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寄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鼓励“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青年学子如何把握青春航向,如何度过璀璨年华,如何走好新时代征程,是每位大学生朋友的人生命题,也是高等教育面向未来、面向新时代的核心话题。
古往今来,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是要实现对人的塑造。然而,塑造人之教育并没有约定俗成的范式。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是教育,在社会里拼搏历练也是教育。近几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新途径,开拓育人新方法,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组织大学生开展宁波地区抗战古遗址寻访与记录活动;结合家风家训教育,寻访甬城名人名家,梳理家风经典。学校将这些专访文章按专题编辑出版,成为同学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辅助读本。这些通过行走采访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亲耳聆听、亲自记录的新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本地化、情景化”,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同学们在阅读这些亲历的并倾注了自己心血的文字时,其感触不言而喻。
作为方法的延续,此次学校将目光聚焦于这样一批青年学子,他们在韶华之年,选择携笔从戎、奔赴沙场,践行“强军梦”,到真实的战场上去感悟家国情怀,锤炼意志和体质,而后,带着军人的气质回到学校,继续其求学之路。他们用勇敢的选择与内心的纯粹,换来别样的精彩青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怎么样的人”这份时代问卷,通过某种方式去观察应征入伍大学生在这个阶段的成长,既是一次“读题”,也是一种“解题”。全书共采访收录了27名应征入伍大学生的军旅生活,主要以讲故事的方式,认真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与认识变化,注重挖掘每一位主人公在亲身经历后的思想成长与情感鸣响。在书稿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综合兵种、性别、服役地区、故事主战场、专业与兵种契合度等特点,分别选择《沙场点兵》《军中绿花》《强军战歌》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军营歌曲作为每个篇章的归总,对27位主人公适当做了分理。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入伍学生返校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校园的学习生活,学校组建了国旗班、治保队、军训助理教官等团队,鼓励同学们用在部队的所学所获在新岗位上发挥作用。这方面的描述正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进一步拉近了书中主人公与读者间的距离。
办学以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致力于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在“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指导下,探索形成“行”与“学”相结合的实践育人特色。一是理论学习感知化,深化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积极推动思政理论课“微化”教学,通过具化思政课程、培养关键导向、同频设计思政课程的实践内容与形式,化抽象理论为具体问题,化普遍原理为地方性知识,化单一说教为现场体验,将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推进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实践。二是教学实践体系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精准构建课程实践、专业实践、产业实践“三位一体”、分层递进的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专业能力矩阵为牵引、专业学科竞赛为平台、产业跨界实践为延伸、实践学分考核为支撑,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三是社会实践主题化,在行走中提升大学生素质。始终坚持将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社会实践作为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紧扣“价值提升”这个出发点,将红色主题实践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责任主题教育融入岗位挂职锻炼,公益主题实践融入社会志愿服务,使命主题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亲身参与社会观察与实践体验,培育正确的政治态度、理性的价值观念和平和的行为方式。
本书如愿出版,是“行”与“学”结合的实践育人新探索,是学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又一成果;是学校对坚持“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理念,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创业人才之初心与使命的笃定和坚守。
最后,我要借此机会为所有应征入伍的理工学子点赞,也希望这些故事里的别样精彩能点燃读者们的青春梦想!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费英勤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