味子6克,潼沙苑9克,补骨脂9克,金毛脊12克,酸枣仁9克,金樱子9克,川断肉9克,怀牛膝9克。
二诊:夜寐遗精,服药后有好转;最近因工作忙,又遗三次;腿软乏力,甚至行走难支,手冷如冰,没精打采。温肾药不可少。
菟丝子30克,锁阳30克,韭菜子30克,炙花蜘蛛30只,仙灵脾60克,仙茅15克,覆盆子30克,炙紫河车2具,巴戟肉60克,蚕茧30只,金樱子30克,黄狗肾6条,补骨脂30克,枸杞30克,怀山药30克。
共研细末,每服3克,1日3次。
【注】病者为性神经与脑神经皆高度衰弱者。初诊方用石斛夜光丸中之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潼沙苑、牛膝以温肾养肝、补精添髓;集龟鹿二仙胶以滋阴温阳、益气养血;合秘元煎(《景岳全书》)中之枣仁、金樱子、五味子以固精止遗、调补心脾;助狗脊饮(《易简方便》)中之狗脊、川断、牛膝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选四神丸中之补骨脂、五味子以温肾纳气、固精缩尿。二诊夜寐遗精好转,尚觉乏力肢冷,添血肉有情之紫河车(河车大造丸)、黄狗肾(狗茎散)以大补真阳、固精益血;取花蜘蛛(蜘蛛散)、韭菜子(秘精丸)以强阳起痿、温壮命火;复入大队峻补命门、温壮真阳药中,协同增效治疗。此为章师赏用之强肾壮阳方,研末为散常服,对于肾亏阳惫引起之阳痿肢冷,具有确实疗效。
龟鹿二仙胶:源于《医方考》。主要用于治疗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等虚劳之证。方中龟板纯阴能滋阴而补任脉;鹿角纯阳能温肾而壮督脉;同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阴阳以生气血,张景岳称述“善补阳者,当于阴中求之”殆即指此而言;人参大补元气;枸杞滋阴养血;此方阴阳并举、气血双补,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精神萎弱、脉沉细无力,为其辨证要点。
40.解男。腱反应敏锐,全身皆起震动,神经衰弱可知,手足麻冷,不在循环系。
炮附块4.5克,防己9克,天麻9克,木瓜9克,嫩桑枝12克,当归9克,川芎6克,甘松9克,来复丹12克。
【注】手足麻冷,腱反应敏锐,全身皆起震动,由于阳不温煦、寒阻经隧之故。治宜温阳祛寒、养血通络。方用防己汤(《普济本事方》)中之防己、附块以温经通络、祛湿除痹;集来复丹以壮阳祛寒、化瘀通闭;合虎骨木瓜酒中之天麻、木瓜、当归、川芎、甘松以息风镇痉、活血通络;选蠲痹汤(《医学心悟》)中之桑枝、当归、川芎以祛风活血、蠲痹定痛也。
41.黄男。壮年而冬令恶寒特甚,虽拥絮亦不觉温暖,以古人之学理言,当补命门之火。
炮附块9克,萸肉9克,巴戟9克,肉豆蔻4.5克,鹿角霜9克,当归9克,生姜2片,炙甘草4.5克,补骨脂9克,大枣7枚。
【注】正当壮年,而恶寒特甚,虽拥絮亦不觉温暖。此乃命门真火不足,温煦无力所致。《素问·逆调论》载:“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治此必须峻补命门真火,徒固表阳无益也。方用鹿角胶丸(《太平圣惠方》)中之附块、萸肉、巴戟、鹿角霜以峻补命火、温壮肾阳;合四神丸中之肉豆蔻、补骨脂以振奋脾肾、善补命火;选归脾汤(《妇人大全良方》)中之当归、炙草、生姜、大枣以鼓舞脾阳、和营缓急。经治得效后,可取河车大造丸、全鹿丸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调理巩固之。
42.翁男。中年以后之人,脉忌大、忌弦,弦大则火浮于上,现代所谓血管硬化、血压亢进。用药纯温、纯凉,皆有流弊。今就寝辗转不能酣睡,精神兴奋太过使然,以酸枣仁汤为主。
