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院核心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 第二节 研究生教学管理 §

一、研究生教育概述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的重任。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结构逐渐优化,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医学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大量的医学高级人才。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是医学研究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主要机构。

(一)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

1.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史

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世纪的德国。1809年,根据时任德国教育部长卡尔·威廉·洪堡的建议,创立了柏林洪堡大学,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术自由”的原则下,洪堡大学开创了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先河。19世纪后期,研究生教育在美国走向成熟。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借鉴德国研究生教育模式发展建立的。1826年,哈佛学院首先开设研究生课程; 1859年密执安大学首次授予两名完成文科硕士学位计划的毕业生硕士学位; 1861年耶鲁学院授予了首批3名博士学位,分别标志美国研究生教育以及硕士、博士学位制度的产生。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研究生院。1961年,美国研究生院协会成立,标志美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走向了成熟。

迄今,美国的研究生学位有硕士、博士两级,本科毕业后学习1~2年授予硕士学位,分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获得硕士学位后再学习3年以上可授予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有64种之多,基本上可分为3类,即研究型博士、专业型博士和跨学科博士。研究型博士( PHD)是一种学术性学位或称研究性学位,侧重于创造性科学研究;专业型博士属于应用型;跨学科博士顾名思义即交叉学科博士。

英国在1917年,首次制定了哲学博士学位条例。1919年,联合王国大学协议会通过研究生院制度,至此,英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基本形成。英国的研究生学位也分硕士、博士两级,研究生只在获得荣誉学士学位( Honours BA)中的前两个级别的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在研究生院经过1~2年的学习和研究,获得硕士学位。硕士学位分为专业硕士学位(即课程硕士学位)和研究型硕士学位(即哲学硕士学位)两种。研究生获得专业硕士学位后,继续在研究生院学习和研究1~2年,可申请获得哲学硕士学位,该学位也可作为哲学博士学位的预备阶段,申请注册攻读博士学位。英国的博士学位分为哲学博士学位( PhD)、课程类博士学位( Taught Doctorate)、专业博士学位( Professional Doctorate)和医学博士学位( Medicine Doctorate)。英国的哲学博士学位是以研究为基础,通常需要3~4年的时间,完成一个主要研究;英国的专业博士学位是课程类博士学位的衍生物,是进行一种高级学习和研究计划。哲学博士学位培养的是专业型研究人员,而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的是研究型专业人员。专业博士学位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起步,数量增长迅速,但英国专业博士学位在英国学者中的认同感还存在分歧。

世界各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互相交流和借鉴,形成了一些共同点,但由于各国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环境和高教传统,又都保留了本国的特色,使得各国之间又有明显的差异。

2.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史

我国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初,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效仿英、美体制颁布《学位授予法》,由于当时社会的不稳定,研究生教育一直处于萌芽状态,截止1949年,总共授予232人硕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一方面对高等学校已有的研究生教育逐步进行改革,同时参照前苏联模式建立研究生教育制度,于1953年发布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此后,我国研究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从1950年到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近2.3万人,其中医药门类共1185人。1966年由于进行“文化大革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通过; 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并于5月20日正式施行,《实施办法》明确了我国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按10个学科门类授予学位,至此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198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暂行规定》,使得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步入正轨。

1985年,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国设置了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非全日制教育工作的试点,不同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该规定允许在职人员以“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就读。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硕士、博士学位暂行规定》讨论通过,并且配套的“实施细则”也同时颁布。该规定使得那些在教学、科研或专门技术上做出成绩、业务和学术水平已达到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水平的在职人员,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

198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讨论了设立专业学位的问题; 1992年批准了部分学位委员提出的“关于按专业授予专业学位证书的建议”,自此,我国学位类型被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即学术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专业学位按专业学位类型授予; 1996年,国务院通过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建立了制度平台,从此研究生专业学位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978—1998年,我国共授予硕士学位43.4万人,其中医学硕士4.7万人;授予博士学位4.3万人,其中医学博士6827人。

1999年以后,为了加快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1999—2010年,全国在校研究生由23.4万人增长至153.8万人,增长了5.5倍。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了诸多问题,引起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批评。

2013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开启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二)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1.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由于各个国家的医学教育机制和体系都是独立的,因此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也各具特色,各有不同。

(1)美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只有医学博士学位一个层次。经过4年学制文理学院学习之后,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通过在医学院学习4年,接受医学基础教育,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成绩合格者获医学专业型博士学位( MD)。培养目标是“准医生”。要进入医生行业,还需要漫长的毕业后教育,通常3~7年。在医学院同时还存在学术型博士( PhD)和双类型博士( MD/PHD)。PhD培养的是从事科研和教学的专业人士; MD/PhD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即有研究能力的临床医生以及有临床能力的研究人员,为将来的学科带头人培养后备军。

(2)法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只有医学博士学位一个层次,有两个种类分别是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学位和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学位。法国的医学教育分三个阶段,在校医学生完成医学教育的前两个阶段后,再次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国家医学会考),通过率50%,通过者进入专科医学教育阶段;未参加或未通过考试者,进入全科医学教育阶段。专科医学教育完成培养要求并通过医学博士论文答辩,即可授予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学位,同时获得专科医生证书,通常需3~5年时间。全科医学教育完成培养要求并通过医学博士论文答辩,即可授予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学位,同时获得全科医生证书,通常需3年时间。培养的目标是专科医生或全科医生。

(3)德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只有医学博士一个层次。博士学位的培养融入在6年医学教育之中,在这6年中,要参加并通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医学生在临床期的后期,选择申请在不同专业和导师指导下开展博士论文工作,导师根据面试情况决定是否接受申请。导师接受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即可授予博士学位,大约85%的医学生在毕业时可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培养的目标是具备科学精神和注重实际的“准医生”。要进入医生行业也需要毕业后教育的全科医师培训( 2~3年)或专科医师培训(初级培训4~6年或高级培训6~8年)阶段。

(4)英国医学研究生教育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两个层次,分两种类型,即研究型学位[医学硕士学位、理学硕士学位、医学博士(研究型)和哲学博士学位]和专业型学位(外科学硕士学位、医学博士学位)。攻读硕士或医学博士学位须具有学士学位;攻读哲学博士学位须具有哲学硕士学位;攻读医学博士学位还须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硕士阶段,需要修完足够的学分,从事研究工作,完成1篇学术论文,通常1~2年时间;博士阶段,需要进行实验室研究( PhD)或临床研究[MD( Res)],提交论文,进行论文答辩,并获通过。硕士和哲学博士以培养研究技能为主;医学博士培养其具有组织和处理问题能力,有创新、独立和批判性思维和发展理论概念的能力。

(5)俄罗斯医学研究生教育有硕士、副博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硕士和医学科学副博士都需要参加入学考试。申请医学科学博士,必须先获得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6年医学本科毕业即授予硕士学位;要获得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必须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创新性科研工作,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学制3~4年;申请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者,没有指导教师,只有合作导师,必须从事创新性研究获得创新性成果,撰写极具创新性论文,经过专门答辩,通过者,方可获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通常需3~4年。副博士学位获得者才有资格在高等医学院校授课,申报副教授;博士获得者才有资格申报教授职称。要进入医生行业,还必须进行1~2年的临床实习。

各国的医学研究培养体系,在其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着优缺点。想要既保存本国历史发展的延续,又具有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通道和平台,各国都在思考如何发展,例如美国也在尝试做出21世纪的Flexner报告;欧洲1999年在欧洲教育部长会议上签署了博洛尼亚进程( Bologna Process),欧盟成员国也因此都在陆续对本国的教育体系做以相应调整。

2.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1)研究生招录:

1978年恢复医学研究生招生以来,研究生入学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根据入学考试成绩以及复试成绩,结合各学校的招生计划进行录取。

(2)学位层次和类型:

