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2017年“义乌商圈”的新发展
(一)商圈核心区的改革发展跃上新楼
1.小商品市场创新融合大发展
2006年以来,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经济大爆发的趋势和商业模式变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义乌市着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推动市场由单纯的商品供应者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市场功能进一步向商品展销、信息集散、价格形成、旅游服务、产品创新、技术交流、标准制订、规则输出等复合型方向拓展,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交易向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在全国率先建成线上线下融合化、业态结构多元化、交易手段电子化、服务功能复合化的现代新型专业市场,并努力壮大进口、转口市场,加快市场“走出去”步伐,力促市场真正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中心。从2006年10月开始,由商务部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定期向全球发布,成为全球小商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2008年10月,义乌发布实施国内首个《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使全球小商品有了“义乌分类法”,为中国日用消费品走向国际主流市场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为了促进线上线下市场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义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致力于建设全球网货营销中心、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和跨境电子商务高地,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之都。为此,义乌依托实体市场,革新传统购销模式,充分运用专业电商平台、APP移动信息平台、微博、微信等营销手段,大力培育和发展网上无形市场,并着力推进无形市场与实体市场相融发展,呈现出网上网下有机互动、协同共进的态势。目前,义乌内贸、外贸网商密度分别居全国各城市第1、第2位,义乌连续四年位列“中国电商百佳县”榜首,发布了全球首个区域电商发展指数“义乌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并成为唯一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开展县域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统计试点的县级市。近年来,义乌实施了阿里巴巴“义乌产业带”、敦煌网“全球网货中心”、亿赞普“义乌全球销”、进口平台海选网等一大批电子商务项目。并自2011年起连续8届成功举办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自2014年起连续5届成功举办世界电子商务大会等。2017年,全市实现电子商务成交额2220亿元,为2009年成交额172亿元(2009年开始进行全市电商年成交额的统计)的12.91倍,年均增速达26.18%。目前,注册地在义乌的电商账户数超过27.8万家,期中内贸超15.5万户,外贸超12.3万户。2012年10月21日上线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线上官网“义乌购”近年来快速发展,该平台为市场经营户和全球采购商提供具有实体市场特色的电子商务服务,经营户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商铺管理、商品展示、在线交易、外贸预警、商业交流等操作;采购商可以通过该平台浏览3D实景商铺、发布采购需求、投诉商铺信用,并可享受价格诚信、品质诚信、服务诚信等采购保障。“义乌购”所特有的购物方式是买家点击商铺全景中的商品,然后发起在线购买。这一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模拟还原了线下实体商铺的商品、服务购买过程,提供了一般网上交易平台所不具备的购物体验。可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已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转型、创新的强劲动力源,如表0-1所示。
表0-1 2006—2017年义乌实体市场和电子商务成交额统计表
数据来源:《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17年),义乌市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市场的繁荣兴旺为义乌的会展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会展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则成为义乌市场功能创新、层次提升的重要推动力。市场与会展旅游的有机互动、融合发展,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也为义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目前,义乌已形成了以“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以及“中国义乌国际装备博览会”“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等国家级大型品牌展会为龙头的会展经济体系,并被评为全国十大会展名城之一。在巨大的市场客商流量带动下,义乌的旅游业尤其是商务旅游高速发展。2005年12月,义乌国际商贸城被批准为国家4A级购物旅游区,是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购物旅游景区。2016年5月,义乌成功创建为首个“中国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城市。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的“丝路壹号”步行街集购物、旅游、休闲于一体,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致力于打造成一个综合旅游购物景区。
2.产业转型升级大步迈进
