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矮人进高门,低处逢高明
人就算有再大的能耐,也不可过分自负,“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有新人胜旧人之时。一味锋芒毕露,便是祸患的伊始。所以人要谦卑通透,才能游刃于世。只有位置放得低,才可能从容不迫,悟透世事沧桑。换句话说,矮人才能进高门,想要到达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
霜打露头草
在高高的围墙背后,有一座很大的果园。果园里栽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有苹果、梨、桃、杏、石榴、无花果,还有一些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但果实却香甜可口的果树。
这些果树聚集在果园里,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相处得十分融洽,过着和睦、幸福的生活。春天,它们在五颜六色的花潮中嬉闹;夏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
有一天,这个温馨的大家庭增加了一个新成员——一棵自命不凡的核桃树。这棵核桃树确实长得干粗叶肥、高大英俊。果树们都热情地欢迎它,主动和它攀谈,很想与它友好相处。起初,核桃树态度非常谦和,与大家相处得不错。可是,过了不久,它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我们何苦要龟缩在围墙后边呢?”它对伙伴们说,“我根本不想在这里当隐士,埋没自己的才华和美貌。我必须把我这高大健壮的枝干伸出围墙,让周围的人都见识一下我的美貌,品尝我的果实!”
其他的果树都奉劝它说:“我们已经在这个果园里生活几十年了,正是由于围墙的保护,我们才能无忧无虑地成长,自由自在地生活。如果你把枝干伸出围墙,让过路的人来欣赏你,可能会招惹麻烦,因为过路人什么样的都有,怎能保证你不受伤害呢?”
高傲的核桃树把伙伴们的好心规劝当成了耳边风,它决定要在过路人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英姿。于是它不停地爬啊爬,终于翻过了高高的围墙。收获的季节到了,核桃树的枝条上挂满了核桃,它昂首挺胸,骄傲地向路人展示着自己的美貌和才华。可是绝大多数的过路人根本无心欣赏它的美貌,而是只顾用手去摘它的果实。摘不到的,就扯断它的枝条,甚至用石块投掷,用棍棒敲打。
没过多久,核桃树便伤痕累累、肢体不全了。它不单是赔了核桃,还损了枝叶,残断的树枝垂挂在围墙外边。
【悟在当下】
人常常因自己的才华而狂妄自大,喜欢处处崭露锋芒。然而,霜打露头草,枪打出头鸟。一个人即使是天才,若丝毫不懂收敛,必将成为别人斗争的对象,由此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庄子》杂篇《徐无鬼》中提到一位南伯子綦,他说了几句很有哲理的话:“我曾在山林洞穴里居住,正当这个时候,齐太公田禾曾来看望我,因而齐国的民众再三向他表示祝贺。我必定是名声在先,他所以能够知道我;我必定是名声张扬,他所以能利用我的名声。假如我不具有名声,他怎么能够知道我呢?假如我不是名声张扬于外,他又怎么能够利用我的名声呢?”
这只是庄子一贯的观点,庄子认为,一个招致祸患的人,其主要因素往往就是因为他名声在外,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为了保全自己,绝对不要做那棵林中的秀木。
在这个社会上,人需要崭露锋芒是正常的,但应认清形势,不要不分场合、地点及其他客观形式,一味锋芒毕露,要懂得适时隐藏。不凡是一种高雅的境界,但如果总是自命不凡,就是一种孤立自己的愚蠢行为。
头要低,腰须挺
站在山顶的人和居于山脚的人,在对方眼中,同样渺小。高高的山峰终于被一群登山者踩在了脚下,极目四望,一切都离他们那么远。“你们看,山下的人就如蚂蚁一般!”其中一人兴奋地嚷着。“可是,他们也许根本就没觉得山上有人。”一位同伴在一旁轻轻地说。大家霎时冷静下来:是啊,巍峨的只是脚下的山峰,我们还和过去一样普通,并不因位置的升高而变得高大。
一位闻名遐迩的画家每逢青年画家登门求教,总是很耐心地给人看画指点;对于有潜力的青年才俊,更是尽心尽力,不惜耗费自己作画的时间。一次,一位后辈画家对于前辈的关爱有加感激涕零,老画家微笑着讲了一个故事。
40年前,一个青年拿了自己的画作到京都,想请一位自己敬仰的前辈画家指点一下。那画家看这青年是个无名小卒,连画轴都没让青年打开,便推托事务缠身,下了逐客令。青年走到门口,转过身说了一句话:“大师,您现在站在山顶,往下俯视我辈无名小卒,的确十分渺小;但您也应该知道,我从山下往上看您,您同样也十分渺小!”说完转身扬长而去。青年后来发愤学艺,终于在艺术界有所成就,他时刻记得那一次冷遇,也时刻提醒自己,一个人是否形象高大,并不在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在于他的人格、胸襟和修养。
人背负着尊严行走在世间高低不同、起伏不定的道路上,必须时刻提防四周的危险,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头要低,腰须挺。
【悟在当下】
《道德经》中的“高下相倾”四个字看似十分简单,但其中却有许多深远的含义。天地宇宙,本来便在周圆旋转中,凡事崇高必有倾倒,复归于平。因此,高与下,本来就是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的,即使不倾倒而归于平,在弧形的回旋中,高下本来同归于一律,即佛法中所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就算有再多的能耐,到头来也是会被后来者居上,所以不可过分自负,要谦卑通透,才能成功做人。位置放得低,所以能从容不迫,能悟透世事沧桑;想要到达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
