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思维导图的读图规则
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放在我们面前,我们需要学会看图和读图。看图的意思就是先浏览一下这张图的大概内容,大致确认一下导图里是否有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其次,从看导图的过程中,也会大致了解导图的内容和作图者的中心主题,迅速了然于胸。
在确定导图中有我们需要关注的内容之后,就需要重点读图了。读图比看图更要“用心”,更加专注。首先,我们在读图的过程中要深入思考、认真体会;其次,在读图的过程中要学会良好的阅读思维导图的习惯;最后,当深入了解导图的意思之后,读图者把自己的理解和导图的思维联系起来,借助工具能方便快捷的在图上画出自己新的思维。
读图是从看图到画图之间的纽带,学会画思维导图不光可以展现思维样式,同时也能锻炼思维能力。这项技能只会看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认真的读懂导图的逻辑顺序和思维方式,学会思维导图的使用,最终能画出自己心中的思维导图。正所谓“读书有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看图是“眼到”;读图就是要让我们做到“心到”;能画出自己的思维才是“手到”。
那么如何快速读懂一幅思维导图呢?
读图的两大基本规则
以下我们总结出的思维导图的读图的两大基本规则:
图1-17 读图规则之一
1、思维导图读图规则之一
①注重系统性
一张思维导图完成以后,它的结构已经固化,中心主题和各层级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阅读者需要从图中读出主题和各层级、主节点和次节点之间的系统性逻辑关系,并发现其中的关联,想一想作图者为什么会这样做,子节点对于父节点的关联是否不可或缺。如果发现子节点并不属于关联的内容,这张导图就不严谨,也没有什么系统性可言。
②集中注意力
思维的方式是习惯性的沿着一个逻辑方向前行,而导图中的主题会分出许多的分支,我们在读导图的时候,没有必要一下子把中心主题的所有分支全部展开。初始读图的过程,是顺着主题其中的一个分支,一块块地读下去,这也是读图过程集中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在读图的过程中,如果同时打开主题的多个分支,大量的内容一下子充斥到面前。当浏览下一分支内容时,上一个分支会容易被“忘掉”;当下一分支恰好是有兴趣的内容,上一分支又容易被“放弃”;等到在当前节点上浏览之后才发现原来并不是自己的关注点之后,才想到去一点点重新查阅个分支的具体情况。
为了提高读图的效率,需要集中精神,培养好的读图习惯,坚持顺着一个分支的方向慢慢读下去。千万不要开始的时候就有选择性的来阅读,特别是在不了解导图具体内容的情况下。
③关注大画面
当对一张导图完全掌握,并了然于胸之后,这张导图会变成我们头脑中的地图和数据。地图是现实环境的缩小,当我们在看地图的时候,思维是带着一种俯视的视角去审视地图,脑海里呈现的就是一张大画面,一种宏观的思维模式。在宏观的思维模式里,无需去在意过多的细节,如同看地图一样,只需要知道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坐标,就能在地图上找到最捷径的路线。
“大画面”的能力是慢慢养成的,它会让你站在更高的视界去思考问题。一旦具有这种读图的能力,也就具备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这种能力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很大帮助。
2、思维导图读图规则之二
图1-18 读思维导图的基本规则之二
①从主题开始
我们知道主题是一张导图的核心,主题的用词概括了导图的中心思想,在阅读导图的时候一定要对照主题来阅读导图中的分支内容,以免跑题。在所有的导图中,中心主题都是放在导图中央最醒目的位置来显示它的重要性,同时也方便读图者的关注。
②关注主要分支
在一张导图中除了主题之外,分支也是有重有轻的。任何一篇内容,都会有重点和非重点、重要和次要之分。重要的分支需要反复读,认真读;不重要的分支内容一般不会很多,可以简单地阅读,避免花太多心思。
③按顺时针方向读图
托尼·巴赞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中已经定义了读图的顺序--顺时针方向阅读,同时,顺时针方向也是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制图者制图顺序是顺时针,读图者当然不能逆时针来读,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④逐级逐步地读导图分支
思维导图的逻辑关系和分支的关联方式注定了它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而主节点到次节点之间的关联性就是一个小系统。这样一层层的系统关联到最低的分支,形成一条完整的脉络,读图的方式也应该是逐级逐步的按照这个脉络来深入。只有把所有的导图内容全部记在心里,才能跳跃式来读图。
⑤主要分支以下部分的读图顺序是从上到下
按照顺时针顺序来作图和读图是一种习惯和约定俗称,但是在做导图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分支之间连线的麻烦,会习惯性的把主要分支按照顺时针的规则排列,对于其他次要分支,则会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尤其是当分支直接出现在主题的左边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导图的初学者会不习惯。
在上一张导图中,主题旁边的次要分支就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而且从上到下也是一种阅读习惯。
我们一直在用大量的文字语言来解释上面导图中的逻辑内容,但是导图本身的关键词字并不多。为什么寥寥数字的短语,却需要花费这么大的篇幅文字来叙述清楚其中的意思呢?这是不是说导图本身的文字有遗漏,无法阐述清楚呢?