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我国现行的医学研究生学位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很长时间。依据198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及1981年的暂行实施办法,只有一种“医学学位”。所以,在当时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毕业的研究生,无论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不同学科均授予医学学位。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单一的医学学位类型不能反映学位获得者所从事职业的特征,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983年12月1日原卫生部和国家教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培养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试行办法》,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以及招生单位应具备的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明确,但是对于学位类型没有做任何调整。为了进一步解决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以及学位问题,1986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原卫生部联合颁发了《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其中作为附件部分的“关于下达《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的通知”中,明确了“把医学门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分成两类:一类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一类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的研究生,达到博士水平的,授予医学博士学位;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的研究生,达到博士水平的,授予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学位。两种学位都是博士水平,但在培养要求、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各有侧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指出医学硕士和博士两级学位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职业背景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医学科学学位”,一类是“医学专业学位”。医学科学学位的要求侧重于学术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医学专业学位的要求侧重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医学专业学位根据不同学科及其职业背景特点,分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预防医学专业学位”、“药学专业学位”和“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等。

(3)研究生培养:

医学生就读学位类型不同,培养方式也不同。科学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完成规定学分的课程,并进行一定时间的研究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参加论文答辩并通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完成规定较少学分的课程,主要要求在相关临床科室的轮转,参加科室的考核并通过,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学位论文,参加答辩并通过。专业学位起步比较晚,并由于在2000年,我国实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国绝大多数的医学院校,与工科、理科、文科等大学合并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原卫生部不再主管医学研究生教育。原卫生部出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与教育部主管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出现了制度间的矛盾和不衔接。在此期间,不断有专家和学者就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困境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于是在2009年,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出台了《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充分认识医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为新世纪医学教育的发展开启了新篇章。为统筹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上海市于2010年正式启动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2年教育部、原卫生部出台《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实施“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提出了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扩大和推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试点工作。全国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共64所。为了适应社会对全科医学人才的需求,2013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试行)》,使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实施。

(4)研究生学位授予学科: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医学学位授予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过四次调整: 1983年,有一级学科6个,二级学科88个; 1990年,一级学科仍是6个,二级学科减少至78个; 1997年一级学科增至8个,二级学科减少至53个; 2011年,一级学科增至11个,二级学科以1997年目录为依据,学位授予单位可以自主增设。2011年的11个一级学科,分别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和护理学。

(三)同济医院研究生教育概况

大学是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主体单位,医院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总体规划下,负责对所招研究生实施全面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包括从研究生招录到授予学位和毕业的全过程。医院研究生教育工作落实主体有三个层面:分别是医院层面、学系、教研室和科室层面和导师层面。

1.医院层面有医院学位审议委员会和在医院分管院长领导下的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科。

(1)学位审议委员会主要职责:①审议各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②制定学位授予规定,审议学位申请人资格;③审批研究生论文评阅人和研究生答辩委员会成员资格;④制定导师招生资格条件,审议导师招生资格;⑤审议研究生培养期间发生的特殊事件。

(2)研究生科主要职责

1)研究生招录:①组织编写研究生招生目录;②组织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自命题学科)入学试卷的命题和阅卷;③组织研究生复试和录取。

2)研究生培养:①组织编写研究生培养方案;②组织导师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并审核,监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落实;③组织落实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和考试;④中期组织选拔优秀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和临床转博。

3)研究生学位授予:①审查研究生学分完成情况;②组织学位申请人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③审核毕业研究生申请学位的条件;④向上级单位推荐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4)研究生管理:①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研究生的日常管理;②负责为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③负责研究生就读期间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以及贷款申请工作;④针对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发生的特殊事件汇报院学位审议委员会。

5)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①组织全院各学科教师申请研究生导师申报工作,审核申请人招生条件;②组织落实研究生指导教师年度考核工作,向上级单位推荐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③针对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导师队伍发生的特殊事件汇报院学位审议委员会。

2.学系、教研室和科室由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主任或副主任负责。①负责落实本学科研究生招生简章、培养方案的编写;②落实本学科研究生招生复试中的面试工作、落实研究生临床轮转计划的安排和研究生临床能力的考核;③负责落实研究生专业课开设。协助导师管理本学科的研究生。

3.同济医院研究生教育落实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担负着全面培养研究生的责任,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选拔、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答辩以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培养以及身心健康、日常管理工作中都是第一责任人。

同济医院研究生教育涉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中药学、公共管理以及护理学9个一级学科;教育层次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其中除口腔医学和药学以及中药学仅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外,其他学科均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学位类型分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其中口腔医学、护理学、中药学具有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临床医学具有专业学位硕士、博士授予权。学习方式有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两种。

截止2012年在同济医院培养的研究生有5368人获得学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1731人,获得硕士学位3637人; 1115名同等学力人员在同济医院完成学位申请,其中申请博士学位269人,硕士学位846人。目前同济医院在校全日制研究生1400人左右,其中硕士研究生占2/3,博士研究生占1/3。

二、研究生的培养

(一)国内外研究生培养现状

世界各国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各异,本章节将对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国家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1.美国医学研究生培养

(1)概况:

美国医学院是单纯的研究生院,没有本科教育。只有本科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后才可以申请医学院。对本科专业没有限制,文理学学士皆可申请,但申请医学院一般要有很好的前期成绩,并且需要通过学术能力评估测试(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AT)。美国医学院内同时存在医学博士( medicine doctor,MD)和哲学博士( doctor of philosophy,PhD),但二者是相互独立的教学系统,其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就业均有较大差异。医学博士( medicine doctor,MD)是专业学位,在医学院中占主导地位。各种专业的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后考入医学院进行临床医学培训的阶段,学制一般为4年,是完全的临床教育,强调的是临床技能的培养。MD毕业后参加美国医生执照考试( USMLE),通过考试并经过系统的临床培训后成为临床医师,不需要从事任何科研工作。哲学博士( doctor of philosophy,PhD)是非专业学位,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不从事任何临床工作,没有成为临床医生的可能。获得PhD学位者,一般进行数年的博士后训练,即可进入科研机构成为专职的科研人员。部分医学院也招收MD/PhD双学位学生,学制为完成4年医学生培养后继续进行5年以上的PhD阶段培养,旨在培养同时具有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一般实行两种制度相结合(导师制和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的指导方式。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后选择导师,并由该导师担任指导委员会主席。美国研究生培养过程相对灵活,主要体现在博士研究生可以换专业、中途更改导师并重组指导委员会等。

医学博士( medicine doctor,MD)教育一般为期四年,前两年主要学习相关的基础课,主要课程内容包括解剖、微生物、生理、生化、病理、组织胚胎、药理、诊断等科目,课程安排紧密,在第2年可安排少量临床见习内容。两年的基础课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参加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第一部分( USMLE stepⅠ)的考试,考试合格之后才能获得进入医学院后两年临床学习阶段的资格,后两年是医学生最繁忙的阶段,学生进入教学医院后,临床课程、见习和实习三项学习融合,大教室纯理论上课的时间较少,而以见习和实习为主。医学院规定医学生的作息时间必须和第1年的住院医生保持一致,在住院医生指导下,协助日常诊疗工作。通常每组学生会安排一位指导教师,负责定期组织学生讨论所见到的有代表性的病例,讨论的形式一般是学生主讲,老师辅导。各个临床科室学习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根据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也有可自选的科室。最后一年的安排常常为专科轮转,并准备USMLE stepⅡ的考试。完成医学院4年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可获得MD学位。部分医学生在读完医学院课程后可以申请继续做相关基础科研的研究,撰写博士论文并答辩通过者可再获得一个PhD学位。