2006年以来,义乌市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以提升质量、品牌、效益为导向,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并着力发展新材料、电子电器、生物、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日用时尚消费品、信息网络经济、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健康四大战略产业,力促产业发展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支撑转变,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产业多元融合、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已建立了1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并成为世界第二大无缝内衣产业基地,形成了兼具规模优势和性价比优势的特色优势产业链,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竞争高端化的特征日益凸显。十多年间,培育主板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区域性股交中心挂牌企业66家,涌现出了新光饰品、双童吸管、易开盖、迪元仪表等一批知名企业。
为了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近年来,义乌市在产业发展中树立集约和绿色理念,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不断深化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自2013年以来,义乌市多次开展亩产效益综合评价,2015年又对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办法进行修订,根据企业的亩产效益将其划分为A、B、C、D类企业,有针对性地实施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水电气价、环境资源等资源要素差别化的配置政策,力求将有限的资源要素更多地配置给经济效益好、亩产效益高、社会贡献大的优质企业。同时,义乌市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引进了韩国SK、泰国正大、吉利集团、普洛斯、物产中大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著名企业;实施了一大批高端产业项目,如计划总投资20亿元的华录北邮(义乌)信息文化众创园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的瑞丰光电LED扩产的新能源项目,计划总投资22亿元的赵龙特种车项目,计划总投资16.5亿美元的普洛斯(义乌)物流园项目,计划总投资24.4亿元的正大康地中央厨房、肉制品深加工及配套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的华灿光电(浙江)有限公司项目,计划总投资55亿元的义乌木林森LED照明灯具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的浙江爱旭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计划总投资20.1亿元的极智网络通信科技项目等。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的大框架下,义乌依托吉利汽车项目(包括计划总投资20.65亿元的吉利锋锐发动机项目、计划总投资75亿元的吉利义利动力总成项目、计划总投资72亿元的吉利义乌新能源商务车项目、计划总投资63亿元的吉利发动机项目)和建设绿色动力小镇,积极打造中欧(义乌)智造园。园区规划面积6.92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400亿元,重点引进欧洲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高端智慧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打造创新驱动的“智造”高地。
为了优化提升产品结构和层次,近年来,义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义乌引进、建设了国家日用小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小商品质量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等国家级研究检验机构和研发基地,建立了中国义乌工业设计中心、北京中关村异地孵化器、浙江“千人计划”义乌产业园、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义乌中心、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义乌3D打印工程应用中心、义乌韩国设计中心、义台创意设计中心、科研院校虚拟研究院、浙江大学义乌创业育成中心、义乌创意园、对外经贸大学义乌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美院浙江现代智造促进中心义乌分中心等一大批创新创意平台,设立5亿元政府创投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企业资金打通金融和创新通道,推动义乌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与此同时,义乌还大力推进质量和品牌体系建设,于2011年确立了“质量强市”发展战略,努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义乌高度重视品牌创建和保护工作,2017年有效商标量、境内商标申请量和境内商标注册量三项指标在全国县域名列首位,目前全市共有行政认定的驰名商标24件,有效注册商标11.6万件,占全省的7%、金华市的46.56%,商标品牌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县域前列。2016年5月,义乌成为浙江省首个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县级市。
3.城市能级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
2006年以来,义乌市以国际化为导向,将城市发展置于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大格局之中,基于全球经济合作、产业分工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大背景来定位自身的发展,努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服务功能和水平,着力建设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和现代化都市区,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尤其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六次在国际重要场合为义乌点赞。义乌的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张,2006—2017年,义乌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6平方公里扩大至106.