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创新:浙江足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以小赢大 谱写特色小镇大未来

——浙江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综述

袁卫


“镇”小能量大,创新故事多;“镇”小梦想大,引领新常态。

从省会杭州的基金小镇、梦想小镇,到东海之滨的金融小镇、渔港小镇,从浙北平原的光伏小镇、丝绸小镇,到浙西山区的红木小镇、江南药镇……一个个创新能力强、体制机制活、生态环境美、发展势头好的特色小镇,深刻改变着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在深刻把握浙江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浙江省情的基础上,把特色小镇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战略,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示范地,助推转型升级、加快“两个高水平”建设的生力军,承接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先行者。坚持产业立镇、科技强镇、旅游兴镇、文化传镇,高标准高要求规划建设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成为浙江着力打造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和人才强省的重要阵地。

小“镇”承载大战略

201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随后,2015年6月,包括杭州梦想小镇在内的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公布。2016年1月,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出炉,包括杭州下城跨贸小镇、宁波鄞州四明金融小镇在内的42个特色小镇入围。

省委书记车俊到浙江工作以来,十分关注“小镇”成长,多次到特色小镇考察调研,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工作部署要求。在第十四次省党代会报告中,车俊同志更是明确提出要“高标准建设特色小镇”,并亲力亲为推动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工作。

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指出,要在特色小镇的特色亮度、产业高度、创新力度上下功夫,真正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的创新创业高端平台。

在推进建设特色小镇中,浙江探索建立了一套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推进机制。建立省领导联系特色小镇制度,定期听取情况汇报、为特色小镇问诊把脉,快速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联席会议办公室抓总、省级专业部门牵头、省级相关部门配合、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的特色小镇遴选机制;各部门则根据每个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实行分类指导,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明确各县(市、区)为责任主体,建立实施推进工作机制,确保规范有序推进。

承载梦想,肩负使命。浙江各地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因地制宜、扎实稳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据了解,除了三批108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其中两个已经命名)和两批64个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全省每一个设区市都在积极培育总数在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杭州和宁波均提出,要通过三年时间,努力培育省、市和县(市、区)三级特色小镇100个;温州提出每个县(市、区)要创建1个以上省级特色小镇,每个工业大县(市、区)要谋划1个制造类特色小镇;台州计划3年建成60个市级特色小镇,累计投资规模1800亿元以上……

2017年,随着首批特色小镇的命名和第三批创建对象的确定,浙江产生了三批106个省级创建小镇、两批64个省级培育小镇和首批2个命名小镇名单,百个特色小镇“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大致呈现,并形成了“培育一批、创建一批、验收命名一批”的有序发展格局。

小“镇”创造大建制

如何让特色小镇这项事关全省转型升级大局的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势成燎原?省发改委主任李学忠说,在浙江,通过独特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形成了特色小镇队伍大家选、政策大家给、难题大家解、质量大家抓的浓郁氛围。

在制度供给上,浙江明确将特色小镇定位为“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目前,“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取代项目能评、环评,开展50天高效审批试点等一大批改革试点已在特色小镇全面铺开。

在政策支持上,浙江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在用地指标奖励、财政收入返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根据每个特色小镇功能定位进行分类指导的同时,整合专项资金,出台扶持政策。如省经信委全力抓好信息经济、时尚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部分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的创建指导,在支持特色小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四换三名”工程等方面出台了一批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省科技厅研究出台了《关于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推进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重点聚焦集聚创新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打造创业平台、营造创业生态等方面;省国土资源厅强化要素保障,在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同时,给省级示范特色小镇额外奖励每个小镇用地指标100亩,并对先行启动用地指标确有不足的部分市、县,通过提前预支奖励指标的方式给予支持。

与此同时,全省11个设区市以及各县(市、区)也根据自身特点,为特色小镇“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既放大了省级政策效应,又突出了扶持政策的精准性,促进了各种政策红利在特色小镇的集中释放。

在运作机制上,浙江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坚决摒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敞开大门欢迎各类建设主体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在这一理念引导下,国企、民企、外企、高校,行业领军人物纷至沓来,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群英荟萃;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屡见不鲜,特色小镇成了各类社会资本争相进入的投资“洼地”。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78个创建小镇民间投资297.6亿元,同比增长9.1%,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8.2%。金华、衢州和绍兴市创建小镇的民间投资占比分别达到77.8%、77.4%和74.3%。

在竞争机制上,浙江设计了“比学赶超”现场会、年度考核、约谈落后等抓手,并搭建了数字擂台,定期统计、分析、公布主要发展数据,将“实绩”作为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唯一考核标准。2016年6月15日和2017年8月4日,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还专门约谈了两批15个有效投资不足、产出低效、创新乏力的特色小镇负责人。2016年6月,磐安江南药镇在2015年度考核中被列为警告小镇,小镇负责人成为约谈对象之一。“通过约谈,我们提高了认识,找准了短板。”江南药镇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施雄飞表示,约谈后,江南药镇迎头赶上,对特色产业占比不够、高端要素集聚不够、文化形象建设不够这三个失分项进行了针对性补强,从而在2016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完成了从“落后生”到“优等生”的华丽逆袭。

作为“创建制”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内在要求,科学严格的考核制度有力加大了优胜劣汰力度,为浙江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提供了重要支撑。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住建部公布的两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上,浙江共有23个小镇榜上有名,位居全国第一。

小“镇”催生大格局

随着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小而美、专而强的浙江特色小镇出现在浙江大地上,为基层探索实践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浙江样本。

