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本经经释》由清代医家姜国伊著。姜国伊,字尹人,生卒年不详,四川郫县人,业儒,举孝廉。幼颖悟勤学,弱龄工诗赋,长笃志经学,尤专于 《易》,并精医理。姜氏以著作颇丰而闻名于当地,其著作主要有 《守中正斋丛书》《姜氏医学丛书》传世。
《本经经释》分上、下册,上册注解 《本经》上品药120种,下册注解中品药120种及从下品药中移入的连翘一味,全书共释药241种。作者采取以经解经的方法注释 《本经》,尤强调药性功效,重视宗气、冲脉、三焦等之功用,如 “序例”中言:“于众所忽略者,每详言之,如宗气、冲脉、三焦之类于《内经》分见者,每互引之,如九窍、胞、荣之类。”
本次整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所藏清光绪十八年壬辰 (1892)成都黄氏茹古书局 《姜氏医学丛书》刻本为底本,以天津中医药大学馆藏 “清刻本”为主校本,清光绪十八年壬辰 (1892)成都黄氏茹古书局 《神农本经》为参校本,他校选用京口文成堂本 《黄帝内经》、赵开美本 《伤寒论》、邓珍本 《金匮要略方论》、丁锦 《古本难经阐注》、商务印书馆 《华氏中藏经》、尚志钧辑 《名医别录》等。校记注文中姜氏所辑 《神农本经》,简称姜辑 《本经》; 《本经经释》天津中医药大学馆藏 “清刻本”简称 “清刻本”; 《黄帝内经》分别根据所引内容称 《素问》或 《灵枢》;赵开美本 《伤寒论》简称 《伤寒论》;邓珍本《金匮要略方论》简称 《金匮》。
本次整理以对校为主,四校合参。具体处理原则如下:
1.采用现代标点符号,对原书进行重新标点。
2.原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代表前文的 “右”字,一律改为 “上”字。特殊用字保留原貌。
3.药名尽量规范统一,如紫苑→紫菀,兔丝子→菟丝子,菌桂→箘桂,菥冥子→菥蓂子等。特殊情况保留原药名,如卮子不改为栀子。
4.底本中的异体字、古体字、俗写字等,以通行简化字律齐,如:徧→遍,洩→泄,四支→四肢,鴈肪→雁肪,亶中→膻中,欬→咳等。原文中如 “疸者,黄瘅也”互解,保持原样不作改变。
5.通假字出注说明本字。
6.难解字词加以注释。
7.底本因写刻所致明显错讹之处,径改;凡底本与校本不同,显系底本错误者,据校本改;凡底本与校本不同而文义皆通,或难以判定何者为是,出校记以存异;凡底本引用他书之处有删节或改动,不失原意者,不改原文,不出校记。凡底本无误,校本有误者,一律不出校记。
8.对底本脱字或漫漶处一一据 “清刻本”补,正文中出校标识。底本与校本中均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的文字,以虚阙号“□”按所脱字数补入,并在校记中说明。
9.此次整理,据正文将每一味药列于相应条文前,编排后重新列目,整理后的目录处不出校。因该书正文仅注解姜辑《本经》中上、中品药物,而原目录中包含姜辑 《本经》中的全部上、中、下三品药物名称,故将原书目录附于后,以备查。
10.原书正文作者注释部分,有 “〇”的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