由于美国每个州的法律不同,一般来说,在医学院获得MD学位,并通过USMLE stepⅡ考试(包括StepⅡ-CK和StepⅡ-CS)后,可以申请参加住院医生培训( match)。此种申请是双向选择,学生可以申请多个医院和多个专业,医院则根据申请者的条件择优录取,申请者被录取后成为住院医生。做住院医生时是否分科取决于当地的法律和医院在医学会申请的项目,通常为3~5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完成相关专业或专业支撑学科的临床轮转;第二阶段主要以培训专业技能、专业分支学科、临床研究和基础专业研究为主;第三阶段主要在个人将来发展方向上继续进一步的临床拓展。住院医生期间或者期满后,可以申请USMLE stepⅢ考试。考试合格并完成住院医生培养后,可根据当地法律向当地州医学会提出申请全科医师执照。由于每个地区的医生数目受到严格的限制,获得医师执照后,只有在当地的医生出现空缺时政府才会批准新的医生执业。但由于没有强制退休年龄,在富裕地区和好的医院等待一个执业医生位置的时间较长,从而限制了医疗资源向富裕发达地区集中,保证全国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的大致平衡分布。

如进一步想做专科医生,则需要再申请专科培训( fellow),这个取决于专科和当地州的法律,一般3~7年,专科医生培训考核合格以后,可以从事消化、呼吸、泌尿等专科工作。

(3)培养特点:

美国临床医学生在培养模式上属于精英教育,“严进严出”。虽然理论上只要选修了医学院校入学所要求的课程,获得任何本科学位的人都可以参加医学院校的入学考试,但是医学院的录取率非常低,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为例,每年的报考和面试比例一般是10∶1,而面试和录取比例是8∶1,医学生入学的竞争非常激烈。医学院对考核通过的学生,采取以课题为导向的研究型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术交流和不同学科交叉合作等方式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研究生。在淘汰率较高的前提下,医学院通过日常考试、考核、答辩等多个环节,建立了一整套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相关制度来控制和提高医学生质量。

2.法国的医学研究生培养

(1)概况:

法国的医学研究生分为医学学位和科学学位两种。在法国,只有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才能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分为全科和专科两个类型。科学博士则与医学博士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主要进行科学研究,不具备从事临床工作的权利。

(2)培养方式:

法国培养医学博士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PCEM)时间为2年,其第一年的学习内容有物理、化学等,及1个月的护理见习,在当年的9月份将进行竞争性考试以决定学生是否有资格进行第二年的医学学习,每个学生最多可以参加两次考试。第二年的学习内容包括寄生虫学、细菌学、免疫学及临床见习( 400学时)。为期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通过会考者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 DCEM)为期4年,学习内容包括内科学、肿瘤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每科均需要实习2至4个月,并在本阶段后期作为“住院实习医生”参加医院工作。当学生完成第二阶段的学习后,国家将统一命题进行第二阶段会考。没有参加会考或者没有通过会考的学生将进入下一阶段的全科医学学习,顺利通过这次会考的学生则获准进入专科医学学习。第三阶段( TCEM)分为3年的全科医学教育和4~5年的专科医学教育。遵循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原则,学生全日制在病房工作,行使“住院医师”的职能,但仍是学生身份。全科医学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业规定的9年学习,而且顺利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博士论文答辩后,被授予“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学位”和“全科医师资格证书”,成为全科医生,毕业后一般在私人诊所工作,行使家庭医生或社区医生的职能。专科医学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学业规定的10~11年学习,并顺利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医学博士论文答辩后,被授予“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学位”和“专科医师资格证书”,成为专科医生,毕业后可在大学医院、国立城市医院工作,或开设专科诊所。专科医学博士较全科医学博士要求的理论课程要多,并且专科医学博士要求做1~2期总住院医生以及可选择性地进行一年的医学基础研究。

(3)培养特点:

法国医学研究生培养学生具有学习竞争性、自学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工作的统一协调性和对全科医师的培养等特点。

3.澳大利亚医学研究生培养

(1)概况:

澳大利亚的医学研究生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两个层次。医学生入学选拔条件较为宽松,不设立研究生入学考试。完成本科学习者可直接申请硕士研究生课程,具备硕士学位或成绩良好的荣誉学士学位可直接申请PhD学位。同时,具备半年以上的研究经历者也可以申请PhD学位。同时导师对是否录用学生方面也有很大决定权。

(2)培养方式:

硕士学位分为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前者采用授课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即可获得学位,这主要针对一些可以不采用研究的学科如营养学、饮食学、护理学等,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培训;研究型硕士课程则要求攻读者完成一定程度的专业研究,旨在培养学生从课题选题、设计、实施到总结等方面的科研能力。硕士学制一般2年。通过硕士阶段的训练,奠定职业生涯的基础。攻读授课型课程者毕业后即步入社会参加工作;而攻读研究型课程者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进行深入的科研工作。

医学博士学位分为哲学博士( PhD)和专业博士( PD)两种类型。PhD课程为研究型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创新的课题研究,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的,PhD学制为3年。而PD课程则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该课程主要针对不适宜从事科研的人员而设置,学制一般为2年。

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包括哲学博士和专业博士),需完成相应的研究内容。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和讲座,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室方法与技术、如何演讲和论文的书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课程,按需选择,没有强制性。每位博士研究生从开始做研究的时间算起,须定期(半年左右时间)向系里汇报近期研究有关学习进度、课题进展、存在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系里主管研究生的导师们听取研究生的汇报后,将协助解决一些研究中的具体困难。博士研究生可从多个导师获得关于所研究内容的见解和建议,有助于及时改进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利于下一步研究的顺利开展。

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时间一般为3~6年,最后半年需提交申请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字数常在4万~8万字。与之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将评议该博士学位论文各个方面。包括选题、创新性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最终就学生研究工作是否达到博士学位的要求给予意见。论文答辩不作为学位授予的重要根据,但专家的评审意见对于学生能否获得学位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评审专家认为论文需要进行重大修改,则该论文撰写人需要依据评审意见修改论文后再送返原专家重新评定审议。如果原评审专家认为论文中存在原则性错误,则论文不能通过,学位也无法授予。审查未通过者,需要延期1~2年,使论文进一步完善已达到毕业要求。

(3)培养特点:

澳大利亚的医学研究生的毕业条件并不是绝对的,它着重要求研究生毕业前系统掌握规范的科研思路与相关的技术、技能,为以后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并不要求毕业前发表的SCI文章数量,而着眼于考察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是否具备科研能力。

4.日本医学研究生培养

(1)概况:

日本医学本科生学制为6年,不设硕士学位,医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可直接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学制一般为4年。获得医学本科学位后,须进行为期2年的强制性的住院医师培训,才有资格报考大学院(类似于中国的研究生院)或进行高级专科医师培训。考取大学院研究生后,经过4年课程学习,毕业即可直接申请博士学位。

(2)培养方式:

博士生阶段的第一年在大学医院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同时要获得必要的学分,包括各种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分;而第二、三年主要在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最后一年再重新回到临床,进一步提高临床技能,同时完成博士论文。

研究生的日常科研工作通常由导师指定的一名副教授或者讲师进行指导,并协助研究生选择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等。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成果和水平后,经过导师同意后即可提出学位答辩申请。在日本,博士的论文答辩有严格的审查制度。研究生修满大学院规定的学分、课程和学制后,再由导师推荐申请论文答辩。一般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为科内答辩,由本科室内的教授、讲师等直接审查论文,他们对论文相对了解并进行初步的评审。第二步为预答辩,大学院选定答辩委员会委员,一般由除导师及与研究课题有关人员以外的5名以上的专家组成,负责对论文的质量进行全面的审定。审查合格后,第三步再由大学院选定另外5名答辩委员进行最后答辩,层层严格把关,保证论文质量。

在日本医学研究生教育及医学继续教育中,研讨会应用十分广泛,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研讨会的主要形式有:各专业点举办的定期报告形式的研讨会;各个高校大学院举办的研究阶段报告形式的研讨会;提高英语水平的研讨会;每年一度的日本全国医学研讨会和地区研讨会。这些研讨会使研究生能够直接了解到医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造性思维。

(3)培养特点:

