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一)国际贸易标准提高,威胁沿海出口经济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贸易秩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国际区域合作多基于地缘优势,主张在地理分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基础上,构建规模大、层次高、机制化的多边区域合作关系,如欧盟、北美自贸区、东盟等。然而,这种规范、宏观的国际区域合作秩序往往由美欧等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位,且承担着较大的政治、经济成本。近年来,随着WTO区域贸易协定等多边机制步履维艰,基于双边、简单多边的全球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加速,成为国际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区域性贸易协定范围小、交易成本低,使各国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升,以更为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面临产业升级考验,亟待转变增长方式
当前的国际分工正呈现不断深化的趋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的发展、标准化技术的出现、各国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要素和商品流通的软环境的提升,国际分工日益跨越国界,分化到生产过程内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世界范围延伸和布局,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中国沿海地区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分工网络中处于组装、加工等价值链低端环节。以往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依附于发达国家。中国迫切需要改变增长方式,通过提升自身产业的层次,主导产业链分工格局。发达国家将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衰退期的产业转移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这些组装、加工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通常是技术要求低、市场准入门槛低且竞争激烈的完全竞争市场,导致中国产业利润空间小,被锁定于价值链底端。这种基于中国在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的分工地位,使中国面临着中低端产能过剩、廉价劳动力队伍有待转型、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以及多方面的社会矛盾,容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东部沿海地区,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理应引领中国赶超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应对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压力,重振实体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机遇
(一)中国打开对外开放新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将从中受惠
“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提升东部沿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形成“高效”的国土空间。“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东部沿海地区提供更广阔的经济腹地,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上海、北京、广州等国际化大都市区的形成,提升东部沿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为东部沿海地区提供新的经济引擎。2013年起,中国先后设立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4个自由贸易实验区。国务院发文高调试验“负面清单制度”,同时把这项国际新规则在国内面向民企推广,而且把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抓手”。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
尤其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依托其商贸物流大通道,发展临海先进制造业和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有助于形成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发展的经济引擎,东部沿海地区将从中受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推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和港口的发展,必将使中国沿海港口和城市的功能发生质的变化和量的提高,为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广阔的市场和空间,东部沿海地区的整体发展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沿海地区与部分省份和沿线国家存在互补,迎来转型机遇
相比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的多数发展中国家大多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结构,制造业竞争力较弱,对外贸易产品主要是能源类产品、初级产品。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投资合作互补性较强。这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实现优势互补、开放发展提供了新平台,在满足沿线国家发展利益诉求的同时,也将为中国企业开展国际投资合作、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带来历史性的新机遇。
东部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过去30多年海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当前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产业跨度很大,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并为沿海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空间。
东部沿海地区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东部沿海地区自身的经济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地区形成产业的承接和转移关系,解决经济结构的互补需求。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加快广西、福建等沿海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