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勤俭兴家是诀窍
廉洁之人德行好
【原文】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传》
【译文】
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清代官员于成龙调任福建按察使,准备乘船前往福建。临行前,他让手下人买了好几担萝卜。
送行的人见于成龙的仆人挑着几担萝卜,笑道:“你带这么多萝卜干什么?”
于成龙笑着答道:“我一路上就全靠这些萝卜啦!”
又一次,于成龙从直隶到江宁赴任,与幼子同行,父子俩租了一辆驴车,每人带数十文钱,途中自己掏钱住旅店,而不住公家的驿馆。他在江南担任总督的时候,每天只吃青菜,江南人因此称他为“于青菜”。
于成龙的儿子们,冬天只穿短衣或布棉袍,没穿过一件皮袄。
在南方做官时,于成龙的大儿子要回老家,他便把厨房里仅有的一只腌鸭切了一半,让儿子拿走。
于成龙去世时,僚属们去吊唁,发现他家除了一个旧竹筐里有粗丝袍一件、靴子一双、腰带一根外,就只剩瓦缸中的几斗米和几罐盐了。
于成龙因卓越的政绩和清廉俭朴的生活,深得百姓爱戴和朝廷赞誉,获得了“半鸭知县”“于青菜”等众多雅号,康熙皇帝更称赞其为“天下廉吏第一”。
廉洁的人,才能有好的德行。这是因为人一旦起了“贪”念,便会心地不正。心地不正,便会杂念横生。一旦有了杂念,就不会固守正道,如此一来,便不会有好的德行。
“骄”“奢”“佚”三字要戒掉
【原文】
余在外无他虑,总怕子侄习于“骄”“奢”“佚”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佚”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弟切戒之!
——曾国藩致四弟家书
【译文】
我在外面没有其他的顾虑,就怕子侄们染上骄纵、奢侈、贪逸三个坏习惯。家庭的败落往往离不开一个“奢”字,个人的失败往往离不开一个“佚”字,讨人嫌弃往往离不开一个“骄”字。弟弟一定要引以为戒啊!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经常以书信的形式,上至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讲述自己修身齐家、交朋结友、治军从政的思想,著有《曾国藩家书》。
梁武帝一生勤勉、节俭,但是他亲手建立的梁朝却没有因此强大起来,反而迅速灭亡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梁武帝即位后片面地吸取了刘宋、萧齐两朝“骨肉相残”的教训,企图用无原则的迁就去实现所谓的“骨肉相爱”,容忍甚至鼓励皇族成员贪赃枉法。
他的六弟临川王萧宏搜刮民财,贪得无厌,有近百间仓库,其中30余间用于藏钱,每间藏1000万,剩余的仓库里装满了布、绢、丝、漆、蜡等贵重物品。梁武帝知道后不但不予以批评,反而称赞他会过日子。
那时地方官吏“相竞夸豪,积果如丘陵,列肴同绮绣”。对此看不惯的大臣贺琛上书梁武帝说:“天下之所以这样贪财残忍,大多是由于奢侈之风引起的啊。”
梁武帝听后不但没有醒悟,反而以自己一贯节俭去堵贺琛之口。
贺琛无言以对。于是奢侈之风愈演愈烈。
后来侯景之乱起,那些皇亲国戚们为了争权夺利演出了一幕幕骨肉相残的丑剧。梁武帝的侄子萧正德,秘密派船协助叛军渡过长江,指点叛军包围梁武帝的住处。
梁武帝没有等来救援,活活饿死了。
从梁武帝纵容家族腐败开始,他其实已经为自己埋下了祸根。一旦奢侈开始了,就如决了堤的海,一发不可收拾,只会家破国亡。这就是曾国藩常常不忘告诫弟弟和子侄们要节俭的根本原因。戒“骄”“奢”“佚”三个字,道出了持家、为人、交友的要义。“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一旦奢侈之风兴起,为支撑“门面”,就会伸不该伸的手,要不该要的钱,如此只会加速衰败的进程。因此,兴家切不可“奢”。
接好家风传承的“接力棒”
【原文】
还是从前老门第,已杰无改旧家风。
——佚名
【译文】
依旧是以前的老门第,虽然已经很杰出,但并没有改变原来的家风。
南朝人孔琳之,其子孔邈,其孙孔觊,历代为官,皆不治产业,家以贫素为风。孔觊任御史中丞,弟弟孔道存、堂弟孔徽在外地做生意挣了大钱。孔觊虽然是一介朝廷官员,但日子过得很清贫。两个弟弟来看望哥哥,知道给钱肯定不要,于是给他装来十船生活用品。
孔觊十分高兴,令人将船停靠在码头,等候卸货。做完这些,孔觊便招待弟弟们吃饭,弟弟们见哥哥高兴,十分开心地说:“大哥,您进步了,懂得变通了,不那么死板迂腐了,当官就要这样,虽然说咱们家以朴素为家风,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钱了,可以好好享受了……哎呀!哥哥,你看码头是不是着火了……”
孔觊神情自若地说:“你们不要着急,那火是我让人放的。你们毕竟都是读书人,怎么能忘记祖上家训,把自己降为一个下流商贾呢?你们现在这种德行,哪一点对得起咱们家的家风!”