日本强调“问题解决型”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基础小组讨论式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在日本医学院校已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由“积累型”向“能力型”改变,在培养医学生过程中,重视跨学科研究、强调实践性教学、自学及研究能力的提高,将培养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放在首位。

5.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

(1)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按学位层次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按培养侧重点可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偏重理论和科学研究,主要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教学与科研人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于1998年开始正式启动,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以培养临床高级人才为目标,培养过程以临床实际技能的训练为主。根据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应达到原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近年来我国培养医学研究生主要实行导师指导为主,科室集体培养相辅相成的方式,同时结合专业培养方式进行联合培养。

(2)我国医学研究生的选拔方式:

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选拔方式如图5-1所示。

图5-1 我国医学研究生的选拔方式

6.同济医院医学研究生培养

同济医院医学研究生按学位层次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按培养侧重点可分为科学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类型。

(1)硕士研究生根据《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条例》(校研〔2009〕31号文件),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指导硕士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硕士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并重的方式。研究生培养强调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其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必须达到规定学分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科学学位硕士生总学分达到24学分,且全英语课程≥2学分,国际化水平课程≥2学分;专业学位硕士生总学分达到17学分。硕士生课程学习的课内学时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形式。学位要求课程考核一般采用考试方式。

(2)博士研究生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条例》(校研〔2009〕30号文件),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博士生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培养条件、研究方向和博士生的个人特点,由博士生导师负责组织指导小组成员和博士生共同制定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必须达到规定学分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科学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达到10学分,且全英语课程≥2学分,或国际水平课程≥2学分(硕博连读生达到34学分) ;专业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达到15学分(临床转博生达到30学分)。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可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学术讲座等形式。学位要求课程一般采用考试方式,选修课可考试或考查。

(3)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根据《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条例》(校研〔2009〕31号文件)要求硕士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条例》(校研〔2009〕30号文件)要求博士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调查及预实验研究等,进行论文选题。确定选题后,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工作中必须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作风。

(4)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2012年版)中的培养目标,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能掌握医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处理临床常见病的能力,学习和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硕士生要求达到高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博士生要求达到初年主治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按照二级学科制订,并根据原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的要求加强了临床轮转要求,使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和临床轮转同时进行,入学就进入临床科室。课程学习全部在晚上和周末完成。硕士生以二级学科的各专业轮转为主,兼顾相关学科;博士生逐步进行专业培训,最后一年应安排半年以上的时间担任住院总医师或相当住院总医师工作或相应的组织管理工作。

(二)同济医院研究生培养特色

1.研究生培养个性化

(1)概念:

个性化培养,又称“个性化教育”,是一种“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主张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提倡教育的特色化,是培养和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素质与预防、改造受教育者不良个性素质的统一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转化过程,是个性化与社会化、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体”。

(2)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传统教育的“一刀切”、“一锅煮”的思想严重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从而抑制了潜能的自由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专业设置过窄;人文教育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培养模式单一。上述问题导致了千人一面、千校一面局面的出现,严重束缚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个性化教育作为对划一性教育的否定,它不仅是教育组织形式方面的变革,而且是教育目的、教育价值观方面的跃进和更新。个性化教育是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自身优势,在对众多教育资源进行自主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其潜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

实施个性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育中的标准化、划一性的培养模式严重制约了人的创造性和自我个性的发展。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从而不断顺应知识体系的日益更新。个性化教育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其次,个性化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痼疾。提出并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不仅符合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推动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3)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基本理念:

①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个性化教育将教育的重心由教师转化为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及个性。要求教师一方面尊重受教育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引导受教育者的需要,使其向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让个性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自主、自由的过程。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摆脱来自教师的控制,还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展的主动权。由传统的教师施加影响“制造”符合教师理想的“产品”过程转变成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过程。当然,自主不是放弃教师的引导,盲目的自主,相反,教师在学生自主过程中应积极发挥指导和引导作用,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供学生选择。③创造展示生命潜能的条件,使生命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潜能是生命所蕴涵的、潜在的、可能发展的倾向,是现实生命发展的源泉。教育对潜能而言,可以促进潜能的发挥,也可以扼杀生命的潜能,这取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

(4)医院的具体做法:

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教育的普及推广,现存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现况大多为一名导师带多名研究生,研究生教育流程则大多采用通过基础阶段统一大课教学,后期阶段分科室、实验室统一教学管理的划一性模式。然而要实现个体化个性化教育,则需要深入听取了解学生要求和个性特点,积极主动地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为学生接受符合个性要求的培养学习提供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机遇。为此,同济医院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视角出发,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施研究生个性化教育:

1)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

将个性化培养理念贯穿于研究生个性化培养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全过程。研究生在入学前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等自主选择研究生培养是专业学位或者科学学位。入学后,一方面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在研课题及科研成绩等,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社会需要选择导师;另一方面导师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本科阶段就读的学校、科研或工作经历、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是否具备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充分了解。经过以上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过程,最终确定导师。导师按照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结合研究生个人的学术兴趣,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同研究生一起制定培养计划。个性化培养计划的制定尤其体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上,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转科室的选择、轮转顺序和轮转时间等安排上都根据培养方案要求,结合导师意见、学生个人兴趣而制定。但个性不代表随性,其培养计划的最后评估是由学校审批通过后再统一管理,这样,就有力地保证了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2)设置个性化培养课程: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所以课程设置必须科学、规范,并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实现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最优化。同济医院研究生课程设置按照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学生兴趣与导师要求相结合、学位类型与科室类别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研究生、导师、科室及学校的要求来制定,以达到全方位的培养要求。

3)采取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依赖于考试,导致学生将学习的内容局限于教材,学习的重点放在记定理、做习题上,不能融会贯通地去理解和创新,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实行有效评价和认可。而考试目的的功利化、考试方式的单一化、考试题型的标准化以及评分标准的精量化等,制约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能达到对多元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的要求,不适合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因此,同济医院医学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采取更加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学位学生主要考核在课堂教学、实验操作和各项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创新意识及各种创造能力,而专业学位学生则主要考核其在临床学习、技能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病例书写、临床应变、医患沟通中的表现。

4)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双轨制分类培养:

针对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提出相应的培养模式,即科学学位研究生专心从事基础科研及临床研究,以培养科研思维、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实行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以加强临床诊断思维、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目标。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培养模式的建立对于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的医学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利保证。

同时,为贯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根据教育部、原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2]7号)的要求,学校开展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综合改革试点,旨在推动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有机衔接,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授予与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有机结合,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改革和提高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

5)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确保信息畅通:

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模式,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动态,是实行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前提。同济医院研究生科积极与学生建立信息渠道,了解掌握学生需求和动态,其管理经验在于建立导师-研究生、学生干部-普通学生以及管理部门-研究生之间顺畅的交流渠道。尤其是第三种渠道,学生管理部门能够摆脱仅为“管理者”的自身定位,以服务者的姿态耐心和学生进行直接交流,从而获得对研究生需求的了解,相比从导师和学生干部间接了解到的信息更为真实及时。

6)积极建立对外交流平台,培养卓越医学研究生:

同济医院有着悠久的对德交流传统。医院中一大批专家学者都有留德访德经历。尤其在学生培养中,同济有六年制的特色德语班。德语班学生在接受正式医学教育前先经过一年的德语强化学习,并且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获得了赴德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可谓担负着传承对德医学交流传统的火种。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同济医院积极利用高校和一流医院的资源平台,悠久的海外交流传统和良好声誉,丰富的教学培训机会和资源,为研究生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培养机会和信息,此项工作也是完成个性化教学中重要的关键步骤。

(5)成功案例

案例一:刘×同学为华中科技大学2010级博士研究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猜测,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开展临床课题的研究,最终较好地解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在其临床轮转过程中,对一名罕见的合并有多种传导系统疾病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诊断提出质疑,未按常规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通过阅读文献最终将其确诊为PRKAG2心脏综合征,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进一步对PRKAG2心脏综合征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PRKAG2基因突变位点,其研究成果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2012年从近2000例手术中收集了21例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致心脏穿孔罕见病例,研究结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杂志上。