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54万人增加至99万人,城市道路面积从1090万平方米增加至1550万平方米。2014年,义乌成功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2006—2017年,义乌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均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从352.06亿元增加至1158亿元,增长了2.29倍,年均增速达11.43%;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从50148元(按2006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300美元)增加至146381元(按2017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1680美元),增长了1.92倍,年均增速为10.2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1576元、8810元上升至66081元、33393元,增长了2.06倍和2.79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0.71%、12.88%,如表0-2所示。
表0-2 2006—2017年义乌市重要经济社会指标统计表
数据来源:《义乌统计年鉴》(2007—2018)。
为了顺应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提高城市能级和国际化层次,促进国际贸易升级和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2014年,义乌市做出了建设丝路新区、陆港新区、科创新区“三大新区”的决定。义乌市围绕“全球贸易、国际服务”,规划建设丝路新区,着力培育数据信息、国际商务、国际会展、贸易金融、文化服务、跨境电商等产业,集中布局国际论坛、国际社区、国际服务和国际文化等区块,完善城市国际功能,推动对外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围绕“便利物流、口岸功能”,规划建设陆港新区,集中布局国内物流、智能仓储、快递物流、铁路物流、空港物流和综合保税等功能区块,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金融、保险和信息等服务产业,打造铁海、公铁、航空联运平台和“中欧”国际铁路集装箱运输平台,建设航空和铁路口岸;围绕“人才集聚、创新驱动”,规划建设科创新区,着力培育和引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承接长三角等地区科技创新要素,打造集高等教育、技术研发、创新设计、创新服务、科技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平台,形成未来城市创新大磁场。
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义乌市着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打造以物联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力促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为此,义乌市大力推进十大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包括:省级“智慧商城”试点建设、“智慧政务”、“智慧卫生”、“市民卡”工程、“智慧教育”、“智慧公交”、“智慧网格化”、“智慧水务、智慧环保、五水共治”网络管理平台、“智慧物流”建设、数字义乌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至2017年年底,全市已基本实现4G网络全覆盖;光纤用户达99%,达到了全光网城市标准;全市免费无线AP达9000个,市区重点公共区域免费公共无线网络建设项目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初步建成数据交换平台和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三大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市场监管、建设、公安、地税、国税、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执法、流动人口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民政、卫生等12个部门的数据对接;建成了20所义乌市数字化示范学校、20个数字化示范实验室和15个数字化示范图书馆,实现了社会医疗保障等城市“一卡通”服务。
为了提升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促进“产、城、人”的有机融合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近年来,义乌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使之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至2017年年底,全市形成以省级特色小镇丝路金融小镇为龙头,丝路风情小镇、陆港小镇、绿色动力小镇3个金华市级特色小镇为第二梯队,光源科技小镇、森山健康小镇、云快递小镇、勒芒小镇、乐土小镇、北斗小镇、通航小镇、教育(国科)小镇等多个特色小镇建设为后备队伍的大格局。为了提升城市品位,建立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关系,近年来,义乌市着力推进“美丽义乌”建设。义乌市通过深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美丽乡村、三轮“811”专项行动、“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环境治理工作,使得全市环境质量持续向好,8个县控以上断面和3个出境断面全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2017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较2013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2013年开始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国标监测),空气PM2.5年平均浓度为45μg/m3,较2013年下降了31.8%。
4.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高歌猛进
