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牧场:话说浙江海洋渔业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浙江海洋渔业资源分布与种类

浙江地理环境和气候中,海水的温度与盐度对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的影响最为明显,两者主要受浙江海域水文特征的影响。北纬27°以北的浙江海区由浙江沿岸水、东海外海水及混合水所形成水系的分布与消长变化构成了浙江海区重要的水文特征,直接影响各渔业资源的生长发育、分布和洄游,良好的渔场往往形成于不同水团的交汇区内。冬季,浙江沿岸水、混合水、东海暖流影响浙江沿海海水的表层与底层;夏季浙江沿岸水及黑潮次表层水分别明显影响海水的表层和底层。浙江近海水系变化主要受海流变化的影响,而海流对浙江渔场的形成与变移也有重要影响,是形成渔场主要的海况条件之一,不少经济鱼类就随着海流洄游移动。除此之外,潮汐和潮流则影响着浙江海洋水生生物的栖息、洄游、集群和分布,这与某些鱼类的生活习性有很大关系。浙江近海大黄鱼和小黄鱼产卵时除有一定的水温要求,还要有一定的流速刺激。海水温度的变化虽然不会影响海洋种群种类,但其活动区域却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出现南北波动现象。喜温性鱼类在气候变冷的情况下会向南转移,喜寒性鱼类则会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向北转移。而海水盐度的变化使得浙江沿海河流出海口可养殖淡水鱼类,近海远离河流入海口海域可养殖海水鱼类。灾害性天气、河水径流量变化和海流路径都会影响浙江沿海咸水海域分布。浙江沿海淡水与咸水混合区域的变化直接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分布,而海洋浮游生物是海洋渔业种群的主要食物来源。

浙江所处的东海区鱼产量之所以为全国各海区之冠,是与饵料浮游生物总生物量密切相关联的。海区浮游植物通常密集分布在长江口、钱塘江口近海的东海混合水区及浙江沿岸水与台湾暖流交汇区。浮游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浙江近海等高、低盐水的交汇水域。分渔场浮游动物的数量是北部高于南部,近海高于外海。浙江海区的浮游植物无论是出现种数还是细胞个数均以硅藻占绝对优势,硅藻是决定浮游植物细胞总个数分布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浮游动物以浮游甲壳类中的桡足类、磷虾类、糠虾类、端足类和毛颚动物等为最重要。因受各水系的影响,浮游生物的组成比较复杂,依据温度、盐度等环境要素和浮游生物的种类、性质,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三个群落:河口及浙江沿岸群落,东海外海高温、高盐群落,东海中部群落。分布在浙江海区的许多经济鱼类如鲐、鲹、鳀等上层鱼类,带鱼、马面鲀、大黄鱼、小黄鱼等中下层鱼类虽然食性广泛,但大都以浮游生物为食饵。另外,浙江富含营养盐类和有机质的低盐水系使得浅海、滩涂生物组成广温广盐的广布种和近岸低盐种,还有一些暖温种和热带种。繁多的生物种类既为养殖业提供了更多的养殖对象,也表明浙江海区的环境条件能适应外海区养殖品种的移养。现在成为浙江重要海水养殖品种的海带、中国对虾、紫贻贝、海湾扇贝、日本真牡蛎等都是从外海区移入的优良养殖品种。浙江比较有代表性的海洋渔业资源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曼氏无针乌贼、梭子蟹、海带和中国对虾。

图1-1 带鱼

带鱼,别名刀鱼、牙带鱼(图1-1),为浙江传统四大海产之一,属鲈形目带鱼科带鱼属,为集群于海洋中下层的暖温性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及邻近国家沿海。带鱼的体型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为浅灰色,带有很细的斑点,尾巴呈黑色。带鱼体长一般为50~70厘米,大者长达120厘米,头狭小,脂肪较多集中于体外层。带鱼食性较杂且非常贪吃,主要以毛虾、乌贼及其他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会同类相食。带鱼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栖息于海洋中下水层,晚间活动于海水底层。同时,带鱼具有结群排队的特性:每年春天回暖水温上升时,会成群游向近岸,由南至北生殖洄游,因此春季为带鱼捕捞季节;冬季时,水温降低,带鱼游向水深处避寒。浙江海区带鱼属东海群系,进行南北季节洄游,其中心在浙江近海。带鱼在南北洄游的过程中形成不同季节的生产鱼汛,其中又以浙江沿海冬季带鱼汛最为重要,鼎盛时期云集了东海区三省一市的渔船,形成中国规模最大的鱼汛。东海带鱼除了食用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加工成为具有高附加值的保健品。浙江海区带鱼具有生命周期短、世代更新快的特点,渔获群体由0—7龄7个年龄组组成,迄今发现的最大年龄为7龄。由于捕捞强度不断增加,1龄鱼和当龄幼鱼在渔获群体中占越来越大的比例,反映了其低龄化、小型化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政府加强了对幼鱼和产卵带鱼的保护,使得带鱼资源状况有所改善,产量出现回升。

