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校注说明

《本草正义》为清代医者张德裕所辑。张德裕,字钜标,号术仙,又号目达子,清道光年间鄞县人。《本草正义·凡例》载:作者曾刊行《目达补遗》初、续两编,又写了《甘药论》1篇,但未流行于世,现仅存道光八年(1828年)刻印成书的《本草正义》2卷。

简明扼要是此书的主要特点。作者熟读本草之书,认为本草书的弊端是“种数颇繁,说不臻一”,“观者往往朱紫混淆,眉目不清”,其原因为这些书“备详品用,概言功能,而孰宜孰忌,专主兼及,未有分晰”,因此他要“删其丛冗,究其专一”,每药不言其品色形貌与产地,直述性味功能,兼及炮制与宜忌,易懂易记。

方便实用是作者的追求。此书在体例上别出心裁,“不以物品分门,而以攻补归列,比类而陈,易于观晓”。为便实用,此书在药物分类上未能划一,而是主要采用了“以攻补归列”和“取寒热性同”两种分类法,将所收录的361种药物分为甘温类(47种)、甘凉类(25种)、发散类(22种)、气品类(33种)、血品类(19种)、苦凉类(52种)、苦温类(34种)、苦寒类(43种)、辛热类(15种)、毒攻类(15种)、固涩类(11种)、杂列类(45种),共12大类,由分类即可直窥药物的功用。作者谓“不切要用者,概从删去”,故其所著录的都是切于要用的常见之品,为大多数学习者所熟知,学习起来颇便掌握。

此书刊印不多,据统计,原书仅有3处藏本,分别收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简称中研院藏本)、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简称辽宁藏本)和宁波市图书馆(简称宁波藏本)。另外,199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以中研院本为底本的影印本《本草正义》,收在《中国本草全书》中。3处藏本均没有封面,而且也没有出版、刻印者的信息,但此书作者自序的最后有“道光八年岁次戊子仲春榖旦”的字样,故知这3处的藏本都是清道光八年刻本。比对3处藏本的版式也都相同,均为四周双边,上黑鱼尾,白口,板框19.8cm×14.2cm,半页9行,每行20字,版心仅刻有书名和页码。文字刻印的字体笔势也均相同,因此这3处藏本应属于同一版本。所不同的是中研院藏本和辽宁藏本有扉页,上书“本草正义,道光戊子仲春,四明张德裕辑”,宁波藏本没有扉页,而且在“苦凉类”的“牛蒡子”条下多出“一名恶实”4个小字。初步疑为宁波藏本与其他两藏本非同次印刷所致。由于3处藏本均有虫蛀,相比之下,中研院本蠹蚀较轻,字迹较清晰,而且有扉页,故本校注以此为底本,底本字迹不清楚或者蠹蚀之处,拿其他两处藏本比对补出。作为本草书,此书内容与《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多有重合之处,故以《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作为他校本。

本书校注采取了以下校勘原则和体例:

1.采用现代标点对原书进行句读,并将原书繁体字竖排改为规范简体字横排。

2.原书卷前有“四明目达子张德裕钜林甫辑”,今删。

3.原书药名刻写的不规范用字,一律径改为规范药名用字,不出校。如:梹榔改作槟榔、毕澄茄改作荜澄茄、山查改作山楂、白藓皮改作白鲜皮、青箱子改作青葙子、绿荳改作绿豆等等。

4.原书中作“烧制”之义的“煅”字皆误刻为“煆”字,径改不出校。

5.原书中出现的异体字、俗体字、古字,径改,不出校。通假字,出校说明。

6.原书中因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而缺有右下点的“玄”“眩”“弦”“痃”,一律径改回原字,不出校。

7.原书正文药名后有小字而目录没有的,据正文补出,不出校;原书目录药名后有小字而正文没有的,据目录补出,出校说明。

8.原书目录与正文药名不一致者,属目录有误者,据正文改目录,不出校;属正文有误者,据目录改正文,出校说明。

9.凡原书中的冷僻字皆用汉语拼音和直音两种方法注音;难懂的典故、生僻的用词、不常见的药名及病症名都予以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