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皮肤病中医外治方剂的主要用法
1.洗药法
洗药法是用药液洗涤皮损局部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的传统外治方法之一。本法通过药液的洗涤之力,可以祛除秽物、洁净皮损。由于药液的较长时间浸泡,可软化角质,调理气血。依放入不同的药物又可有清热除湿、杀虫止痒、收涩固脱等功效。根据药液是否流动、作用是否持续、操作者的用力情况、药液温度及用药部位,洗药法又分为淋洗法、荡洗法、擦洗法、浸洗法、浸泡法、熏洗法、坐浴法等数种。
2.湿敷法
湿敷法是用敷料浸吸药液敷于皮损上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本法可按药液温度分为冷湿敷和热湿敷;按是否包扎分为开放性湿敷和闭锁性湿敷;按操作是否持续分为间歇性湿敷和持续性湿敷。本法利用冷或热的物理作用,影响末梢血管、淋巴管的舒缩性,改善局部体液循环,从而达到抑制渗出、止痒、止痛及促进浸润吸收的作用;覆盖的湿润敷料可软化痂皮,吸收各种分泌物,隔绝外界刺激,因而有保护及清洁作用。湿敷的液体可使角质细胞膨胀,因而有利于药物吸收。
3.撒药法
撒药法是将药物制成细粉并扑撒于患处的治疗方法。根据药粉接触皮损的情况,本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1)直接法:直接法是将药粉直接轻轻扑撒于皮损表面,由于扑撒时患处受力轻微,极少刺激,撒在皮损上的细小颗粒又有安抚、收敛及散热作用,故适用于基本无渗出的急性炎症皮损,或用于扑撒爽身粉、防护粉等。
(2)间接法:间接法是先在皮损上外涂药膏、药油或蜜水等,然后再将药粉撒在这些药物之上。间接法的功效为:①利用药粉颗粒的隔离及润滑作用保护药膏,减轻衣被等对其的粘除;②当薄涂药膏、较用力厚扑药粉时,可使部分药粉混入药膏中,从而起到类似糊膏的效用;③利用药膏、药油或蜜水等的黏腻作用,可加强药粉的固着。
4.涂药法
涂药法是用适当器具(如棉签、纱布块、棉球或小毛刷等)蘸取液体药物(水剂、药油、药酒、药醋等)、软膏、药糊、乳剂或洗剂等,均匀搽于患处的治疗方法。本法适用于多种剂型,是皮肤科最基本的外用法之一。
5.戳药法
戳药法是用新鲜植物药或其他物体蘸取药粉、药水、药醋或药糊,在患处的垂直方向适当用力,快速、反复上下戳动,以达治疗目的的方法。本法可使患处受到一定震动而起到止痒或刺激作用。因为是垂直方向用力,故对患处的损伤较小(与横向用力的搔抓比较),同时借助戳动时产生的压力,也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
根据所用物体硬度的不同,本法可分为软戳药法和硬戳药法两种。前者所用物体较软,如新鲜植物或麻布、丝瓜瓢等,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早期而瘙痒剧烈者,或慢性皮炎湿疹轻度肥厚者。后者所用物体较硬,如牙签、竹签、藤条、冰糖块等,适用于慢性肥厚性角化瘙痒性皮损。
6.点药法
点药法是用牙签、玻璃棒等用具蘸取或挑取少量药膏、药液等点涂于患处的治疗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将具刺激性或腐蚀性的药物准确涂于较小皮损上(其体积一般不超过蚕豆大小)。
7.滴药法
滴药法是把膏药融化呈油状,趁热滴于患处,或将新鲜植物的汁液滴于患处的治疗方法。前者之药油温度很高(可达110℃~115℃),可产生强烈刺激,使患处充血甚至发疱。后者之汁液则有一定毒性、刺激性或腐蚀性。
8.注药法
注药法是将药液注入疹管、窦道、囊腔或管腔内的治疗方法。本法利用液体的易流动性,可使药物深达管腔的各个部位,特别是当窦道弯曲或多分支时,更显示出此法的优越性。
9.薄贴法
薄贴法是把膏药外贴于患处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借助膏药的黏附性,对患处形成显著封闭作用,可软化角质及促进药物透皮吸收,也能保护疮面避免外来刺激及固定患处,使之得到休息,并加快皲裂愈合。本法利用膏药使用前的加温软化之热量,可使患处得到较长时间的热疗,因而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皮肤浸润及结节的吸收。
10.敷贴法
敷贴法是将药膏、药糊、糊膏等厚涂,然后用敷料加以固定覆盖的治疗方法。本法由于涂药较厚且用敷料固定,故对患处形成显著封闭作用,因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所用敷料又有固定及保护药物的作用。
