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历代名医用药以活人,即著书以传世。故有言以人著者,亦有人以言重者。后之览者,考其姓名,察其意旨,则医学从此精进焉。近世医者掠古人之名姓议论,而妄参以臆说,不但埋没先哲,而且不解病源,欲其用药不错也难矣。兹集采录诸家,悉存姓字,如神农 《本经》、雷敩 《炮炙》、弘景、洁古之名,海藏、濒湖之号,各著于本草之中,则其言传,其人传,而是书亦无不传。
诸家本草,原欲使人对证发药也。若第言某药治某病,而不言其所以主治之由;第云某病用某药,而不告其所以当用之理,后学开卷茫然,莫知精义。即间有指示病情,训解药性,而说焉不详,语焉不精,能使[1]观者之心目豁然而洞然耶?兹集采录诸家议论,条分缕析,俱有[2]实义,可使知医之人一览了然。
药性经络,俱各载于药品之下。譬如色青味酸者入肝,即知其入足厥阴经也,何必另注厥阴等字。余经皆然,省而不赘。
药品主治,诸家析言者少,统言者多。如治痰之药,有治燥痰者,有治湿痰者,诸书第以除痰概之;头痛之药,有治内伤者,有治外感者,诸书惟言治头痛而已,殊觉混施,不无贻误。且如中风有数十余种,伤寒有二十余条,痹非一端,疝非一症,而更有虚实寒热之不同,老少强弱之各异,若但以一药而概治之,则不无阙略而鲜效矣。兹集采录各家治法,分别而施,极其精详。如某病宜用某药,忌用某药,皆显而言之,切而指之,庶无阙略贻误之弊。
看本草者,当先知病症。因症用药,则药与症符,而病即可除。今世医家,错认病症而妄用药品,非徒无益而又害也。兹集采录先贤之论证用药者,而确切指示,见者可以静观自得焉。
药性有相畏相反者,各家本草俱载,而兹集不载。盖以相畏乃以相制,相反乃以相成。先哲曾言此义,虽并用无妨也,故不载。若药有断不可合用,用则伤人者,又于药品下详言之。
草、木、虫、鱼、人、物、鸟、兽、金、石、水、土各有性情,各有功用。兼且出有其地,取有其时。制伏者,咸有其法;煅制者,悉有其方。兹集采录诸说,既可以知天下之物情,亦可以资一生之博雅,见者可详阅之。
[1]使:原残,据残字及文义补。
[2]有:原残,据残字及文义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