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商共建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再次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我认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1.2017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当今世界充满挑战,前面的道路不会平坦,但我们不会放弃理想追求,将以更大的作为,同各方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 谋求亚太更大发展——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11-11.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青岛峰会上提出:“我们要继续在 ‘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06-11.上述层层深入的阐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勾画了全面、具体的实现路径。

第一,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途径。“伙伴意味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起做好事、做大事。”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54.国际关系中的伙伴关系,是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国际合作关系。伙伴关系外交,是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外交奉行的长期战略,它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为基本方针,以相互沟通、协商一致为交往原则,追求伙伴之间的互助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进入新时代,中国提升了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伙伴关系,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日益成型。伙伴关系不冲突不对抗,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不同于具有排他性的结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双边合作关系。伙伴关系并不意味着没有分歧或矛盾,但双方以政治互信、经济互利为战略支点,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不断扩大共同利益的框架,通过双边关系的稳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中国致力于“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同①444.,迄今已取得显著的成就,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经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尽管在名称上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友好伙伴关系等不同的表述,在内容上有着合作广度与深度的区别,但都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不结盟的基础之上。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走出了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间交往新路,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和实践,为国际关系注入鲜明的中国特色,贡献了中国智慧。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持续推进,拓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对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实现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安全是普遍的,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国际社会没有安全,就不可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3.共同安全,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综合安全,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合作安全,就是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通过对话合作增进战略互信,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可持续安全,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56.从内涵来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传统安全观念的突破和创新。这一新安全观尝试从更长远和更宏观的角度思考安全问题,不仅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赋予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等理念全新的意义,而且强调安全与发展的相互促进,将可持续发展引入安全观念,极大更新了传统的安全观念,旨在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第三,坚持共同发展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贫富差距和贫困化问题,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整体繁荣,不利于世界和平稳定的维护和共同安全的构建。同时,发展理念的内涵不断拓展,从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到主张社会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再到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导了当前的全球发展议程。因此,习近平主席提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同①524.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一贯倡导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努力将自身经济建设需要与他国经济发展利益紧密对接,与各国共享发展利益,坚持各国共同可持续发展,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世界经济发展前景。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失衡、公平公正问题,中国主张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积极倡导全球自由贸易和互联互通,呼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坚持多边主义,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各国从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迈向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第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牢固纽带。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8.历史反复证明,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任何运用强制手段消除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相互尊重,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坚持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文明交流互鉴取代文明对抗和文明冲突,不仅有利于将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活力,而且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目标迈进。坚持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坚持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是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深化。世界上没有一种文明是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部与其他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借鉴其他文明的成果,汲取其他文明的精华,才能真正构建各种文明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推动生态建设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物质基础,工业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高度发达,使人类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了诸多危及人类的环境问题。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环境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或局部地区存在的危机,而是攸关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关系到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5.只有如此,各国才能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将推动生态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体现出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与贡献。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观的新境界以及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将是长期、曲折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矛盾仍然根深蒂固、错综复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零和思维、冷战思维仍然顽固。国家之间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对立对抗屡见不鲜。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远未实现,但是这一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的前瞻性思考,是需要国际社会为之长期奋斗的共同理想和愿景目标,同时也是各国共同破解当下发展与安全难题、正确处理相互关系所应秉持的共同价值、行为准则和手段路径”王毅.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6-05-31.。作为一种富有远见的战略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重道远,只能循序渐进、务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