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法临床应用技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哮喘

中医对哮喘病病因的认识与现代医学有许多相似之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并治》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酸,必有伏饮。”明确提出了伏痰为哮喘的病因,寒热为哮喘发作的诱因的观点。中医治疗哮喘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哮喘发作期以表实为主,要先辨寒热,以攻邪治标;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应细辨肺、脾、肾的虚实及阴虚阳虚,以扶正固本。

1.宣肃肺气、化痰利水法治疗哮证

陈某,男,45岁。2008年11月5日初诊。

患者有哮喘病史30余年,每遇天气变化及刺激因素诱发。发作时曾反复静脉、口服使用激素,近3天因天气骤冷再发。曾于当地诊所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及激素治疗症状未缓解。刻下:喉间哮鸣,偶干咳少痰,纳差,乏力,无恶寒发热,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数。

中医诊断:哮证。

辨证:风寒束肺,风痰闭肺。

治法:疏风散寒,调肝理肺。

处方:柴胡10g,炙麻黄10g,北杏10g,半夏10g,桔梗10g,吴茱萸4g,前胡10g,枳实10g,生姜5g,党参10g,鳖甲15g,槟榔10g。7剂,水煎服。

7剂后,哮病缓解。

按语:本案为风寒束肺,引动风痰,气道挛急而喘咳。方中柴胡、炙麻黄、北杏疏风散寒平喘,前胡、北杏、桔梗、枳实宣肃肺气。吴茱萸、槟榔、生姜温肺化痰、行气利水。党参、鳖甲益气养阴、扶正固本。患者久病,且有长期反复使用激素史,素体气阴两虚。此方治疗难治性哮喘,能较迅速缓解哮喘之发作。

〔廖慧丽.延年半夏汤治疗肺病验案3则.江苏中医药,2009,41(8):45-46〕

2.平肝解郁、补肾摄纳法治疗哮证

赵某,男,62岁。2009年4月27日初诊。

动则气急,喉中痰鸣复作2年余。患者自幼有哮喘病史,治疗缓解后多年未发。2年前一次感冒后渐见动则气急,喉中痰鸣不愈,夜间为甚。既往糖尿病史2年,服药控制可。无心肝肾等重大内科疾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有海鲜、花粉过敏史。现症:动则气急,喉中痰鸣,时有咳嗽,少痰,质黏色白,纳可,二便尚调,夜寐欠安,梦较多。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涩。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中医诊断:哮证。

辨证:肝气郁闭,肾失摄纳。

治法:疏肝解郁,补肾化痰。

处方:桑叶9g,桑白皮9g,桑寄生12g,桑椹子9g,川芎9g,石菖蒲9g,炙紫菀9g,款冬花9g,赤芍18g,白芍18g,淫羊藿9g,枸杞子9g,杭菊花9g,蝉蜕4.5g,淮小麦30g,炙甘草9g,大枣9g,猪苓12g,茯苓12g。14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气急好转,仍有咳嗽,咳少量痰色黄,下肢午后稍肿,余无殊。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滑。

处方:桑叶9g,桑白皮9g,桑寄生9g,桑椹子9g,川芎9g,石菖蒲9g,青皮9g,陈皮9g,姜竹茹9g,补骨脂9g,女贞子12g,淫羊藿9g,牛膝12g,狗脊12g,杜仲12g,射干9g,胡桃叶9g,制胆星9g,五味子4.5g。14剂,水煎服。

三诊:药后诸症好转,稍有咳嗽,咳痰色微黄质黏,小便黄,大便偏干,夜寐尚安。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滑。

处方:鹿衔草12g,黄芩12g,连翘12g,茅根15g,芦根15g,仙鹤草15g,薏苡仁18g,猪苓12g,茯苓12g,金荞麦15g,平地木15g,功劳叶12g,柴胡9g,前胡12g,佛耳草12g。14剂,水煎服。药下痰化,诸症好转,未有明显不适。

按语:《证治汇补》所谓“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而痰由脾生,上藏于肺;痰由气所主,气升则痰升,气郁则痰阻,气平则痰平;肝主疏泄,主升降出入,调控气机。肺有“夙根”伏而不发,每因肝气郁闭而有气郁痰阻,反复发作,久病及肾,故虽哮喘为肺病,但肝肾却为主病之脏。本案患者胸闷气急,喉中痰鸣,辨证属肝气郁闭,肾失摄纳。治宜平肝解郁,补肾摄纳,使气平则痰平,药选三桑汤补肾合猪茯苓、杜仲、狗脊、淫羊藿、牛膝、石菖蒲等化湿,用川芎、赤白芍行气活血,菊花、蝉蜕清热;后期湿蕴久化热则选用三草合茅芦根、薏苡仁、猪茯苓等清热化湿,予藕节凉血止血,柴胡、前胡、平地木、功劳叶疏肝平肝。平地木配合柴胡、前胡、当归、赤芍、川芎,乃治久咳之佳品。治病求本,化“夙根”方得良效。