酸枣仁12克,川芎6克,甘草3克,肥知母9克,抱茯神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鸡子黄1枚,怀牛膝12克。
二诊:药二服稍能静卧片时,既觉依旧辗转反侧,两脉皆弦。古人以为肝阴不足,虚火上炎,故两足常发冷。引火归原,即平其上部兴奋充血之义。
(1)炮附片12克,生熟地各12克,旱莲草9克,丹皮9克,怀牛膝18克,煅珍珠母30克,女贞子9克,知母9克,桑椹子18克,全当归12克。
(2)肉桂3克、黄连3克、琥珀2.4克、川贝6克,共研末,分10包,卧前服1包。
【注】章师教诲:中年以后,忌见火浮于上之脉弦大,现代所谓血压亢进、血管硬化、精神兴奋。用药纯温、纯凉,皆有流弊。盖纯温则辛燥动火;纯凉则阴无以化。宜取清凉与温阳相互均衡之剂。本案即由精神兴奋太过而致脉弦大和就寝辗转不能酣睡者。初用酸枣仁汤全方(枣仁、川芎、知母、茯神、甘草)以养阴清火、补肝益血;合牛膝丸(《千金方》)中之牛膝、当归、白芍以补益肝肾、和营养血;配鸡子黄以养阴宁心、补脾益胃。二诊稍能静卧片时、两足发冷、脉弦。显示阴虚火炎,上盛下虚。拟引火归原,即平其上部兴奋充血。方用济生肾气丸中之附片、牛膝、丹皮、生熟地以引火归原、补益肝肾;合首乌延寿丹中之女贞、旱莲、桑椹、牛膝、生熟地以补肾益肝、滋养精血;选珍珠母丸(《普济本事方》)中之珍珠母、当归、生熟地以平肝滋阴、镇心安神;配知母以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复取桂连琥贝散以交通心肾、化痰镇惊。全方对肾元虚衰,心肝火炽之失眠有效。实践证明,部分顽固性失眠患者,在一般安神、养阴、镇静药无效时,适当合用附子、肉桂等引火归原、温壮肾元之品,即能获效。这类治疗,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之兴奋和抑制过程发挥了均衡调节作用的缘故。
桂连琥贝散:源于章师自订之安神良方。主要用于治疗心肾不交之证。方中肉桂温补下元以扶不足之肾阳,黄连清心泻火以制偏亢之心阳,琥珀镇惊息风以安不宁之心神,川贝化痰散结以清心肺之烦热。此方寒温并用,相反相成,以安通心肾,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安、下肢不温、失眠、舌红无苔、脉虚数,为其辨证要点。
43.王君(1949.08.26;T 36.8℃,P 75次/分)。工作太紧张,睡眠太不够,以致腰膝如此酸软乏力,小便微黄不畅,用补肾药。
(1)大熟地18克,怀山药9克,山萸肉9克,金樱子9克,云茯苓12克,粉丹皮9克,福泽泻9克,菟丝子9克。
(2)煅龙骨6克,另研细末,分4次吞,6小时1次。
【注】神经衰弱多起因于工作太紧张、睡眠太少时,以致腰膝酸软、小便不畅、全身乏力,古人归之于肾元不足,宜补肾固元以治疗之。方用六味地黄汤全方(熟地、山药、山萸、丹皮、云苓、泽泻)滋肾养阴、补虚泄浊;合首乌延寿丹中之菟丝子、金樱子、熟地以滋养精血、益肾固元。另用煅龙骨研末吞服可获镇定安神、收敛固涩之功效也。
44.冒君(1949.08.28;T 36.8℃,P 81次/分)。其温正常,自觉冷飕飕,在此天气犹衣衬绒,多进饮食则胸中饱闷。
(1)炮附块4.5克,粉甘草3克,生姜片2片,川桂枝4.5克(后下),杭白芍12克,生白术9克,大红枣5枚,香谷芽9克,陈广皮4.5克,生鸡金9克,熟锦纹9克。
(2)药后啜稀粥分温三服。
二诊(1949.08.30):药后,冷飕飕有好转,大便不通。
原方去锦纹,加半硫丸4.5克(分2次吞)。
【注】本案体温正常,然自觉冷飕飕,在8月季节犹衣衬绒,系营卫失调、阳虚失固之故;多进饮食则胸中饱闷,为胃肠积滞所致。治宜调和营卫、扶阳固表、健胃助运、整肠攻积。方用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全方(桂枝、白芍、粉甘草、生姜、红枣、附块)以调和营卫、扶阳固表;合资生丸(《兰台轨范》)中之白术、陈皮、粉甘草、谷芽换麦芽、鸡金换山楂以健胃消食、化积助运;配锦纹以整肠攻积、导滞通便。二诊冷飕飕有好转,大便依然不通,遂续用原方去锦纹,加半硫丸吞服以巩固疗效。