2006年以来,随着“义乌商圈”的对外拓展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国际小商品贸易网络中日益发挥中枢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义乌现行的外贸管理体制难以满足其小商品市场作为“世界市场”对国际贸易环境和服务所提出的要求。例如,多年来,义乌小商品市场形成了独特的外贸运行方式,客商从专业市场而非厂家采购货物出口(可称其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它具有单价低、品种多、更新快、单笔交易额小、交易主体多、拼箱组货等特点,传统的针对大批量出口贸易的监管服务体系与义乌的小商品贸易特点不相适应。因而,义乌市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适应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配套政策体系、监管操作办法和统一运行平台,以提高市场采购出口商品通关效率和便利化程度;构建一套完善的“可溯源”机制和监管体系,确保既“通得快”又“管得住”,实现流程便利化、监管规范化、作用长效化的有机统一。在这一背景下,201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复开展“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下简称“义乌试点”)。
“义乌试点”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深层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它是以降低交易成本为核心动力机制的制度变迁过程,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制度变革规律。开展“义乌试点”,就是要充分挖掘、发挥全球最大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国际贸易网络和分工体系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营造更加宽松便利的国际贸易政策环境,构建规范高效的国际贸易监管体系,提供全面完善的国际贸易综合服务,推动国际贸易便利化、规范化、高端化发展。它的目的是把义乌建设成交易成本低、信用好、信息灵、手段新、服务佳的国际小商品流通中心、展贸中心、信息中心、定价中心,使义乌成为我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
开展“义乌试点”,对于提升我国对全球小商品价值链的重构力和广大中小微企业的竞争优势、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改革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和带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等,均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尤其是有助于大幅提升“义乌商圈”对全球小商品价值链的重构力,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义乌市场在全球的渠道优势、控制力及话语权,引领和带动浙江乃至全国专业市场及中小微企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嵌入全球分工协作网络,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专业市场和中小微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自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开展“义乌试点”以来,义乌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国务院批复文件精神,全力推进试点工作的各项改革任务一一落地,相继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针对小商品贸易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拼箱组货出口和主体多元等特点,创设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2013年4月,商务部等八部委联合发文确立了在义乌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增列“1039”海关监管代码,在实施海关分类通关、创新检验检疫机制、推进跨境结算便利、简化税收管理机制、创新商事主体管理、建立属地综合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优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市场外贸发展的制度缺失问题,为中小微企业更加便利地参与国际贸易开辟了新通道。经过5年多的实践,这一制度创新对小商品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2017年,全市外贸出口额中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额占比超过82%;义乌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试点经验也已逐步在全国复制推广。2015年9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55号),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适用范围扩大到江苏省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和浙江省海宁皮革城两个市场;2016年9月,经商务部等八部委同意,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江苏省常熟服装城、广东省广州花都皮革皮具市场、山东省临沂商城工程物资市场、湖北省武汉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河北省白沟箱包市场等7个市场。
此外,201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义乌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浙江中西部地区首个设在县域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11月,国土资源部批复同意《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专项方案》;2012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式批准义乌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义乌成为全国首个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2013年8月,央行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专项方案》;2014年7月1日起,义乌在全国率先开展个人贸易外汇管理试点并正式实施《个人贸易外汇管理实施办法》。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进一步提升义乌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义乌市委、市政府还积极谋划、大力争取,搭建了多个开放发展大平台,如2014年2月,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批准设立义乌保税物流中心(B型),并于同年11月封关运行;2014年12月,义乌航空口岸实现正式对外开放;2014年12月,义乌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中心建成投用;2015年5月,海关总署、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批复同意设立义乌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并于同年12月31日建成投入使用;2015年12月,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发文同意义乌铁路西站作为临时口岸对外开放,标志着义乌铁路西站成为浙江省唯一的铁路临时对外开放口岸。