家风是父母及家族长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好的家风,是一种荣誉,这种荣誉来自他人的认同和自我内心的高尚;好的家风,是一种责任,当家风传到我们这里时,我们有责任去继承和传扬,使之永远传承下去。
清白名声胜过无数珍宝
【原文】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
让后世的人都称赞他们是清廉之官的子孙,把这样的财富留给他们,难道不是很丰厚吗?
东汉大将军邓骘举荐德才兼备的杨震。后来,杨震当上了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过昌邑。
当天深夜,昌邑县令王密为感谢杨震知遇之恩,带着十斤黄金来感谢杨震。
杨震推辞不收,很感慨地说:“老朋友,我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我,这东西我万万不能收啊!”
王密很神秘地说:“夜深人静的,不会有人知道!”
杨震生气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地走了。
后来杨震调为涿州太守,公正廉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外出步行。
有人劝他为子孙置点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世的人称赞他们是清廉之官的子孙,把这样的财富留给他们,难道不是很丰厚吗?”
杨震死后,家贫如洗,他虽然没有给子孙留下一点财产,但是给后代留下了“清白吏子孙”的美名和“四知”的故事。
许多人认为,“齐家”就是要给子女尽可能多地提供财富,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这诚然没有错,但是,如果在不该伸手的地方伸手,不该开口的地方开口,就不应该了。因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一旦东窗事发,身败名裂,不仅无法给子孙留下财富,反而会让子孙背上骂名。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的这句话告诉人们,留给子孙后代物质财富,不如留给他们精神财富,一个清白的名声,远远胜过无数的钱财。
不为身外之物所累
【原文】
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增广贤文》
【译文】
纵然有良田万顷,每天也不过吃三升米而已;纵然有一千间宽大的房子,夜晚睡觉也只需要八尺长的一小块地方。
唐朝贪官元载把持朝政十四年,据说当时官场上流行着一个“潜规则”——想当官找元载。唐人张固在《幽闲鼓吹》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宣州一老者想在晚年风光一把,于是变卖家产,到京师贿赂元载。元载收受钱财后,发现这个老者实在不适合做官,便给了老者一张写给幽州官员的便函,上面亲笔题名“元载”二字。老者千里迢迢求官,却只得到一张纸条,虽然不高兴,但是又想去试试,于是到达幽州地界时,便把这张便函投到了衙门。幽州行政长官见是元载亲笔题名,不敢怠慢,于是好酒好肉地伺候这个老者,并赠给他绸缎一千匹。老者开心至极,觉得自己总算是没有竹篮打水一场空。
元载热衷大兴土木,他所建的房屋,占了大宁、安仁、长寿三坊,而长安都城总共才109坊。抄家时,从他家中抄出了八百石胡椒,其贪婪之情状可见一斑,难怪被称为“唐朝第一贪”。后来,他被唐代宗赐死。
元载享尽荣华富贵,死后却无法带走一丝一毫,还给家族和后代带来了满门抄斩和祖坟被毁的厄运。
人生在世,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真正需要的只不过是躺下睡觉的八尺之地和果腹的一日三餐。《道德经》里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生活中,应该知足常乐,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不为身外之物所累,人生方能安康,家庭方能幸福,家族方能和谐,好运久长。
当需花时必须花
【原文】
当用不省,当省不用。
——俗语
【译文】
当用之处,不能节省;当节省之处,就不要使用。
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深知“兔死狗烹”之理,于是写辞书一封,乘扁舟一叶,一去不返。
范蠡来到陶地,不久便赚取了巨额财富,人称“陶朱公”。后来,范蠡次子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楚国。
范蠡说:“杀人偿命该是如此,但我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于是,范蠡派小儿子前去打理关系,要将二儿子营救出来。
可是长子坚持要替小儿子去,并以自杀相威胁。范蠡没办法,只好同意。
过了一段时间,长子带着次子的死讯回到家。
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早就料定会是这个结果。他说:“我早就知道会是这样,不是长子不爱弟弟,只是他舍不得啊!他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挣钱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小儿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很易弃财。我先前决定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因此次子被杀是情理中的事啊!”