45.薛君(1949.09.14;T 36.8℃,P 65次/分)。并无肺病征象,不过神经衰弱,营养不足而已,不可心理恐慌。
熟地黄18克,山药9克,二至丸12克(分2次吞,早晚各1次),潼蒺藜12克,丹皮9克,云茯苓12克,山萸肉9克,穞豆衣12克,牛膝9克。
【注】病者头晕、失眠、腰酸、乏力,不过神经衰弱、营养不足而已。并无肺病征象,不必心理恐慌。古人以为肝肾阴虚。宜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以治疗之。方用六味地黄汤中之熟地、山药、山萸、丹皮、云苓以养血补肝、滋阴益肾;合首乌延寿丹中之旱莲草、女贞子(二至丸)、牛膝、熟地、穞豆衣、潼蒺藜换桑椹子以滋养精血、壮筋健骨也。
46.陈男(1949.10.24;T 36.7℃,P 84次/分)。耳如蝉鸣,非凝神则不能听,检查血压低降,有时鼻塞如伤风状。
大熟地18克,潼沙苑9克,桑麻丸18克(早晚分吞),制首乌15克,怀牛膝9克,桑椹子12克,穞豆衣12克,云茯苓12克,怀山药9克。
二诊(1949.10.27):耳如蝉鸣,此亦听神经之衰弱也,古籍称为肾亏,以肾开窍于耳也,然则补肾之药,无非恢复神经之衰而已。
(1)大熟地24克,潼沙苑9克,甘枸杞6克,二至丸9克(包),制首乌18克,怀牛膝9克,山萸肉9克,菟丝子12克,抱木神12克。
(2)桑椹膏180克,早晚各服1食匙,开水冲服。
【注】自觉耳如蝉鸣,此亦听神经之衰弱所致;古籍称为肾亏,乃肾开窍于耳之故。治宜滋肾补阴,无非恢复神经之衰而已。初诊方用首乌延寿丹中之首乌、熟地、牛膝、桑椹子、穞豆衣以补益肝肾、滋养精血;合桑麻丸以滋润脏腑、养血平肝;选内补丸(《女科切要》)中之潼沙苑、云苓以补肾固精、宁心安神;配山药以补脾健胃、益气养阴。二诊耳鸣如前,遂添左归丸(《景岳全书》)中之枸杞、山萸肉、菟丝子以滋阴补肾、益精填髓;并加二至丸以补肝益肾、滋精养血。经上述治疗后,肝肾充足、神衰恢复,才使耳鸣得以宁静矣。
47.梁君(1950.01.28;T 36.3℃,P 98次/分)。本人以为神经错乱,而语言殊有条理,动作、表情亦无异状;本人以为是心脏病,而脉搏整调有序,亦无气急、足肿等象。可见想入非非,皆神经衰弱使然。
大熟地120克,怀山药150克,山萸肉90克,粉丹皮60克,甘枸杞120克,菟丝饼120克,全当归90克,抱木神90克,潼沙苑120克,淡苁蓉90克,冬青子90克,金樱子90克。上药共研细末,加炼蜜120克,阿胶120克,烊化成浆为丸,如梧子大,早晚各服60粒,温开水送下。
【注】神经衰弱患者,经常想入非非,自认有心脏病,或神经有错乱,但查之多无实据者。辨证多归于肝肾不足引起。宜补益肝肾以治疗之。方用六味地黄丸中之熟地、山药、萸肉、丹皮、抱木神以滋益肝肾、养血宁心;合补肾养血汤(《伤科大成》)中之苁蓉、菟丝、枸杞、当归、萸肉、熟地以温阳滋阴、固肾精血;选首乌延寿丹中之冬青、金樱、菟丝、熟地以滋益肝肾、填补精血;配潼沙苑以滋肾固精、平补阴阳。全方研末,加蜜、阿胶烊化成浆为丸常服,可获持久功效也。
48.沈君(1950.03.14;T 35.9℃,P 69次/分,45岁)。面容、脉搏、血压皆正常。而据其所叙:则惶惶然,不能终日,此高度神经衰弱也。曾就诊于丁济民先生,其方丝丝入扣,服后,并不能缓其所苦。原来此症不可纯恃药力。今有良言,劝君谨记:毋恐怖,毋挂碍。
干地黄18克,甘枸杞9克,菟丝子9克,煅珍珠母24克(先煎),穞豆衣12克,怀牛膝9克,杭白芍9克,制首乌12克,明天麻4.5克,潼沙苑9克。