5.日益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义乌依托业已形成的“义乌商圈”这一大平台,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中,大力推进丝路新区、陆港新区等的规划建设,培育和做大做强非洲产品展销中心、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中东欧产品展销中心等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贸交流平台,开通“义新欧”中欧班列并稳步推进其增点、拓线、提效,积极参与“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致力于打造双向融入“一带一路”的桥头堡,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
自20世纪90年代末,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伊朗、伊拉克、阿联酋、也门、约旦、叙利亚、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便陆续入驻义乌建立采购点,长期在此经商、投资、创业,与义乌建立起了紧密的人员、经贸、文化、科教等往来关系。目前,义乌已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2017年,义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进出口额1181.8亿元,约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0.52%。
2014年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时提到:“‘义新欧’铁路计划从浙江义乌出发,抵达终点马德里,中方欢迎西方积极参与建设和运营。”一个多月后的11月18日,从义乌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直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义新欧”中欧班列正式开通,逐步构建起了一条安全、高效、便捷的中欧国际贸易大通道,使“义乌商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7年年底,“义新欧”中欧班列已从义乌至西班牙(马德里)这一条线路增加到至中亚五国(阿拉木图)以及伊朗(德黑兰)、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拉脱维亚(里加)、白罗斯(明斯克)、英国(伦敦)、捷克(布拉格)等9条线路。“义新欧”中欧班列已成为中国到达境外城市、运送货物品类最多的中欧班列,义乌也成为国内开通中欧班列运行线路最多的城市。截至2017年年底,“义新欧”中欧班列已往返运行304次,合计发运25200个标箱。其中2017年开行168列,发运14910个标箱,班次数较上年大幅增长84.3%。“义新欧”中欧班列出口商品也由最初的义乌小商品扩展到来自浙江、安徽、福建、上海等国内8个省市的近2000种“中国制造”产品,进口商品则包括来自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的奶粉、婴幼儿用品、电子产品、电动工具、红酒、橄榄油、气泡水、家具、陶瓷装饰品、农副产品等“欧洲制造”产品,从而构建起了双向畅通的贸易格局。2017年5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时对“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提到:“义乌至马德里中欧班列开通运行,成为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成果。双方要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多领域务实合作。”
近年来,义乌还积极参与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对接“一带一路”的重大项目义甬舟(义乌—宁波—舟山)开放大通道建设,发展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等多式联运,逐步实现义乌陆港与宁波舟山海港的跨区域协同。2014年11月,义乌作为“始发港”发出首个义乌至宁波北仑港铁海联运班列,目前已实现每周10班次常态化开行。2017年,“义乌—北仑港”铁海联运班列完成业务量约24954个标准箱,较上年大幅增长40%,占宁波舟山港全年海铁联运业务量的6%左右。义乌还与宁波、舟山在海关、检验检疫等领域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宁波—舟山港的一部分港口功能已延伸至义乌,在义乌就可完成码头的提还箱等功能,从而使义乌陆港能够承接比周边省市更远地区的进出口贸易业务,也促使“义乌商圈”的集聚辐射范围得到了显著提升,义乌也日益成为“国际陆港城市”和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联通的重要节点。
(二)商圈集聚辐射范围和能力大幅提升
1.内外贸集聚辐射水平显著提高
2006年以来,义乌与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地区和经济主体建立了紧密的往来关系,更多的生产商、经销商通过义乌市场将产品销往全球,更多的贸易商、零售商通过义乌市场采购来自全球的商品,从而使得义乌市场的交易规模、空间规模、商品规模、主体规模等均大幅增长,“义乌商圈”的集聚水平不断提高,辐射范围日益扩大。2006—2017年,义乌全市集贸市场成交额从415亿元增加至1493.2亿元,增长了2.50倍,年均增速12.34%;市场经营总面积从260万平方米增加至650万平方米,扩大了1.5倍;经营商位从5万余个增加至7.5万余个,增长了1.5倍;交易的商品种类从40余万种单品增加至210余万种单品,增长了4.25倍;市场主体数从9.37万户增加至38.1万户,增长了3.01倍。
