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窦材灸法计五十条
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伤寒少阴证,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靥,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
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急灸关元、命关各三百壮。伤寒惟此二证害人甚速,仲景只以舌干口燥为少阴,腹满自利为太阴,余皆归入阳证条中,故致害人。然此二证,若不早灸关元以救肾气,灸命关以固脾气,则难保性命。盖脾肾为人一身之根蒂,不可不早图也。舌干口燥乃少阴本热之证,仲景以大承气急下,但此理非身登仲景之堂者不能知,非神于仲景之法者不能用,盖火热亢盛不用承制,则燎原之害炽而生化之机息,可不畏哉!设本热假而标阴伏,误用承气立见危亡矣。先生灸法真保命全生之要,业医之士切须审察,不可卤莽而行之也。仲景盖以气化而用承气,若涉形脏,别有治法,不可混辟。
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须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
急喉痹、颐(39)粗、颔肿、水谷不下,此乃胃气虚风寒客肺也,灸天突穴五十壮。穴在结喉下四寸。
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内服保元丹可保性命。若服知柏归地者立死。盖苦寒重损其阳也。虚劳而致六脉弦紧,即是肾气损(40)脱。乃今之医治虚劳者,脉至微细急疾,尚用寒凉,真视人如草芥也,此种人不知作何结果。
水肿臌(41)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脾泄注下,乃脾肾气损,二三日能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休息痢下五色脓者,乃脾气损也,半月间则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
霍乱吐泻,乃冷物伤胃,灸中脘五十壮,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疟疾乃冷物积滞而成,不过十日、半月自愈。若延绵不绝乃成脾疟,气虚也,久则元气脱尽而死,灸中脘及左命关各百壮。
黄疸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乃房劳伤肾,再灸命关三百壮。命关当作命门。
翻胃(42),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
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风狂妄语,乃心气不足,为风邪客于包络也,先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发过,再灸三里五十壮。
胁痛不止乃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
两胁连心痛,乃恚怒伤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
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肓病。乃冷物伤肺,反服凉药,损其肺气,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壮。
咳嗽病,因形寒饮冷,冰消肺气,灸天突穴五十壮。
久嗽不止,灸(43)□俞二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疠风因卧风湿地处,受其毒气,中于五脏,令人面目庞起如黑云,或遍身如锥刺,或两手顽麻,灸五脏俞穴。先灸肺俞,次心俞、脾俞,再次肝俞、肾俞,各五十壮,周而复始,病愈为度。
暑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或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若作中暑服凉药即死矣。
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
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
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
昏默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行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阙五十壮。
脾病致黑色痿黄,饮食少进,灸左命关五十壮。或兼黧色,乃损肾也,再灸关元二百壮。
贼风入耳,口眼歪斜,随左右灸地仓穴五十壮,或二七壮。
耳轮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
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难救。
腿间发赤肿,乃肾气风邪着骨,恐生附骨疽,灸关元二百壮。
老人滑肠困重,乃阳气虚脱,小便不禁,灸神阙三百壮。
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灸关元二百壮。
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两眼昏黑,欲成内障,乃脾肾气虚所致,灸关元三百壮。
瘰疬因忧郁伤肝,或食鼠涎之毒而成,于疮头上灸三七壮,以麻油润百花膏涂之,灸疮发过愈。
破伤风,牙关紧急,项背强直,灸关元穴百壮。
寒湿腰痛,灸腰俞穴五十壮。
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锥,乃风湿所袭,于痛处灸三十壮。
脚气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穴五十壮。
顽癣浸淫或小儿秃疮,皆汗出入水,湿淫皮毛而致也,于生疮处隔三寸灸三壮,出黄水愈。
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灸二十壮后却减一分,务要紧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子大。其灰以鹅毛扫去,不可口吹。如癫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注释】
(1)长桑君:战国时神医。传说以禁方传扁鹊,又出药使扁鹊饮服,扁鹊视病尽见五脏癥结,遂以精通医术闻名当世。详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上池之水:指凌空承取或取之于竹木上的雨露,后用之以名佳水。
(3)嗟(jiē接)嗟:叹词。表示感慨。
(4)明医指掌:为综合性医书。内共十卷,明·皇甫中撰著。
(5)药性歌括:即《药性歌括四百味》,为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
(6)枝梧:犹支吾。说话含混躲闪。
(7)扯拽:胡扯。
(8)委顿:疲乏困顿。
(9)步卒:徒步作战的士兵。
(10)重(zhòng)湖:洞庭湖的别称。
(11)黄白住世之法:此处指道教一种延年益寿的方法。黄白:道教一种炼丹的道术。住世:谓身居现实世界。
(12)信:真实,不虚伪。
(13)阳气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作“阴气衰”。
(14)彭籛(jiān兼):即彭祖。《神仙传》:“彭祖姓籛,名铿。”
(15)良:诚然,的确。
(16)冰台:艾草别名。《尔雅·释草》:“艾,冰台。”
(17)谮(zèn怎):说别人的坏话。《公羊传·左公元年》:“夫人谮公于齐侯。”
(18)符箓:道士巫师所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相传可以役鬼神,辟病邪。
(19)浮沤(fúōu服欧):指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灭,常比喻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
(20)衒(xuàn炫):同“炫”。指夸耀、卖弄、自夸。
(21)瞽(gǔ鼓):瞎眼。
(22)本领:本源,根本。
(23)(jiǎo绞):症状名,指腹中急痛。《说文解字》:,腹中急痛也。”
(24)逾垣(yúyuán于园):翻越墙头。
(25)马元台:马莳,明代著名医家,字仲化,会稽人。著有《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二书。
(26)炙煿(bó博):油炸菜肴。
(27)龆(tiáo条):儿童换牙,此处引申为儿童。《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十六而精化小通。”
(28)陵替:衰败。
(29)夭札:原指遭疫病而早死。
(30)名:青莲书屋本、三余堂本、上洋江左书林本均作“症”。
(31)薮(sǒu擞):原指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此处引申为渊源,本源。
(32)讷(nè):语言迟钝,口齿笨拙。
(33)索瘢:寻求瑕疵。
(34)相柢(dǐ底):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础。
(35)缠喉风:中医病证名。系指咽喉红肿疼痛,或肿疼连及胸前,项强而喉颈如蛇缠绕之状的病证。详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二》。
(36)(héng横):同“胻”,小腿。《素问·脉要精微论》:“当病足肿若水状也。”王冰注:与胻同。”
(37)(máng忙):原作”,诸本同,指目不明貌。
(38)远年:犹多年。
(39)颐(yi夷):面颊、腮。
(40)损:青莲书屋本、三余堂本、上洋江左书林本均作“已”。
(41)臌:原作“膨”,据医理及下文改。
(42)翻胃:原作“畨胃”,即反胃。
(43)灸:此下一字原缺,据医理疑作“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