以平凡之态示人
有一天,深山里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
“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答道。
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
年轻的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
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就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
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的人往上爬。斗转星移,不知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
“是的。”
“另一个人呢?”
“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世上最高的山峰,但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同时,也就没有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的腿断了,活着与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
“他从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的,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
“那你就来陪我吧!”
年轻人在路旁搭了个茅草屋,住了下来。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画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了,轮廓也明朗了,后来,年轻人成了一名画家,绘画界还宣称他是一颗耀眼的新星。接着,年轻人又开始了写作,不久,他就因他的文章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而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觉得画画、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忘我才能超越。
【悟在当下】
正如庄子所说:“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一个人,如果依照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意识,自己建立一个观念“而师之”,认为这个才是最高明的,然后根据自己这个高明的观念解释一切。那么,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个老师,所以就会谁也看不起谁,因为我有我的高明之处,而且不传给你。按自己的心态来判断一切、观察一切,认为自己就是大师,愚者都是如此!只有倒空了自己,才会发现虚无。
“满招损,谦受益”是古圣先贤留给后人的一句可以千年护身的箴言。谦恭有礼、虚怀若谷,好比打开心灵之门,迎来更广阔、更完美的人生境界。虚怀若谷,不仅是道家的禅义,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心太满,什么东西都装进不去;心不满,才能有足够的充实空间。放空自我,以平凡之态示人,才是真正的伟大。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西汉初年,冒顿身为北方匈奴的首领,励精图治,一心想把匈奴打造成最强大的民族,但是当时的匈奴势单力薄,经常遭到邻邦,特别是东胡的无理攻击。
匈奴人生活在西北部的草原上,以强悍善骑著称。冒顿养有一匹千里马,皮毛油黑发亮如软缎,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它能日行千里,为匈奴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宝马。东胡知道后,便派使者到匈奴索要这匹宝马,匈奴群臣认为东胡太无理了,一致反对。
足智多谋的冒顿一眼便看穿了东胡的用意,但他并没有表露出来。他知道,如果一旦正面冲突,吃亏的只能是自己,于是决定忍痛割爱来满足东胡的要求。他告诉臣下:“东胡之所以要我们的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邻邦。我们哪能因为区区一匹千里马而伤害与边邻的关系呢?这样太不合算了。”这样,他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冒顿虽然表面上不与东胡作对,但他暗地里壮大实力,励精图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打败东胡。
东胡王得到千里马以后,认为冒顿是胆小怕事之人,就更加狂妄了。他听说冒顿的妻子很漂亮,就动了邪念,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妃。
冒顿的妻子年轻貌美、端庄贤淑,深得民心。匈奴群臣一听东胡王如此羞辱他们尊敬的王后,都气得摩拳擦掌,发誓要与东胡决一死战。冒顿更是气得咬牙切齿,然而他转念一想,东胡之所以三番五次地欺负自己,是因为东胡的力量比匈奴强大。一旦发生战争,自己的实力不济,很可能会战败。
于是他强颜欢笑,劝告群臣:“天下女子多的是,而东胡却只有一个啊!不能因为一个女人伤害与邻邦的友谊。”这样,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王。