2006年以来,随着“义乌商圈”集聚水平和辐射范围的不断提升,国内越来越多的地区与义乌建立了紧密的产销协作关系。目前,义乌市场联系着全国2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直接带动1000多万名产业工人就业。尤其是来料加工业务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为留守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提供来料加工业务,这些中小微企业通过对接义乌市场而便利地参与国际贸易,也为义乌市场拓展、外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例如,2016年10月22日,浙江省仙居县水库移民管理局与义乌市来料加工联合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义乌市在今后5年内将向仙居县提供约2亿元人民币的来料加工业务,培训具备执业资格的来料加工经纪人1500人;2017年3月23日,江西省贵溪市妇联干部、来料加工经纪人一行到义乌考察,并先后到浙江省妇女来料加工推广中心、浙江妇女创客园参观,迫切希望与义乌市场、浙江妇女创客园建立业务往来,帮助更多的妇女实现就业增收;2017年4月26日,河南省洛阳市与义乌市来料加工联合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2017—2020年,义乌市向洛阳贫困群众提供不少于26亿元加工费的来料加工业务,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06年以来,随着“义乌商圈”集聚水平和辐射范围的不断提升,义乌的外贸发展实现了大跨越。2006—2017年,义乌市进出口额从14.66亿美元增加至346.48亿美元,增长幅度达22.63倍,年均增速33.31%;其中出口额从13.41美元增加至341.31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24.45倍,年均增速达34.21%,进口额从1.25亿美元增加至5.17亿美元,增长了3.14倍,年均增速13.78%(见图0-1)。义乌商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从178个扩大至221个,增加了43个。“义乌商圈”集聚水平和辐射范围的提升使义乌外贸对全省乃至全国的贡献度不断提高,2006—2017年,义乌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全国的比例分别从1.05%、0.08%上升至9.14%、0.84%,分别提高了7.70倍和9.5倍;其中出口额占全省、全国的比例分别从1.33%、0.14%上升至11.85%、1.50%,分别提高了7.918倍和9.71倍。尤其是2012年义乌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浙江省外贸出口的增长。2012—2014年,义乌外贸出口对浙江省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度分别达65.8%、41.3%、22.3%;2015年,在全国外贸出口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义乌外贸出口依然保持了同比增长42.8%的高速,拉动全省出口增速3.7个百分点;2016年、2017年,义乌外贸出口对浙江省外贸出口增长依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0-1 2006—2017年义乌市进出口数据统计示意图
数据来源:《义乌统计年鉴》(2007—2018)。
“义乌商圈”集聚水平和辐射范围的提升也使义乌日益成为全球日用消费品进入中国的“桥头堡”。自2008年起,义乌开设了占地10万平方米的进口商品馆,目前已引进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余种特色商品。自2012年起,义乌还举办进口商品展,2015年起将其升级为进口商品博览会,目前展会规模居全国同类展会之首,已成为中国进口日用消费品展会的第一品牌。2018年5月6—9日举办的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共吸引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32家企业(组织)参展,共设立国际标准展位1624个;与会参观者、采购商累计达11.81万人次,分别来自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英国、意大利等6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广东、上海、江苏等28个省市。其中,“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马来西亚、印度、土耳其、伊朗、阿联酋、波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企业前来参展推介。
2.商流物流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200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生产、贸易企业和客商参与到“义乌商圈”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义乌商圈”商流、物流、信息流等的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义乌商圈”的核心区义乌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商流往来日益频繁,2006—2017年,全市登记在册的外来建设者人数从85万增加至143.7万,增长了69.96%,年均增长4.89%;年出入境管理局办理登记入境外商数从13.16万人次增加至54.8万人次,增长了3.16倍,年均增长13.85%;常驻义乌的境外客商从8000人增加至1.3万人,约增长了62.50%,年均增长4.97%;各类涉外机构数从921家增加至6000多家,增长了5.51倍,年均增长18.57%。目前全市有中外商投资合伙企业2400多家,约占全国的75%;年公路客运量从18901万人次增加至22475.2万人次,增长了18.91%;民航客运量从32.8万人次增加至129.5万人次,增长了2.95倍,年均增长13.30%。随着义乌与国内外各地之间相互联系紧密度的提高和客商往来的增多,包括到义乌市场旅游购物在内的游客人数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6—2017年,义乌市年接待游客数从437.3万人次增加至2002.1万人次,增长了3.58倍,年均增长14.83%;境外游客数从26万人次增加至88.93万人次,增长了2.42倍,年均增长11.83%(见表0-3)。
