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展望
已经运作了55年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实际上是一个充满各种财富和无形资产的巨大宝藏,在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工程之后,为首都、为全国各地甚至为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留下了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在这篇简短的文字中提出了建院大量已故或已经离退休的技术人员的名字(而且肯定会有重要的遗漏,还望原谅),这些名字对于现在的建院人来说大部分已经很不熟悉了,但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建院人,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领导下,发挥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并在各种技术保障的支持下创造了建院的历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设计精品。笔者虽然是在职职工中岁数稍长的一人,但对于建院的了解和体会,远不如许多健在的老同志深刻,因此新老同志共同不断总结和发掘建院的宝藏应是责无旁贷的。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我国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出现了与此前数十年有极大不同的市场形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于人才资源的要求更高更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更符合新形势新特点的市场运行体制和机制,需要更新的经营方针、经营理念和服务水准,需要更有效调动设计人员的创作激情以及保持人员稳定的奖惩机制……因此在传媒上也经常出现“大型的设计院能否继续存在”的讨论。有人认为“明星式的设计事务所更有生命力”,有人认为“将来更适于单一专业的设计公司”,看来现在得出结论还为时过早。但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多样化的社会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同样就会有各种形式的设计事务所和设计公司,从不久前出版的《新地产》杂志中所刊登的300家国际建筑设计机构和200家中国设计机构(可惜未注明引用材料的出处,也未注明公司营业额),可以看出国外公司中建筑设计、工程咨询、综合类型均有,像日本的日建设计、日本设计和久米设计都是数百人以上甚至超过千人的大型公司,英国的奥雅纳公司全球有6000名职工,当前就是许多以明星建筑师姓名命名的事务所规模也达数百人以上,而中国的设计机构排名靠前的仍多是大型设计院、部属设计院和高等学校的设计院。所以这里不是看事务所的名称如何,更多要看其体制和机制。作为组织型的大型事务所,在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智力和准确的决断基础上,应该说还是充满了生命力的。通过改革,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2004年9月24日
(原载《建筑创作》2004年第10期和《建筑求索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