“当用不省,当省不用”,钱财乃身外之物,当需要花、必须花的时候,绝不能吝惜它,否则的话,可能会因惜钱而伤身,这正是古话“有福伤财,无福伤身”的道理。对于“齐家”而言,本应尚俭,但是当用之时,绝不能省。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过分舍不得,就一定会有所失。
兴家之要在节俭朴素
【原文】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
【译文】
节俭朴素,是人的美德;奢侈浪费,是人的大恶。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贵族、著名外交家。他为官三十多年,节俭有加,并严格要求家人生活俭朴。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陋。
见季文子这么节俭,仲孙它就劝季文子说:“您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您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您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会显得太寒酸,不怕别人笑话您吗?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什么日子啊!您为何不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呢?这对于自己和国家都有好处,您又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淡然一笑,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一点,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而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许多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却装扮妻妾,精养良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还有,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光荣,是通过臣民的高洁品德表现出来,而并不是以妻妾和骏马来评定的。既然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
仲孙它听后对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后,他效仿季文子,生活简朴,妻妾只穿粗布衣服,喂马只用杂草。
财富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兴家之要在于节俭朴素。“俭,德之共也”,节俭朴素是“齐家”的保证,也是人的美德。因此,食物不必过于追求精美,能填饱肚子就可以;衣服不必过于华丽,只要干净整洁就可以。
耕、读、俭、勤传家宝
【原文】
传家两字耕与读,兴家两字俭与勤。
——古语
【译文】
可以当作传家宝的两个字是“耕”和“读”,可以兴旺家庭的两个字是“俭”与“勤”。
从前,在伏牛山下居住的吴成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把一块写有“勤俭”二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说:“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你们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
后来,兄弟分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勤”字,老二分得“俭”字。
老大把“勤”字高悬家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但是他的妻子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节俭持家,因而,家不仅没有富起来,连一点余粮也没有。
老二把“俭”字供放中堂,把“勤”字忘得一干二净,因为懒于劳作,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但还是富不起来。
一年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突然一张纸条掉了出来,兄弟俩拾起一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
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二字原来不能分家!后来,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用来提醒自己,告诫家人,因此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兴家的关键在于节俭和勤劳。勤俭持家的美德在中国家风里一代一代传承着。勤劳是开源之本,没有勤劳付出,就不会有收获。节俭是节流之源,不仅是节约,还包括行事俭朴、生活朴素。“勤”和“俭”是开源节流的两个方面,是持家的“聚宝盆”,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做到勤俭合一,家庭才会慢慢兴旺起来。
败家子乃家门最大不幸
【原文】
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俗语
【译文】
可以成就家业的人,将粪便都视为宝贝;败家的人,把钱看作野草一样不爱惜。
南齐皇子萧昭业在父亲去世后,即位当上了皇帝。他父亲在时对他管教很严,父亲去世后,他自己可以做主了,便开始报复性地花钱。他每次见到钱就说:“我平时想要一文钱都得不到,现在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了!”
萧昭业喜欢斗鸡,于是疯狂地买斗鸡,几十文钱一只的斗鸡,他出手大方,一给就是一千文。
更有甚者,萧昭业还给身边的人发放奖赏,每个人几十万或者上百万。他甚至还打开皇家的宝库,让太监随便在里面选取宝物,还让人拿起宝物,互相撞击,以损毁为乐。
即位一年,他便将国库的钱财全部花光,浪费了数不清的金银布帛,还毁掉了无数珍宝。
对此,南齐上下忍无可忍,后来萧昭业被萧鸾派人杀死,年仅二十一岁。
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恐怕就是出了一个败家子,将祖辈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一挥而尽。萧昭业是古代典型的败家子,他即位仅一年就花光了国库的所有积蓄。
“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家业是靠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如果有人败家,家业会很快败光。
一个家族的没落,往往都是因为败家子的出现。因此,想让家业、基业长久传下去,必须在立德上下功夫,在教育上使力气,在言行上做表率,避免“败家子”的产生。
惜福节用远避祸
【原文】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译文】
征取有限度,使用有节制,就会常保富足。
东晋吴隐之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做官后,他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府邸,一直住在茅草房里。
他女儿出嫁那天,人们以为他会庆贺一下,谁知吴家门前冷冷清清。
谢石将军的管家闻讯前来贺喜,看到这么冷清,心中十分不解。此时,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他连忙上前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这么冷清啊?”