在“义乌商圈”的核心区义乌与国内外其他地区之间商流往来不断增多的同时,物流量也大幅增加,物流集散水平显著提升。2006—2017年,义乌市年出口集装箱作业量从35万个标准集装箱增加至92.7万个标准集装箱,增长了1.65倍,年均增长9.26%。2013年5月,义乌被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确定为全国首批17个国际陆港城市之一。义乌还被选为首批全国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是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配载中心、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以及浙江省政府确定的三个“大通关”试点城市。2017年,全市快递业务量达19.08亿件,同比增幅达71.8%,约占浙江省的24.1%、全国的4.76%;国际包裹业务量再创新高,达1.07亿万件,同比大幅增长83.98%;国际邮件互换局、保税物流中心(B型)投用2年多,业务量分别跃居全国第4位和第10位。目前,全市有国内物流企业1639家、国际货运代理1056家、航空货代100多家、快递企业134家,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企业100余家,形成了公路物流、铁路物流、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多式联运、智慧物流等多种物流方式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外运—敦豪(DHL)、美国联邦快递公司(FedEx)、美国联合包裹公司(UPS)、天地快递集团(TNT)等全球快递巨头以及中海、中远、马士基、法国达飞、太平等国际知名船务公司均在义乌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为了提升义乌的对外物流集散能力和效率,2006年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义乌市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快递物流集聚中心、“义新欧”公路运输中心、普洛斯物流园、国内公路港物流中心、铁路口岸一期等重大物流项目,并规划建设43.67平方公里的国际陆港物流园区(陆港新区),涵盖国内物流、国际物流、快递物流、电商仓储、物流企业集聚等十大功能区块。义乌物流业的技术水平也实现了大跨越,义乌申通快递公司、顺丰快递公司等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分拣设备,每小时快递处理件量分别达1.6万件、2万件,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2016年10月21日,全国首个快递数据实时分析系统正式在义乌上线,可及时生动直观地展示义乌市快递实时数据的准确信息。
表0-3 2006—2017年义乌机场运行情况和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数统计表
数据来源:《义乌统计年鉴》(2007—2018),《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17年)。
(三)商圈内部合作交流关系日益升华
1.电商环境下的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新关系不断深化
随着“义乌商圈”的不断拓展,2006年以来,商圈内部各区域和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方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层次和水平也日益提升。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大爆发,近年来国内外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义乌小商品市场逐步与国内外许多区域和经济主体构建起了电商环境下的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新关系。对于网商而言,最核心的业务是寻找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现货源,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强大供货、组货能力,加之小商品廉价、必需、便于打包运输的特性,使得义乌实体市场成为网商成长的沃土。我们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义乌本地约50%的混批型网商和约70%的零售型网商其商品采购自义乌实体市场;国内外其他地区的许多网商也纷纷从义乌小商品市场大批量采购商品,然后进行在线批发或零售。目前,义乌小商品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网络商品供应基地和全国微商货源中心。
作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官网的“义乌购”,在构建电商环境下的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新体系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于2014年年初启动实施全球“合计划”,即立足义乌母市场,通过自建、加盟、委托管理等形式在国内外建设分市场,为合作市场提供网站建设、运营指导、对接义乌市场等综合服务,并借助信息化手段把国内外的分市场整合到“义乌购”平台上,构建了一个以诚信为根本、义乌母市场为核心、海量商品为支撑、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全球性市场大平台。2016年5月,“义乌购”又推出了B2B2R模式的“合计划2.0整体解决方案”,其中第一个“B”是“义乌购”云平台主仓,主要进行合作市场和商户优质货源的整合;第二个“B”是合作市场云平台分仓,主要进行合作市场商户对接主仓货源;“R”是云平台辐射周边区域,是以云分仓为中心,货源向周边区域辐射。“合计划2.0整体解决方案”的核心是数据同源,并努力实现包括PC网站、商家版APP、微商城、微店铺、移动WAP、市场管理APP等在内的“全平台营销”,力求破解国内外许多合作市场在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包括缺乏实体电商运营经验、市场内经销商电商转型困难、运营人才培养困难等。目前,“义乌购”实施的全球“合计划”已与境内外近100家合作伙伴签约。与此同时,“义乌购”还积极打造线上进口平台,推进外贸进出口双向发展。2017年5月6日,“义乌购”国家馆项目正式上线发布,消费者、采购商等可通过该平台购买来自全球各地的进口产品,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合作伙伴已成为“义乌购”国际馆签约合作伙伴。未来,“义乌购”国家馆有望成为义乌市场线上版海外商品集散中心以及海外企业和商品进入义乌市场的线上“桥头堡”,构建起电商环境下更加紧密的产销协作、物流协同、信息共享关系。
2.双向互动的项目投资次第展开
随着“义乌商圈”内部合作交流关系的升华,2006年以来,相关经济主体除了借助义乌市场销售或采购商品外,也开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项目。正如前文所述,包括韩国SK、泰国正大、吉利集团、普洛斯、物产中大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相继到义乌设立生产、销售、仓储、物流、研发等机构,实施了一大批高端产业项目。与此同时,义乌企业也纷纷“走出去”,尤其是自2010年开始,义乌企业境外投资迈入了快速增长的全新阶段(见表0-4)。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经批准的境外公司或办事机构(不含注销)有108个,境外中方投资额合计13.54亿美元,共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投资。
表0-4 2010—2017年义乌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义乌市人民政府外事与侨务办公室。
