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1966—1976:中国科教电影的浩劫

1960年至1967年,是中国科教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但这波发展的势头并未持续太久,便被文化大革命的兴起所阻隔。文革期间,电影界遭到了严重的迫害和摧毁,十年内只发行了70部长片,而其中10多部是样板戏以及改编自样板戏的舞台纪录片。整体电影业运行亦趋于瘫痪,制片与发行计划完全被打乱,拷贝管理混乱,所有运营不计成本,一半以上的发行放映单位处于持续性的严重亏损之中。仅1974年至1976年期间,中影公司便亏损高达2000余万元,在当时已属于天文数字,可见行业的失控。而处于下游的各级机构,尤其是地方影院,因为缺乏资金常年失修,大都陷入营业停滞的窘境。甚至面对农村市场的放映队也经常被迫停止活动,农民观众失去了观看电影的机会,或者只能反复看一两部电影。

这种极度混乱的状态,使得科教电影的生产陷入停滞。一批过往的佳作遭到否定甚至歪曲,大批科教电影创作人才流失,对中国科教影视业发展造成重创。

几大科教电影制片厂几乎停产的状态直至70年代初才稍有改变,但影片的创作环境始终受到政治的干扰。在这种非正常状态下,出现了一批科学性匮乏、内容夸张失实的不良作品。但即便在创作环境受到政治干扰、人员与器材都极度紧缺的严峻条件下,科教电影创作者们仍然想方设法制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影片,如《针刺麻醉》(上海科影,1973年)、《西汉古尸研究》(北京科影,1973年)、《室外养蚕》(农业电影社,1974年)、《熊猫》(上海科影,1975年)、《中国人工喉》(北京科影,1976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