其实,导图所要表达的只是思维的要点,是一种简明扼要的图表,这和文章说明是有区别的。导图只需要让读图的人知道内容大意,无需过多的说明细节;而文字叙述来阐明思维,需要长篇大论,完整不漏地表述。思维表述,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用文字扯清的关系。
思维导图在表述分支结构的关联性上面,使用的是关联连线,这种直观的方式很容易让人一目了然;而文字叙述想要阐明这种关系,必须要大量的文字说明、各种解释这种关联性,解释到最后就形成了长篇大论的文章。两下对比来看,思维导图在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上比单纯的文字要有优势。
对于一个已经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的人,看到上图之后,分析总结读图规则根本没有什么障碍。但对于初次接触导图的人来说,要解释清楚上面的图,还是需要借助文字来讲解其中的含义。在文字的帮助下再去看上图,大多数读者会很轻松地把上图中的所表达的读图规则理解的清楚明白。
思维导图看起来也是由文字组成的,但是它和纯文字的文章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尤其是在解释关联分支的关系上,思维导图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学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学会理解和欣赏思维导图的魅力。
读图三大“潜规则”
思维导图的读图除了两大规则之外,还有三大“潜规则”。所谓三大“潜规则”就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
下面来列举一下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1、每一个分支的兴趣点不一定相同
读图是阅读者对创作者的思维理解和再加工的过程,即使是创作者自己做的思维导图,也不可能一字不漏地重复自己创作的作品。所以,读图者在创作者的导图上面有自己的思维取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读图者有必要用最快捷的方式在导图中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2、个性化分支有助于识记
读图的过程,就是读图者对导图再进行思维上的选择和判断、认同或反对。这是对导图本身的一种完善,是思想上的加强,也是对创作者思维的一种再现。思维导图是系统性的思维,读图者读图之后,必然会有在这个系统中选择一个分支作为自己的“珍藏”记忆,这就是个性化的分支,应予以标识,便于以后的记忆。
3、结构与内容不要改变,但联系可以有所变化
读书做笔记是一个正常的行为,在读导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对原图做一些修改,但是切记不能改变原图的结构和内容。假如我们有了成熟的修改意见之后,可以试着对原作进行再加工。
读图时的标记工具
思维导图是凝练的后思维,读图的过程就是对原图记录的思维上的再思维。原图的分支逻辑其实就是对读图者思维进行导向,读图者阅读中的选择和判断、认同或反对,都是对导图中的思维进行加强和再现;读图之后,读图者的学习和启发、完善和补充原图,都是再一次对导图思维的创造。
在读图的过程中,我们脑袋中浮现的就是对导图中思维的再现和加强。导图层级上的关键字是非常简洁精炼的,读图者在读图的时候,一定会有自己的思维加工。这种思维上的补充和理解,及时的把它记录下来是有必要的。做笔记是一种好的阅读习惯,正所谓“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不一定就是为了查看,但是记与不记,还是有差别的。
1、传统的手段
一般常用的做标记的办法例如:改变字体的颜色、大小、背景色;或者是画上线条、调整一下格式、标注一下文字等等。
思维导图为了方便读图者做笔记,功能界面左侧第一个功能就是笔记功能,下面来讲一下这个功能的应用。如图:
图1-19 “笔记”功能区
这里不用去逐一的讲解这个功能里面的每一个命令,我们可以利用一副导图就可以把它完整清楚地表现出来。如图:
图1-20 “笔记”区域中的命令功能
做标记本身就是对分支改变,是读图者对导图的记忆点。
2、图标与插图
在标注个性化分支的时候,图表和插图是非常好的工具。托尼·巴赞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中,专门提到过思维导图中的插图使用,这是思维导图作图功能的一项要求。使用过MindManager这一功能的人,都知道它有丰富的图标。
但是在电子导图里面,插图和图标根本不是一回事。使用过程有很多的技巧,在后面的章节中会重点讲解插图和图标的用法。
3、增加关联线
在导图中选择一个分支,然后选择点击,再在菜单栏里找到“插入关联线”命令。这个时候,界面上就会出现一条带箭头的关联线出现,我们再点击需要关联的下一个分支。这样操作就很容易在两个分支之间实现关联。
在“主工具栏”功能界面上选择“关联线”命令,然后分别单击两个分支,就可以在这两个分支之间增加一条关联线,如图所示。
图1-21 导图上菜单栏关联线的使用
关联线可以被单独操作,比如在关联线链接的分支上调节方向。关联线还可以被设置,右键在关联线上点击之后会出现一个菜单,里面包含了关联线的颜色、宽度、形状、样式等多种可以编辑的命令,就不一一列举了。
需要注意的是,关联上也是可以编辑标签的,这是对关联线的标记方式,这种标记很常用。同样的,选择关联线,右键点击之后在弹出的编辑框内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