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精彩:教师优秀教育教学成果集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校本研修制度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市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 李乃让

一、研究背景

教育的发展靠学校,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需要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因此,以学校为基础的研修——校本研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要以新的角色、新的方式进入新的课堂,教师要与课改共同成长。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势在必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有很多种,教师研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但自上而下的教师研修只能满足教师的共性需求,最经常最实效的方法还是以校为本的培训和教研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已经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创新,加速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

2.学校发展的需要

城北中心小学现下辖六街小学、三街小学、东关小学和西关小学四所完小,教学班104个,学生近4000人,学生人数约占全区总人数的七分之一,是昌平区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在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形成管理实、质量高、传统优、队伍强的教育教学优势,在昌平普教系统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了学校的全面持续的发展,学校通过问卷、访谈、进课堂、参与教研活动等形式,理性地分析了学校存在的问题:学校规模大,四所完小位置比较分散,学生生源来自全区的四面八方,教师的专业素质、学生持久的学习能力还很不均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教师,必须依靠教研团队的力量。反思我们的教研活动,尽管能够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活动能够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但是教研活动的内容缺少研究主题,教师的研究意识还没有形成,教研活动没有针对某个主题进行深入、持久的思考与实践,还缺乏主题性、系统性、实用性,活动的效果还缺乏针对性、整体性、深刻性。反思我们的教研制度,能够为教研活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但还是侧重于教研活动,对教师进修、培训等方面没有相应的条款,制约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影响了教研活动的效果。校本研修是立足学校,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把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研究与思考和在职学习融为一体的研究活动。城北再发展,必须要加大对校本研修的力度,探索出适合城北发展的研修之路,创建激励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校本研修制度。

3.教师发展的需要

城北共有在职教职工292人,专任老师273人,其中市级骨干教师5人,区级学科带头9人、区级骨干教师60人,中心级骨干教师31人,青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50%。新课程教材改革以来,老师们都以满腔的热情参与到课改研究上来,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了许多困惑。如如何深入地研读教材,如何深入地掌握知识体系、如何借助课本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拓展、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提高质量等,教导处的压力很大。面对新课程、新方法,旧有的教研活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教研活动必须随着课改走向深入,必须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必须大容量地为教师充电,才能使教师安全、顺利地驾驭“课改”之车。为此唯有以校为本的研修,才能使教师在研修中解惑、思辨中改进、反思中前行。

校本研修是促进社会、学校、师生发展的科学而有效的途径。但任何有效的操作模式能否经常地广泛地产生其应有的效益,取决于是否有一定的制度加以保证。在制度的前提下,通过经常化的实践逐渐形成学校的教研文化,也唯有如此,操作模式才能成为教师主动的自觉行为。研究实践、修改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是摆在城北人面前的重要工作。

(二)研究述评

美国通过“临床实践”的训练,使教师掌握教育理论,提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分析、诊断、假设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教育工作的“学者”、“革新者”、“交往者”、“决策者”,此项训练称之为“培养教育临床专家”。

英国的教师校本培训计划是中央及地方教育当局一项固定的长期工作,在学校每年或每学期的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安排用于教师培训活动,让教师可以参与校本培训课程、各种专题讨论会、座谈、与校外来访专业人士的交流。

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十五”期间也对校本研修进行了研究,上海的普陀区从2003年3月开始,在以顾泠沅教授为首的专家、学者的引领下,重点研究和实践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教师行动教育模式,对校本研修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至2004年年末,历时两年的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区在2004年参与了“校本教研制度”的研究,是北京市四所实验基地之一,目前已经初步构建了区、片、校级的教研网络。为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研工作,教委出台了《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出了《昌平区校本研究工作方案》、《昌平区教学协作组与校本教研活动方案》和《昌平区优秀教研组评选方案》。通过开展昌平区校本教研年会等活动,初步探索出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教研模式,将昌平的校本教研工作推向深入。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国内外的研究重点解决了部分学校的研修制度,并不适应所有地区、学校。换句话说,只有在具体学校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个别化理论”才更具适切性。因此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为我们提供了思路、经验,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我们立志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城北中心小学发展的校本研修之路,深入研究学校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改进和完善校本研修的制度,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研修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保障和激励作用,引导教师从“教书匠”发展为“研究者”,培养教师研究的习惯,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推动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最为有效。在校本研修促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的定位是:做好校本研修制度的研究与实践。