义乌企业“走出去”的方式包括海外并购、建立海外分市场、产能合作、设立海外仓等等,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案例如:义乌市工业园区与IDG资本成立和谐芯光与和谐明芯,并购了美国美新半导体项目和德国欧司朗照明项目,从而构建起了LED全产业链格局;与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义乌市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达成三方合作意向,入驻位于白罗斯首都明斯克的中白工业园,为企业提供商品展示、销售、物流、清关等服务,促进中国与白罗斯及欧洲其他国家之间商品贸易、货物运输、资金结算等的发展;义乌本土企业浙江新光饰品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企业开展设计合作,并购了美国丹尼斯木设计有限公司;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沙中国商城市场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位于波兰首都的华沙中国商城成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首个海外分市场;义乌市开拓五金有限公司请德国工厂贴牌代工螺丝刀、内六角和钳子三大类等20多种产品;浙江怡婷针织有限公司在南非投资设立无缝服装厂,将国内部分机器设备运往国外“二次利用”;义乌市艳平纺织有限公司将旧的生产线搬到埃塞俄比亚,并引进最新生产线,实现了企业的二次发展。近年来,为了破解跨境电商发展过程中的仓储物流难题,提升终端消费体验,义乌企业还纷纷走出去设立海外仓,目前在全球经政府认定的海外仓有30个,分布于美国、英国、德国、波兰、西班牙、俄罗斯、白罗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地。
3.多边联动的国际交往风生水起
2006年以来,随着“义乌商圈”内部合作交流关系的升华,各区域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商圈核心区义乌与世界各地的交往日益频繁,领域不断拓展,从经贸为主拓展至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环保等各个领域,且层次大幅提升。2006—2016年,义乌市累计接待国(境)外来访代表团2600多批次1.5万多人次,其中副部级以上高访团160多批次800多人次;累计接待国(境)外新闻媒体300多家500多人次;邀请外商来华3.3万多人次。其间,有1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访问义乌,例如:2008年9月21日,尼日尔总理奥马鲁参观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并接见了40多名长期在华经商的尼日尔商人;2010年5月2日,密克罗尼西亚总统伊曼纽尔·莫里参观了义乌浪莎袜业和国际商贸城;2011年7月8日,毛里求斯共和国总统阿内罗德·贾格纳特爵士率政府代表团参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2012年2月10日,莫桑比克总理艾雷斯·阿里访问义乌;2012年6月10日,斐济群岛共和国总理乔萨亚·沃伦盖·姆拜尼马拉马携夫人参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10年来,义乌的国际友好城市数从3个增加至26个,它们是: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圣安东尼奥市(美国)、欧拜赫维里耶市(法国)、布雷西亚市(意大利)、巴塞罗那市(西班牙)、雷噶纳斯市(西班牙)、富恩拉夫拉达市(西班牙)、拉彭兰塔市(芬兰)、亚沃日诺市(波兰)、布达佩斯十一区(匈牙利)、明斯克州司马列维奇区(白罗斯)、淡路市(日本)、首尔中区(韩国)、济州市(韩国)、平泽市(韩国)、长城郡(韩国)、阿拉瑞特市(澳大利亚)、帕拉玛塔市(澳大利亚)、马尼萨市(土耳其)、布加勒斯特市二区(罗马尼亚)、希伯伦市(巴勒斯坦)、巴生市(马来西亚)、谅山市(越南)、蒙特哥贝市(牙买加)、达累斯萨拉姆市(坦桑尼亚)、弗拉克大区(毛里求斯)。
2006年以来,随着“义乌商圈”的拓展和内部合作交流关系的升华,尤其是商圈核心区义乌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会议在义乌举办,国内外政界、企业界、学术界人士等就经济发展、贸易往来、国际投资、民间交流、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探讨,显著促进了“义乌商圈”内部各区域和经济主体之间的理念交流、政策沟通、产业协作等。例如,2013年,“中国—西亚北非”可持续发展论坛、新丝路战略发展国际论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联合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等相继在义乌举行;2014年,中国—西亚北非“未来发展愿景”对话会、第二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等在义乌召开;2015年,第四届中非民间论坛、2015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中国—北欧青年领军者论坛、第十七届中日韩友好城市交流大会等在义乌举办;2016年,中非智库论坛第五届会议、2016中国(义乌)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等在义乌举行。
在“义乌商圈”对外拓展的过程中,作为商圈核心区的义乌以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为载体,于2014年3月启动“摇响拨浪鼓·同圆中国梦”和“我诚信,我吉祥”两项工程。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获得主题商品生产授权许可,“中国梦”系列商品远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俄罗斯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量超过5000万件。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在义经商创业的外商、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义乌市采取了诸多措施优化提升涉外管理服务。例如,设立专门的义乌市国际贸易服务中心,通过窗口和服务超市的模式,为外商提供从办理入境签证到取得公司营业执照、从咨询投资业务到取得租房信息、从翻译服务到法律援助等事务的“一站式”服务;对诚信守法的在义外国人发放外籍商友卡,对在义外国人依法管理的同时为他们提供诸如公交出行、小额消费支付等功能的便利化生活服务;积极完善城市国际功能,建设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社区等一批功能区块,目前已建成投用的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并引进上海岳阳医院、复旦复华学校、大连枫叶国际学校等国际化服务设施;积极探索涉外警务新机制,建立外事专管员和外事联络员制度;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了来自10多个国家的10多名外籍义务调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