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儿童心理,让数学作业有趣、有效——对数学作业布置的尝试与研究
【摘要】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我们更多关注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学生学习中最本质的内因——儿童学习的心理现象。教师应运用积极心理,顺应学生心理,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作业布置尽可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乐学、善学。对于作业的反馈,教师应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在研究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让作业成为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
【关键词】儿童心理 数学作业 有趣 有效
一、问题的提出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写作业,每天写作业家长都要不断地催促。个别家长提出问题:孩子对写作业越来越没有自觉性、没有兴趣,这是怎么回事?应该怎样避免呢?作为数学老师,我也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调查:调查中,发现96%的学生觉得少留家庭作业是自己最高兴的事、是老师给自己的最幸福的奖励。
另外,经过了解,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在校外参加业余补习班,其中参加一门课程学习的比例最高,占76%,两门课程的占32%,最多的居然有学生每周要参加7门课程的学习。学科的增加、校内外作业的累加,成了孩子们头疼的事情,各类作业成为孩子们沉重的负担。为了应付大量的作业,质量必然下降,准确率降低、书写潦草;不愿面对,不愿主动完成作业,养成敷衍了事的做事态度;大量作业影响孩子的业余生活和休息时间,导致学生睡眠不足、近视率猛增。可见,作业量大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没有实效性。大量的作业并不能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费神费时地做作业有些是无用功。
从作业形式上看,教师指定习题,学生进行统一练习。这样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产生多方面的惰性:没有自己探究的愿望、更没有探究后的成功体验,知识面越来越狭窄,思维、学习方式更多地趋向于机械化,学习热情也就越来越低。
由上可见,平时在教学以及作业布置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了周密的教学流程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却忽视了学生学习中最本质的内因,就是儿童学习的心理现象。
二、理论依据
(一)心理和积极心理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1.记忆特点
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完全形成对记忆材料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加工、归纳能力,在心理机制上没有形成或没有完全形成与意义识记相适应的认知结构,为了应付考试而被迫采用死记硬背为主的方法识记概念,记忆方法是处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过渡时期。
2.思维特点
小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他们对抽象的新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判断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但整体来看,思维是处于具体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3.注意特点
学生已经有了有意后注意,即在思维活动开始后不再需要意志的努力,不受外界干扰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了,这就发展到有意注意为主的时期。好动,思维持久性差,注意的间歇易受情感的影响,易以个人的兴趣转移,这说明学生有意注意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也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4.语言特点
虽然小学生的生活语言较丰富,但他们的数学语言是很不丰富的,特别是他们思维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会造成语言表达的不准确、不科学,而影响了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造、克服,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另外,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理想状态是依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
三、研究方法
1.实验总结法:确立实验对象,进行有控制的试验并及时总结。
2.对比法:对不同班级进行对比,及时总结、及时反思调整。
3.访谈、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和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情感,以便更好地开始研究。
四、研究措施
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决定着习惯的养成。我们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成长,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作业布置中,必须训练儿童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认知数学知识,沟通生活联系,促发数学思考,构建数学模型,增强应用意识,发展数学能力。
对此,我对数学作业布置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学习了许多优秀老师的做法,自己也做了一些尝试。我的想法是:作业布置尽可能抓住学生心理,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乐学、善学。对于作业的反馈,教师应用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在研究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作业成为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
(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操作
有专家认为:“当数学同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教学才具有活力、富有生命力。”所以,配合教学进度,我设计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操作作业,并引导学生选择完成,促进学生把课本知识同生活问题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如,学生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这样的练习让学生选择完成:
1.用橡皮泥、萝卜、土豆等材料,动手做一个长方体。
2.小组合作:步测或目测教学楼的长、宽、高,并估算教学楼各面的面积。你认为教学楼这样设计美观吗?合理吗?如果你当设计师,试着用硬纸板设计教学楼的模型。(提示: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占地面积、高度、校园整体环境布局等等)
两道题的设计层次不同,可以选择完成。
小学生,对抽象的新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而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操作作业,减少了因老师布置指令性的书面作业而出现的抄袭作业的不良现象,规避了学生在心理机制上没有形成或没有完全形成与意义识记相适应的认知结构的特征,避免了学生为应付考试而被迫采用死记硬背为主的方法识记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的练习中自由选择完成,让学困生能做、优等生能发挥,注重了作业的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业完成之后,再及时组织“作业成果展评”,能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表现意识,激发学生的实践、应用、创造欲望。
(二)充满睿智的数学日记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小学生的生活语言较丰富,但他们的数学语言是很不丰富,特别是他们思维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会造成语言表达的不准确、不科学,而影响了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写日记,学生整理活动程序,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当学生把观察生活的过程、把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也展现出了他们的思维过程,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之后,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和米’。我知道了1厘米很短,大约就是我的铅笔尖的长度。回到家里,我测量了一下,我走一步大约40厘米,从房间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我一共走了10步,我想我家的房间大约长4米。”这篇日记看似简单,但对于一个刚上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从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清晰的思维过程。也许,他经过了多次实践和反复思考,才完成了这项活动。但最后,当他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他的思维就很有条理了。坚持经常写数学日记,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条理化。
再如,六年级学完了“圆柱体的认识”这一内容之后,小林同学运用学到的知识,用废旧塑料可乐瓶做了一个圆柱体的插销保护盒。他在数学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利用数学课上的知识做了一个圆柱体的插销保护盒,解决了妈妈苦恼很久的问题——厨房水龙头旁边的插座常常被水淋湿,妈妈总是担心漏电。妈妈为此表扬我是个‘小发明家’。我还发现:圆柱体塑料瓶展开是一个长方体形状,只是,它有一定的卷曲度。我真的高兴极了!这件事情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张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就能够利用数学为我们做很多事情!”