案例二:马×××同学是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7级硕士研究生(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在校学习期间努力克服生活及饮食方面的不适,认真踏实地从事科研研究,由于成绩突出2010年获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资格。2011年发表了影响因子3.8分的学术论文,并取得了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培养项目,赴哈佛大学进行研究深造。在哈佛大学学习过程中,科研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在导师的帮助下成功申请了一项NIH和NFSC的合作项目。

案例三:王×同学为同济医院2011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专业学位改革试点实施后的第一届研究生,她同时顺利通过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资格考试,兼具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培训学员的双重身份。结合培养方案要求、导师的建议、科室的专业特点和已掌握的临床知识,导师与其共同制定了一份有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包括课堂课程部分及临床轮转部分),并严格依照培养计划执行。由于王×顺利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其在医院注册成功。该生白天在临床科室进行临床训练,晚上和周末学习理论知识,生活忙碌而充实。同济医院有严谨的教学查房和三级教授查房制度、医术精湛的教授、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料、认真负责的临床带教老师和大量的实践操作机会,通过临床轮转学习,该生获得了扎实的临床知识,熟练的临床思维能力及操作技能,在临床工作中获得带教老师和病友的好评。

案例四:李×同学为同济医院2003级德语班本科生,2009年考取同济医院普外科专业的研究生,2011年9月参加德国KLEVE医疗合作国际交流项目,赴德国北威州克莱沃天主教联合医院实习。在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期间,对中德医学异同、德国医院先进的诊疗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专业知识及德语水平上获得了较大的提高。由于表现出众,德方医院表示愿意提供毕业后继续工作和深造的机会。已于2013年赴德国进行住院医生培训。

(6)点评:

个性化培养是同济医院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积极、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专长,积极利用大学和医院的声誉所带来的优良机会,灵活调整培养计划方案,为学生赢得符合其个体特色和个性要求的学习机会,从而更好地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为研究生毕业后提供更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和深造机遇。

2.研究生培养国际化

(1)概念: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时代快速发展需要的人才,也称之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是指具备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而且有国际化意识、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素质人才。应具备以下7种素质: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掌握国际惯例;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跨文化语言沟通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且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稳健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有机结合,并以其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依托建立起来的既简约又完整的一种系统结构。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模式就是在上述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2)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必要性:

研究生教育对国家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举足轻重。1966年美国最先制定了《国际教育法》,后《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又再次强调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明确提出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日本在1987年也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紧接着德国、英国、法国、韩国等也纷纷开展教育国际化。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培养一批职业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同时也要造就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信息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中西文化、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受到各国政府及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与国际接轨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

(3)具体做法:

为了持续提高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根据学校“985工程”总体规划中关于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工作的要求,华中科技大学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包括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和出国读博项目,设立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用以支持研究生出国参加重要学术会议,设立创新人才经费支持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以及与境外知名大学开展双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等,并取得了很好成效。

现同济医院的研究生培养国际化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选派办法》,同济医院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选拔。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基地和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确定选派专业和领域,选派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科研能力和交流能力,综合素质良好,学习成绩优异,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的学生,前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或具有一流学科专业的机构。该项目由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留学期限、资助期限为6~24个月。

从2010年至2013年,同济医院共选拔出20余名研究生顺利取得联合培养的资格,前往国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所深造。与此同时,另有60余名研究生通过校级交流前往国外一流大学或研究生深造。

2)国际化高水平课程建设项目:

为了做好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高水平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完成“985”三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目标,学校从2010年开始设立研究生国际化高水平课程,旨在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该项目共持续四年。前两年计划邀请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名教授、专家来华中科技大学主讲研究生课程,并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建设的每门课程要求校外专家在华中科技大学累计工作10个工作日及以上,课堂教学时间不少于16学时(或等量系列专题讲座)。鼓励校外专家完整讲授一门研究生专业课程。同济医院在2010—2011年,分别完成了18门国际化课程。

3)研究生出国短期学习、科研和联合培养:

为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工作,医院资助研究生出国短期学习、科研和联合培养工作。2012年有5名学生和1名导师获此资助参加国外联合培养或交流。

4)KLEVE项目:

是德国KLEVE医疗集团与同济医院的合作交流项目,2011年10月通过院内选拔,共5名有德语基础的研究生前往德国KLEVE(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城市)参与为期2个月的医疗实践学习。

(4)成功案例:

以上研究生培养国际化项目大大促进了华中科技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加强国际化交流,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满足国家中长期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案例:夏××同学为同济医院在读外科学(普外)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方面:英语课程为美国外语教师授课;专业课(外科学)为国际化高水平课程,该课程多次邀请国外著名大学和实验室的教授来同济医院作讲座,介绍了科学研究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该生也参加了德国KLEVE医疗合作国际交流项目,到德国KLEVE市天主教医院进行医疗实践学习。在此期间,德方提供免费住宿和生活补助,每周四小时的德语课程,优良的德语语言环境,较大提高了该生德语口语水平,为其以后进行对德交流合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5)点评:

21世纪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加速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通过加强国际化交流,力争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国际交流能力、适应国际竞争、获得国际社会认同的高层次拔尖人才。

3.研究生培养全人化

(1)概念:

“全人化教育”( whole-person education)是指在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整个人,以学生的身心全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文关怀为手段,专业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在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完整人的过程中,教育者自身也要不断反思,教育的目标、手段、具体内容本身是否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点,能否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和心理需要,是否考虑到广大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2)研究生培养:

全人化的必要性在全人化教育的背景下,教育过程已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互动;教育模式也不是固定的模板,而是具有灵活机动性,不断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教育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更是追求受教育者身、心、行、性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立足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着眼于受教育者个体全面的未来发展。

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中,同济医院不仅仅重视学生医学理论、医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重视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文情怀方面的引导教育,使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治病救人的医生,更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医德高尚、心理素质良好、专业技术过硬的“全人化”医者。

(3)具体做法

1)德育助理做桥梁,每月签到来摸底:

在具体实践“全人化”教育理念的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首先得走到学生中去,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都分散在各个临床科室和实验室,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研究生科工作的希望和建议,每月月初进行签到的常规工作。在签到的过程中,可以跟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并且还要求研究生通过内部网,传阅当月学习工作汇报和下月的工作计划,做到对同学们的学习工作情况心中有数。此外,从博士生中选出的四名德育助理也来自不同年级、班级,由于他们本身也是研究生,更加了解研究生的想法和需求,有他们在中间做桥梁,可以更好地上传下达。一方面可以把研究生的情况反映给老师,以一个研究生的身份跟学生们进行交流获得的成效是事半功倍的;同时,对于有些制度管理上的不解和疑惑,也可以有效地解释给同学,减少同学们的抵触情绪和因为不了解用意而对研究生科的误解,使得工作更深入人心,更加容易开展。

2)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专业心理两手抓:

同济医院重视研究生专业教育的同时,把心理健康工作也作为重点。首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建设工作,研究生科科长总负责,并另有具备心理专业知识的老师负责具体事宜,设有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助理,博士、硕士研究生会均设有心理部,各年级各班均设有心理委员,考虑到心理工作的特殊性、专业性,自上而下形成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对于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同时要重视提高心理委员们的素质,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让心理委员学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提高沟通交流的技巧和能力,在遇到同学们的求助和紧急事件时,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妥善的处理,增加自身的可信赖感,善于发现同学中的不良信号,并及时予以反馈报告,防患于未然。其次,心理教育的关键在于“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任何强制、说教、硬性的规定,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不会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反而会引起反感和抵触。为了能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以及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增强同学们自我学习、自我强化、自我完善的能力,在研究生科的组织下,心理健康期刊《分享成长》应运而生。创刊号“润田之水”在大家合力之下完成,由各班心理委员下发至QQ群共享、群邮箱,保证每个同学都可以看到。创刊号内容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情感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展开,通过案例,使同学们从中得到启示。此外,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了解到,医患关系、临床工作压力是医学生心理压力的两大来源。为了结合专业实际,加强广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举行由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和医院教授共同进行的围绕医患沟通效率、沟通技巧、临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讲座,使同学们把心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加了解病患的需求、理解患者的情绪、加强医患沟通的有效性、及时合理释放临床工作的压力和不良情绪。