仆人皱着眉说:“我家小姐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一般人家嫁女儿也比他气派呀!”
管家感叹道:“吴大人这个清官果然名不虚传呀!”
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同时也要告诉家人,要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如果不加节制,奢侈浪费,会影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
常将有日思无日
【原文】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名贤集》
【译文】
在富有的时候,要经常思考以后可能会有贫穷的时候,不要等到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再来回忆富有的时候。
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种田的艰难,常到饭馆里吃饺子,每次他吃饺子只吃肉馅,把饺子皮全吐掉。
后来,他的家里遭遇火灾,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财主的儿子只得当乞丐,要饭要到这家饭馆。
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千恩万谢!
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饺子皮,我捡起来晒干了而已。”
世事变迁,人生无常。如果有钱的时候,不计划好没钱的时候怎么办,而是摆阔使气的话,到钱财花光时,就必然会挨饿受苦了。
古人十分重视以节俭治家。清人朱柏庐在《尚勤俭》中说道:“俭之为道,第一要平心忍气。一朝之忿,不自度量,与人口角斗力,构讼经官,事过之后,不惟破家,或且辱身,悔之何及。第二要量力举事。如土木之功,婚嫁之事,宾客酒席之费,切不可好高求胜,一时兴会,所费不支。后来补苴,或行称贷,偿则无力,逋则丧德,何可乃尔?第三要节衣缩食。绮罗之美,不过供人之叹羡而已。若暖其躯体,布素与绮罗何异?肥甘之美,不过口舌间片刻之适而已。若自喉而下,藜藿与肥甘何异。人皆以薄于自奉为不爱其生,而不知是乃所以养生也。”
物尽其用,不讲排场
【原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用纯《治家格言》
【译文】
一碗粥一碗饭,也应该想到它们来之不易;半匹丝半匹布,也应该想到他们得之艰难。
相传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时,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之子来到京城,顺便拜见王安石,王安石便邀他一同吃饭。
第二天,萧氏之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赴宴,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丰盛的食物款待自己。
等到中午,萧氏之子感到十分饥饿,却迟迟不见有人来邀请自己入席,但又不敢离开。
又过了许久,王安石才让他入席。萧氏之子感到十分奇怪,饮过几杯酒后,先上了两块胡饼,又上了四块猪肉,之后便上饭和菜汤。
萧氏之子素来骄奢,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块,把四边都留了下来,便不再动筷子了。
王安石二话不说,把萧氏之子剩下的“四边”拿在手上吃了起来。
萧氏之子十分羞愧,告辞而去。
物尽其用,方能终物之初,如果铺张浪费的话,就是暴殄天物了。如此作为,不会有好的结果。
中华民族历来都十分重视节俭,教育子孙后代去浮华、戒享受。清康熙年间的大清官许汝霖,深受祖先忠君爱国、清正勤廉的家风影响,在告老还乡后,为移风易俗,写了《德星堂家订》,其中规定:“鱼、肉、鸡、鸭,随地而产者,方列于筵;燕窝、鱼翅之类,概从禁绝。”还规定:“若客欲留寓,盘桓数日,午则二簋一汤,夜则三菜斤酒。”对宴会的规模和菜肴的选择均做了详细规定。曾任高官的许汝霖持家能够不讲排场,节俭有加,实属难能可贵。
居家要俭,待客应丰
【原文】
居家不可不俭,待客不可不丰。
——吴獬《一法通》
【译文】
居家过日子不能不节俭,招待客人不可以不丰盛。
宋朝参知政事李沆建成一所宅子,门前厅堂很小,只够一匹马转圈子。有人说它太狭窄了,建议李沆做大一点。
李沆听了,笑着说:“住宅要传给子孙,这个厅作为官员厅堂的确太狭窄了,但作为太祝奉礼之堂就够宽了。”
一次,皇帝有急事派人召李沆进宫,使者在酒楼找到了他。
来到宫中,皇帝问李沆从哪儿来的,李沆老老实实地说是从酒楼来的。
皇帝严肃地问道:“你身为一名很节俭的谏官,为什么也到酒楼里去饮酒?”