(三)课题界定

1.校本研修制度的概念

校本研修: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进行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教学研究形式。我们认为“校本研修”中的“校本”指的是为了学校发展、在学校中研究、基于学校实际,“研”指的是研究,在研究探索中发现某一方面的教育规律,“修”指的是教师自修、进修、培训等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活动。“校本研修”是一种实践研究,是研修一体的,是在研中修,修中研的一种实践活动,是把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终促进学校、师生的发展。

校本研修制度:是有效研修的保障。关于校本研修制度,可从以下四方面理解:(1)校本研修必须坚持“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和在学校中进行”的基本准则。研修的主体是教师。(2)校本研修必须“为了行动研究、基于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行动是教学行动与教研行动的统一体,反思是行动研究的最基本环节。(3)以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为支撑。校本教研应加强专业教研人员的引领、参与和指导,避免同水平重复和低层次徘徊。(4)以系列化的相应制度为保障,建立健全学校组织开展校本研修的制度体系。

2.制定校本研修制度的原则

以师为本原则。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要从行动要求、保障措施等方面着手,努力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指明方向、创设空间、搭建平台。

针对性原则。制度的制定必须要有针对性,不能笼统、模糊不清。要着眼于指导、服务与保障。

层次性原则。制度要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和保障性。必须从学校教研发展的实际出发,可以先从构建某一层面的具体制度入手,逐步健全、逐步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校本研修制度体系。

文化性原则。校本研修制度体系,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创设的是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深化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建立一套适应城北中心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的校本研修制度体系,为校本研修工作的扎实推进提供保障。

2.深入探讨校本研修工作的方式、方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和操作模式,促进学校自身发展,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

3.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发挥教研优势,提升教师学科教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师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建立一套适应本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校本研修”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德育研修和教学研修两个方面,德育研修包括德育导师制度等研究,教学研修包括教研活动研修、骨干教师引领、研读一体化制度等研究。

2.探索出有效促进本校发展的校本研修操作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教研活动为切入点,研究的过程是通过学习—实践—反思—重构—再实践—再反思—再重构的研究方式,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进的工作原则,采用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与反思性实践法和经验总结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校本研修是一种实践研究,在本课题研究中,从实际情况出发,与科研人员密切合作,使我校教研活动的工作过程变成研究过程,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互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广大教师的成长。

2.反思性实践法——把本课题研究作为教研活动的一个载体,在实践中引导、激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后进一步实践,并不断地反馈调节,构筑理论与操作行为双重支架,促进教师理性发展。

3.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研究中,不断总结我校教研活动与研修制度建设的好思路、好做法及先进经验,并通过课题会、校务会、报纸杂志等平台及时交流,及时推广。

四、研究的过程和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两年(2007年9月—2009年9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启动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

1.课题研究之初,成立了由李乃让校长任组长,王敬阳副校长任副组长,古连全、禹芳、于全林、胡长红、杨春梅为组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经过前期调研,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校本研修制度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方案,确定本课题研究的领域及研究方向,使课题在研究之初就做到领导落实、组织落实、保障措施落实。

2.组织全体干部教师学习领悟区里下发的《关于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和上海等地校本研修的成功经验,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3.邀请市教科所、市教育学院杨文荣教授、市教科所冉乃彦老师、区教研室的刘黎明主任为全体教师做教科、教研方面的指导,邀请市基教研中心陶礼光老师为教研组长作专题培训。指导与培训使得课题研究工作方向更加明确。

4. 2007年11月29日,开题会上,领导和专家对此课题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这为此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9年6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整体推进。

1.组建了学科教研、大教研、小教研、及时教研的层级教研模式。

2.进行主题性课例研究、探索实践课例研究、沙龙研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模式。

3.修订《城北中心课堂教学评价表》,并在“学科渗透德育主题评优”、“青年教师评优”活动中初步实施。

4.修订《城北中心骨干教师管理办法》、《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任务菜单》,编写《老师,你准备好了吗》、为家长提供《今日做父母》、《学会负责》等系列手册。