二诊(1950.03.16):药后,其睡甚酣。行路时,自觉有摇摇不能支持之感,久坐则臀部肌肉跳动,凡此皆属自觉证候,对于脏腑机构、生命安全,绝对无碍,勿作杞人之忧也。
制首乌12克,全当归9克,冬青子9克,怀山药9克,桑椹子12克,山萸肉9克,潼沙苑9克,杭白芍9克,柏子仁12克。
三诊(1950.03.19):睡眠已酣。今日之就诊目的,在皮肤痒,搔之皮肤起红痕,同时发生细小之丘疹,自觉其疹发出后,头部之眩晕反而舒适。
生首乌18克,粉丹皮9克,京赤芍9克,小蓟草9克,桃仁泥12克,福泽泻9克,炙僵蚕9克,野菊花9克,忍冬藤12克,
四诊(1950.03.22):皮肤之痒,药后未有显明之效果,头部痒则烘热更不舒适,下肢痒则精神爽慧。据此,当导之使下。
茺蔚子9克,粉丹皮9克,京赤芍9克,小蓟12克,草决明9克,福泽泻9克,豨莶草9克,猪苓12克,忍冬藤9克。
五诊(1950.03.23):昨方服后,头部奇痒,面亦烘热。
干地黄18克,野菊花9克,杭白芍9克,豨莶草9克,穞豆衣12克,冬桑叶9克,甘枸杞9克,怀牛膝9克。
嘱平时用热水洗脚。
六诊(1950.03.25):检查血压115/85毫米汞柱。在工作时,下部冷则头部烘热,今拟杞菊地黄丸法。
杭甘菊9克,山萸肉9克,甘枸杞4.5克,云茯苓12克,粉丹皮9克,怀山药9克,干地黄18克,明天麻4.5克,福泽泻9克,炙僵蚕9克。
七诊(1950.03.30;T 36.7℃,P 64次/分):自诉服滋阴凉血药舒适。以其证候言之,午后皮肤怪痒,搔之如风疹块状,凉血药多能镇静各部神经之过敏,滋阴药则为无刺激性之强壮剂。
(1)粉丹皮9克,冬青子9克,干地黄18克,制首乌12克,怀牛膝9克,旱莲草9克,肥知母12克,柏子仁12克,豨莶草9克,川黄柏6克。
嘱平时多服水果与蔬菜。
(2)景岳左归丸:每日早上服9克。
八诊(1950.04.01):服滋阴凉血药后,诸证改善,续服以固其效。
粉丹皮9克,忍冬藤9克,干地黄18克,小蓟草12克,怀牛膝9克,金石斛9克,肥知母12克,夏枯草12克,豨莶草9克。
【注】从面容、脉搏、血压皆正常。而据其所叙:则惶惶然,不能终日,此高度神经衰弱者。初诊、二诊方用珍珠母、柏子仁、当归(珍珠母丸)、天麻、白芍、牛膝(天麻丸)、潼沙苑、菟丝子(内补丸)、首乌、桑椹子、冬青子、穞豆衣(首乌延寿丹)、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还少丹)后,睡眠已酣。三诊至六诊主证转为皮肤怪痒,搔之如风疹块状,下冷上热,经精审辨治而拟定杞菊地黄丸法治疗之。七诊时,病家自诉:服滋阴凉血药舒适。章师称述“凉血药多能镇静各部神经之过敏;滋阴药则为无刺激性之强壮剂”之故。八诊诸证改善,续服以固其效。由于本病易于反复、顽固,所以必须预防与治疗结合,遵循章师的告诫:“原来此症不可纯恃药力。今有良言,劝君谨记:毋恐怖,毋挂碍”也。
49.陈君(1953.08.15;T 37.4℃,P 88次/分,49岁)。古籍所称之肾亏,现代称为神经衰弱,与西医之肾脏结核,风马牛也。神经衰弱者,消化每多不良,慌慌然不可终日,是亦杞人之忧也。
潞党参18克,白术18克,青木香9克,砂仁9克,云茯苓18克,鸡金18克,怀山药18克,粉甘草9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饭后服。
【注】古籍所称之肾亏,即现代之神经衰弱,证见消化不良,慌慌然不可终日,系脾虚胃弱、气滞食积之故。宜运脾健胃、消食化积以治疗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中之党参、云苓、白术、粉甘草、砂仁、青木香以健脾益气、理气畅中;合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之鸡金、山药以消食化积、培补脾胃也。
癔症(脏躁)
