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郑维宁家族商帮
郑维宁家族商帮,是十七房郑氏宗族第五支家族商帮,创业始祖郑维宁。
郑维宁家族商帮主要活跃在清乾隆中晚期至同治初期,历传三四代后开始衰落。最鼎盛时期是第二代郑备烈时代,而到了第三代郑德阶时,则以文儒兴族,名儒贤士辈出。
十二世郑维宁(1754—1811),官名淮,字尔康,号敬义,十七房三房后代,居后堂楼思位堂,为恒德房先祖。郑维宁与后堂楼思位堂郑维博、鼎丰房先祖郑维藩为同胞三兄弟。
郑维宁家族自八世祖郑廷杰起就开始世代经商,传至郑维宁时进入了兴盛时期。在《前绪郑氏宗谱》郑维宁元配夫人沈氏的小传中,有“儒林家素封,井臼纺绩诸务无烦太安人躬为,太安人惟日司中馈,调甘旨洁滫瀡以奉舅姑,每食必侍,每晨昏必定省,虽严寒盛暑无间……御臧获、婢媪辈不涉一谐谑语,顾词色温婉,时或慰劳其勤苦焉”之语。何为“素封”?即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邑之人,可见,郑维宁靠经商致富,家资饶厚。正因为“儒林家素封”,所以郑维宁夫人嫁过来后,便“井臼纺绩诸务无烦太安人躬为”,而在封建社会里,纺线担水之类的家务活原本就是妇女之本职,郑维宁夫人却不需要做这些,因为儒林家奴仆成群,所以她一嫁入郑门就可以御臧获,使婢媪,做贵妇人、阔太太。
郑维宁在何处经商?经营的又是什么生意呢?从沈氏小传中“儒林曾家居”一句,就可看出郑维宁是在外地经商,所以,偶尔回家几次。猜想,郑维宁所经营的应该是钱庄业。《前绪郑氏宗谱》之《清会稽县学训导庠贡生稻香公传——子传箕附》中有一段关于郑维宁之曾孙郑传箕的文字:“比长,习钱业甬江,精会计,为同辈所推许。子良席先人旧业……”子良即郑传箕。郑传箕在宁波学习经营钱庄业,精通会计,学有所成后开始“席先人旧业”,“先人旧业”应该就是郑维宁在宁波开创的钱庄业。当然这只是推断而已。
到了郑备烈创建恒德宅院时代,郑维宁家族商帮进入了鼎盛时期:商儒并举,既是成功的经商家族,又是显赫一时的功名世家,“父子登科”、“父子司训”均出自恒德房。
十三世郑备烈(1780—1826),字解吾,号文惠,官名薰,小字咸池,恒德宅院创建者。郑备烈是郑维宁的独子,他一出生就享受着父亲郑维宁给他提供的锦衣玉食的优厚生活。他天资聪颖,从小习文从儒,读书颇为用功,以善写擘窠大字而著称。恒德宅院正堂沿“怀德堂”精雕金字横匾就是他亲笔所写。其堂兄进士郑谦自福建南平县县令位告归后,远近有向郑谦乞请字书的,都是由郑备烈代为书写。中年时,郑备烈弃儒经商,屡获成功。郑备烈十分重视农业,经商致富后大量置购田地,鼎盛时曾拥有良田千亩,并以经营农产品发家致富,如开办米行、米厂、粮行等,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恒德房谷仓的传说:
据传,恒德房的谷仓有一条谷龙,因为谷龙会化谷,所以,恒德谷仓的稻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一次,宁波有18家米行联合起来同时向恒德谷仓买稻谷,红头八挂货运船从大堰头一直排到恒德门口马鞍埠头,恒德人夸下海口:全额照单供货。于是,全部船只都装满稻谷而归,据说最后出仓装船的稻谷已带有血红色,被称为“血谷”,因谷龙化谷来不及,用尽生平之法力,龙身出血颜谷,从此,谷龙负伤出逃,恒德房谷仓也逐渐没落。
