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与“混龄”结缘
“依霖混龄”教育属于我35年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研究成果。
混龄教育在中国其实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蒙台梭利的混龄教育已被引进中国。当时的中国一直处在战乱年代,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没有落地就销声匿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前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原本混龄模式的私塾学校一夜之间也声色全无。之后,统一划分年龄编班模式延续至今。
其实,我接触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时间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
1978年,我在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工作。一次在图书资料室门后我偶然发现一堆丢弃的书中有一本封面缺了角的旧书,封面上印有一位外国老太太头像。出于好奇,便随手翻阅起来,发现书中的一些观点是我第一次触及。“书中自有黄金屋啊!”我正感慨之时,只听图书管理员一再催促“要关门吃午饭了”,我无奈放下手中的书,但又不甘心,于是勇敢地提出能否将书借来带走的请求,图书管理员说:“可以,但不能遗失,否则丢一赔十。”结果,我以十倍的价钱让这本缺角的旧书成就了我书柜里的一段记忆。在我刚踏上教育之路初期,我与蒙台梭利混龄教育相遇,其思想深深影响着我。
书中儿童混龄学习的情景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不同年龄儿童还可以在一起学习,那么他们是如何在一起学习和生活的?教师又是怎样教学的?很多问号无从解惑。1981年下基层担任幼儿园园长后,当时的那些问号开始在实践中得到一些答案。我研究的“大手牵小手”“幼儿园里串门子”“大小孩子讲新闻”“小不点儿混龄运动会”“小不点儿混龄艺术节”等混龄活动很成功,有多篇文章刊登在当时北京的《幼儿教育》杂志上。当时全国很少有学前教育类杂志,行业中称《幼儿教育》为“白皮书”,白色的封面上印有“幼儿教育”四个红字,酷似红头文件,所以初涉混龄教育实践研究的微小成果令我欣喜不已。
1996至1997年,我随中国福利会教育考察团去美国和加拿大进修学习。所到各校园,展现在眼前的教育环境大多是混龄,只有政府办的小部分黑人学校、低收入幼儿园以年龄段编班。我询问同行的一位中国教师:“请你用最简短的一句话评价这里的教育形态。”她不假思索地答道:“比起国内,这里幼儿园的孩子轻松,老师轻松,园长轻松。”是什么让这些西方国家的幼儿园教育如此轻松自在,看似乱象中又如此有序?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我开始细究起来。
混龄编班模式是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基本模式:2—6岁(4—8岁)儿童在一起共同生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完成各种主题项目。视觉上似乎有些混乱,但只要你问及孩子们在做什么,大小儿童都能回答你。每个儿童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自己需要什么,他们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再回头看教师,看似无所事事,站立一旁,观察着儿童。一对“兄弟”争执起来,小的倒地了,教师纹丝不动地用眼睛示意,只见大孩子立即弯腰扶起弟弟,一切好像没发生一样。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会怎样?如果园长、家长看见了这种情况,那位教师会不会挨批评?我开始质疑“军队式”整齐划一的编班模式,并且感到不安!
2000年,我有幸加入学前民办教育行列。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遇到了办园经费与儿童人数比例差距问题,全国各地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呈现出民办混龄编班的现状。而此时,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独占鳌头,缺失兄弟姐妹原生态的互动情况严重,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心理焦虑已成为社会问题。因此,独生子女教育逐渐被提到国家教育的议事日程上来。
学前民办教育课程研究氛围相对来说比公办的宽松,于是我想研究学前混龄教育的念头一发不可收拾。2003年,在上海小龙鱼教育集团担任副总的我与小龙鱼环球幼儿园何琦园长一起,开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混龄班的教育研究。混龄课程一开始就遭到家长们的极力反对,他们在家长会上严肃地提出了51个问题。我们耐心听取,仔细解答。最后,家长被我们一切从儿童成长出发的诚意所感动,同意给我们2个月“实验”时间。努力耕耘,不遗余力,混龄课程在短短60天里让家长看到了儿童飞跃式的进步。最后家长的评价是:“园长,你们要坚持‘混’下去,不能不‘混’!孩子就拜托你们了。”就这样,家园一起融入陪同儿童成长的喜怒哀乐的共赢境界。
机遇总是赐予有准备的人。2005年,我带着混龄教育研究的“第一桶”成果,在依霖幼儿园开始了且推、且行、且研究的“十年寒窗落花开,甘苦同存果香怀”的“依霖混龄”课程建构的研究之路。
“依霖幼儿园混龄教育课程建构的实践与研究”从区级课题至区级重点课题再到市级课题,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从儿童视角研究儿童的“依霖混龄”课程以“混龄——不一样的教育智慧”的研究成果,展示于中国学前教育界,开创了中国式学前混龄教育的新篇章。
“家庭式”“常态化”“全混龄编班”模式从1个班开始研究逐渐扩展至7个班,基本形成混龄幼儿园规模。
“依霖混龄”课程的思想、理念、方法、途径以及评价方式已经在我国30多个城市和地区的上百所幼儿园中辐射推广。
“依霖混龄”课程教育受命于闵行区教育局“幼儿园教育研究特色基地”,带动闵行区周边地区幼儿园共同研究。
“依霖混龄”课程于2015年12月29日在广东省东莞市金色未来翡丽山幼儿园“上海依霖混龄教育实验推广基地”挂牌。
“依霖混龄”课程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亚太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舞台上进行传递。
《混龄日记中的教育启示》与《幼儿园混龄社会性实践课程》两本专著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江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已第二次加印。其中《混龄日记中的教育启示》于2016年3月入围上海市印刷大奖。
回看“依霖混龄”课程研究的成功之路,我们深深感悟到所有的课程思想、课程理念的形成不只是十年间,它建立在1992年我研究的“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和谐发展”和1997年研究的“幼儿园‘生存’课程的研究”以及依霖幼儿园原创“依霖‘笑’园文化”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先生了解了“依霖混龄”课程有那么多原创思想和课程实践方式后,感慨地说:“徐刚园长所带领的依霖团队,他们的研究精神和勇气难能可贵,值得我们敬仰。但研究者这一路走来很孤独,要把‘混龄——不一样的教育智慧’传递出去,引领更多的人,形成研究共同体。”
“依霖混龄”课程的教育成果被同行认可、家长认可、社会认可、教育行政部门认可,可见这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我们长期研究的“六龄童和孩子王”之间的关系、“家园捆绑共同陪伴儿童成长的关系”、“浸透式”的教育环境、“还儿童本真”等一些先进思想和理念,在混龄教育中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因为混龄教育环境让很多年来一直以成人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顷刻化解。“依霖混龄”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其实很简单:
真正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真正顺应儿童思维发展规律;
真正顺应一切从儿童问题出发解读儿童需要的成长环境、互动环境;
真正还儿童于教育的社会本源;
真正感受到我们魂魄的脉动在呼喊——“我和孩子一样高”。
一句话就是:还给儿童一种真正属于他们是主人的原始生态的社会教育环境。
此书只是记录“依霖混龄”课题的教育研究的初衷和研究过程中的点睛之事,以“自序”的方式做简单呈现,以完成上海市“依霖幼儿园混龄教育课程建构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任务。
教育的路径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依霖混龄”课程是一条向光而行的道路,重新梳理是为了再次在向光而行的道路上立下新的里程碑……
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