运河穿绕南北,小镇枕河而居,在千年运河文化与商贾文明的独特韵味中,金融产业、文创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竞相入驻,历史和现实交相辉映……在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拱墅段,一个运河财富小镇正在迅速崛起。据了解,2017年上半年,小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亿元,其中创新性金融类特色产业投资额达15.8亿元。

和运河财富小镇一样,浙江特色小镇正成为有效投资新增长点。据统计,截至2017年7月底,全省78个前两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累计完成2117亿元,其中近70%投向了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文化等八大万亿产业和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青瓷、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让小镇的产业特色更为鲜明。

2015年,斯坦福大学海归博士王孟秋凭借“计算机视觉与智能控制融合技术”摘得“2015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的桂冠,并获1500万美元风投资助。回国创业的他将公司总部设在了梦想小镇。如今,他的“小黑侠”跟拍无人机,已成为当下热卖的新品,飞进了央视直播间,王孟秋本人也成为国内无人机市场上的领跑者之一。

和王孟秋一样,浙江特色小镇已成为高端人才的首选集聚地。据统计,截至2017年10月,78个创建小镇已累计入驻创业团队547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1家;集聚了“新四军”创业人才12585人、吸引国千、省千人才239人、国家和省级大师205人。

随着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迅速集聚,浙江特色小镇也成了科技创新大平台。目前,78个创建小镇已与235个高校、省级以上研究单位开展了技术合作。仅2017年上半年,就完成科技投入32.1亿元,已占2016年全年科技投入的80.3%,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已达1913亿元,授权发明2321件,分别是2016年的2.86倍和1.52倍。

在最能体现综合效益的税收方面,特色小镇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2016年,78个创建小镇入库税费160.7亿元,同比增长13.5%。2017年上半年,税费收入达130.6亿元,已占2016年的81.3%,特色小镇成为综合效益助推器。

在城乡建设方面,特色小镇更是表现不俗。浙江明确,特色小镇原则上布局在城乡接合部,每个特色小镇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确定好小镇风格,展现“小而美”,要求“颜值高”,避免“百镇一面”。

在这一要求下,浙江的特色小镇形态各异,不拘一格:有历史古镇,也有现代产业园区;有灵秀水乡,也有奇峻山区;有的在古旧粮仓基础上改建,有的在大运河旁整饬翻修;有的厂房规整,有的稻田金黄;有的山水相连,有的人文荟萃;有的花团锦簇,有的绿树成林……通过高标准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一些原本是城乡接合部的“破补丁”,摇身一变成了创新创业的新空间、人才集聚的新家园、美丽风景的新亮点、统筹城乡的新节点,浙江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城乡建设的新名片。

首批命名的2个省级特色小镇示范引领,106个省级创建对象齐头并进,64个省级培育对象你追我赶,成百上千个市、县级特色小镇蓄势待发。这些星罗棋布在浙江大地上的特色小镇,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又是开放共享的孵化器,带动了一方产业转型升级;既能展现江南水清地绿的秀美风光,又告别了传统工业区“文化沙漠”现象,彰显了浙江独特的人文气质;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引领、推动着浙江经济社会向着“两个高水平”的目标稳健前行。

小“镇”谱写大未来

2017年8月2日,全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嘉善举行,同时公布了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名单,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和余杭梦想小镇入选。

从2015年起,浙江已经先后公布了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涉及特色小镇114个。两年后,有2个获得命名,却先后有6个因考核不合格而被降格。

“落后者出、优胜者进,这充分体现了浙江特色小镇‘宽进严定’的创建原则。”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说,特色小镇的验收命名,不搞区域平衡、不搞产业平衡,而是坚持示范引领、分类评价、改革创新和规范公正原则,“成熟一个命名一个”。

信息经济、旅游、金融、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完成总投资30亿元以上,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特色小镇完成总投资5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的投资占比达70%及以上;旅游产业特色小镇通过4A级景区评定,其他产业特色小镇通过3A级景区评定或4A级景区景观资源评估……翻开《浙江省特色小镇验收命名办法(试行)》,处处体现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创建思路。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验收指标体系及标准设计,逐步形成特色小镇建设的浙江标准,以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为全国面上工作贡献更多浙江力量。”翁建荣说。

按照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高标准建设特色小镇”要求,浙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把准特色小镇所处的历史方位,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着力健全协同工作机制、优胜劣汰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把浙江的这张金名片擦得亮而又亮”。

更加突出产业特色,坚持高端引领,坚持产业链思维,坚持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统一、产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包容,加快形成方向明确、精准聚焦、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

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加快培育高新技术特色小镇、腾笼换鸟示范小镇、高产出特色小镇,发挥特色小镇对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催化引领作用,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和高端要素集聚平台;

更加突出重大项目,紧扣“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等战略举措,围绕特色小镇“特而强”,加强项目储备,加快项目进度,力争谋划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链、带动一方发展;

更加突出功能融合,高标准编制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建设规划,注重镇城相融和文化引领,使特色小镇真正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

更加突出深化改革,在打破“信息孤岛”、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上,当好改革排头兵……


以小赢大,浙江正努力谱写特色小镇大未来。

案例评析

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浙江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集聚高端要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平台、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打造“产、城、人、文”一体的新型空间。特色小镇建设,聚焦信息、环保等八大万亿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瞄准建成3A级以上景区,强化社区功能,实行“创建制”“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以全新的建设路径引导浙江经济高质发展。目前,全省11个地市共有78个小镇被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对象名单,呈良好发展态势,成为集聚高端要素、产业创新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田。特色小镇的创建获得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中央部委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