11.热熨法
热熨法是把药物加热后敷于患处,或药物敷于患处后其上再放适当热源(如热水袋等)加以热熨的治疗方法。本法凭借温热之力,一方面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另一方面可使药性透达,作用深入。因此,本法适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多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
12.烘药法
烘药法是在患处涂药后,再用适当热源加以热烘的治疗方法。由于热力作用可使患处气血流畅,腠理开疏,药力渗透增加,止痒作用加强,因而可达到活血化瘀以消除皮损之浸润肥厚的目的。
13.烟熏疗法
烟熏疗法是使用烟熏药(多用药卷,也可用药粉、药饼、药丸等)缓慢地进行不全燃烧,利用其所产生的药烟熏治皮损的方法。本法的温热作用可疏通气血、温经回阳,药烟的烟油可杀虫止痒、润肤软坚。
14.按摩法
按摩法是用手蘸取药物(药膏、药油或药酒等),然后在患处进行按摩的治疗方法。按摩法可调和气血、温经通络、软坚散瘀、消肿止痛,同时也有利于药力的渗入。
15.摩擦法
摩擦法是用某些植物的断面、粗麻布或其他物品直接或蘸取药粉、药液后在患处横向加力,来回摩擦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由于是横向用力,故对局部刺激较大,可使患处明显充血,因而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及吸收;可使患处微痛,因而可止剧痒;甚至可使患处红肿、渗出,直至使慢性皮肤病激惹成急性。
根据摩擦时加力的程度,本法可分为轻摩擦法和重摩擦法。前者适当用力,以造成局部充血为度,主要为了促进药物的局部吸收;后者大力加压,可使患部产生剧烈的刺激甚至形成激惹,多用于激惹疗法。
16.搓药法
搓药法是把搓药丸放在皮损处或穴位上,稍加力滚动搓擦的治疗方法。本法通过持续加压可使搓药丸内的药物不断缓慢释放,同时对穴位或患处产生轻柔的压迫及刺激作用,因而有利于药物的透入,并通过经络起到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平衡的作用。
17.发疱法
发疱法是把有发疱作用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某一特定点使皮肤发疱的外治法。通过发疱作用,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促进药物吸收;并可通过刺激经络而调节脏腑功能;还能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因而可蚀肉软坚。
18.腐蚀法
腐蚀法是在患处外用蚀肉药,以达溃脓、化腐及枯脱作用的治疗方法。痈疽脓成欲破或溃疡之初,若脓液不能及时外出,则易向内攻蚀,此时可利用峻蚀药的强烈腐蚀作用,代刀针以排脓,使毒邪外出。当溃疡形成后,若腐肉不去则新肉难生,此时可用蚀肉药以化腐生新。同样,本法利用蚀肉药的腐蚀作用,可用来祛疣除痣。
19.生肌法
生肌法是在疮面外用以生肌药为主的药物,以促进疮面愈合的治疗方法。生肌法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阴阳气血充足:生肌的重要条件是全身及局部阴阳气血要充足且调和。对全身要注意调理脾胃及补充血肉有形之品;局部有阴阳气血不足时,要在生肌药中加入回阳滋阴、养血益气药等。②化腐生肌:腐肉不去则新肉不生,特别是在应用生肌法的早期,要特别注意化除残留腐肉。③煨脓长肉:在生肌过程中,外用生肌药及化腐药可使疮面留有一层“脓液”(无菌的稀薄黏液),这层黏液有类似“培养液”的作用,既可保护疮面,又可促进肉芽生长。
20.护创法
护创法是用敷料或药物保护创面或其周围健康皮肤的一种方法。创面外用药后,若不注意护创法,则可能造成药效损失及外界对皮损的污染;应用腐蚀药或刺激药时,若不注意护创法,则可能损伤皮损周围正常组织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病痛。
21.药捻法
药捻法是将药捻插入疹管、窦道内或细小疮口中的治疗方法。本法利用药捻的引流作用,可导脓外出;利用药捻之绞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其上而随之拔除;药捻还可将有效药物带入深部疮面,从而发挥化腐生肌等作用。