大黄鱼,又名黄鱼、大黄花鱼、石首鱼等(图1-2),为浙江传统四大海产之一,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系暖温性底层鱼类,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南海及朝鲜西南水域。大黄鱼体延长而侧扁,体长40~50厘米,表面呈金黄色且尾柄细长。大黄鱼为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主要栖息于水深80米以内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层。大黄鱼平时栖息在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产卵鱼群怕阳光,喜逆流,好透明度较低的混浊水域。黎明、黄昏或大潮时产卵鱼群多上浮,白昼或小潮时下沉。大黄鱼能发出强烈的间歇性声响,同时对音响也很敏感。它的主要发音器官是鳔及其两侧的声肌。在生殖季节鱼群终日发出“咯咯”“呜呜”的叫声,声音之大在鱼类中少见。在古代,近海渔民靠此习性判断大黄鱼群的大小、栖息水层和位置,以利捕捞。浙江省大黄鱼一般分布在近海水域,栖息水深不超过80米。浙江大黄鱼有两个越冬场,一是长江外和舟山越冬场,另一个是浙南、闽东越冬场。每年1—3月是大黄鱼越冬期,4—6月自南而北进入各产卵场产卵,是主要生产鱼汛。大黄鱼的寿命较长,观察到的最高年龄有29龄,是浙江重要的经济鱼类,因20世纪70年代的过度捕捞,大黄鱼群体呈现低龄化和小型化的特点。目前,大黄鱼已形不成鱼汛,资源匮乏。现今浙江消费市场上的大黄鱼多为人工养殖而成。大黄鱼除食用,还能制成鱼肝油。

图1-2 大黄鱼

小黄鱼,又名小黄花鱼、黄花鱼、小黄花等(图1-3),为浙江传统四大海产之一,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系暖温性近海底层鱼类,分布水域与大黄鱼相同。小黄鱼体型近似大黄鱼,但头较长,眼较小,鳞片较大,尾柄短而宽,背鳍起点至侧线间有5~6行鳞,呈金黄色,体长20余厘米,体长最长可达40厘米。小黄鱼为近海底层结群性洄游鱼类,栖息于泥质或泥沙底质的海区,产卵场在沿岸海区水深10~25米,越冬场一般为水深40~80米,鱼群有明显的垂直移动现象,黄昏时上升,黎明下降,白昼栖息于底层或近底层。冬季小黄鱼在深海越冬,春季向沿岸洄游,3—6月产卵,主要以糠虾、毛虾及小型鱼类为食,秋末返回深海。浙江近海小黄鱼属东海族,产卵场主要分布在浙江中南部的南麂、北麂、洞头、大陈、鱼山、韭山等地和浙江北部的洋安(东亭)、甩山、浪岗、海礁、花鸟和佘山等地。另外,在长江外、舟山外渔场,属南、黄海族鱼群有一支向西洄游,与从浙江中部、南部越冬场北上的鱼群混合,也进入从甩山到佘山一带产卵场产卵。东海族小黄鱼的寿命较黄海族短,最长寿命为8龄,生殖鱼群年龄以1—3龄为主。20世纪6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海洋资源遭严重破坏,小黄鱼产量明显下降。经对吕泗小黄鱼产卵场实施休渔等资源保护措施,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海域小黄鱼资源有所好转。小黄鱼可供鲜食或制成咸干品,鳔可制鱼鳔胶,精巢可制鱼精蛋白。