5.在区校本教研年会上进行教研活动展示。

6.请进来,走出去,对教研组长进行培训并初步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活动。

第二阶段,深入研究。

1.加强教研组建设,组织教研组长培训。2008年2月,修订《城北中心小学教研组评价表》,深入开展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深入开展教研活动,通过课题反思、同课异构等研究形式,增加教研活动的深度与宽度。

2.聚焦课堂,深入开展课例研究活动,通过教学视导、学科教研等途径,完善《城北中心课堂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教师行为、学生学习进行诊断、指导。

3.特邀吴正宪、刘德武、窦桂梅、杨丽娜等专家做课堂教学培训。

4.通过下发读书书目,开放阅览室,奖励图书等方式,鼓励教师读书—反思—写作,中心编写了《读书专刊》。

5.编写《版画》、《游戏》等校本教材。

6. 2008年11月,区教研组长培训,做教研活动展示。

7. 2009年3月,在区第二届校本教研年会上,作主题发言并进行教研活动展示。

8.承办市“体育学科校本教研”现场会,区“美术学科校本教研—版画”现场会,区德育“走进城北”现场会。

第三阶段,完善制度。

通过实践,对前期的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已经形成的校本研修制度进行整理,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使校本研修工作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制度走向常态。

1.制定《城北中心小学校本研修制度汇编》。

2.制定《城北中心小学校本研修方案》。

3.制定《城北中心小学教学视导方案》。

4.制定《城北中心小学优秀教研组评选方案》。

5.制定《城北中心小学骨干教师聘任方案》。

(三)结题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

1.召开课题研究总结会,回顾研究历程,总结研究经验,梳理研究成果,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2.收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聘请专家,准备结题。

五、研究成果

(一)初步建立了校本研修制度体系

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校本研修制度体系指我校开展研修工作的一系列规程和准则的总称。新课程实施以来,对于我校这种中心—完小的管理格局,面临的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建立一套适应学校发展的制度体系,指导全中心的研修活动,提升研修质量。我们在旧有制度的基础上,围绕“校本研修”,重新修订了校本研修工作制度。主要包括:

1.研修组织制度

建立“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校本教研层级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畅通渠道,责任到人。

校长是校本研修的决策者和带头人;学校教导处履行校本研究、校本培训的组织、协调、服务和教学工作常规的管理职能;教研组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究讨论活动。

2.研修管理制度

(1)学习制度。启动读书工程,通过推荐阅读书目,鼓励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组织读书交流会等形式,实施每位教师的读书计划,并通过时间保障机制、部分书籍报销机制、奖励宣传机制的建立,推动读书工程的顺利进行,使教师逐步向着学习型教师迈进。

(2)培训制度。坚持校本培训周制度,即利用每个假期开学前一周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学期中坚持每月一次德育培训、一次学科培训。培训人既有本校的教师,还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培训内容基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培训采取参与——共享——互动交流的方式。通过开展专题研讨、教师与专家对话、学术报告、名师讲课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3)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融学习、教学、教研于一体,促教师专业成长的群体性研究活动,它极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因此,学校着力进行学科教研组和年级组建设,并确立了“围绕课堂,分层要求,研训一体,讲求实效”的基本思路。为了突出实效,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完善了教研组长聘任制度和优秀教研组评选标准;教研活动坚持做到“五有”,即有计划、有主题、有过程、有记录、有实效,要求教研组长树立“六种意识”:学习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统筹意识、团队意识。对教研组活动提出“五字考核”内容:计划总结突出一个“专”字;教研活动突出一个“实”字,即活动形式——平实,活动内容——丰实,活动过程——扎实;教研活动扎扎实实,突出“研”字;组员合作突出一个“诚”字;活动效果体现一个“优”字,即专题研究成果优,课堂教堂质量优,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成绩优。通过每月一次的大、小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丰实、扎实。