之后,他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鼓励大臣们帮助他治理国家,增强国家实力,外修政治,为以后打败东胡做准备。群臣听冒顿分析得有道理,于是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以图日后报仇雪恨。
东胡王轻而易举地得到千里马与美女,认为冒顿真的惧怕他,于是更加骄奢淫逸起来。他整日灯红酒绿,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致国力越来越衰弱。然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又第三次派人到匈奴去索要两邦交界处方圆千里的土地。
此时,匈奴经过冒顿及其群臣多年的治理,政治清明,兵精粮足,老百姓安居乐业,其实力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东胡。
【悟在当下】
老子曾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将能力表露在外面是人的天性。但貌似强悍、威风凛凛的人并不是最有能力的,真正有本领的人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不会轻易将才艺外露,韬光养晦才是聪明人之所为。
“大智若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智谋的人保护自己的一种处世计谋。
无柴焉有火焰
一团小火焰在温热的炉灰里隐隐地闪出几丝红光。它不想在瓦灰色的炉灰中无声无息地熄灭,就尽量往炉灰的深处钻,以减少身上能量的释放。
到了吃饭的时间,人们又把一些干树枝和劈柴塞进了渐渐冷却的炉子里。
火柴一划,盛着热汤的生铁锅底下的干柴堆冒出了火焰,快要熄灭的小火焰又复活了。
炉子里一下子又填进这么多干柴,火焰这下可高兴了。它越烧越旺,把不流动的空气渐渐地从炉子里赶出去。顽皮的火焰不停地逗着木柴玩耍,它淘气地跳上跳下,燃烧得更加起劲了。
火舌顽强地穿透劈柴,喷射出许多焰火似的小星星。厨房里的暗影快活地跳起舞来,不停地在地上转来转去。调皮的火焰兴高采烈地发出呼呼声,它努力想穿过炉盖跑出来。炉子很快就呜呜地响了起来,忽而活泼地吹几声口哨,忽而豪迈地发出一阵呼啸,歌儿唱得和谐而动听,使原来幽暗寒冷的厨房一下子变得既明亮又暖和了。
火焰看到劈柴已乖乖地听从自己的指挥和调度,就得意忘形起来,狂妄自大的念头充满了它的脑子,它不愿再待在炉子里,只觉得这地方太小、太挤了,再也容不下它这个了不起的人物了。
于是,骄傲自大的火焰发出了吱吱的威胁声,它把刺眼的小火星狠狠地射向炉膛四壁,企图冲出那讨厌的炉膛,到外面去展现一下自己的本事和才能。火焰东冲西撞,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缝隙,它兴奋异常,趾高气扬地向外冲去。
结果可想而知,狂妄自大的火焰化作一缕青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可怜的火焰至死也不明白,离开了劈柴的帮助,它将一事无成。
【悟在当下】
有时,人们就像这火焰一样,取得些许成就便狂妄自大起来,不自量力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殊不知,你能有这样的成就集结了多少人的力量与智慧,离开了他们的帮扶与协助,任你有三头六臂也断然无法成功。遗憾的是,有的人往往在遭受了失败之后仍无法明白这个道理。
《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地宇宙对于谦下者总是采取保护措施的,而不是“丰有余损不足”。所谓“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就是谦让的好处。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守柔不争”,在条件、名额、好处有限的情况下,事情就好办得多。即使那好处、名利真的理应属于你,因某种情况你没有得到,又能怎样呢?洒脱些,心胸开阔些,甚至甘愿承认自己是弱者,都没有关系,而且还容易排解不快情绪,有益安定团结,有利于养生。所以,要做到“守柔不争”,当个“谦谦君子”,就要把功名利禄看淡些。
运用心志不分散
在《庄子·达生》中,有一篇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故事这样说:
孔子到楚国去的时候,一天,他和弟子们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
孔子说:“先生的手艺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当然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却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过身来对他的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悟在当下】
庄子讲述这篇寓言的原意是说,一个人要想体悟大道,达到大生的境界,必须要像这个老人一样,凝神于心,日就功成。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一篇小文章《敬业与乐业》中引用了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用以说明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佝偻丈人承蜩的那种专注,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一心垂钓,怎能没有大鱼
大司马家锻制带钩的人,年纪虽然已经八十了,却一点也不会出现差错。
大司马说:“你是特别灵巧呢,还是有什么门道呀?”
