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复旦大学 MPA项目培养总结报告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

复旦大学MPA教育中心

复旦大学MPA作为全国首批24所MPA培养院校之一,在这15年的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项目发展中,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积累了较为成功的发展经验,也面临了诸多挑战。现将该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成绩、经验与挑战作如下总结:

一、办学理念与特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高级公共管理人才与管理精英

(一)以理论为支撑:以社会关怀为己任

首先,作为专业学位教育的复旦MPA项目,自项目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国家中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和管理精英,强调以社会关怀为己任。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思路,还专门增设了《政治学经典名著选读》《公共管理学经典名著选读》等课程。

(二)以国际视野为导向: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其次,基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区位发展优势,依托复旦大学的多学科综合性优势,充分挖掘与国际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合作资源,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开放式办学,拓宽MPA学生的国际视野,形成具有复旦特色的国际化、开放式的MPA专业学位教育新理念。充分利用复旦的国际化平台与资源,逐步推出了Fudan—Syracuse Summer workshop, Fudan—Georgetown University Cooperation Programme, Fudan—Oxford MPA program, Fudan—Kumamoto University, Fudan—National Graduate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等国际交流项目。在国际化交流项目的基础上,结合综合试点改革的契机和动力,经过精心筹划,2012年起专门增设了涉外公共管理专业方向,培养三类国际化人才:一是能够与国际组织合作和对话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胜任国际非政府组织中的工作和挑战的高级管理人才;三是从事外事管理与服务的人才。

(三)以行业服务为纽带:服务于部门管理与人才培养在前两年的综合试点改革中,为了突出复旦MPA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需要的特色,复旦MPA项目还积极把MPA教育纳入国家公共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使MPA成为国家公共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以能力提升为本位:以社会责任为归依

复旦MPA项目发展的总体方向是提高学生公共管理的专业能力,能够学以致用。复旦把MPA专业能力提高主要定性为“四种能力”,即战略思维与决策能力、沟通协调与冲突解决能力、社会管理与服务能力、理论研究与分析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管理技能,又专门开设了案例研究课程、情景模拟与现场管理、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务礼仪等方面的课程。

此外,在MPA项目15年的发展中,我们坚信MPA教育不仅是提升学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熟练地运用所学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参与由教师主导的各种科研课题,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其中有一部分得到了党政机关和领导的重视和批示,在一定程度上实际参与了高层公共管理活动。围绕上述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我们进行实践与创新,采取了诸多有效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综合试点改革中的主要举措

(一)改革招生制度,吸纳优质生源

1.行业共建

培养专业化MPA高级管理人才,使MPA教育与实际用人单位的职业(职务)教育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一直是复旦MPA教育探索的一个方向。已经先后举办了上海市财税系统MPA专班,上海市公安系统MPA专班,全国海关系统MPA班,上海警备区MPA班(上海市“智力拥军计划”组成部分)、武警班以及与无锡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的大学生村官MPA班等。

2.招生背景考察

招生重分数,但不唯分数,在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基本政策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综合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发展潜力大、能力强的考生录取为复旦大学MPA学生。

(二)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是MPA教育的中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公共管理工作需要的一流人才,是改革的核心目标。

1.调整和优化MPA课程体系

(1)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一方面开设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另一方面则根据公共管理领域出现的前沿性问题,开设了一些应用性较强的新课程,如“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领导力与领导艺术”“政务调查”等。

(2)创新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在课程创新方面,既有课程内容的创新,也有讲课方法的创新。如公共经济学、政府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等课程,我们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与学者授课。在实用性方面,突出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技巧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此,专门开设了“公共绩效管理”、“政府公关礼仪”与“电子政务”等课程。

2.探索和开拓MPA教育特色

目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急需向国际组织输送本国的专才,复旦MPA教育对此应承担自己的使命。从2012起,开始在全日制MPA招生中新增了“涉外公共管理MPA”方向。

3.创新MPA教学手段与鼓励课程创新

一是注重案例教学。二是引入模拟教学的新的手段。为了提升课程的效果与质量,目前在学校与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支持下,MPA“危机管理情境模拟试验室和公共管理实验室”已经在建。三是专门制定了“复旦大学MPA教育创新课程奖励办法”。