(4)青蓝制度。充分发挥骨干的作用就可以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激发、带动其他教师的成长。首先是要求市、区级骨干教师要做到“四个一”:写一篇好文章——(发表)、做一节经典课——(录像,课堂向全校开放,教师自定时间,自定课题)、搞一个课题研究——(中期总结)、带好一名徒弟。其次通过教师间建立师徒关系,营造互帮互学的氛围。通过师徒汇报课、徒弟评优课达到“促师”、“带徒”的双重目的。

3.研修评价制度

是指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研修工作的制度。主要内容是:(1)每学期开展“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评比活动;(2)对优秀的教师在培训中给予优先考虑,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研修制度在研修工作中发挥了四大作用:一是导向作用,校本研修制度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引领全体教师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二是约束作用;三是保障作用,校本研修制度为研修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四是激励作用,校本研修制度鼓励全体教师勤学善思、争优创先。

(二)探索出有效促进本校发展的校本研修操作模式

“校本研修操作模式”是指校本研修制度落实的途径和策略。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策略实施校本研修工作。

1.层级教研策略

第一级教研——中心层面的教研。是由校长牵头,教导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教研组长积极配合,全体或大部分教师参与,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活动。

第二级教研——学科层面的教研。是在教导处的管理和指导下,由各学科的教学主管领导牵头,全体学科教师参与,以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活动。

第三级教研——中心大教研组层面的教研。是在中心教导处的指导下,由本年级学科组长牵头,同年级教师全体参与,以解决同一组教师备课、课例教学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活动。

第四级教研——完小教研组层面的教研。是在本校教导处的管理和指导下,由学科组长牵头,同年级教师全体参与,以解决同一组教师备课、教学、学生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活动。

2.专题教研策略

“主题式校本教研”,即以推进新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研究主题,学科教研组的教师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主题式校本教研”以课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

“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框架为四个“一”:

一个课题——一个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课题。

一堂课——一节能反映课题研究思想、解决课题中的一个问题的教学探索课,集体备课,一人主上。

一次研讨活动——一次由学科教研组与教学督导员围绕课题,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进行的研讨。

一篇反思——一篇围绕研究主题,结合研究课和研讨活动,对课例的再认识、师生关系的新感悟、教学方法的新认识等自主性反思。

教研活动的主题化、系列化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坚持“教学和育人”双线发展,以“好习惯,好人生”为校本研究课题培养师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为教师、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18个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围绕“好习惯,好人生”,分别确定了研究主题,并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的提高。语文的预习课模式、识字教学、作文教学的研究,数学单元备课、计算教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的研究、英语的阅读教学等研究项目,主题明确,研修有重点、显特色。

3.教学视导策略

为统一落实教学规范管理,促进四所完小间的均衡发展,中心教导处认真分析四所完小教学管理现状,以教学视导工作为突破口,强化教学研究,突出过程指导,狠抓常规落实,遵循有效、反馈、参与、典型、传递的原则,规范视导计划、流程、反馈、总结、跟踪调研等程序,采取“听、查、看、测、评”的方式,进行诊断性视导。

“听”:一是听学校领导汇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二是听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

“查”:一是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和制度及其落实情况;二是查学科教师的教案;三是查看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

“看”:一看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二看校园文化育人氛围;三看师生的精神面貌。

“测”:有针对性地编制专题试卷,测评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水平,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评”:充分肯定学校、教师的成绩、经验和亮点,同时如实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教学视导,力求达到:

发现学校和教师在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管理、教学服务中的成绩、经验和亮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各校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搭建平台,合作共诊,相互借鉴,调整改进,促进四所完小的均衡发展。

发现新秀,扶植新人,查漏补缺,改进工作,促进完小的教学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教学视导安排两次:开学初的视导,聚焦课堂,集体问诊,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第二次视导,全面检查,重点是课堂。教学视导本着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课堂整改——跟踪指导——解决问题的原则,扎实有序地进行着。

4.优先发展策略

教导员和教研组长承载着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双重任务,骨干教师的再发展和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是研修实践的工作重心。因此中心把他们的成长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创设学习——研究——反思——积累的组织策略,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会学习。