〔严世芸.上海名老中医医案精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法治疗喘证

王某,女,28岁。

于生气后咳喘发作,发作时胸胁胀满,叹息为快,痰多,心中烦躁,易怒呛咳,咽喉堵塞感,纳差。以往治疗,由于未从此因着手而疗效总是不满意。此次来就诊,经详细询问病史后。按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浊气上逆而调治。

处方:当归10g,白芍10g,炒白术10g,柴胡10g,茯苓15g,薄荷6g,炙甘草10g,党参10g,紫苏梗10g,香附10g,合欢花15g,绿萼梅10g,瓜蒌15g,炙桑白皮15g,陈皮10g。4剂。

药后4天,胸闷憋气、心情郁闷减轻,咳嗽好转,余症均有转机,二诊时效不更方,再进3剂,病情平稳,改用中成药调治巩固。以后每因气郁而咳喘发作时,用此方化裁均可获效。

按语:肝郁化火或恼怒伤肝,易上灼肺金,使肺失宣降而致咳喘。正如《证治心得》所说:“或暴怒所加,肝气上升,上焦郁闭……则呼吸奔迫而为喘。”方和谦临遇之多用自创的“和肝汤”加减化裁治之,使肝复条达,气机调畅,则肺之宣降功能复常而咳止喘平。和肝汤由逍遥散化裁而来。方以归、芍为君,养血而柔肝;柴胡、薄荷疏肝以解郁;佐入紫苏梗、香附,不仅降肝气之逆,且能调达上、中、下焦之气;并佐以四君甘温益气,健脾和胃。该方肝脾同治,和中有补,补而不滞,既留了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之内涵,又加重了培补疏利之特色,拓宽了逍遥散的用途。

〔吴大真,李剑颖.国医大师验案精粹(内科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下气豁痰、平喘利水法治疗支气管喘证

刘某,男,67岁。1992年10月初诊。

因发作性哮喘3年就诊。每于入秋始咳喘发作,痰涎壅盛,持续至次年夏季为止。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痰多白黏,大便不爽,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脉弦细。西医用平喘药无效。

辨证:痰浊阻肺,气机不畅。

治法:下气豁痰,平喘利水。

处方:五子定喘汤加前胡15g,白前15g,紫菀15g,款冬花15g,紫苏梗10g,苦桔梗10g,桑白皮15g,防风10g。服药7剂,痰减喘定;再服1个月,诸症悉平。

二诊:即将原方加炙枇杷叶15g,连翘10g,赤小豆15g,进行调理。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哮喘未发。

按语:哮喘因痰浊阻肺者,多因肺胃气逆或肝经郁火致病。李辅仁治疗时非常重视人身气机的调畅,所谓“气顺则一身痰涎自消”,除宣肺、肃肺之外,有时还经常以降胃气和疏肝气为主治疗喘证。并认为哮喘病机虽繁,证候虽多,但病位总不离肺。前人治喘常分为虚实:新喘,体壮者属实证;久喘,体弱者属虚证。李师则常根据本病发作与缓解交替的特点,辨析虚实。如哮喘发作时声如拽锯,不能平卧,不论病程新久,均按实证治疗,因患者每因感寒而发,或引动内饮,或本为郁热之身体,与外部之邪一拍即合,导致痰阻气逆。治宜表里双解,内外兼顾。

“治喘不治痰,非其治也。”乃因肺脏所伏之痰浊水饮,是哮喘屡发屡止的潜在病因,此即《金匮要略》所说“留饮”和“伏饮”。痰浊水饮久居肺脏,每因感受寒邪、饮食、劳倦、情志变动而诱发,搏击气道,则出现痰涎壅盛、黏稠不爽、胸膈满闷、纳差、便秘、苔腻、脉滑等症。治宜豁痰下气,平喘行水,气机通畅,哮喘自平。

〔吴大真,李剑颖.国医大师验案精粹(内科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编者按:肝居气机上下之道,握其升降之枢。生理上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为全身气机之总司。而气则敷布上下内外无所不至,故上焦之宣发,中焦之斡旋,下焦之开阖,以及表里出入,皆离不开肝气之疏调。无论邪盛正衰,肝脏本病抑或他脏之变,都有可能导致气的流通发生障碍以致肝气失调,从而影响肺气之顺降。肺气闭而不宣也可致使肝郁失疏,进而又因木气侮金反而加剧肺逆之证。

肝气条达不仅可以直接益于肺,而且还可通过对其他脏腑之气的调节而间接有助于肺气之宣肃。由此显见,疏调肝气在治哮中的重要作用,治哮不应忽视疏肝。在临床上,除肝气不畅或喜乐过度肝用太过以致哮喘外,对即使没有情志因素影响的他型哮证,也必辅以疏调肝气一法,药则遴选逍遥丸、柴胡、枳实(壳)、青皮、郁金、香附之属。在应用时,肃肺、纳肾、健脾法多配合理气法应用,并适当加入下气之药,这样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