1.冯女。每遇拂逆,其病便易发作。病将发,呼吸紧张,四肢麻木;既发则 齿,语言难出,神志不清,面色潮红,历两小时许而回苏;既而胸中窒闷异常,善太息。今持其脉大而弦,此为肝厥,亦属“脏躁”一类。
明天麻4.5克,杭白芍9克,清炙草4.5克,潼白蒺藜各9克,炙远志4.5克,抱茯神9克,生麦芽15克,旋覆花9克(包),佩兰梗4.5克,料豆衣9克,广郁金4.5克,红枣10枚(去核)。
【注】癔症,又名歇斯底里(Hysteria),它是一类神经症,大多由心理因素而急剧发病。临床表现为精神障碍(激动、抑制或意识蒙眬)和躯体功能障碍(①运动障碍:痉挛、过动或瘫痪;②感觉障碍:过敏或迟钝;③内脏和自主神经系统障碍)等方面多样症状,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在症状发生和治疗中,暗示和自我暗示,常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
本病在中医文献中归属于“脏躁”、“奔豚”、“梅核气”、“厥证”等范畴。《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后世称为“梅核气”。《素问·大奇论》:“暴厥者,不知与言”。这些描述与癔症颇为相似。
本案为肝厥发作,亦癔症之表现。古人认为肝郁日久,最易化火生风,治宜息风平肝、舒郁宁神。方用甘麦大枣汤全方(炙草、麦芽、红枣)以养心宁神、和中缓急;集舒筋保安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之天麻、白芍以息风解痉、养血镇静;合旋覆花散(《博济方》)中之旋覆花、潼白蒺藜、炙草、佩兰易菊花以消痰化湿、平肝益肾;助十香返生丹(《春脚集》)中之郁金、天麻以解郁祛瘀、定惊止搐;益养心汤中之茯神、远志、炙草以豁痰开窍、宁心安神;选三豆饮子(《伤寒总病论》)中之料豆衣以养血平肝、益阴补肾也。
2.李女(1938.11.06;28岁)。据其所诉之经过,乃脏躁病之一种,多见于神经质者,古人属之肝不条达,犯胃克脾,故上膈中脘绕脐三部,皆不舒适。
(1)沉香屑2.4克,广木香2.4克,台乌药6克,江枳壳6克,海南片4.5克,大川芎2.4克,制香附9克,六神曲9克,生苍术4.5克,玫瑰花1.5克。
(2)沉香曲9克,延胡索9克,煅瓦楞18克,左金丸4.5克,九香虫9克。上5味共研细末,每服少许。
【注】病者为室女,章师据其诉述经过,多见于有神经质(癔症)者。古人归属于脏躁病之类,与肝不条达有关,其发则犯胃克脾,故上膈中脘绕脐三部,皆不舒适。盖三部本无疾患,其所犯系神经之过敏(癔症)使然。故章师指出:此病服药(本案之煎剂、散剂均取五磨饮加味)虽能治疗暂时之感触;以后还须屏思弃虑,开宽胸怀。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此意也。
3.虞男。此与奔豚同一原理。所不同者,奔豚起自少腹上冲;病者脐上上冲,多作于午夜而已。
(1)川桂枝2.4克,杭白芍9克,肉桂心1克(研末冲服),清炙草2.4克,台乌药9克,制香附9克,晚蚕砂12克(包),五灵脂12克,沉香曲9克。
(2)全当归24克,大川芎9克,阿魏6克,粉丹皮30克,香甘松12克,川贝母9克,沉香6克,御米壳24克,延胡索18克。
共研细末,每服2.4克。以胶囊装盛,服用更便。
【注】奔豚病,多由精神刺激,遭受惊恐所致。《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首先描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本案病发于午夜,可知由寒气外袭引发。章师推崇仲景有寒气引发之奔豚主用桂枝加桂汤,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载:“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故本案取桂枝加桂汤中之桂枝、肉桂、白芍、炙草以散寒温经、通阳平冲;集四磨饮中之乌药、沉香曲以疏泄冲气、降逆解郁;合膈下逐瘀汤中之五灵脂、香附、乌药、炙草以逐瘀消痞、行气止痛;选正气汤(《治痧要略》)中之蚕砂、香附以化浊除湿、疏肝和胃。进而制订大队调气行瘀、散结固元散剂,缓图其效。