小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他们通过数学日记展示自己的思维,数学日记作为一种可选择、有弹性的个性化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自己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或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上老师真挚、鼓励的评价语,我想他们一定会更多地从数学思考、数学发现方面写出数学日记,记录下他们心灵闪动的美丽火花,让他们心灵深处留下更多数学的烙印,一定会让他们终身享受学会数学思考带来的实惠。数学日记已经成为一种不可估量的课程资源。
(三)活灵活现的数学图画
爱画画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往床单上画、往墙上画,画他们心中最美的图案,他们天生就是一个个小画家。实践证明,画数学是孩子们、尤其是低年级孩子们喜爱的一项数学作业。相当一部分孩子喜欢用这种方式记录所学习的内容,那丰富的情景承载的是异彩纷呈的数学问题,孩子们喜欢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更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一年级学习加减法,让学生画一画在生活中遇到的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情景图。有一名同学画了两幅情景图来表示5-5=0:第一幅图上画着一棵苹果树,树上画着5个苹果;第二幅图上画着一棵苹果树,苹果已经没有了,旁边多了一个果筐,筐里装满了苹果。这表示孩子已经真正地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并能够做出减法5-5=0。
孩子们在“画数学”的有趣活动中品味着数学的魅力,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触摸着数学带来的成功的体验,数学的应用意识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创新的意识在活动中渐渐萌发。
(四)朗朗上口的数学歌谣
儿歌,贴近孩子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让他们感到亲切,适合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它易懂易记,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份智慧快餐。学生通过编儿歌巩固所学知识,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如,在一年级学习书写数字时,融合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智慧编了儿歌:“2:圆圆的头过三点,高傲的脖子到脚尖,一横平平浮水面。”“3:上边圆圆过四点,下边钩子饱又满,像个耳朵就是3。”“0:像蛋不是蛋,说圆又不圆,从右向左转,稍微有点偏。”……
再如,五年级学习“质数表”时,由于数较多背不下来,他们自己编了顺口溜:“二、三、五、七和十一,还有十三和十七,十九、二三、二十九,三一、三七和四一,四十三、四十七,五三、五九、六十一,还有六七和七一,七三、七九、八十三,还有八九和九七。”这样,原本枯燥的“质数表”变得朗朗上口,学生记忆起来很方便。
小学生已经有了有意后注意,到了高年级,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为主的时期。他们好动,思维持久性差,注意的间歇易受情感的影响,易以个人的兴趣转移,有意注意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我们应采用多种形式、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和顺口溜,使枯燥的、不方便记忆的数学作业变得饶有兴趣,学生们愿学、愿做,从此不再把数学作业看成是头疼的事情,在“玩”中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概括、归纳、整理的能力。
(五)贴近生活的社会实践
为了让学生良好地运用数学知识,我把家庭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与生活实践有关的个性化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地探索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社会实践题:
请你先看一看自己缺少哪些学习用具,再到商场内进行调查。想一想,算一算,如果你带上10元钱买这些学具,还有剩余吗?如果有剩余,能剩下多少钱?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
再如,六年级学完《折线统计图》以后,设计实践作业:请调查家里近三个月用水、用电情况的有关数据,并设计、制作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谁制作的正确、合理、美观,并根据统计图说一说自己调查、制图、读图后的感受。
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渴望的求知态度,激发他们的欲望。贴近学生生活的个性化作业把作业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拓宽练习空间,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在观察、操作、实验、调查、分析、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使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练习重点,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乐写、善写,促学生想学、会做、善创造,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和游戏的乐园,使作业成为展示学生个性、才能的平台,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研究成效
1.通过研究,提高了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2.通过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更加相信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不仅是数学作业,数学课堂也变成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平台。
3.通过研究,越来越多的作业形式被教师和学生们开发出来,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智慧和教师的教学智慧。
总之,顺应学生心理,精心设计的数学个性化作业是温暖的、有情趣的、有效的、充满着人文关怀的,能够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创造的欲望。这样的家庭作业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培养,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孩子们通过这些个性化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去了解数学世界,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韦海玉.新课标下数学作业的批阅实践与探索.载小学教学设计,2008 (9)
[2]许崇麒.留有效作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载北京教育教学研究,2009 (2)
[3]赵云霞.让作业成为学生展示的平台.载小学教学研究,2010(3)
[4]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载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本文曾获北京市第四届“智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优秀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