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氏三代家传骨伤秘验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篇 骨伤秘验方

一、内治法秘验方

中医学对骨伤疾患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就已萌芽。《周礼·天官》中设有疡医,疡医又分为金疡和折疡,金疡指刀剑,折疡指骨折,这就是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周礼》卷九载:“凡疗疡以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凡有疡者,受其药焉。”《内经》中更具体和详细地阐述了内治的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湿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敬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客者除之,荣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惊者平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折之,不足者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明确了内治和外治的关系。伤患在外而脏腑不和,气血乱于内,视病情决定内、外治疗的先后或并用,经久不衰。

随着医学的发展,骨伤科内治法也不断地发展和充实,逐渐出现对伤病进行分期辨证论治的方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总结了唐代以前伤疾内治的经验,对创伤骨折创立了“七步内治法”。《证治准绳》云:“盖打仆坠堕……又察其所伤有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唯宜先逐瘀血,通经络,和血止痛;然后调气养血,补益胃气。”科学地指出了损伤分“早、中、后”不同时期,治疗依次为“攻、和、补”三大法,至今通用。

骨伤科内治法是根据临床上外力致伤,或邪毒侵注、痰浊瘀血内停所致的骨关节疾患,由此而产生各种并发症的病理演变和转归为依据而确立。因此,内治法在骨伤科疾患的治疗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正体类要·序》云:“对伤疾的治疗,岂可纯凭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外科理例·前序》亦云:“治外益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内治法,无论对皮肉、筋骨或脏腑的损伤,按分期分型辨证使用,以达到祛邪扶正、理气血、调阴阳、和脏腑、壮筋骨等作用。

本集所选之方,都是龚氏三代传人百余年之经验秘效方,亦有一些古方加减化裁之方剂也是临床常用之秘方、验方。本集分内服、外用两大类,分别以汤、散、丹、膏、丸、酒等类型表示,供同道参考。

本集所列内治法的经验方,也都是龚氏三代集各家之长,走独创之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用简、便、廉、效的中草药组合,临床用之效果良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不断更新,所创之方并非一成不变,保守一法一方,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伤势加减应用。因此,汤剂所用剂量不一一列出。中医的精华是辨证论治,辨证用药,因人施量,所以剂量大小可酌情掌握使用。丸、丹、膏、散剂量当然有所规律,制法依古炮制,不同之处也一一在按语中注明精要之处,以备参考。

骨伤科用药是治疗上的重要方面,对伤病的转机及预后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早、中、晚期都十分重要,不可等闲视之。骨伤科的用药自有各学术流派的独特之处,因地方的不同,也就有不同的地方经验。现抛砖引玉,一孔之见,望同道多多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