御米壳:又名罂粟壳,乃是一味收敛固涩性药物。功能收敛肺气,涩肠止泻,固摄肾元,止心腹筋骨诸痛。适用于久咳、久泻、久痢、脱肛、遗精、胃痛、筋骨疼痛等证。在本案散剂中取其“固摄元气”之作用。
4.陈女。时欲哕,哕极则厥,此非寻常胃病。民间单方当其厥时有用阿魏吞服之法,此法意在排泄气体;气体之来源实在神经系,故古籍有肝气之称。《金匮》之奔豚,其气上冲,亦此类也。
阿魏9克,蓬莪术9克,生枳实9克,五灵脂12克,乌药6克,海南片9克,莱菔子9克,沉香曲12克,佛手9克,薤白头9克,娑罗子9克,炙乳没各4.5克。
共研细末,每吞1克,1日3次。
二诊:药后从未发厥,排泄气体、镇静神经之效也。凡镇静剂多能引起便秘,肠蠕动受其抑制也。
阿魏9克,生枳实9克,海南片9克,五灵脂12克,乌药6克,香甘松9克,延胡索9克,莱菔子12克,黑丑9克,广木香3克,大川芎9克,全当归15克。
共研细末,每吞3克许,日1~2次。
【注】病者哕极则厥,与奔豚之气上冲,同属癔症之表现。古人认为,肝郁不舒,气上冲逆,引起时而欲哕,哕极则成厥状。治此等证,宜郁者舒之、结者散之。初诊取散剂缓以图之,方用阿魏丸(《痧胀玉衡》)中之阿魏、乌药、枳实、槟榔、莪术、莱菔子、五灵脂、沉香曲以行气辟秽、散瘀消积(参阅功能性消化不良陈女医案);合枳实薤白桂枝汤中之枳实、薤白以温中通阳、下气散结;选七厘散(《名医类案》)中之乳没以活血散瘀、定痛止血;配佛手、娑罗子以舒肝顺气、除哕降逆。二诊从未发厥,获排气宁神之效,遂取原方加减之散剂以善其后也。
5.张男。患者以脐上跳动为虑,跳动时静卧片刻即止,脉弦细。古人有敛肝之法。
杭白芍12克,山萸肉9克,煅牡蛎15克,谷麦芽各24克,抱茯神18克,五味子3克,料豆衣15克。
【注】腹部脐上有跳动,深以为虑,此肝阴不足、浮火动心所致,治宜敛肝宁心。方用六味归芍汤(《证因方论集要》)中之萸肉、白芍以敛肝益阴、解痉镇静;集清心丸(《医学心悟》)中之茯神、五味、牡蛎以宁心安神、收涩固精;合加味甘麦大枣汤(《妇科辑要》)中之谷麦芽、白芍以快脾开胃、镇痉缓急;选三豆饮子(《伤寒总病论》)中之料豆衣以养血平肝、益阴补肾也。
6.周男。自觉腹部有动气,如心脏之跳动然,兼见眩晕、心烦。此神经系疾患,宜养肝不宜伐肝,予一贯煎。
北沙参9克,当归身9克,麦门冬9克,干地黄24克,枸杞子9克,川楝子9克,山萸肉9克,谷麦芽各9克,香橼皮9克,料豆衣9克。
【注】本案为癔症之表现。自觉腹部有动气,如心脏之跳动感,兼见眩晕心烦。此由郁结伤肝,气逆化火,久耗营血,致肝阴亏虚。宜滋阴养肝法治疗之。方用一贯煎全方(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杞子、川楝子)以养血柔肝、滋阴清热;合六味归芍汤(《证因方论集要》)中之萸肉、地黄、当归以补血活血、养肝滋肾;助三豆饮子(《伤寒总病论》)中之料豆衣以养血平肝、益阴补肾;选午时茶中之谷麦芽、香橼皮易陈皮以消食行气、解郁散结。凡郁证大都初在气分,久延血分,终成肝血阴虚之郁劳沉疴,章师主张养肝不宜伐肝,确有一定道理。
7.吴女。咽中如有炙脔,经医院检查,排除实质性疾患。苔薄,脉弦滑,宗仲景法。
潞党参15克,全当归9克,制川朴9克,晚蚕砂12克(包),怀山药15克,广木香9克,仙半夏9克,春砂仁4.5克,绿萼梅4.5克。