锻制带钩的老人说:“我遵循着道。我二十岁时就喜好锻制带钩,对于其他外在的事物我什么也看不见,不是带钩就不会引起我的专注。锻制带钩这是得用心专一的事,借助这一工作便不再分散自己的用心,而且锻制出的带钩得以长期使用,更何况对于那些无可用心之事啊!能够这样,外物有什么不会予以资助呢?”
【悟在当下】
这就是专注的力量。一个人只要能够真正地、切实地做到专注,他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专注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画家专注于画板,音乐家专注于琴键,农夫专注于季节与大地。不管身处何种领域,当人们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时,想要有一些使人侧目的成绩,专注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
鲁侯问他成功的原因,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
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哪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被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
【悟在当下】
梓庆之所以会那么成功,就因为他将心思完全集中在削刻鐻。一个人只有真正达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的境地,才能获得成功。
一位名人说过:“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就在于专注,那是一种精力的高度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意志贯注于一件事情的本领。”一个人如果能做到除了追求完整意志之外把一切都忘掉,把自己完全沉浸于工作之中,那他就是一个天才,他也就比谁都更接近成功。
有些成功,不需要太强的实力,需要的往往是专注;有些失败,并非缺乏良好的时机,缺乏的往往是坚持。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努力克服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个人如果总是左顾右盼,那么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了,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悟在当下】
斗鸡身上的“呆”正是专注和凝神的最高层次。“呆”有“呆”的好处,生活里没有繁杂的生活琐事,没有纷乱的人情世故,只有学术与信仰,如此单纯而精深的人生有什么不好?
蒲松龄说过:“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时如果身上时常显露出呆气,它就离成功不太远了。
只看一点
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流过了很多个村庄与森林,最后它来到了一个沙漠。它想:“我已经越过了重重的障碍,这次应该也可以越过这个沙漠吧!”当它决定越过这个沙漠的时候,它发现它的河水渐渐消失在泥沙之中,它试了一次又一次,总是徒劳无功。于是,它灰心了:“也许这就是我的命运了,我永远也到不了传说中那个浩瀚的大海。”它颓废地自言自语。
这时候,四周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声音:“如果微风可以跨越沙漠,那么河流也可以。”原来这是沙漠发出的声音。小河流很不服气地回答说:“那是因为微风可以飞过沙漠,可是我却不可以。”“因为你坚持你原来的样子,所以你永远无法跨越这个沙漠。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这个沙漠,到达你的目的地。你只要愿意放弃你现在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沙漠用它低沉的声音这样说。
小河流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放弃我现在的样子,然后消失在微风中?不!不!”小河流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毕竟它从未有这样的经验,叫它放弃自己现在的样子,那么不等于是自我毁灭了吗?“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小河流这么问。“微风可以把水汽包含在它之中,然后飘过沙漠,等到了适当的地点,它就把这些水汽释放出来,于是就变成了雨水。然后,这些雨水又会形成河流,继续向前进。”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还是原来的河流吗?”小河流问。“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条河流或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你内在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你之所以会坚持你是一条河流,是因为你从来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本质。”此时小河流的心中,隐隐约约地想起了自己在变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风带着自己,飞到内陆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后变成雨水落下,才变成今日的河流。于是,小河流终于鼓起勇气,投入微风张开的双臂,消失在微风之中,让微风带着它,奔向它生命中某个阶段的归宿。
【悟在当下】
《庄子·大宗师》里说:“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意思是,一个人对生命之中的一切,都想把握得很牢,但生命永远都不会被你完全把握的。想要将人生牢牢把握的人,就是庄子所说的“藏舟于壑,藏山于泽”,把船藏在山谷里面,把山藏在海洋里面。如此隐藏,在普通人看来,的确十分牢固。但是,人们往往不知道,可能有个大力士,半夜三更不知不觉地把山和海都背走了。
人生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有时无须太过执着。正如感情,感情是一捧细沙,握得越紧,越容易流失。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中,一切藏得严严实实,其实却十分不牢靠。
无论穷汉富翁,无论高官百姓,无论名流常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自己的人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个人需要的不是把握全部,而是只看一点,坚持下去,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