校本研修的生命力来自实践,但要驾驭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功底。观念更新,要靠学习内化;知识更新,要靠学习积累。我们倡导教师读书学习,介绍教育教学书目;深入课例研究,做业务笔记,写反思;走近教育大家,组织教师交流,展示读书心得并编辑成册,努力营造书香氛围。

(2)真研究。

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解决教育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就是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引导青年教师重点研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日常教学活动,突破教材障碍;引导骨干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研究优势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学活动主体——人的研究。既要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到学生,也要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把视野聚焦在学生身上,研究学生的知识掌握现状、智能特点、气质与个性特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3)善反思。

要加强对自己实践的反思,从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反思路径和方法。自己独立思考,不依赖,不盲从,要做系统思考,结合自身特点,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深入思考与探究。这样的反思才可能有深度,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才可能超脱,造就自己的品牌。在研究中,引导教师既要重视对教学问题及教学现象的分析、探讨,更要善于发现现象背后的东西。只有通过调研、访谈、前测与后测等方法,深入到学生层面,才能真正揭示教学问题与教学现象赖以产生的真正的思想根源。

(4)勤积累。

组织教导员参与中心的视导工作,开展教研组长交流展示活动,组织骨干和青年教师的教学评优活动。每次活动之后,要求大家及时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积累经验,更鼓励他们撰写教育教学心得,书写自己的教育历史。

对于教导员和教研组长,学校在给任务、给责任的同时,给予更多的是机会,给予外出学习的机会、给予外出参观的机会、给予为教师做培训的锻炼机会,为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铺路铸石的作用。

5.专家导航策略

走近教育名家。

教育教学专家,具有丰富的育人和教学经验。走进教育名人,了解他们,接近他们,感受到他们思想的精髓,读他们的书,先后邀请吴正宪、刘德武、窦桂梅等专家,请他们讲座,零距离接触,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走近教育、教学领导。

把上级教育、教学领导请进学校,对老师进行政策的解读,方向性的引领,策略性的给予。既做到低头拉车,又保证了抬头看路,领导和教师思想达成一致,行为做到同步。

走近区域专家。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教科室、教研室、友邻学校,拥有丰富的研修人力资源,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开阔的教学思路、科学的研究方法、独到的管理经验,无不给教师以春风般的沐浴,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顺利前行。

走近本校教师。

城北中心小学拥有一支业务精、能战斗、会合作的教师队伍,如周海龙的学生习惯培养,杨艳华的识字教学,张建凤的作文指导,关庆兴的国画教学,程淑慧的班级管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聆听他们的教学心得,用身边的人教育自己,教师们学得真切,易学易懂易见效果。

(三)创新教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为了加强教研组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了“两研究两建设”的教研组工作内容体系,具体如下表。

1.学科教学模式研究

学科教学模式是学科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结构或教学程序,它体现学科教学思想,落实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学科教学模式研究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总结提炼教学的程序与步骤,从而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科教学模式研究主要是渗透在说课、赛课、沙龙研讨、专题研讨、骨干引领等活动中进行。如数学课的新知教学,采用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巩固练习,训练课采用基本训练——变式训练——综合训练——总结提升,复习课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反思整理所用知识——综合实践应用。

学科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学或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确定教学流程后主要的任务是确保学生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发现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把学习引向深入。

2.学科教材教法

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是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教育专家顾泠沅提出,中小学教研组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阵地。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恰恰是学科组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学科组的教材教法研究主要通过说教材、说课、赛课、沙龙研讨、专题研讨、骨干引领、名家助教等来实现。

(1)说教材。

说教材是结合教师研读教材开展的活动。利用假期休息时间,教师研读教材、搜集资料、同伴互助、参与区级培训,制作精美、适用的教学课间,从教材的整体把握到内容的分解,从单元教学目标到课时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从例题的探究到练习的选择,精心的准备。教师们在听的过程中,适时质疑、答疑,在听、说、思、辩的过程中,达到了帮助教师使用教材、理解教材的目的,又很好地发挥了同伴互助的作用。