李沆答道:“这是因为我家里没有多余的器皿和菜肴、果品,客人来了,要热情相待,所以就到酒楼去了。”
原本节俭的李沆破例去酒楼接待客人,这是因为他明白“居家不可不俭,待客不可不丰”的道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对待自己苛刻一点没有问题,但对待客人不可以吝啬。如果对待客人吝啬的话,那就属于人品的问题,而不是节俭的问题。不合常理的节俭,背后往往潜伏着祸患。
奢侈腐败导致败亡
【原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
【译文】
综观历代圣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皆因勤俭,败亡皆因奢侈。
隋炀帝杨广当上皇帝才四个月,便下令迁都洛阳,征用几十万民工挖壕沟,全长数千里,作为新建京城的屏障。
他为了能够轻松地去各地游玩,修通了五千余里的大运河。运河一通,隋炀帝的龙船便上路了。他和萧皇后分别乘着两艘四层高的大龙船,船上装饰得金碧辉煌。后面是皇妃宫女、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分乘的众多彩船。断后的是卫兵和装载后勤物品的众多大船。
这支庞大的船队在运河里前后相连竟然有两百多里长,浩浩荡荡的船队,必须有八万多个民工专门拉纤。
运河上,船队在行驶,岸上,骑兵在护送。船队经过之处,便有当地的州县官员督办酒席和迎送。
隋炀帝即位时,隋朝国力强盛。但是,过度的民力征用和沉重的税赋,让人民不堪重负,这些都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朝的灭亡,就是从奢侈浪费开始的。奢侈的结果,必然导致腐败。因为奢侈和腐败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些贪腐官员由追求奢侈而坠入腐败,由腐败而更加奢侈,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不仅害了自己,也祸害了国家。
败国的根本在于奢侈与腐败。败家也是如此,家庭中的长辈如果生活奢侈,那么其他家庭成员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当奢侈成为习惯,那么腐化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样离家庭衰败就不远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家庭中的长辈一定要注意自我克制,否则会给周围许多人造成不良影响。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原文】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
上面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常常会效仿,而且往往程度会更深。
万寿公主是唐宣宗的爱女,宣宗选定郑颢为女婿。
万寿公主出嫁之时,礼官本来是遵循旧制度用银子装饰马车,宣宗说:“我想以俭朴节约来教化人民,应当从我的亲人开始。”
于是他命令礼官用铜装饰马车,并颁下诏书要求万寿公主要遵守妇人的礼节,一切都依臣子庶民的规定来办。此外还告诫万寿公主不能轻视丈夫的家族成员,不能干预时政。
最后,宣宗亲自写诏书,说:“如果违反我的告诫,你必定会有当年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的祸患。”
万寿公主听了父亲的教诲,恪守礼法,勤俭节约。
唐宣宗虽贵为皇帝,却能够破除旧制,崇尚节俭。
作为一家之长,必须明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长辈必须为其他家庭成员做出表率。否则,一旦长辈开始奢侈,子孙们不仅会跟风模仿,甚至还会形成盲目攀比之风,从而造成腐化堕落。
不要在无形中败掉家业
【原文】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
——《增广贤文》
【译文】
突然富裕了,还不会太过享受;突然贫穷了,很难改变原来的家风。
朱元璋没有因为曾经吃过苦,当上皇帝后便好好享受,而是身体力行,力主勤俭节约。
1368年明朝建立,因为皇帝居住的宫殿过小,大臣们建议朱元璋扩建皇宫。
朱元璋立即拒绝了,不仅没有扩建和装修宫殿,还让人在皇宫的墙上画了一些提倡勤俭节约的图画,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忘本。
按照惯例,皇帝用的车舆、器具等都应该用黄金来装饰,可是,工匠们开始施工时,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铜代替。
主管的官员诧异地说:“我们大明朝再穷,也不差这么一点钱呀!”
朱元璋听说后,严肃地说:“这不是钱的事,而是涉及民风官风的大事。你们想想,我要是用黄金来装饰,官员们就会用白银来装饰,再下面的人就可能会用铜来装饰。如此一来,全国这么多的官员,那得耗费多少钱财呀!”
