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相互结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吕叔湘先生(1999:533)在讨论“老张和老李是山东人”和“老张和老李是同乡”这两句话的区别时,认为在第一个句子中,并列成分间的关系是“加而不合”,可以理解成“老张是山东人,老李是山东人”;第二个句子中,并列成分间的关系是“加而且合”,不能说成“老张是同乡,老李是同乡”。“同乡”这类词在逻辑层面上存在对称关系,也就是说如果老张是老李的同乡,老李也一定是老张的同乡。

吕叔湘先生发现的这种“加而且合”的现象不仅在体词性成分中有所体现,在谓词性成分中也同样存在。朱德熙先生(1999:201)指出有一类动词表示的动作有双方面参加,而且这双方面的关系是对称的,如:

谈天 握手 相处 交换 比赛 打仗

他把这类动词称为“对称性动词”。朱德熙先生(1999:201)还提到,含表示相同、相似、不同或相反等意义的谓词性成分的结构也具有对称性,如:

我跟你一样 我的意见跟你相反

出现在含有以上对称性谓词的结构中的论元同样具有“加而且合”的关系,我们把这种“加而且合”的关系称为相互关系,把表现相互关系的结构称为相互结构(reciprocal construction)。吕先生和朱先生都提到了“对称”,本研究没有使用“对称结构”这一术语,主要原因是“对称结构”通常是指一种句法对称现象(具体请参看周荐,1991;胡增益,1996等),如:

[1]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所以说,对称结构所涵盖的范围比本研究所涉及的相互结构的范围要广得多。

我们把“同乡”“结婚”“打架”“相反”等词称为隐性相互词汇。隐性相互词汇,其相互义是从它的所有的语义特征中提取出来的,比如“打架”包含的语义:至少有两个主体发生肢体接触、击打、相互殴打。相互义只占了其所有语义特征中的一部分,而且只有经过提取才能显现,所以其相互义虽然是固有的,却是以隐性形式存在的,而不是外显的。相互结构不仅可以通过隐性相互词汇进行编码,还可以通过显性相互词汇,如“彼此”“相互”“互相”“相”“互”,以及特殊的句式结构进行编码。显性相互词汇的相互义就是其核心义,除了相互义,显性相互词汇没有或者很少有其他语义。相互结构是指含有以上相互义编码方式的,而且表达相互义的语言结构。如果以上编码形式用于编码其他语义范畴,那么含有以上编码形式的语言结构不属于本研究讨论的相互结构。本研究拟从句法、语义、语用层面对汉语相互结构进行系统考察。

相互义的表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比如,有一类词,在一般情况下也可以不借助其他成分表达相互义,但通常有一个动作发起者,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表达单向义,如“拥抱”:

[3]此刻,人们都显得十分亲近,不管熟悉不熟悉,纷纷热烈握手、拥抱,共贺新年好。(网络)

[4]我们互相拥抱,互相祝福,互相都传达了能与对方为友的快乐和欣喜。(席慕蓉《朋友》)

[5]春节时一直有个心愿,回家时拥抱一下父母,可我一直没有勇气这么做。(刘庆芹《夕阳下的那一抹身影》)

例[3][4]中施受双方的动作是双向、相反的;而在例[5]中,是“我”拥抱“父母”,也就是说动作是单向的。可见,出现相互义的解读还是单向义的解读是由具体语境而定的。不过“拥抱”表示相互义的情况比较多,表单向义的情况比较少。

而且,即使同表相互义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解读,如“A和B打架了”,既可以理解为A和B对打,也可以理解成A和隐含的主体C打架,B和隐含的主体D打架,或者A、B一起和C、D打架。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倾向于第一种理解,其他理解通常需要具体语境的支持。

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相互义的表达形式多样,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相互义的表达方式相当复杂,在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各个层面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很多语言都有这种特点。汉语中的相互结构与其他语言中的相互结构存在哪些共性和个性还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考察。

本研究的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深化对汉语相互结构的系统认识,以汉语为基础,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和比较,以期提供更多具有类型学意义的实证。

(2)深化对汉语相互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的表现形式的认识,从而深化汉语语言学理论对汉语相互结构的研究。

(3)部分汉语相互义表现形式,如“相互”“互相”“相”“互”等在具体使用中存在细微差别,历来是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同样也是计算机语言处理的难题之一。本研究期望能为语言教学及语言信息处理带来些许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