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食道痛
凉膈散证案
李某,男,35岁,某部队干部。1974年11月14日初诊。
1974年3月,来本院经X线检查诊为食道下段溃疡。3月21日去济南军区总医院作食道镜检查,诊为食管炎。1973年12月,食后胸部有刺痛感,呃逆甚,伴肩背部疼痛、胸闷。1974年5月份在144医院住院治疗5个月。后去145医院住院2个月,未见显效。近来胸脘痞满刺痛,食则痛剧。现食或不食均有烧灼感,气逆上冲,咽燥舌干涩,双肩及背部麻木酸痛,大便燥结。查舌胖,质淡,苔黄腻,脉沉涩而弱。
证属热郁胸脘,气血阻滞。治宜清热化瘀,调和气血。予以凉膈散合化肝煎加减。
处方:黄芩10g,栀子12g,大黄10g,芒硝12g,薄荷3g,青皮10g,陈皮10g,浙贝12g,连翘12g,竹茹10g,当归15g,生地黄30g,牡丹皮10g,木香10g,佛手10g,白芍12g,蒲公英3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4枚,为引。水煎服。
11月26日,服药8剂后,诸症悉减,然仍感胸闷痛,脉沉弱无力,舌淡苔薄白。上方去芒硝,加香附12g,郁金12g,乌药10g,水煎服。
12月12日,服药2周,饮食后食道、胸脘灼痛感悉去,尚见胸闷,调方如下:
处方:青皮12g,陈皮10g,郁金10g,牡丹皮10g,茯苓12g,当归15g,丹参30g,白芍12g,木香10g,蒲公英30g,佛手10g,栀子10g,浙贝10g,竹茹10g,甘草10g,水煎服。
12月30日,患者欣然相告:续服中药2周,诸症悉除,复经济南军区总医院检查食管炎已愈。予白及、白薇、白蔹、白术各200g,三七50g。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6g,温水冲服,乃愈后之调。
解读:明·李中梓云:“胃脘痛今呼心痛也。其在蔽骨之下,所谓胃脘当心而痛。”而本案患者为食管炎,病在蔽骨之上,故不当以胃脘痛论之。《金匮要略》记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圣济总录》云:“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故本案又非胸痹、胸痛之病。清·孙德润《医学汇海》云:“赤膈者,胸赤肿痛也。”“因胸膈赤肿,故名赤膈。”故本案又非赤膈。《难经·四十四难》对消化道有“七冲门”之记,而食道位于会厌吸门,胃之贲门之间,且本案之病为食道下段溃疡,痛位胸膈,故吉忱公谓中医可称“胸痛”或称“食道痛”。
此案之病机,乃上焦郁热,中、下焦燥实之证,故公予以《局方》之凉膈散(川军、朴硝、甘草、栀子、连翘、黄芩、薄荷、竹叶)易汤,以成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效;因尚见“胸部有刺痛”,乃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火灼食道之证,故公以《景岳全书》化肝煎(青皮、陈皮、白芍、丹皮、泽泻、栀子、浙贝)以疏肝泄热。故三诊时,因证符、法准、方对、药效,而诸症悉减。为防复发,故四诊时,予“四白三七散”调之。吉忱公谓此即《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