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 潜心MPA内涵发展,致力人才培养质量
——电子科技大学MPA办学经验总结
电子科技大学MPA教育中心
在信息化时代大潮中,作为著名的电子信息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MPA教育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依托于学校强大IT技术背景的公共管理硕士将更加适应当前与未来的管理趋势;另一方面,工科背景使得以管理学、政治学为支撑学科的MPA教育面临学科范式的难题。
所幸,这也是一个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跨界的时代。学校2001年开始筹备申报MPA,2007年获批成为MPA教育试点单位。在多年的办学中,以服务地方为宗旨,着力培养IT背景的公共管理人才;以实践为核心,积极创新线上与线下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国内与国外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以质量为抓手,着力推行“精细化”管理;以差异化发展为目标,重点打造电子政务与社会智慧管理、公共服务与政府应急管理、公共组织与公共管理创新三大特色研究方向;以国际视野为导向,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我们力争让自己的特色更鲜明、更符合社会的需求与期待。
一、强基固本,推进MPA教育持续发展
(一)招生管理与创新
学校严格执行规范的招生考试和录取办法。按规定严格审查考生资格,建立了笔试、面试题库。招生过程规范、严谨、公平。在此框架下,一切工作着眼于“为考生服务”:制作专门的FAQ文件为考生答疑、为考生制作详细的“网报指南”、指导考生正确填报与复试、通过QQ群等即时通信工具为考生鼓劲、为考生提供学校各种生活信息,等等。同时,使用大数据技术,对近几年历届学生进行年龄、地域、工作单位、职务级别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挖掘,寻找生源共性特征,进行辅助招生;利用QQ群、飞信等社交网络平台,宣传学校MPA项目。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MPA专职任课教师共4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9名。专业背景涵盖管理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工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绝大部分教师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参与了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实践、咨询或项目研究。围绕MPA学科方向逐渐形成了现代政府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与电子政务、媒体管理与政府传播、资源环境与公共治理4个高水平学科团队;在电子政务、应急管理和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研究方向和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聘请40多名富有实践经验的地方政府官员、公共部门负责人、研究咨询部门专家等担任MPA兼职导师。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
学校MPA的课程设置在遵循全国MPA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的基础上,着重搞好电子政务、危机管理等重点课程建设。学校现有“公共服务电子化之路”“行政管理导论”等4门课程为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公共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2门课程为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借助优势课程,实现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精品化。
(四)案例建设
学校专门举办案例教学培训班,开展案例教学经验交流会,与公共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MPA课程均采用2个以上教学案例。学校MPA教育中心成立伊始,就启动了案例制作规划,资助任课教师编写教学案例,目前原创案例已有31个,实现了每门与公共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MPA课程使用了2个以上教学案例。其中,两个案例入选了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的案例库。
(五)教学管理与服务
教学管理机构完备。成立了专门的MPA教学管理机构——MPA教育中心,由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分管,承办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任中心主任。中心下设MPA教育中心办公室。MPA教育中心严格执行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有关教学管理规定,规章制度齐备,办事流程清晰,教学文件齐全,教学档案完整。同时,采用电子化管理,从报名到选课、考试,到论文开题、答辩,到学生离校等全部培养环节均进入管理系统,全程规范、公开,执行严格。
(六)教学效果与能力培养
学校MPA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所在单位的认可和肯定。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MPA研究生及毕业生的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有30余篇。MPA毕业生如2008级曾长江提出的“罗江模式”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在全省获得了推广;徐忠波同学撰写的专著《中国电子政府模式与选择-基于U型政府门户网站的探索》获四川省城市经济学会2012年优秀成果一等奖;袁进根同学提出的消防管理“网格化”组织模式得到了中国消防协会的采纳与应用。
(七)合作与交流
学校先后与成都市委组织部和德阳、绵阳、遂宁、都江堰等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MPA招生、培养、公共管理论坛、咨询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近三年科研合作项目达到30余项,累计经费达300多万元。并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多个MPA实践教学基地。同时,由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美国行政管理学会和莫斯科大学联合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已成为中外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平台,为学校MPA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二、开拓创新,凸显MPA教育办学特色
第一,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大力培养IT背景的公共管理人才。
学校MPA教育高举“公共”旗帜,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从招生宣传、学生培养、社会实践、地方决策等全方位加强与政府合作,致力于培养MPA研究生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将学生塑造成恪守良知、止于至善的德行之人。依托学校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具有IT背景、掌握先进分析技术和方法,诚信、负责、有影响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第二,以崇尚实践为核心,积极创新“三融合”教育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推进MPA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一是发展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完成包含线上、线下两部分内容的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资源共享课2门、公开视频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二是注重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设计了“案例+技能培训+专题讲座”的课程模式,建成公共政策仿真实验室、四川省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MPA教学科研平台。三是践行国内与国外的融合。这主要体现在师资建设与合作交流方面。
第三,以严把质量为抓手,着力推行“精细化”专业学位管理。
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提升质量。一是制度精细化。建立了一套贯穿全过程、涵盖全方位的MPA教学管理制度,并对关键环节的管理规则及流程作出细化规定。二是过程精细化。依托电子化手段,实现从“进口”到“出口”精细化管理,基本形成了招生录取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三大监控体系。三是保障精细化。从人、财、物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第四,以差异化发展为目标,重点打造三大特色研究方向。
在差异化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学校逐渐凝练了MPA教育三大特色研究方向:电子政务与社会智慧管理、公共服务与政府应急管理、公共组织与公共管理创新。获得了以“社会风险防范与治理机制研究”“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网格机制研究”“公共危机情境下网络空间的群体行为规律及政府治理研究”等多项国家级课题为代表的各类科研课题及相关成果,获批成立了四川省区域公共管理信息化研究中心,编写了《电子政务的原理与实务》《公共组织行为学》等高水平教材。
第五,以国际视野为导向,全方位拓展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顺应全球化的时代要求,依托学校与学院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优势,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首先,提升MPA师资的国际化水平,聘请外籍兼职教授12名,引进有国外学习经历的博士10余名,同时为本学院教师提供进一步出国深造机会。其次,与威廉玛丽学院、莫斯科大学等著名MPA学院建立战略同盟,深入合作。最后,通过先后主办11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与多个国家高校的公共管理教育机构建立稳定而密切的联系。
学校将继续坚持MPA教育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MPA教育再上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