(2)沙龙研讨式。

这种教研模式安排在完小层面,由完小教导处直接负责。城北的教研活动,如果单单依靠学科大教研活动,不论是活动的次数还是活动的时间上,均有局限性。沙龙研讨式,随时随地,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人员的限制,可以形成人人议,天天议,节节议,时时议的研究氛围,不仅便于发现、探讨、验证,也便于快速、直接地指导课堂教学。这种教研模式更适合发挥完小教研组的研究作用。在沙龙式研讨中,教师们把备课时、讲课时发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自发地利用课间与其他教师交流,及时商讨,得到较为满意的教与学的方法后,再去课堂实践。

(3)课例剖析式。

这种教研模式适用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由骨干教师直接负责。课例剖析,采用赏析与剖析并举,重在有意义的借鉴,是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一种有效教研方式。采取选课——听课——做实录——上临帖课——对比反思——形成经验的活动方式。活动中,有计划、有目标的精选课例是有效的关键。课例既有特级教师的,也有一般教师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通过课例剖析,使直观的例子与理论相碰撞,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课例剖析的研究过程,使一批像王海云、张娟这样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4)以课代研式。

这种教研模式适用于一般的教研活动,是教师们喜闻乐见的教研形式。活动以“学习——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学研究思路,认真上好组内研讨课。在执教老师深入研究教材进行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改进,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组内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

3.学科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研组工作的重心,教研组工作都是围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展开。教研组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主要体现在青蓝工程、竞赛磨课、骨干引领、名家助教、课题研究、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活动中。

(1)个体会诊。

适用于重点培养对象和问题教师,多用于青蓝工程。个体性会诊突出个性,强调针对性,有实效,组织相关人员针对某节课、某个环节、某个学生、某句发言,深入细致的研究,归纳出共性的模式,分析个性的特点。个体会诊式强化课后教学反思的培训,使每个教师着重从5个方面认真做好课后记:记成功之举;记失败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的创新之解;记教师素质。通过反思,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参观学习。

适用于优先发展的教师群体。学校创造一切机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鼓励教师走出去。我们先后到本区的马池口、二毛等学校学习,到私立汇佳学校学习,到市里的和其他兄弟区县学习,多次参加全国的教育教学研讨、交流活动。领导干部还参加了市区组织的赴黑、云、桂、浙、沪等地的考察,教师们开阔了教学视野,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回来,拓宽了教学思路,有效地落实到教学行为中。

(3)课题带动。

适用于骨干教师。用课题研究的形式,带动骨干教师研究反思。为促进骨干教师的再发展,以周学荣老师指导的随班就读的研究,以刘桂华老师为专家引领的反思课题组,以教科室牵头的跨越式课题等,都在有声有色的开展教师研修活动,从理论培训到一课三上,从跟踪指导到自我反思,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课题的研究,凝聚了学科力量,形成了学科文化,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4)骨干引领。

骨干引领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学期组织一次。既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文化气氛,也为骨干教师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和成长的舞台,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借鉴的机会,促进了学校教师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5)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平台,而且,促进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为此,我校大力支持学科组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基于“好习惯,好人生”校本课题的研究,师生习惯的研究主题已经成为研修内容之一,先后开发出《教师,你准备好了吗》、《上学了,我们这样做》等校本教材;学科教研通过研究,基于学校实际,先后开发了美术的版画教学,体育的篮球、跆拳道等,音乐的合唱,语文的博览,数学的拓展练习,英语的阅读训练等等校本教材,这些源于学校自身、蕴含于学校内部、生成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成为教师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素材和资料,是促进学校快速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资源。

4.学科资源库

学科资源库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既可以促进教师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又可以节约教师的人力资源,是学科组建设必不可少的工作。学校开通校园网方便教师传送资料,以教研组为单位上传课件、课例、论文和教案等教学资源,还为教师刻录课堂实录,方便教师查阅。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学科资源库。

(四)具体效果

课题的研究,提升了我们对校本研修工作的认识,促进了学校工作的深入开展,丰富了教研组的工作内容和形式,通过研与修,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教研组的工作实效,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1.教师发展