虽然是个传说,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但可以从侧面说明恒德房与农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郑备烈致富后,大兴土木营建恒德宅院,未及建完赍志而殁。郑备烈育有四子,他去世后,其长子郑德阶代父掌管恒德家业。
十四世郑德阶(1798—1860),官名楷,字升初,号稻香。郑德阶亦儒亦商,父亲郑备烈在世时,郑德阶习文从儒,27岁成为秀才。父亲去世时,郑德阶29岁,二弟郑德星腿有疾,行动不便,三弟郑德柄年仅3岁,小弟弟郑德本尚在襁褓中,他长子代父,挑起了恒德全家族的重担,奉养年迈的祖母沈太安人和继母朱、方两位宜人,并抚养三位年幼的弟弟,恒德里里外外大小事务,都是他一人承担,任劳任怨操劳了30年。待弟弟们长大成人后,由他主持将父亲留下的恒德宅院及后堂楼思位堂老宅等房产以及田产等,按元、亨、利、贞四房,分给兄弟四人:元房郑德阶本人分得恒德宅院东边厢房及东首小院,亨房郑德星分得恒德西边厢房南端一半,贞房郑德本分得恒德西边厢房北端一半,而利房郑德柄则分得后堂楼老宅思位堂西侧的房屋数间。
应该就是从父亲去世的时候起,郑德阶继承父业开始经商,曾在宁波开设“泰和”米行、木行,多有积蓄,中年以后才又开始涉足儒子业,43岁成为附贡生,59岁出任会稽县学训导,为官4年后,便告病还乡,不久即去世。
郑德阶经商时代,恒德房主要经营的是粮行、米行、米厂等。郑德阶的三个弟弟中,除了四弟郑德本习文从儒后成为举人外,二弟郑德星、三弟郑德柄均经商业贾。而到了郑德阶四兄弟的子侄“传”字辈,大多数人都习文从儒,以登科入仕、求取功名为人生奋斗目标,如郑德阶的长子郑传箴、举人郑德本的次子郑传笈等,而少部分人继承祖业经商,如郑德阶的次子郑传箕在甬江经商,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成了郑维宁家族商帮主要的后继者。郑德本的长子郑传籍年轻时起就开始经商,18岁去宁波经商,后来又去了汉皋经商。
清末民初,郑维宁家族商帮在“传”字辈时代时还能勉强维持,但传到了“传”字辈的子孙以后,总体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子孙中也不乏经商业贾之人,如郑传笈的三个儿子皆经商,长子莘芳曾随父赴泰顺教谕任上,自泰顺回乡后便在宁波开钱庄,次子葭芳是个医者,曾在四明医院从医,后归家信佛,三子兰芳曾在宁波一家洋行里做事,据说这家洋行有上海荣毅仁的家族背景,郑传笈的长孙、莘芳之长子钟璠年仅14岁就走上经商之路,尽管如此,也无法遏止恒德日趋衰落的颓势。
日趋衰落的恒德,偌大的家族如大厦将倾,咸丰末年(1861)往岱山避难时,还曾拥有百余口人,而到了光绪九年(1883)时,恒德“德”字辈元、亨、利、贞四房,即郑德阶、郑德星、郑德柄、郑德本不幸均先后亡故。光绪二十年(1894)时,可叹13位“传”字辈子孙中仅郑传笈一人健在,十七世“钟字辈”孙虽有40来人,但是,在入仕无门、服贾无路的情况下,有的人不得不开始依靠卖田典屋为生,各房子弟风流云散,背井离乡,纷纷各自外出谋生,有的甚至彻底变成“无产阶级”。也有坚持留下来的,他们重蹈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入不敷出的农耕生活。如,稻香公郑德阶三子郑传笺的曾孙郑尔江,13岁成为孤儿,后由堂叔太公、举人郑传笈力荐,到岚山邱奎英家放牛,因郑传笈的面子,后被邱氏认为义子,新中国成立前夕成家立业,“土改”时分得四亩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