【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本例即是神经性食管痉挛,有物阻塞咽中,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并不妨碍饮食的一类病证。后人将此证归于“梅核气”或“癔病球”之内。其病机为七情忧郁、气壅痰结所致。宜消痰宣气、开郁解忧以治疗之。方用半夏厚朴汤中之半夏、厚朴以行气开郁、化痰散结;集蚕矢汤中之蚕砂、半夏以升清降浊、消痰下气;合香砂六君子汤中之木香、砂仁、党参以理气畅中、健脾助运;选大补元煎(《景岳全书》)中之当归、山药、党参以养血润燥、健脾益气;配绿萼梅以宣气开胃、散郁解忧。此方宗仲景法而化裁取效也。
8.王老太(1949.09.02;T 36.8℃,P 80次/分)。三个月来,每逢饮食,喉中有梅核状梗阻不能咽,自述以前曾受刺激而生此。
绿萼梅3克,杏仁泥15克,丝瓜络9克,旋覆花12克(包),香橼皮9克,白苏子12克,佛手片3克,香甘松4.5克。
【注】神经性食管痉挛患者,饮食时喉中觉有梅核状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并不妨碍饮食的一类病证。其病机为七情忧郁、气壅痰结。宜消痰宣气、开郁解忧以治疗之。方用苏杏二陈汤(《医学传灯》)中之苏子、杏仁、旋覆花以消痰止咳、降逆下气;集佛手丸(《良方集腋》)中之佛手、香橼皮以醒脾开胃、理气宽中;合梅花丸(《续名医类案》)中之绿萼梅、甘松以散郁解痉、安脑助眠;配丝瓜络以消肿化痰、通筋活络也。
9.朱男。古籍所称之气膈,乃神经性食管痉挛。经治后,流质下咽,毫无梗阻之状;假使食管实质上变化,决不能如此之捷。再步原意出入。
云茯苓9克,全当归9克,旋覆花9克(包),怀山药9克,杭白芍9克,焦谷麦芽各9克,沉香曲9克,大麦冬9克,料豆衣12克。
【注】本案为神经性食管痉挛,古籍称为气膈。治后收效快捷,毫无梗阻之状,基本排除食管癌。此证多由气郁痰阻所致,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郁而生涎,涎与气搏,升而不降,逆害饮食”。再步原意健脾消痰、理气养血。方用资生丸(《兰台轨范》)中之云苓、山药、谷麦芽、沉香曲以健脾理气、消除痰源;集旋覆花汤(《妇人大全良方》)中之旋覆花、白芍以消痰降气、养血柔肝;合拯阴理虚汤(《医宗必读》)中之当归、麦冬、白芍以养血润燥、解痉舒挛;选三豆饮子中之料豆衣以养血平肝、滋阴补肾也。
10.何男。病之经过凡五阅月,初起饮食作噎,最近匝月饮食有所阻隔,有时呕吐,但有时则通行无阻。暂作食管痉挛治之。
台乌药9克,全当归9克,姜半夏9克,旋覆花9克(包),沉香曲9克,杭白芍9克,陈广皮9克,香谷芽9克,香甘松9克,香橼皮9克。
二诊:往日中午不能进食,药后中午能进糜粥。
全当归15克,大贝母15克,香甘松3克,旋覆花9克(包),杭白芍15克,香谷芽12克。
【注】本案应与食管癌鉴别,食管癌的噎膈呕吐,呈进行性加重为特征;这与本案之有时通行无阻者有着明显区别,故暂作食管痉挛论治。初诊方用四磨饮《(济生方》)中之乌药、沉香曲以行气散结、除满解郁;集四物汤中之当归、白芍以养血和营、柔肝解痉;合旋覆花汤(《济生方》)中之旋覆花、半夏以降气化痰、消痞散结;选大七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之陈皮、谷芽、甘松、香橼易香附以舒郁解痉、顺气开胃。二诊已获初步疗效,说明不是食管器质性病变,遂取前方化裁以善其后也。
11.余女(1953.08.21;T 37.4℃,P 84次/分,62岁)。从今年二月起,食后呕吐,其吐多见于中午,早餐、晚餐不定吐,吐后仍能进食。鉴别诊断:一,神经性呕吐;二,食管或胃部有实质上变化。
潞党参24克,生半夏13.5克,淡吴萸24克,代赭石24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3次,饭前服之。
