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MPA教育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基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教育经验本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教学实验课题“跨文化沟通与冲突管理”(项目号X09020)和海尔集团委托项目“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模式及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政策研究”(项目号14HX031)2014阶段性成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王晴

摘要:

十三五规划对政府治理及公务员队伍职业化能力提出全新要求。MPA作为国家公务员专业化塑造的重要途径需要改革创新。本文结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教育经验,对MPA教育模式创新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共管理 培养模式 人才

一、引言

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教育是国家公务员职业化塑造的重要途径。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也迫在眉睫。笔者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通过近年在MPA教学工作中的观察,对MPA教育模式的创新途径进行探索。

二、背景介绍

从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MPA教育至今已经有14年的历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起步较晚,2011年9月正式开始招收第一届MPA学生,截至2015年11月,首届招收的MPA学生已经反哺社会。

根据笔者的调查,我院2012届MPA学生中90%为政府公务员,有来自各个中央机关国家各部委的公务员,少量公务员来自政府基层单位,还有个别同学来自事业单位、央企和外企员工。年龄集中在25~35岁。本科学历,毕业院校多数为211985高校。个别同学已经具备研究生学历。职务级别集中在科级、处级。同学们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熟悉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智商、情商很高,具备出色的学习能力。MPA学生们存在的普遍问题,总结如下:

学生们本科学习专业不同,普遍缺乏公共管理专业基础。由于缺乏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让他们缺乏把握全局,洞察发展趋势以及创新的能力。

学生在实践工作中迫切需要公共管理的专业知识,指导目前的工作实践,解决具体问题。对MPA专业课程,理论结合实际,授课教师发现问题、解决具体问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虽然学生们学习能力很强,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学习,因为走出校园多年,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学术训练的基础比较薄弱。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数据处理、文献搜索与数据库使用方法掌握较薄弱。课外专业书籍阅读及社会调查研究比重过少。

在职学生工作家庭负担较重,同时还要上课、写论文,容易出现时间管理问题。

公务员普遍存在职业幸福感偏低、工作满意度较低的现象。抱怨、牢骚较多。

三、MPA的教育模式创新途径

针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化办学特色,及公共管理学院的海关专业特色,结合国外高校MPA人才培养的经验,笔者尝试对MPA的教育模式创新途径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学院文化创新及MPA学生的公共精神培养

MPA学生首先要有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使命感、责任心,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进取心,提升职业幸福感,工作从政后才能保持清正廉明,杜绝腐败。

把学生培养成追求公共利益,具有公共行政精神,能够用精湛技能解决公共领域问题,思想开明睿智的领袖应成为学院的使命、愿景。学院文化应塑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学院文化。教学制度、计划、活动围绕学生需求展开,人与人之间友善礼貌。用学院的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是培养公务员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最有效的方法。

(二)特色MPA教育项目的政府合作创新

对公共管理学院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调整。提升MPA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资金、资源、制度方面进一步倾斜。

MPA教育应加强与政府机关的合作。为发挥我院海关专业特色,自2011年我院与海关总署教培中心合作,承接海关系统青年骨干公务员的MPA研究生培养项目。2015年9月我院与海关总署广东分署达成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为我院的人才培养社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5年11月,与黄埔海关签署《黄埔海关委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培养MPA合作协议》。与海关总署成功合作举办了五届“海关与国际贸易”方向MPA招录与培养工作。2015年6月,与北京海关合作,申请并获批“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三)MPA教育目标与学位设置创新

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学院公共管理教育的核心工作。其目的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管理人才。需促进MPA与公务员职业化、专业化塑造的无缝隙接轨。学生通过MPA系统的学习,应具备以下公务员的职业能力:通过学习行政管理理论提升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应具备公务员的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管理素养。

MPA教学设计应以基础性素养为依托,强化行政管理专业技能和政府治理的创新思维。

我院MPA教育在与海关总署继续合作培养海关专门人才之余,也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发展国际MPA项目和中外联合MPA项目。每年有针对世界各国公共领域人士的交流访问和学习活动,每年的暑期学校吸引世界各国公共管理专业的学者到学院进行课程培训,介绍先进的公共领域管理知识,通过学习和沟通来促进国际交流。学院计划未来3至5年内完成美国的NASPAA认证。借助于国际公共管理教育平台,带动我院MPA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建立质量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未来中国MPA的学位创新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为例,肯尼迪政府学院提供三种联合学位。一种是本学院不同专业方向的联合学位,如公共管理硕士、公共政策硕士、国际发展硕士的联合学位。另外,也可以提供该学院与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的联合学位。就是说调动整合学校各学院之间,各大学之间甚至各个国家之间的教育资源,制定跨专业跨学科的培养方案,打造以公共管理为主联合学位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四)课程设置