22.封药法
封药法是在皮损上外敷药后,再用保鲜膜(或塑料薄膜、油纸、蜡纸等)覆盖,以封闭药物而增加疗效的一种方法。本法既能避免药物污染衣被,又能保护药物不被拭去,同时在局部形成封闭作用,一方面可增加药物对皮肤的透入,另一方面也可使有些药物(如乳剂等)免于过早干燥。
23.夹药法
夹药法是将药物放置在人体的某些皱襞或夹罨部位,利用这些部位自然闭合的力量夹持药物以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这些皱襞或夹罨部位主要有腋下、足趾罨和甲沟等。由于闭合的力量可使药物得以固定,并使药物受到一定压力而有利于其渗透。若药物塞满皱襞或夹罨部位则又有封闭作用,可以帮助药物吸收;同时又有隔离作用,可以阻止皱襞或夹罨两侧的接触。若药物只夹在皱襞或夹罨的远端,则既有隔离作用,又不影响这些部位分泌物的排出。
24.黑布药膏疗法
黑布药膏疗法是把黑布药膏外敷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为赵炳南先生的独特疗法之一。本疗法主要借助老黑醋的软坚解毒作用和蜈蚣的破瘀攻毒作用,配合五倍子的收敛解毒作用及冰片的镇痛止痒解毒作用,从而达到破瘀软坚、解毒镇痛之功效。
25.拔膏疗法
拔膏疗法是赵炳南先生的独特疗法之一,本疗法是将拔膏(包括黑色拔膏棍、脱色拔膏棍及稀释拔膏)温热后外贴皮损的一种治疗方法。拔膏是赵炳南先生在传统膏药的基础上结合皮外科临床特点逐步改进而成的,除具有一般膏药的功效外,还有如下特点:
(1)由于制成棍状或盒装,故临证时可根据皮损的大小和形状进行摊涂,并可有热滴、蘸烙等多种用法,因而使用灵活。
(2)由于拔膏可熔化后根据需要加入其他药物,因而针对性更强,可使疗效大大增加。
(3)由于拔膏有黑色及脱色等不同颜色,因此特别适合于皮肤科外用药的需要。例如,脱色拔膏棍用于面部等暴露部位比传统黑膏药易于为患者所接受。
26.白降丹划涂法
白降丹划涂法是用利刃轻轻划破人体的表皮,然后在划破的刀口处涂上适量的白降丹,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本法通过局部化学腐蚀和持续性的物理刺激,可达到蚀腐坚皮、拔毒外出、调和气血、通畅血脉的作用。
27.蒸发罨包法
蒸发罨包法属于封闭或冷热交换湿敷范畴,但其用法与湿敷有所不同,本法初敷时的热作用可抑制皮肤末梢神经的病理性冲动,故止痒效果甚好。热量又能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行,增加白细胞吞噬功能,因而可使炎症浸润消散,增加机体抗菌能力。本法亦有湿敷的保护皮损、渗透药物及吸附分泌物的作用。
28.倒膜面膜法
倒膜面膜法是集中医循经络穴位按摩、药物治疗和理疗为一体,用以治疗面部皮肤病和皮肤保健的一种外治法。本法通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按摩,以及利用定型粉冷却过程中的收缩、放热等物理作用,可加速皮肤血液循环,增强其渗透性,从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同时,去除面膜时可将面部松脱的上皮细胞及皮脂、灰尘等一同清除。
29.邮票贴敷法
邮票贴敷法是用于治疗大疱、小疱及糜烂渗出性皮肤病的一种独特疗法。本法是因根据皮肤糜烂面的大小剪贴相应的药物水纱条,就像贴邮票一样而取名。
30.填药法
填药法是将药物填入囊肿腔、管腔、窦道等内部的一种方法。本法可使药物与囊肿腔、管腔、窦道等内部的组织充分接触,从而达到化腐生肌、促进愈合等目的。
31.药条插入法
药条插入法是将药条插入腐肉或插入按需要制成的人造细腔的一种方法。本法可加强化腐蚀肉的作用。
32.移毒法
移毒法是将生于致命处的毒邪移于无害部位或使顽固的毒邪转移并消散的方法。此法通过经络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达到祛除邪毒的目的。
33.箍围法
箍围法又称围敷法,是用药散与药液(或水)均匀调制成糊状,敷贴于患处,使阳性肿疡初起得以消散,化脓时使其局限,溃破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其来消肿,截其余毒。
34.掺药法
掺药法是把药粉掺布于膏药或软膏上外敷,或直接掺撒于疮面上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是通过药粉在病变部的作用,达到渗透消散、提脓祛腐、腐蚀平胬、生肌收口、收敛止痒的功效。
35.含漱法
