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传:蓝色文明里的美人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海生万象

依山傍海构成了威海市域主要的地理特征,威海因海而得名,因海而盛名。靠山守海的威海先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以其聪明才智、勤劳的双手、驭风斗浪的无畏气魄,创造生活,建设家园;同时,又以其勇敢的精神、坚强的臂膀抵御外来侵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独特的生活方式,使威海人创造、培植、积累与发展起了一系列与大海关系密切、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可谓海生万象。

方士乐土

地理环境像母亲一样,孕育并滋养着一方文明;地理环境也像父亲一样,管束并规范着这一方文明。

海与山育化出了莱夷、嵎夷生民的品性;“日出东方”“海生万象”又催生了威海区域的方士文化。

神秘的海市蜃楼和奇特的山川山市幻景,给方仙道提供了无穷广阔的想象空间,自然也为方士们塑造神仙形象和神话传说提供了凭据。威海这片山水自然景观本就神奇,自然而然成为海洋神仙文化产生和培育滋养方士的沃土。

昆嵛山和半岛沿海岛屿素来被称为海上仙山,昆嵛山则为“海上诸山之祖”,甚至被称为“海上仙山之祖”。

《史记·封禅书》载,“蓬莱,方丈,瀛洲”为三神山。所谓仙山,不过是先民遥望半岛日出之地而产生的心理影像。遇上半岛经常出现的海市和山市,物象毕具而实则缥缈,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乎心理影像叠加大气光学现象,那些方士们便绘声绘色地演绎出在海天之外有仙山仙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史籍中关于威海地区的海市、山市记载很多,有威海“日岛海市”、荣成“苏岛海市”、文登“桑岛海市”等。

所谓的海市、山市现象,早已有了科学解释。但在千百年前的人们眼中心中,可是神乎其神,自然会产生对于神仙的联想。

遥想古时候,每当海市山市缥缈而出,会给先民们苍茫的心理增添多少神秘又敬畏的遐想呀。恍兮惚兮,百姓们怎不如堕五里云雾?这却给方术之士们提供了用武之地——那是仙境,是神仙所在的另一个世界……

海洋神仙文化在此大行其道,不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了吗?

秦皇汉武来威海的海边求仙,得长生不老之方,不也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了吗?同时,这也大大地彰显了威海这片地域的神秘魅力。

仙山海神的传说给威海这片区域涂抹了更神秘的色彩,外来宗教对这里趋之若鹜,本土民俗又渴望多诞生些土生土长的神灵。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于是乎,威海这片区域就变成了诸神仙的乐土。

威海这片区域因其地理位置,如与生俱来的海腥味般弥漫着浓厚的“仙氛”。“境内文化与齐文化同属东夷文化……他们利用海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兜售由来已久的神仙之说,令帝王将相刮目相看,言听计从。继而便出现了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使人下海求长生不老药。更显赫的当以秦始皇、汉武帝东巡成山三次大规模的求仙活动”。

据相关资料记载,方仙道鼎盛时期,齐地的方士多达上万名,威海先民留下了大面积恭恭敬敬方仙道的群影。

后来在现威海市域盛行的道教,其基本信仰,大体来自方仙道所提倡的神仙说。可以说,威海的方仙道为威海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秦汉之后,威海境内的昆嵛山、伟德山、铁槎山等地,历代皆有道士结庵修行,觅仙炼丹,以求羽化成仙。

威海境内的昆嵛山,为海上诸山之祖,亦为境内镇山。它的得名,则与在民间影响深远的麻姑神话有关。

元代于钦所著《齐乘》称:“大昆嵛山,为嵎夷海岸名山,仙经云:麻姑于此得道上升,余迹犹存,因名姑余。”

显然,上文所称“姑余”即“昆嵛山”之本名,后经历代音变,才成为“昆嵛”。其主峰原为“大悲顶”,同样经音变,而成“泰礴顶”。

由此也可知,早在东汉末年,昆嵛山就已经有了麻姑的神话传说。此后,麻姑得道飞天的仙迹,也被当地人言之凿凿地描绘在昆嵛山中。隋唐时期,昆嵛山中甚至有了麻姑冢、麻姑梳妆阁等仙迹。北宋后期,宋徽宗崇尚道教,四处封山拜神,昆嵛山中已经闻名遐迩的“麻姑大仙”,被敕封为“虚妙真人”,并立碑于昆嵛山中。麻姑被愈加尊崇,成为显赫的道家仙尊,享了鼎盛香火,祈祷者盈门。

全真教发祥地

到了金元时期,威海的昆嵛山一带盛开出更为艳丽的宗教之花——全真教在此兴起。

全真教,亦称全真道、全真派,是金元时期王重阳及其七大弟子依托昆嵛山区创立的全新的道教门派。以昆嵛山为中心向四周蔓延,迅速传遍胶东,进而影响中原,至元代达到鼎盛。全真教的创立和传播,是我国道教达到辉煌的标志,也是威海地方文化璀璨一时的见证。

王重阳(1112—1170),原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家业丰厚,聪颖豁达,曾修进士业,文武兼备,由于仕途不畅,愤世自弃。

据传说王重阳48岁时,遇仙人指点而成道。金大定七年(1167),抱着“三教合一”宏图大愿的王重阳来到昆嵛山,潜心修道而得道。

王重阳首发宏愿:“吾将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为以后“三教合一”的教义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陕西行道不果,经长途跋涉,他来到胶东昆嵛山区。经过两年的努力,最终创立了全真教派。

