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系统化创新方法的比较评价
除了上一节介绍的USIT、ASIT之外,还有其他基于经典TRIZ的革新理论,如III(ideation international inc)模式(Dvorak,1983)、RLI(renaissance leadership institute)模式(Kowalick,1999)、U-TRIZ理论(张武城等,2014)等等,不一而足。创新方法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的蓬勃态势,而每种方法在发挥其优势和特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不同的系统化创新方法做横向比较,提炼出理想化的创新方法应该具备的特征,为进一步完善现有或开发新的系统化创新方法提供指导。
现有的研究普遍从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分析框架、解题工具、操作流程等方面对若干典型的系统化创新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周贤勇,2010)。大多数研究都倾向于采用定性的方法,在概念和流程比较的层面上对不同的创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的分析通常是描述性的、介绍性的,但缺乏内在的统一性。
另外一种开展比较的思路是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典型问题,旨在考察解决问题的流程以及结果来比较不同创新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发掘不同方法所适用的问题类型。如Bahill等人(1998)选取了一个交通灯岗设计作为基准问题和11种系统设计方法,并请精通这些方法的专家用各自最熟悉的方法去解决这个基准问题,并展示了每个方法得到的不同解决方案。但这种思路的难点在于为保证比较结论的客观性,必须要选取合适的基准问题,这样就带来一系列难点:第一个难点在于能否找到合乎要求的“基准问题”,即可行性的问题;第二个难点在于针对“基准问题”的分析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从整体上讲,解决这两个难点是一个耗费精力的过程。Bahill等人(1998)选取的是图灵机系统设计领域中得到公认的基准问题,传统各类工程领域的基准问题仍没有定论。此外,即便用不同的创新方法去解决相同的问题得到了直观的比较结论,但仍无法回答一个本质问题:这些“结果”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打开创新过程的黑箱,构建不受限于领域以及流程的更具解释力的统一概念分析框架,来有效剖析和比较不同的创新方法。
C-K理论将工程设计及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解为在四个算子的作用下,通过未知的概念集和已知的知识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转化,逐步产生可行的解决方案的过程(Hatchuel,2003),从而打开了创新过程的黑箱。C-K理论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能够用统一的、模型化的体系,清晰描述工程设计及问题解决过程;第二,能够有效发掘并解释上述过程中及最终方案所展现出的创造力(Reich,2012)。因此,C-K理论适合作为分析框架,对不同系统化创新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本书选取C-K理论作为创新方法比较的理论框架,对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化创新方法(包括经典TRIZ中的矛盾分析工具、先进结构化发明思维ASIT以及统一结构化发明思维USIT)进行评价,挖掘其优势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加完善的系统化创新方法所应具备的特征,开发出CAFE-TRIZ理论,改进提升了传统TRIZ方法,并探讨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