图1-3 小黄鱼

曼氏无针乌贼,俗名墨鱼(图1-4),为浙江传统四大海产之一,属十腕目乌贼科。曼氏无针乌贼广泛分布于我国近海,主要分布在浙江海区。曼氏无针乌贼个体较小,一般胴体长15厘米,眼部呈椭圆形,后部端圆,长度为宽度的2倍,躯体瘦薄。曼氏无针乌贼有腕5对,4对长度相近,第5对较其他腕长,各腕吸盘大小也相近。曼氏无针乌贼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3℃~33℃,最适合的生长水温为27℃左右。浙江近海的乌贼可分为浙北群、浙南群和闽东群,越冬场分布在浙、闽海外侧,水深60~80米。每年春季自3月下旬起,乌贼由越冬海区向沿岸作产卵洄游。乌贼产黏着性卵,需黏附于岩礁、砾石、海藻上。因此,乌贼的产卵场位于浙江沿海嵊泗、中街山、韭山、鱼山、大陈、洞头、南麂、北麂等外侧岛礁区。每年4—6月,乌贼进入沿海岛礁产卵场时,就形成各地的生产鱼汛。曼氏无针乌贼具有正趋光性,古代浙江渔民常利用此特性对其进行灯光诱捕。曼氏无针乌贼生长快,繁殖周期短,是非常理想的增殖放流种类,在繁殖季节期间,有显著的求偶、争偶、雌雄搏斗现象。乌贼生命周期仅为1年,生殖群体全部由补充群体构成,资源易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历史上浙江乌贼产量年间波动较大。乌贼肉质鲜美,为海味佳品,乌贼骨可制成中药。

图1-4 曼氏无针乌贼

三疣梭子蟹,又名梭子蟹、枪蟹、海虫等(图1-5),属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是我国沿海广为分布的海产经济甲壳动物,也分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等海域。三疣梭子蟹一般在3~5米深海底生活及繁殖,冬天移居到10~30米的深海,喜在泥沙底部穴居,适合水温为22℃~28℃,栖息于近岸水深7~100米的软泥、砂泥底石下或水草中。在潮间带低潮线上可采获较小的或中等的个体。三疣梭子蟹有夜间觅食的习性,有明显的趋光性,可用灯光诱捕。梭子蟹冬季(1—2月)在鱼山、温台渔场水深40~70米一带越冬。春季,梭子蟹性成熟个体自南向北,从越冬海区向沿岸浅海、河口、港湾作产卵洄游,4—6月形成春、夏季的生产鱼汛。孵出的幼蟹生长迅速,秋后就成为沿海渔民流刺网等作业的捕捞对象。10月以后水温下降,梭子蟹分散在长江口、吕泗洋和大沙渔场一带海区。索饵育肥的梭子蟹自北向南,从内测浅水区向外侧深水区洄游,并与分散在浙江沿岸海区索饵群体相混合,蟹群密集,自北向南形成从长江口、舟山至鱼山、温台渔场的捕捞旺汛。此时,蟹体肥壮,性腺饱满,经济价值高,是捕捞利用的最佳时期。梭子蟹生长是靠脱壳完成的,从幼蟹长至甲宽110~130毫米经过10余次脱壳。梭子蟹生命周期短,世代更新快,生殖群体主要由1龄蟹和少数2龄蟹组成,资源补充恢复能力较强,是浙江省最重要的海产经济蟹类。

图1-5 梭子蟹

海带,属褐藻类海带属,是一种在低温海水中生长的冷温性大型海藻(图1-6)。海带为孢子体,褐色,扁平带状,最长可达20米,分叶片、柄部和固着器。叶片由表皮、皮层和髓部组织组成,叶片下部有孢子囊。固着器呈树状,用以附着海底岩石。海带生长于水温较低的海中,浙江沿海没有自然生长的海带,于20世纪50年代从黄海引入,成为浙江浅海养殖的重要品种。海带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蔬菜,既可食用,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海带热含量低,蛋白质含量中等,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等多种功能。

图1-6 海带

中国对虾,属十足目对虾族对虾科,系暖温性大型虾类,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是我国和朝鲜的特有品种(图1-7)。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虾由黄海引入浙江,成为浙江海塘养殖的主要品种。中国对虾喜生活于浅海泥沙底,白天潜伏于泥沙内,夜晚常缓慢游于水层下部,捕食底栖的多毛类、小型甲壳类及小型双壳类生物等。中国对虾生长迅速,5—6月放苗养殖,9—10月即可长到12厘米以上的出口商品虾规格。

图1-7 中国对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