见下表。

2.教研组发展

在区里每年开展的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中,城北的优秀教研组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一直在全区居于领先的行列。见下表。

其中四年级语文、六年级数学组光荣地成为全区首届明星教研组。六年级数学组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学校先后两次在昌平区校本教研年会进行展示交流活动,承担昌平区教研组长培训活动,均受好评。就像刘黎明主任说的那样:城北的教研活动扎扎实实,是小学教研室优秀的实验基地。

3.教研成果

初步探索出语文预习课、数学复习课、英语对话教学模式,在市基教研中心举办的说课比赛中,禹芳老师设计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荣获一等奖,刘艳惠老师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荣获一等奖,还有数十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荣获区级一、二等奖。课例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水平,张娟老师的《小数的意义》荣获基教研中心第九届年会一等奖、《圆柱的体积》一课被收入远程教育网作为教师培训资料,张雪辉老师的《长方形的周长》荣获中央教科所教学评优一等奖,王海云、李雪飞老师在市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还有数十位教师在区级课堂教学评优中荣获一、二等奖。

4.科研成果

课题研究以来,该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在市区组织的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中,有近百名教师的论文分别荣获一、二等奖,区教科室的老师说:“城北是全区的获奖大户!”编写的德育系列手册,受到家长和领导的好评;由市教科所为该校编写的课题材料,在密云交流,效果很好。

5.课题成果

《关注教师需求,提高培训实效》发表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教师素质及培训模式的研究》一书中;

《教师专业成长促学校发展》发表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课程改革监控与评价的专题推进》一书中;

《深化成长记录袋的研究,促教师专业化成长》发表在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昌平区以校为本促教师专业化发展——昌平篇》一书中;

《协作中提高,共享中进步》、《让教研成为一种习惯》、《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进师生自主发展》、《以科研为先导,提高教研组职能水平》均发表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一座幸福的金桥》一书中;

《搞好校本教研,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发表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培训实践发展——昌平区中小学干部分岗诊断培训的实践与探索》一书中;

《新课程理念下关于运算教学的思考》、《开展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的思考与探索》发表在《在研究中成长》一书中。

六、分析与讨论

(一)“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是校本研修的核心

教学研究课题是“主题式校本教研”的主线。课题研究成为上课、说课、评课的主线,即上一节与课题有关联的探究课,说与课题关联的教学设计思路和策略,围绕课题的达成度进行群体的评课,切实解决教师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是“主题式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无论是对新课程、新理念的领悟,还是形成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和特色,都需要把教学研究的着眼点聚焦于课堂教学。课堂永远是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主题式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及具体操作中所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形成教学研究课题,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反思,同时,教师集聚教师群体的智慧,开展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活动。

(二)层级教研和教学视导是提升校本研修水平的重要策略

层级教研明确了责任分工,研究目的明确,适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教学干部、骨干教师搭建了锻炼与发展的平台,调动了他们的内在潜力与研究热情,减少了信息衰减,提高了教研活动实效;教学视导为四所完小搭建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给更多的教师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锤炼成长,为促进四所完小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层级教研和教学视导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七、反思与展望

校本研修制度的研究,紧密结合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推动了全中心的研修工作,培养扩大了校本教育教学骨干教师队伍的规模,学科教研发挥了辐射带头作用,提升了教师的发展空间。

现存的问题是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面对新课程,新教材,需要不断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思考课堂教学改进的对策和办法,教师的负担明显过重。如何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让研修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还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

今后的研究设想是,进一步解放教师的思想,用更灵活、开放的机制开展研修工作,鼓励教师研究教育教学的问题,把为研究而研究的心态转变成通过教学研究改善实际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方式。制度背后承载的是学校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信念。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校的发展、课程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要求,进行创新性的适应,进一步完善研修模式和思路,拓展有效途径和方法,更好地促进教师自主发展,促进学校教育可持续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顾泠沅.教研组: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阵地.载现代教学,2007(3)

[4]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龚如义,辛理.中小学教育与科研.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0

[7]邹尚智.校本教研指导.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姜培民.教师实践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现代汉语词典.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