MPA教育应突出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知识体系。所有公务员应具备行政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把政策分析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政府创新能力界定为公共领域精英人才的核心能力。整个课程设计应以行政管理知识体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为目标开设课程。课程应既有方法论课程,也有实证研究课程,分成四个领域的课程:政策与制度分析;组织战略;管理、领导艺术;分类政策与制度研究。这样的课程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科学方法为基础,透过敏锐的洞察和分析判断,有效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的技能,构建扎实全面的知识系统。

针对学生学术基础薄弱的情况以及工作技能需求,可以考虑将《实证研究方法》《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的课程纳入选修课,或者将MOOC等网络公开课的学习纳入学分体系。课程设置需关注公共管理改革、发展的进程以及政治时事,紧密联系政府管理实际和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安排校外智库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

MPA课程设置普遍缺乏实践课程的开设,应提升实践类课程在学分中的比例构成。学院应与社会合作,为学生开设应用性较强的实践类课程。有效发挥MPA学生实践基地的作用。

课程设置中应突出我校外语及国际化办学特色,将学校暑期国际课程面向MPA学生开放。此外,我院已经与美国佐治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从2016年起MPA学生每年有去美国公共管理学院访学交流的机会,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从国际化的视角看待和分析公共领域的问题,探讨世界范围内的政策制定和国际性事务管理,因此,课程设置具有非常鲜明的全球化特点。

(五)教学创新

不少学生反映公共管理教材内容老旧,理论脱离现实。脱产班学生集中授课,大脑疲劳轰炸,影响学习效率。提升MPA教学质量需在教学创新上下大工夫。

1.在教学方法上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公共管理专业需要开展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学生要学到的是学习方法,而不是通过填鸭式得到的有限的知识储备。美国高校教学设计主要采取以下流程:

(1)教师在讲座中进行启发式专业知识传播,注重课堂互动,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文献阅读。

(2)课后学生通读课外文献,准备讨论发言稿。

(3)讨论课上,由教师引导,以学生发言或者小组讨论为主。教师做评论或分析,并非给出标准答案或者结论,而是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学生通过课外社会调查及文献阅读,撰写期末论文或者读书报告。

(5)教师综合学生在整学期每一堂讨论课上的发言表现以及期末论文质量给出该学生的成绩。

这种教学方法流程在我国高校也曾有过尝试,应在MPA教学中坚持推广。

2.教学方法多元化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学院教师们应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应多元化。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情景训练、角色扮演,采取“交叉式”教学、经验交流、分组辩论、专题研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将高科技手段引入课堂,运用各种教学软件,电子表格。政策制度类课程应要求学生做社会调查,政策分析类课程应给学生布置政策分析练习。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外下工夫。作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老师应增加学生文献阅读的内容和范围,增加社会考察、参观、实习等社会活动的内容,开展对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等,以此活跃学生思想,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

3.有特色的案例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院提倡案例化教学。我院对MPA任课教师的案例编写有硬性要求,我院教师自己编写的MPA教学案例将定期出版。目前所有的案例都是按照MPA教育指导委员会首届案例评选的要求收集。今后还将继续完善案例教学的体例和格式,规范案例的主题内容。

今后可以考虑把社会工作经历丰富的精英和专家纳入案例编写小组,这样学院的案例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浓缩度。学院在政治、管理、决策和公共政策类的大部分课程都使用案例,就某一政策或管理类问题,提供其实际背景和框架,让学生分析面临的困境做出选择,激发学习的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们的思维创新模式,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决策判断能力、创新改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学生管理

学院在MPA学生管理工作中严格把好“入学关、课程关、论文关”,保障MPA教育的质量。而建立完善的录取制度,是强化复试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坚持质量办学的原则。

建议今后按照更严格标准选拔MPA学生。学院招生委员应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智能、情商、职业潜能等进行全面评估。我院MPA教育应进一步拓宽与政府机关的合作,今后可以考虑将MPA教育与政府管理培训结合,发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化办学优势,及学校地缘优势,优先面向中央机关各部委,甚至战略合作国家的行政官员,吸纳优质MPA生源。

针对学生时间管理问题,学院与教师全力配合MPA学生,采用比在校生更加灵活的时间安排课程,同时加强教学纪律管理。辅导员加强班级管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七)师资建设

为全面提高MPA的教育质量,我院MPA实行双导师制度,目前聘请的MPA校外导师共有25名。在公共部门任职的校外导师占MPA专职教师总数的54.35%。校外导师通过举办讲座、授课、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参加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审阅、答辩等形式参与MPA教育,有助于提高我校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今后要将校外导师的选聘范围扩展到优秀企业家。

学院注重对本院MPA专职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挂职锻炼,打造熟悉政府与公共机构运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今后公共管理学院可以直接与政府部门相关机构签约互动。让教师挂职去政府部门工作,以取得实践经验充实教学内容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才能打造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为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和战略眼光的国际性人才,学院鼓励教师出国深造,吸取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招聘优秀海归专业人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充实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综上所述,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的教育是中国公务员职业化塑造的重要平台。公共领域管理人才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