(三)强化师资队伍,保证论文质量

一是推行“双导师制”,二是采取全盲审核与导师回避制度。在上海市教委2015年进行的对上海43所有研究生教育资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的论文抽查中,复旦的MPA学生论文全部通过,且评价较高,这也是对复旦MPA论文质量的肯定。在全国2013年的MPA优秀论文评审中,全国共评出5篇优秀论文,其中有一篇论文便出自复旦;2015年的全国MPA优秀论文评审中,我们也有一篇被评为全国MPA优秀论文。这是对复旦MPA培养质量的一种检验,也是我们继续提升的压力和动力。

(四)基于跨校合作基础上的开放式教育:共同提升、共谋发展

如果说复旦的综合试点改革最大的亮点之一是我们的国际化与专业化,那么,与其他综合试点改革院校不同的是,我们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建设与改革,还尝试在发展完善复旦MPA项目的前提下,与上海的MPA院校共同发展与建设,把复旦的资源对外共享,主动与上海的其他MPA院校共同提升、共谋发展,来达到教育部推行综合试点改革的目的,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1.联建与共建:加强与国内、外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

通过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复旦大学为主体(会长及秘书长单位),联合上海市9所开展MPA教育的高等院校,于2012年6月成立了“上海市公共事务管理研究会”,并以研究会的名义,与台湾公共管理学科较强的几所高校联合举办了“沪台公共管理论坛”,并进行固定的项目化运作。此外,在MPA学生的教育培养方面,复旦不仅立足于自身建设也对兄弟院校开放资源与国际化平台,力求资源共享,在以复旦为主导的上海市公共事务管理研究会的组织下,2012年成功地完成了复旦、华师大与上海财大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旦—美国雪城项目和2013年6至7月份有上海七所MPA院校共同参与的复旦—牛津学习交流项目。2013年10月我们继续操作以复旦为主的多校MPA院校共同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在复旦的积极努力下,上海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在推广区域MPA院校共建与共同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与尝试的地区,为专业学位教育的综合试点增加了新的篇章与亮点。我们还加强了各校MPA优质师资的共享与交流,MPA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每年有两次大型的有上海13家MPA院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管理与教学研讨、学术交流活动。2014年底,受上海市教委学位办的委托,在复旦大学的牵头和积极努力,以及同济、交大、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委党校和上海体育学院13所院校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共同组建了上海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有了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探讨提升MPA培养质量的平台。

此外,2015年我们上海的13所高校在上海市公共事务管理研究会的组织下举办了第4届沪台论坛,由台湾暨南大学承办。2015年11月1日至2日由华东政法大学承办此次上海13校的MPA论坛。2015年由复旦牵头,13所上海的MPA院校和台湾的兄弟院校共同参与的每年一次的学术盛会——沪台论坛荣获上海市社联颁发的特色学会活动奖,也得到了各兄弟院校和上海社联的一致认可。

2.为学生创造各类研究平台

充分开发和利用复旦大学MPA学生、校友自身的研究兴趣、研究能力与研究资源,发挥其工作于一线的经验优势,结合我校学者的学术优势,围绕公共管理领域的具体难点、热点问题,阐明现状、分析原因、探索对策,以期为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谏言献策,既服务于复旦大学MPA品牌建设,也营造了良好的MPA学术氛围。为此,创办了复旦MPA电子学术刊物《天下杂志》40多期,每学期举办《天下》公共事务论坛8期;另外,每月编辑一期《上海治理报告》。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现场教学:二是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次的“复旦大学MPA暑期社会调查”活动。

三、面临的挑战

(一)课程建设仍在继续完善与探索之中

作为专业学位的MPA教育,应该以课堂为中心。如何为MPA学生安排最好的课程,达到最理想的课堂效果,应是综合改革的主攻方向。

(二)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教学定位还很模糊

如何在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之间做出区分,特别是在学位论文上对专业学位应该有哪些特殊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MPA的技能培养和学术素养的训练之间如何平衡

MPA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加强对MPA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训练,如何提升MPA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理论素养的同时提升技能依然是一大挑战。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由于我们的指导老师主要以理论和学术研究见长,经常质疑MPA论文的学术性,无法接受研究报告和案例分析作为MPA学生的学位论文。故而如何平衡MPA研究生与科学学位的研究生之间的差异,依然是值得推敲的。

四、对改革试点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建议MPA教育走职业化道路

MPA教育可与公务员的录用、任职、晋升挂起钩来,真正成为国家从事公共管理工作人员的一种职业培训。

(二)探索MPA技能培养的新模式

建议MPA应实行分类教育:一是仿照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法,试行EMPA,加大背景考察的分量。二是能否在MPA的招生改革中,加强MPA公共管理技能考核的比重,或者试点向西方那样的申请制入学审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