“全真”一词,最早来源于庄子,其后历朝修身之士皆有“全真”一词含义之解,见仁见智,其大意为“保全天性,修缮我性,齐物格致,舍弃归真”。

昆嵛山区独特的地理形胜和深厚的宗教传统,成全了王重阳和他的全真教;全真教在昆嵛山区的传播活动,又相得益彰地增添了这座当地祖山和镇山的内涵和底蕴。

王重阳在威海昆嵛山区创教,先后感化了胶东文化士人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郝大道、王处一、孙不二。七大弟子皈依了全真教,初步确定了全真教的创教骨干。

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在他的《射雕英雄传》中,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华山论剑的精彩章节,其中,中神通即为王重阳。这部小说正是借威海地方昆嵛传道的历史加以演义,使王重阳和全真七子由宗教走进了文学,让更广大的读者对全真教有所了解。

据载,王重阳所点化的全真七子,个个有博大的胸怀、浩然的气度。之后弟子分立宗派,各有影响,却有共同的精神领袖,信仰共同的教义,实践了“四海教风为一家”的师训。

除了王重阳,这里将丘处机(长春)简介如下:

丘处机,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金末元初道士,全真派“北七子”之一。于昆嵛山拜王重阳为师,后随师远赴陕西。王重阳羽化后,他在陕西磻溪洞穴中苦修6年,后又于龙门山精修7年,创立“龙门派”。成吉思汗闻其名,派使诏请,丘处机毅然率弟子跋涉万里,历时两年,抵达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面谒成吉思汗,劝世祖“敬天爱民”“清心寡欲”“不嗜杀人”,以“止杀”闻名于世。受世祖礼遇甚厚,被尊为神仙,并命其掌天下道教。一时教门四辟,全真教得以大发展。

文登圣经山上有月牙石,因状如新月而得名。上镂刻老子《道德经》上下卷五千言,所谓“圣经山”之名,即因此而来。圣经山石刻属隶书变体,古拙苍润,雕工精湛,为国内罕见大型道教摩崖石刻,系全真教鼎盛时期的产物。

荣成圣水观有千年银杏树,根深叶茂,见证了曾经鼎盛的道家香火,见证了信众虔诚祈祷,也见证了这片土地千年间的沧桑巨变。

在地理景观之上,在宗教传统之中,威海又添众多神仙,影影绰绰,滋养人心向化。

本土诞生的李龙王

威海也产生了带有浓郁本土色彩的自己的民俗之神。这些神灵,成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宝,为境内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播,其影响,大大地超出了威海的境域。本土诸神中,以“李龙王”最具代表。

秃尾巴李龙王的传说故事,于明代就开始在古县文登流传。自清初到民国时期,随着大面积的山东人闯关东,李龙王的神话已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广泛流传开来。东北三省,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几百年来,秃尾巴李龙王,早已被文登人、威海人奉为可信赖的保护神。在李龙王的故乡文登和闯关东的山东人中,它更被视为可亲可敬、人格化了的老乡,受到了极大的尊敬和爱戴,乃至香火祭拜。

清道光年间,道光帝御赐李龙王“溥惠佑民”的封号,并将其列入国家祀典。这一殊荣在中国民间的龙文化史上,算是独一无二的,足见其影响之广泛和深远。

文登古城南40里处,有座柘阳山。此山并不高大但名气不小。千年前的柘阳山古木参天,后周显德六年(959),即建有极具规模的柘阳寺院。有资料记载了柘阳寺院的异端:寺院殿后大石上,常见一巨蟒盘卧,能预报天将雨,天将雨则发出类似鸡鸣之声,且不为害于人,它便是民间塑造的秃尾巴李龙王的原型。

秃尾巴李龙王,虽是文登民间创造的亦人亦龙的神,但历代《文登县志》,对此大都有记载,其故事情节也基本相同:相传柘阳山下李姓农夫之妻郭氏汲水河边,感而有娠,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孕虽娩,无儿胞状。夜间却有一巨蟒尾巴绕在梁上,而探头于郭氏胸前就乳。这巨蟒每夜就乳,郭氏辄痛晕。郭氏惧不敢言,后只好告之丈夫。丈夫亦惊骇不已,便备一刀,待巨蟒夜里就乳时,飞刃断其尾,巨蟒即腾跃而去……后郭氏死,葬柘阳山下。一日,云雾四塞,忽有一秃尾龙于郭氏坟上旋绕,将郭氏之冢移至柘阳山上,墓高数尺……当地士人谓之神龙迁葬其母。后柘阳山一带每遇干旱,秃尾龙见,年即丰。

李龙王成龙之后,泽被苍生,特别对家乡一带更是偏爱有加,柘阳山一带每遇干旱,秃尾李龙王便现身播雨。感其恩泽,当地士人便构李龙王祠以祀之。每年春季李龙王自天庭回乡祭母,正是山东半岛干旱季,李龙王都会给正盼雨水的山东半岛普洒甘霖,其恩泽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李龙王不但旱时给家乡带来雨露,传说李龙王后来被天派往东北,曾于黑龙江大战祸害百姓的白蛟龙,驱除了为害一方的白蛟龙。不仅如此,李龙王于人间且有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之功。以其神通惩治贪官污吏、劣绅恶棍、不孝不义之徒。其扶危济困、救人危难的传说,更是不胜枚举。

据说几百年来,黑龙江上的客船行驶之前,船家必先问有没有山东人。无论是否有山东人,众人都会高声答“有”,如此这般,船家才敢放心开船。

在关东山伐木,沿江放木排过激流险滩时,放排人也都要高喊“山东人的排子下来了——”据说只要这么一喊,木排便会安安稳稳地通过激流险滩。

遥想当年,大批山东人为了谋生,背井离乡一路跋涉闯关东,“井”和“乡”是没法带上路的,而带上心念中的神灵,一个可亲的秃尾巴老李,故乡便如影随形,慰藉着流浪的心灵。日久他乡即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诞生在文登的李龙王,也成了东北人心中的李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