3)工作具有阶段性,铺垫宣传走在前:

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培养类型在每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一年级硕士新生,以完成适应新环境、学习专业课程、完善专业方向计划为重点;二年级硕士则以临床轮转、实验室工作为重点;三年级硕士学生,以毕业答辩、落实就业、考博问题为工作重点;博士同学,年龄稍大,独立能力更强一些,出国交流机会多,科研、毕业的压力也明显大很多。针对不同的阶段,阶段工作前期的宣传普及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让大家提早从心理上、实际工作上做好准备,根据以往的经验,针对同学们可能集中关心关注的问题,提早作出统一解释,对个别问题,则一对一的解答。同时注意每一阶段学生可能出现的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问题,及早关注,及早解决,预防为主,干预为辅。

(4)成功案例

案例一:2012级硕士生何同学由于高热、身体不适,在未告知导师、研究生科辅导员老师的情况下回当地医院医治,诊断为肾脓肿,当地医院在采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建议手术切除肾脏,后联系导师转诊至同济医院住院保守治疗,期间也未跟研究生科领导、辅导员老师联系过。后来在当月签到的过程中,发现该同学未按时签到,询问同专业及寝室同学才得知其住院一事。研究生科领导、辅导员老师在第一时间联系到该同学及其家人了解病情,并了解到该同学的家庭情况并不宽裕,遂为其申请一笔慰问金。

案例二:一年级新生入学后,部分同学对同济医院医疗环境、科研要求、图书及档案管理、财务制度、研究生管理等规定不太熟悉,并对自己的科研实践、临床工作没有头绪,对自己研究生阶段的规划不明确,很迷茫。考虑到这些因素,每年新生入学后,研究生科都会组织医院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到现场为大家讲解同济医院的管理规定,让大家在了解同济医院的同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研究生科和博士生会也会每年举办研究生论坛,邀请同济医院学术地位较高的导师教导学生“以德为先、以能为本、以勤为径、以绩为果”,邀请发表了较高学术论文的研究生,传授自己的科研经历及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新生明确自己的方向,促进大家的交流及成长。

(5)点评:

研究生阶段同学们都散布在各个临床科室或实验室,专业学位的同学由于需要轮转,每个人每个月所在的科室可能都不一样。案例一体现出通过每个月签到制度,可以较为方便直接地了解到同学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情况,同时也提供了每一个同学向研究生科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的渠道,这项制度应当长期坚持下去。万事开头难,新生从本科的课堂式教学过渡到研究生阶段的自主探索学习,是高级人才培养的必经阶段。甚至可以说,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未来发展高度的重要指标。案例二体现出通过形式灵活多样的经验交流,可以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发展模式,顺利完成向研究生的过渡。

三、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

(一)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现状

研究生导师即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学习的领路人,从招生、培养,到科研训练,直至论文的撰写都有导师的责任在其中。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引起社会各界以及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要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生源质量是基础,导师质量是关键,管理水平是保证。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目前教育模式和医疗环境的大背景下,必须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且,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前提就是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导师水平与研究生质量直接相关,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和水平。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选拔出科研能力与责任心并重的高素质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先决条件。

1.国外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模式现状

美国著名高校都高度重视包括研究生导师在内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把教师看作大学的灵魂,把吸引、凝聚和培养一流的学术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正如加州伯克利大学前任校长麦克黑姆在其就职演说中所提出的:“保持极优秀的教师阵容是我们大学的核心。”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柯南特也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在美国大学里,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里,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因而只要获得博士学位并受聘于有权授予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单位,就具有指导研究生的资格。博士生导师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不论是教授,还是助理教授或讲师,只要具有博士学位、有科研经费、所在学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人有水平有能力等条件,就可以担任博导,指导博士生。同时,导师只是一个流动的工作岗位,不带研究生就不能称之为研究生导师,因此在美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导师的岗位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渗透到其管理的每一个角落。此外,导师享有包括招收、指导研究生在内的自主权,但也面临着严格的考核机制和激烈的竞争。美国研究型大学主要通过竞争激烈而严格的“非升即走”晋升程序来实现教师质量的提高和自动调整,除终身教授外,其他教师都有一定的任职期限,如果到了服务期限仍不能晋升到高一级的职位,教师就要离开学校,另谋他就了。严格的限制使教师面临很大的压力,他们必须多出成果、出优秀成果才能在这种充满竞争的晋升之路上不会落伍。这既为更多有能力者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保证了美国主要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的质量。

在英国,一般而言,所有的教职员工,从讲师到资深教授,都可从事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乃至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在英国,导师团队包括一个主导师和一至两个副导师。主导师全面负责管理及指导学生的研究计划,负责管理学生注册,制定合适的研究计划及检查研究进展。副导师的作用是协助主导师,承担部分指导工作,提供专业意见,并在主导师不在学校时承担指导工作。副导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没有主导师高,但要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研究资历。比如一个资历浅的教师,在以前没有指导博士的经验,则要在导师团队中担任一年以上的副导师后,才有可能担任主导师。导师团队的任务是在学术和生活事务上指导研究生,为了保证研究计划的顺利完成,除了导师团队,每个研究生还配有一名辅导教师。他们的任务是向研究生提供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的指导,旨在友好亲切的气氛下提供建议。当学生有某些方面的困扰或难题,且要与导师之外的其他人交流,辅导教师则是最好的人选。为了保证指导任务能够有效完成,导师的指导资格必须经过学校的遴选。导师遴选条件如下:主导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正在从事研究工作。担任主导师的教师必须是学校正式的教师,而副导师可以是正式或兼职(包括试用期内)的教师。主导师通常要具备三年以上的大学教学或研究经历。访问教授、访问学者或退休教师不能作为主导师,但可作为导师团队成员。主导师必须至少指导过一名或一名以上的研究生论文。当与校外机构有协议时,校外合作导师的遴选也要符合以上要求。第一次担任指导任务的导师,要求参加学校或学院举办的新导师培训计划,进行导师基本规范要求的专业培训。

在比利时,所有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均采用“导师小组负责制”。导师组成员常由下列人员组成:责任导师( promoter) 1人(教授),一般也是实验室及课题负责人;其余导师( supervisor)及合作导师( co-supervisor)数人,可以是本科室的其他教授、科学家、博士后或者博士研究生,也可以聘请其他科室或者其他专业的专家,还可以是本国校外甚至是国外的专家。比利时导师小组有相当的自主权利。在研究生招生方面,比利时由学校或者各院系对医学研究生招生进行管理,由于没有专门的招生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也不设置统一的入学考试,导师小组有着招生决定权。导师通过面试及学生的研究背景、研究成绩来对学生进行判断,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查,强调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偏重实践能力、工作作风和发展潜力,把面试成绩和推荐信视为录取的主要条件。实验室责任教授在如何组建研究小组的基本单位以及配备相关人员上也有极大的自主权。根据课题需要以及研究生培养需要和经费的情况配备相关人员。如负责人可以决定什么时候招收其他教授、科学家、博士后作为合作导师或者科研合作者,选择他们的专业及任期长短;负责人也可以决定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具有相当大的人事自主权。除此之外,课题负责人还具有相当的财政自主权,可自主决定实验室成员的等级及相应待遇。

