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海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李文海文集 卷四

危机感从何而来?载《史学情报》,1988年第1期。

前些时候,关于存在不存在“史学危机”的讨论,曾经颇热闹了一阵。由于对“危机”含义的解释和理解各不相同,自然对有无的问题也就很难得出大体一致的看法。不过有一点至少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史学界确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存在着一种危机感。据我的记忆,公开喊出“史学危机”并把这一口号登到报章杂志上,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还是头一回。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点同样确凿无疑的事实: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这一段时期,历史科学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不论是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的数量,还是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的扩展;不论是讨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正常的学术争鸣气氛的形成;不论是大量新史料的发掘整理,还是对某些重大史实的考订纠谬,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这一点,应该说也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在回答有没有“史学危机”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上述矛盾而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正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史学研究处于最好的时期,“史学危机”的呼声恰恰喊得最响?我以为,这种现象并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有关“史学危机”的呼喊,至少根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尽管这几年史学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某种繁荣景象,但现实的社会生活发展更快,变动更急剧,因为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在各方面都发生深刻变化的伟大时代。总的来说,理论落后于实际,理论没有能够满足生活对它提出的要求,历史科学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于是,在一部分同志中,就产生了“历史研究到底有多大用处”的疑问,危机感也随之而来。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历史研究突破了过去的封闭状况,使史学工作者有可能接触到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史学流派、史学思想和史学研究的成果,并把自己的工作放到世界范围去估价和衡量。眼光放大了,要求也就随之提高,于是对史学研究的现状产生了不满足之感。最后,这些年史学队伍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年轻一代正在迅速成长。特别是一批历史学硕士及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他们由于时代给予的优越条件,在知识结构、知识素养等各方面,同老的史学工作者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弱点,但毕竟他们思想比较活跃,思路比较开阔。他们迫切地要求寻找和开拓史学研究的新路子,危机感在他们中间可能更加强烈。

可见,不管“史学危机”的说法是否正确,是否科学,但至少不能把它简单地看作是无病呻吟,更不能把这一概看作是否定成绩、危言耸听。这种危机感的产生,是由于现实生活的挑战、国外史学的挑战、史学队伍中年轻一代的挑战。我们不必对此大惊小怪。

毫无疑问,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都不是历史学本身的过错。自有文明以来,历史学从来就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时代发展到今天,历史学决不会忽然走到了穷途末路了。问题是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克服和纠正史学研究中长期以来形成的种种时弊,这样才能够使历史科学更加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最主要的弊病,似乎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理论上的简单化。马克思主义本来是最深刻、最丰富、最生气勃勃的革命学说,可是我们在对待它的时候,确实有过简单化的毛病。常常把僵化的甚至歪曲了的东西,任意附加的东西,当作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去宣传,去信奉。用这样一种并非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的所谓“理论”去指导历史研究,结果只能是损害了历史科学。史学研究要取得新的突破,不能靠摆脱或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是要加强这种指导,其中包括克服简单化的倾向、恢复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来面目的任务在内。

二是题材的单一化。以往的历史研究,偏重于政治史;政治史也不完全,集中在阶级斗争中;研究阶级斗争,也不是客观地去研究矛盾的双方,而是只研究革命的、进步的或被统治者的一方,反动的或统治的一方也是很少涉及的。题材的单一化,就造成了一种现象,打个譬方,就像一大群人过河,放着平坦的大桥不走,却争着去挤一根独木桥。社会历史本来是无比丰富复杂的,它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五彩纷呈的而不是单色的,单一的题材怎么能客观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目呢?尤其是社会生活领域,长时期被忽略了,几乎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于是,越研究就似乎越感到没有什么题目可写了。事实上,在史学领域,还有大量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可供我们纵横驰骋的天地还宽得很。

三是方法的程式化。这里所说的方法,既包括研究方法,也包括表述方法,过去几乎形成了一种固定不变的程式。一有程式,抬腿举手,一招一式,都有规矩,不得离谱,这就很难做到生动活泼,更难做到百花齐放。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当然包括历史观),又是方法论。但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它从不拒绝人类文化中一切优秀的东西。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观察历史,分析历史,认识历史,说明历史,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同时,马克思主义者也并不排斥吸取一切有用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去。

近年来,许多同志围绕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做了很多努力。前面提到的史学战线的成绩,正是这种努力的具体结果。但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有更自觉和更有组织的行动,经历更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更大的成效。这也许正是有些同志心情急迫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