含漱法是让患者口含药液漱涤口腔的方法。本法利用药液与口腔、咽喉黏膜的直接接触及漱口时产生的动力,从而达到祛腐除脓、清洁口腔的目的。
36.口噙法
口噙法是将药物(药丸、药片或生药)含于口中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使药物在口腔中缓慢溶解或释放,因为药物直接作用于口腔黏膜且浓度较高,所以对口腔及咽喉黏膜的疾病有较强作用。
37.吹药法
吹药法是将药粉喷吹于患处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法。
38.梳法
梳法类似摩擦法,但此法用梳子作摩擦工具,是在涂搽、掺药后用梳子梳患处或头发的一种外治法。梳法治病除借助药物外,梳的动作本身就有疏通经络气血、散结除滞之作用。
39.填塞疗法
填塞疗法是用药物纱条充填于较大或较深的创面,以利于化腐生肌、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方法。
40.喷雾疗法
喷雾疗法是用雾化器将中药雾化后喷到皮损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本法对皮损无机械刺激,用药均匀,特别适合用于娇嫩皮肤或急性皮损。
41.中药烧蚀疗法
中药烧蚀疗法是利用某些中药点燃后产生的热量,对皮损进行烧蚀以达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42.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用适当药物放在脐中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法。脐部为神阀穴,本法正是利用神阀穴联系诸经百脉、五脏六腑及皮肉筋膜等特性,以及脐部敏感性高、渗透力强的特点,使药力迅速弥散,以调节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愈病的目的。
43.药浴法
药浴法是在浴水中加入适当药物后洗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通过洗浴可使药物广泛作用于全身体表,故适用于全身发疹性或全身瘙痒性皮肤病。药浴可清洁皮肤(如清洁痂屑、旧药及分泌物等),因而可加强新药的吸收,减少细菌感染及对皮损的各种不良刺激。药浴的温热作用可镇静、止痒、安抚,并可使周身腠理疏通、气血调和,促进浸润吸收。另外,浴液中加入适当药物还可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药浴法主要可分为淋浴法、浸浴法和擦浴法。
44.中药蒸气疗法
中药蒸气疗法是通过药液加热蒸发产生的含有药物的蒸气对皮肤病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此法既有药气直接渗透皮肤腠理产生的作用,又有药气通过口鼻吸入而产生的作用。
45.佩戴法
佩戴法是将药末装入特制布袋中佩挂于胸前,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外治法。佩戴法用药时间长,所用药物又多较芳香,通过局部作用及嗅吸药物后的全身作用,可有辟秽除浊、活血通络之效。
46.栓塞疗法
栓塞疗法是把栓剂放入人体孔穴(肛门、阴道等)中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可使药物直接接触黏膜,故局部疗效显著。有的药物经孔窍黏膜吸收后,也可起到全身治疗作用。
47.鼻嗅疗法
鼻嗅疗法是让患者用鼻嗅吸药气或药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使药物通过鼻黏膜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药理效应。
48.药物衣疗法
药物衣疗法是将药物放入衣服之中让患者穿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49.湿药巾疗法
湿药巾疗法是将适量的药液浸透纸(或布)巾,对皮损进行擦洗等治疗的一种方法。本法使用方便,但因为所含药液量较少,故用途受到一定限制。
50.干药巾疗法
干药巾疗法是将适量的药物经过特殊工艺载入特制的纸(或布)巾之中并且保持干燥,根据需要可以干燥使用,亦可放入水(根据治疗需要的足够水量)中,使干药巾中所含药物迅速溶解于水中,从而达到多种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