2.国内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的研究生学位制度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下的个体培养模式,强调建立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实行个人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基于各校不同的基层教学组织结构,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一切科研活动基本还是由导师一人决定。学生一入学,即被指定一位导师指导,师生关系一旦确定,则少有变更的机会。也有部分高校采取的是课程结束后,学生再根据课程学习期间对导师和课题的了解自选导师。无论哪一种方式,进入科研项目后,主要是按照导师的课题和想法去设计试验,并在导师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因此,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素质从一开始便是影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

虽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尤其是研究生扩招后暴露出许多问题,与国外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相比,我国的导师队伍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特殊的导师遴选机制。由于目前在研究生导师遴选上国内主要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自己制定政策,导师遴选标准不一。而且在相当多的高校,导师多是聘用终身制,成为一个固定的职务/职称和荣誉称号,没有实行进退有序的动态管理,一些教师在被聘为研究生导师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思进取,从而在学术上丧失创新意识。②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一些导师太“忙”,与研究生的见面交流时间有限,使得研究生培养出现“放羊”局面,听任研究生自生自灭,极大降低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有的导师对研究生“使用多,培养少”,对研究生培养的频度和力度不够。而多数学位授予单位的管理部门,尚无导师研究生指导、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办法。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导师评价系统,对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③缺乏教学、科研并重的工作态度。目前,在国内附属医院普遍存在着一种科研远远胜于教学的观念,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制度过于片面化,只注重文章、课题,不注重教学,从而滋生出放养研究生或急功近利、学术浮躁等极端行为,造成整个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畸形成长,也导致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下降。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对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同济医院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特色

1.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管理

(1)概念:

研究生指导教师简称为研究生导师,他们的职责是帮助、指导青年学生在岗位上树理想、讲道德、学本领、长才干,是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工作岗位。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影响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所以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关键作用,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人品道德直接影响研究生成长。其影响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指导科研、协助论文等方面,更在于可深刻影响研究生们的科研习惯、学术作风及创新能力的导师的自身价值观、学术素养和人品道德。因此,严把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关,是严把研究生质量关的第一步。

(2)导师招生资格管理:

我国导师遴选制度历经了多年的完善与发展,现今不少高校都有自主遴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的权力,选拔条件也大多相同,重点审核申请者年龄、职称、学历、科研等内容。我国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有着非常强烈的行政色彩,博士生导师的遴选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81年到1995年以前,为国家遴选制,完全由国家行政部门主持,具体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第二阶段为1995年以后,最初由各省级学位办统一负责本省博士生导师遴选工作,后过渡为现行的各学位授予单位行政部门自行制订遴选办法对具备教授资格的人员进行博士生导师资格遴选。硕士生导师则基本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自行选拔。导师遴选的方式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初审环节。初审主要是由个人根据学校的有关要求和自身的相关条件提出申请,填写导师申请表,由负责相关学科的教研室或研究生科/处审核并推荐。其次是评审。评审主要由各二级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个人申请的有关情况进行评议审核。尤其要对其科研成果、论文、著作、职称及科研经费等进行审核,确保其真实性。最后是终审,终审主要是大学/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在初审和评审的基础上,根据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高低、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及学术梯队建设需要以及年度招生计划指标情况,采取三者兼顾、重点突出的方针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平衡,最终审定其是否能进入研究生导师队伍。新导师一经审核批准就可以招生。每年对既往导师的资格遴选比较简单,一般有科研经费就可以继续招生。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指导研究生的学习,还要指导研究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研究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时督导,指导研究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从制度上规定研究生导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研究生导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及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位授予单位所实行的导师招生资格管理工作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导师的遴选制度也使“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成为一种终身制身份的象征,但这种制度正在遭受质疑和改变。北京大学改革博士生导师遴选方式,副教授或者获得博士学位的讲师都可以成为博士生导师,部分院系还同时实行了入学后一段时间由教师和学生双向互选确定指导老师的制度,用“不定资格制”取代了过去的博士生导师固定资格。中国人民大学也施行研究生导师“自动升录”制,教授、副教授经过简易的导师核准程序,均具有担任研究生导师的资格。对于学术上特别优秀的副教授,在符合标准的条件下可申请招收博士研究生。如果导师聘期内考核成绩不良,将会从新学年开始被暂停导师资格一年至三年,甚至取消导师资格。哈尔滨工业大学改革博士生导师遴选办法,允许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参评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打破博士生导师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博士生导师岗位竞争制”,使博士生导师真正成为一个培养博士生的工作岗位,而不再是一个代表学术层次的资格身份。

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管理是医学学科发展的最基本工作,是临床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导师的学术造诣、教学技巧、医德医风以及个人特征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的教育模式和医疗环境下,临床研究生导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困难,选拔并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教学精通、充满爱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导师队伍成为同济医院科研、临床、教学的重要任务。

(3)具体做法:

正是认识到导师队伍管理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不足,华中科技大学于2012年出台了《华中科技大学关于改革研究生导师制度的意见》的文件,全面启动了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的变革,取消了以往的研究生导师资格评定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研究生导师聘用制度,实行进退有序的动态管理。研究生导师岗位是指导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岗位,而非固定的职务、职称和荣誉称号。拟招收、指导研究生的教师,由本人提出申请、院学位审议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待其正式录取研究生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备案,确定为研究生导师,聘期为培养一届研究生的时间。

结合同济医院实际情况,经过同济医院学位审议委员会讨论,从年龄、学历、职称、既往培养经验、科研成果,特别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等方面,制定了《同济医院教师申请研究生招生资格的相关规定》(详见附件1)。

另外,《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条例》中规定,对于无博士学位的教授及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除满足评选博士生导师的基本条件以外,具备一定条件者,也可申请博士生导师资格(详见附件2),在最大限度上给予了优秀的、科研突出的教师与其他导师共同参与招收研究生双向选择的竞争机会。

(4)成效与案例

某科室为同济医院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且每年在研究生报考时均为热门专业,科室有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整体实力强劲,按照常理,前面提到的评选标准应该不成问题。可就是这样一个不是弱势学科的科室,在2012年的导师遴选中,有5位硕士生导师、1位博士生导师失去了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其中3位硕士生导师因经费不足,2位硕士生导师因文章不达标未通过资格评审;博士生导师是因为超龄、科研不足、科研经费不足等原因而未通过资格评审。在经费不足的硕导中,有1人近五年有2篇A类、1篇B类、2篇C类、2 篇D类文章,以第二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分解经费12万,科研成果比较突出,但是实时账面经费只有两万余元,所余科研经费不足以支付一届研究生的培养费用和生活津贴,故仍未通过资格评审。

初审结果公示后,该科室的主任亲自写了书面申请,考虑这5位硕士生导师均为科室中青年骨干,恳请院学位审议委员会放宽评审条件,准予特批。但是学位审议委员会未予批准。

(5)点评:

在2012年的导师遴选中,最终通过评审,具有2013年招生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教师是250人,具有招收博士研究生资格的教师124人。其中:①新增硕士生导师22人,新增博士生导师14人;②原为博士生导师,现为硕士生导师12人,无研究生招生资格10人;③原为硕士生导师,现无研究生招生资格者97人。

在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124名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110人,占总人数的88.71%,拥有博士学历者75人,占总人数的60.48%。所有具有招生资格的250名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212人,占总人数的84.8%,拥有博士学历者156人,占总人数的62.4%。已经远远高于美国1998年大学专任教师平均学位构成比例。

通过对教师的年龄分析发现,年龄大于60岁的博士生导师人数百分比由原来的15.7%降至8.1%,下降幅度最大。55~59岁、50~54岁、45~49岁年龄组的教师人数百分比变化不大,同时40岁以下的年轻博士生导师人数百分比也有所提高。所有研究生导师中,年龄大于60岁的教师人数百分比由原来的7.4%降为5.2%,55~59岁年龄组教师人数百分比则从13.0%降为9.6%,其余几个年龄组的百分比变化不大,保持稳定。同济医院具有招生资格的教师年龄分布整体呈现正态分布趋势,年龄结构基本合理。详见表5-1、2。