许多人过上好日子后,就会忘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苦日子,从而也就少了勤俭节约的思想。朱元璋当了皇帝,仍然能够注意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实在难能可贵。他明白,一旦自己带头不节俭,全国上下就不会节俭,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这是兴家的关键所在。不能因为现在的日子好了,就产生“浪费一点没有关系”的思想,如此一点点地浪费,时间久了,就会在点滴中将家业败掉。
浪费无底洞,坐吃山会空
【原文】
浪费无底洞,坐吃山会空。
——谚语
【译文】
浪费就像一个无底的洞,只享受不劳作的话,就算有金山、银山也终究会吃空。
北宋寇准少年时家境贫寒,但他发奋学习,19岁便考中进士,后来被皇帝重用,官至参加政事。
位高权重的寇准到了晚年居功自傲,迷恋上了奢侈浮华的生活。他经常请客,还一请好几桌;请客吃饭要点蜡烛,即使厕所、马厩里也一样。当时蜡烛为奢侈品,每根要300文左右。
寇准喜欢听歌曲、看舞蹈,别人唱得好或跳得好时,他就赏绫罗绸缎,当时一大匹绫罗要六七贯钱,够五口之家吃半年的大米!
对此,有人劝阻寇准,但他依然我行我素,还不以为然地说:“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后来,寇准被罢了官,贫病交加,客死他乡。
俗话说:“今日省把米,明日省滴油,来年买头大黄牛。”节俭、节约,贵在平时,重在坚持。从每一天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分钱……从而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使小节俭变成好习惯。否则,从小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就算家业丰厚,也很快就会败光的。
当家须知柴米贵
【原文】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俗语
【译文】
不当家,就不知道柴和米有多贵。
相传汉文帝想建一个露台,来欣赏风光。
一天,他找来工匠,让他们算算建造一个露台要花多少钱。
工匠们算了许久,得出结果,说:“不需要太多钱,只要一百斤金子就够了。”
汉文帝听了,大吃一惊,连忙问道:“你给我说说看,这一百斤金子,是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
工匠们盘算了一会儿,说:“大概几十户吧。”
汉文帝听后,又摇头又摆手,说:“那就不要建了,现在朝廷的钱很少。”
汉文帝一生注重节俭,虽然一百金对他而言算不了什么,但他明白,如果这样做,势必会产生很坏的影响,开了一个奢侈风气的头。
身为皇帝,汉文帝在自己喜爱的事情上能够节制,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要营造良好的家风,振兴家族,我们必须要学会克制自己,要特别注意合理满足自己的喜好,因为奢侈多从满足不合理的欲望而来,败家往往是从奢侈开始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原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文】
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宋朝的张知白虽身为高官,但他的生活很是节俭。
跟他亲近的人劝他说:“你现在的俸禄不少,生活却这样简朴,你虽然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清廉节操,但外面有人讽刺你,说你可能是个虚伪的人。你应当稍微随俗一些。”
张知白说道:“以我今天的俸禄,虽然也可以承受全家锦衣玉食,但是人之常情在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不会长久拥有这样的俸禄,我的身体也不可能永远像现在这样健康,如果有一天发生什么变故,而我的家人已经习惯了奢侈生活,不能节俭,到时必然会生活无着。”
张知白的话说得很对,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要时时刻刻节俭朴素,若一味追求豪华奢侈,必然会让家人养成奢侈的习惯,这样的话,当家庭发生变故时,就很难再过节俭的生活了。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司马光也十分提倡勤俭,在《训俭示康》中引述大量事实论证“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这一道理,并现身说法,教育儿子司马康“身当服行”,还“当以训汝子孙”。
超水平消费要远离
【原文】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晋书·傅玄传》
【译文】
奢侈浪费的危害,比天灾还要严重。
傅玄,晋武帝时曾任御史中丞,死后被追封为清泉侯。
傅玄看到社会上奢侈成风,于是向朝廷上书说:“我认为粮食和布匹都是很难得的东西,如果使用时不加节制,那么没有理由不会匮乏。所以先王教化天下人,无论吃肉还是穿衣,都要节制。奢侈浪费的危害,比天灾还要严重。古代的尧居住在茅草屋中,现在的百姓却争着装饰自己的房子。古代做官的人也没有很好的食物,现在却连一般的商人都已经厌倦了美食。古代人多地少,却有余粮存储,是因为懂节制。现在人少地多,却担心粮食不够,是因为奢侈。要提倡俭朴,首先要整治奢侈,改变了奢侈的作风,世风才能转为高尚。”