【注】患者食后呕吐。鉴别诊断:一,神经性呕吐;二,食管或胃部有实质上变化。据其病前曾有拂逆事;且其吐多见于中午,早餐、晚餐不定吐;吐后仍能正常进食。足以证实为神经性呕吐的诊断。今以化痰散结、和胃降逆法治疗之。方用旋覆代赭汤中之代赭石、党参、生半夏以降逆化痰、益气养胃;配吴萸以降逆止呕、温中定痛。药后果然呕止能食而逐渐康复矣。
12.陈君(1953.08.21;T 36.8℃,P 70次/分,50岁)。去年有痢之宿疾,从今年六月起,食后呃逆发作。鉴别诊断:一,神经性呃逆;二,菌痢毒素刺激性呃逆。
延胡索18克,姜半夏24克,全当归24克。
【注】病者去年有痢之宿疾,从今年六月起,食后呃逆发作。鉴别诊断:一,神经性呃逆;二,菌痢毒素刺激性呃逆。因患者在病前有拂逆史;菌痢去年已愈;现无发热、亦无毒素刺激。可排除菌痢毒素刺激性呃逆,并诊断神经性呃逆,已无疑义。故以和胃化痰、解痉镇静法治疗之。方用延胡索丸(《圣济总录》)中之延胡索、当归以利气止痛、活血化瘀,其中延胡索与罂粟同科,据药理研究,证实延胡索能显著提高痛阈,有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可抑制胃液分泌,能使肌肉松弛,有解痉作用,此外,延胡索还有中枢性镇吐作用;配半夏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也。若能结合心理暗示疗法,则更能发挥中医药的协同增效作用。
13.潘男。所苦少腹瘕块攻筑疼痛,其发作辍无常,宗古人寒凝气滞论治。
高良姜9克,小茴香9克,制香附9克,荔枝核12克,全当归9克,蓬莪术9克,海南片9克,淡吴萸2.4克,台乌药6克。
【注】瘕者聚散无常,聚则攻筑疼痛,散则无踪无形,此由肝气失舒、寒凝脉络所致。治宜疏肝理气、温中散寒。方用良附丸中之良姜、香附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集当归四逆加萸姜汤(《伤寒论》)中之当归、吴萸以温经通脉、疏肝开郁;合膈下逐瘀汤中之乌药、香附、当归以疏肝理气、活血化滞;助荔核散(《证治准绳》)中之荔枝核、小茴香以行气散寒、调中和胃;选木香槟榔丸中之槟榔、莪术以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也。
14.金女。自诉少腹左侧卵巢部分结块,已历多年,平时并不跳动,假使胸襟拂逆,疲劳太过,则攻筑上下,其块既不妨碍经期,则非子宫实质病,此证多见于妇人,亦歇斯底里球之类也。
柴胡6克,枳实9克,香附9克,香橼皮9克,白芍9克,槟榔9克,黑丑9克,郁李仁12克。
二诊:予下剂,腹中雷鸣而痛,其痛波及素有之瘕块,此放散性之瘕块,亦可为病灶不在子宫之明证。
川楝子6克,苏梗9克,香橼皮9克,杭白芍12克,延胡索9克,青皮9克,旋覆花9克,广木香4.5克,台乌药9克。
【注】此例为歇斯底里球之类。假使胸襟拂逆,疲劳太过,则其块攻筑上下;平时并不跳动,亦不妨碍经期。治宜疏肝解郁、攻积导滞。方用逍遥散中之柴胡、白芍以疏肝解郁、养肝补血;合木香槟榔丸中之槟榔、香附、黑丑以攻积泄热、行气导滞;选麻仁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之枳实、槟榔、郁李仁以导滞通便、滋润滑肠;配香橼皮以理气解郁、化痰宽中。二诊下后,腹中雷鸣而痛,其痛波及放散性之瘕块。遂用金铃子散全方(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泄热、行气止痛;集天台乌药散中之乌药、木香、青皮、川楝子以疏肝行气、散寒止痛;合旋覆花汤(《赤水玄珠》)中之旋覆花、白芍以降气化痰、解痉缓痛;选午时茶中之苏梗、香橼皮易陈皮以解郁散结、行气宽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