表5-1 同济医院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改革前后各年龄组教师人数分布比较

通过改革导师资格遴选,同济医院的导师队伍年龄结构更为合理,老中青三代教师人数基本呈现正态分布,40~55岁年龄阶段人数的比重最大。这样,研究生在入学后,就有了科研项目和生活津贴的双重保障,再加上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授指导,将更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

同时,这样的评审结果对于全院教师的触动也相当大。以往那种有了导师资格,不管有没有课题、有没有经费,都可以招生的局面不复存在。很多教授坦言,以后的科研压力会更大,不仅每年要有高质量的文章,科研课题也不能断档,而且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要更加合理,否则坐吃山空,很可能哪一年就会是自己通不过导师资格评审了。

2.研究生导师考核

(1)概念:

绩效考核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评定被考核对象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职责履行程度以及发展情况,并将评定结果反馈给被考核对象的过程。绩效考核主要服务于管理和发展两个方面,目的是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个人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最终使组织和个人共同受益。多数组织在选择考核主体时,多采用360度全方位考核方式,考核者选用被考评者的上司、同事、下属、被考评者本人和外部专家。

研究生导师考核是指运用绩效考核的方法和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导师在本岗位上的工作业绩的一项动态考评工作,属于广义的绩效考核范畴。研究生导师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可分为两大类,即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主要是指导师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所指导研究生的科研业绩、综合素质以及就业情况等;定性指标主要是通过网上研究生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反映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指导力度、精力投入、教学情况、治学态度和师德师风等。因此,为保证研究生导师队伍评估的可操作性,应以量化评估为主、定性评估为辅。

(2)导师考核:

学院(系、所、中心)对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履行职责程度和指导效果进行考核,依学校的导师工作职责和学院(系、所、中心)制定的导师工作实施细则与规则进行评价。对于评价不合格或不称职的教师,应该进行督导或停止招生。考核的主要方面包括有许多,如导师具有系统的研究生指导方案,并依照指导方案严格培养研究生;导师自己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发表,成果显著;培养的研究生品行优秀,遵纪守法,受到好评;学位论文有创造性研究成果,评价优良;学生毕业后仍不断有研究成果发表;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等。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而国外的导师考核体系则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开始迅速发展,目前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导师考核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已较为成熟。在这其中,他们也经历了许多弯路,导师考核理论也日臻成熟。回顾导师考核体系的发展历程,从考核理念上经历了从奖惩性导师考核向发展性导师考核的转变。奖惩性考核以奖励和惩处为结果,因此可想而知,这种制度不受导师的欢迎,得不到导师的拥护,后果就是多数教师不愿意接受这种“非奖即罚”的评价方式。令人欣喜的事情终于发生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首先开始率先摒弃了奖惩性导师考核制度,开始推行发展性导师考核体系。发展性导师考核就是依据一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价值观理念,以导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指引,以促进导师的专业发展和终身成长为最终目的,立足现状,因地制宜,能有效实现导师的自我监督和发展,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同时也是改进学校状况、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力措施。目前,大多西方国家已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规范和制度化的导师考核指标体系,特别是美国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较为成功。

美国的研究生导师评价具有悠久的历史。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高等教育修正案》,要求各州及高等教育机构对师资培养的质量提出报告,为高校教师评价提供了法律依据。但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研究生导师评价主要判断教师是否具有资格,90年代后,随着教育责任制在美国各州的扩展,美国教师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愈加多元化,主要为在职后评价,并基本上形成了以学系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三大评价体系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内容的三个部分。且在发展过程中,和我国现阶段情况一样,研究型大学的文化蔓延到整个美国高校系统,对导师进行评价时,科研比教学更被重视,引起了社会对大学功利性质的不满,并导致了1998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表的著名研究报告,报告强调了教学和研究两者之间联系的“教学文化”,有力地促使了美国大学导师评价体系的全面发展。

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由于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起步较晚,虽然一些院校在导师考核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效果甚微,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无一种大家公认的、比较成熟的导师评估考核模型可供直接使用和参考,正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而作为大学附属临床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也深深感受到建立导师考核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研究生导师需要一套相对客观、公正的测量指标以度量自己工作的成绩和差距;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也需要一个好的考核评估体系调动和挖掘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和潜能,强化导师的岗位意识,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引导他们更好地履行导师职责,提高所培养研究生的质量;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导师考核体系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医院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借此推动各学科及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具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导师遴选制度,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已经上岗的研究生导师缺乏严格、有效的考核与监督机制,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导师“只能上、不能下”的现状,一劳永逸,研究生导师人数越来越多,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评估,促使导师重视科学研究,注重教学质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建立科学规范的导师队伍考核评估机制,既可以监督检查导师的工作业绩,又可以对导师指导能力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以便于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使聘任遴选机制得以透明、公正地贯彻执行,应考虑建立专门专家委员会或委托研究生院等专门管理机构进行聘任与遴选;必要时,可将导师的聘任遴选标准以及导师的情况公布于网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平台,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和监督。因此,全新的导师考核指标必须遵循研究生导师工作和高等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选取最能体现导师工作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注重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建构一套导师队伍能接受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遴选制其本质是一种动态的考核机制,通过遴选的过程,一方面它可以促使研究生导师不懈努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弥补自身缺点;另一方面,也便于研究生管理部门及时了解研究生导师科研工作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设计及书写进行指导。

(3)具体做法:

早在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条例(校发〔2009〕19号文)》中对研究生导师的奖惩就有明确规定,招收研究生时实行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对其研究生获得校级以上的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的导师,按政策可获取相应的奖励。对于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导师,应减少其招生量或暂停招生一至两年:①导师本人提出申请;②一年内因事、因病或因担任其他任务,有半年以上时间不在岗工作的;③无在研课题,且培养经费不足的;④所指导的研究生在论文抽查中有不合格论文的。

除了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导师奖惩的规定,同济医院的绩效管理在全国具有相当知名度,每年都有很多医院专门前来学习取经。陈安民院长曾在同济医院2008年“医院发展战略思路研讨会”上指出:绩效考评可以增强责任感、改善执行力、增加客观性、增强鼓舞力、促进有效管理。因此,2012年,按照同济医院党政工作要点,结合同济医院实际,对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进行了年度考核,其考核结果按权重比例纳入个人年终考核成绩和绩效奖励分配,并作为次年研究生招生资格评定和招生指标分配的重要参考指标。

具体工作如下:首先给每位带有研究生的导师发放调查问卷,由导师本人自行填写后回收。请财务处、科研处协助核实导师发放助研金、其学生发表文章情况等,再按事先设定的权重计算得分。导师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情况、指导条件、指导内容和频度、支撑和保障、成绩等五大指标,详见表5-3。

(4)成效与案例:

点评导师考核的最终得分排名,反馈给负责绩效考核的相关科室,在当年的年底绩效奖励分配中有所体现。相当多的导师因为教学突出,得到了更大的实惠。而某知名导师虽然科研课题较多,经费充足,但由于平时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投入精力太少,最终得分偏低,在次年的研究生招生时减少了招生指标。

表5-3 调查问卷

目前同济医院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教师人数,与每年招生人数基本持平。因此具有招生资格的教师,在研究生双向选择时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某导师,由于导师考核分数太低,虽然已经具有招生资格,但是科室进行研究生复试时,将导师考核的成绩作为分配学生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没有让该导师参加学生的双向选择,因而在第二年度没有招收学生,等同于停招一年。

因此,除了严把导师遴选关,导师的管理和考核也是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的重中之重。今后,除了根据导师自评打分以外,将增加学生评价、学系评价、同行评价等评价体系,使得导师考核更加公平、合理,必要时可上网公布,以便于大家的关注和监督。同时,也将尝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末位淘汰机制,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为提高同济医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