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历史上经方派不兴盛
黄 煌
发表于:2010-03-19
经方派在历史上的发展一直不理想,虽不绝也无法大兴。 《伤寒论》成书后,虽经王叔和重新编辑,但依然没有广泛流传。清代初期,经方派崛起,虽然徐灵胎、陈修园等有识之士极力提倡,但社会反响不大;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经方派勃兴,势头很大,但还是没有占据中医界的主流地位。这是什么原因?我想原因较多,但最主要的原因,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
其一,是因为经方的技术要求极高,对方证的鉴别、药物的配伍以及用量,还有煎服法,都有严格的规定,某个环节被忽略,疗效就可能不好。而在生存竞争十分激烈的中国社会,技术的传授向来极其保守,经方在严格的家传制度和师承制度下,不仅无法大面积推广普及,而且各家的经方应用经验不断失传。
其二,唐代以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医药的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赚钱的行当,比起药味少、价格低廉、适应证严格的经方来说,只有那些药味繁多、配入稀有名贵药物,而且适用面宽泛的后世方(时方),才能够给商人们带来更大的利润。于是,经方犹如一块蒙上泥土的宝玉,被世人弃之荒野。
经方派的历史遭遇是科学技术在中国曲折发展历史过程的缩影。
耕读世家 发表于:2010-03-19
中医师在古代从没有进入过社会的主流,通常归入“方士” “术士”一类,社会地位很低,人才不愿意进入。进入的人社会地位低,那只有求财一念了。
学术气氛不浓厚、高端人才不济、求财观念急迫、技术保守。经方何能兴盛?
绿茶 发表于:2010-03-19
希望历史遭遇不会成为经方在现代中国的境遇!中国需要这份历史和对他的传承!
然不及汤 发表于:2010-03-19
不会用的问题和不想用的问题,每个问题可以铺开说很多,黄老师的着眼主要在临床,应该有医学史和社会史学研究者来专门做文章,可惜他们关注不到这个领域,更缺乏相应的认识水平。
个人感觉不会用的问题更突出,社会环境再怎么糟糕,还是有求真的人,每个医生都还有体现能力的压力——求真的愿望,这也是一个服务行业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每个中医人心里其实都有一种不同程度的“经方崇拜”,就像穆斯林的麦加一样,只是山海阻隔就日渐缥缈了,不想用那也是无奈的选择。
不会用,不好用,用不好,就是经方的死穴,黄老师就是专找这个死穴的。如果经方确实有更优的疗效,更优的“性价比”,又被黄老师点住死穴、乖乖地听话,谁会拒绝用呢?恐怕日后那些靠药价敛财的医生都要给熟人开经方了,这样的医生以前是不情愿看熟人的,怎的不尴尬呢?
SFDfsakfdc 发表于:2010-03-19
我感觉经方特别适合个体门诊经营!
黄煌 发表于:2010-03-19
国家必须保护经方家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也必须鼓励和扶持经方的普及与推广事业。而经方家必须高扬科学精神,敢于求真务实,甘于奉献,乐于培养新人。
经方家可以不以谋利为目的,但必须要有利,否则无法体面地在社会上生活。这个利,不是靠卖药,而是要靠诊疗费和其他的补贴。
汤一笑 发表于:2010-03-20
还是徐灵胎好,完全不靠行医为生。看到胡说的爱骂谁骂谁。
芭窗夜雨 发表于:2010-03-24
有时我在想,张仲景的学生呢?徐灵胎的学生呢?范文甫的学生呢?我睁大眼睛在茫茫史海中找啊找!最后我只看到章次公老先生的身影,经方之所以不兴盛,不言自明。
芭窗夜雨 发表于:2010-03-24
有人学张仲景经方是一见如故,哦,原来是这样,原来老祖宗都给我准备好了,谢谢,照单全收!
有人学张仲景经方却像是做了肾脏移植术,居然有排异反应!呵呵……
正本清源 发表于:2010-03-24
经方派不兴盛,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性使然,大多数人都是缺乏耐心的。学中医的每一个人都应耐下心来细读《伤寒论》,因为《伤寒论》不像现在的教材那么通俗易懂,否则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注家,有那么多争议。每一个中医学习者不可能才华横溢,但我相信只要矢志不渝,一定是勤能补拙,一定能学好、用好经方的。
Woyunzhai 发表于:2010-03-24
经方难以振兴的原因有多种,但最重要的是历代医家很少能真正认清经方的本质特征,以至邪说泛滥。宋版《伤寒论》序: “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孙思邈更是坦言: “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徐灵胎是位了不起的中医大家,毕其一生亦未能真正悟透,只能从类方角度认识。很多医家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片面地认识经方。
儒门有幸三世而后亚圣出,医门不幸两千年方见亚圣出!恩师避开众多邪说,从方证入手直指心法,在经方的研究、应用、教学、宣传普及等方面开创了全新的局面,为经方的传承振兴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Zure 发表于:2010-04-13
在现代,我觉得经方有兴盛的理由。因为它是中医诸门派中最有科学气息的。它的药证方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样就有了证实或证伪的基础,而这也是交流、学习、提高的基础。
关于方、药与证的结合点,还需要有识之士在临床经验、直觉的基础上,勇于提出各种假说,并用科学方法予以证实。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Poshan 发表于:2010-08-06
我们这里中医执业医师看一个患者的收入=药费+一元检查费+一元挂号费。一剂桂枝汤药费不足1元。我开三剂才2.6元。
一天看100个患者收入200元。药品现在加成15%。还需要扣去药房划价收费、水电等开支,只能喝西北风。何况我一天平均70余个,只有搞理疗加针刺等可以勉强维持,开中药成了附带的事了。
看100个患者,不如做个检查,查查血、照照片,一两个患者就当看一天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