傅玄将古今之人进行对比,认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这是十分有道理的。其一,天灾虽然没有办法避免,但还可以积极预防及进行灾后重建。而奢侈之风盛行,说明人的思想出了问题,思想一旦出了问题,想挽救是很难的。其二,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而奢侈之风却不一样,它能以极快的速度,在极广的区域传播和蔓延。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家庭。一个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要保持合理的平衡,这样才不会负担过重。如过度举债去消费一些不必要的奢侈品,无疑比“天灾”还要可怕。这样一味地追求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负担越来越重,许多人也因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切忌富贵而骄
【原文】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道德经》
【译文】
因为富贵而骄纵的话,就会给自己种下祸根。
西晋的石崇富可敌国。王恺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父,积下亿万家产。
王恺不服石崇的富有,和石崇斗起富来。
王恺用麦芽糖刷锅,石崇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在四十里的路面用绸缎作帷幕,石崇把五十里道路围成锦绣长廊。王恺用花椒面泥房子,石崇则用赤石脂作涂料……
王恺屡斗屡败,便向外甥司马炎求助。司马炎命人拿出一株价值连城的珊瑚树,高约二尺左右,送给舅父让他拿去斗败石崇。
王恺信心百倍,拿着珊瑚树来到石崇面前炫耀。石崇一言不发返身回屋,回来时手里多了一柄铁如意。趁王恺不提防,石崇用铁如意砸向珊瑚树,珊瑚树碎不成片。
王恺看到宝物被毁,要和石崇拼命。石崇从容地笑着说:“区区薄物,值得发那么大的火吗?我赔你还不成吗?”转身命人取出家藏的珊瑚树任王恺挑选。仆人捧出的珊瑚树有几十株,高大的约三四尺,次等的约二三尺。
石崇指着珊瑚树对王恺说:“君欲取偿,任君自择。”
王恺只好认输走人。
后来,赵王司马伦的党羽孙秀向石崇索要女仆绿珠。石崇不给,孙秀怂恿赵王司马伦派兵追杀石崇。
石崇对绿珠叹息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
绿珠流泪说:“愿效死于君前。”说完跳楼而死。
石崇被乱兵杀于东市,临死前说:“这些人,还不是为了贪我的钱财!”
押他的人说:“你既知道人为财死,为什么不早些把家财散了,做点好事呢?”
石崇无言以对。
斗富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斗富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或许是祸患。富贵而骄,对于家族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其一,很有可能因为炫富,让人眼红,反将财富葬送在自己的手里;其二,很有可能因为炫富而让子孙后代染上奢侈的习气,导致“富不过三代”。
拥有财富,可以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话有很多好处。其一,为自己赢得个好名声,可以让自己远离祸患;其二,帮助别人,可以使自己快乐;其三,可以为子孙后代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长辈应做好表率
【原文】
立身莫歪,子孙看样。
——范仲淹《百字铭》
【译文】
为人处世要端正,不能走歪路,否则儿孙将会有样学样。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这句话一样,他写的家训《百字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他在家训中叮嘱后人要志存高远、勤俭节约、遵守规矩、和气做人、清白为官。
范仲淹对儿女要求严格,提倡勤俭节约。他的四个儿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皆德才兼备。
一年秋天,二儿子范纯仁将举行婚礼,他深知父亲范仲淹立下的家规,对操办隆重、奢华的婚礼,不敢妄想。考量再三,他决定只买一两件稍贵的物品,这样父亲、妻子两边都能通过。于是,范纯仁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了父亲。
谁料范仲淹接过清单一看,立刻板起面孔说:“纯仁,你要购买的那两件贵重之物,到底是什么打算?难道我范家的门风,要在你手中坏掉不成吗?婚姻虽然是大事,但是它与节俭并不矛盾。你不能借机搞奢侈浪费啊!”
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脸羞愧。他低下头,鼓起勇气,向父亲喃喃地说道:“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买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有件事孩儿在心中苦恼多时,今日如实禀告父亲大人。这些天来,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不敢答应,可她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没敢再坚持不买。”
范仲淹听后大怒,指着儿子说道:“你知错认错,我不再追究你的过错。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我范家的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告诉他们,如果坚持以罗绮为幔,那我范仲淹就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后来,范纯仁的结婚大礼办得十分简朴。
范仲淹晚年“田园未立”,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留下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及《百字铭》,不仅光照子孙,而且影响着后世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