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养生十常法
扫码听书
在我国古代皇帝中,乾隆寿高89岁,寿长位居中国封建皇帝首位。现代社会,“忙”字常挂在嘴边,我们总觉得压力太大,身心俱疲。可是,静静地想一想,我们再忙、再累,压力再大,能忙过执政六十年的乾隆皇帝吗?乾隆根据自身的体会,总结了养生四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
其中“十常”为: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转,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四勿”为: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下面就来具体讲述这简单易学的“十常法”,朋友们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实践。
齿常叩——牙好,身体就好
关于牙齿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孔子曾到东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学问。彼此一番见面礼仪之后,老子张开嘴让孔子看,然后问道:“你能看得见我的牙齿吗?”孔子据实回答:“您的牙齿,已经全都掉光了。”
老子接着又问:“那么我的舌头呢?你看它还在我嘴里吗?”
孔子立即回答说:“它还在您的嘴里,完好无损。”
于是,老子说:“你明白了吧?牙齿因为太坚硬,老是与各种食物咬来碰去,时间长了就掉光了。可是,舌头不同,舌头柔软,虽然常常在牙齿同食物的磕碰中被挤过来挤过去的,但始终都只是默默地品味着,不参与牙齿跟食物任何一方的磕碰争斗;最终,食物碎了,牙齿掉了,而舌头却能完好无损地伴随人的生命直到终点。”
老子借“牙齿与舌头”的比喻告诉我们“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牙齿使用过度就会脱落。
牙齿是食物进入体内转化为养分的第一关,牙好,身体就好!它的作用是研磨食物,食物研磨得越充分,在胃里转换为食糜的时候就越少消耗能量、气血。请大家牢记:节省使用气血是健康长寿的前提。俗话说:细嚼慢咽,许多吃饭快的朋友如果胃不好,吃饭时坚持细嚼慢咽3个月,也许胃病就能不治而愈。有的专家提出一口饭要嚼36下,这是有道理的,您可能很惊讶,每口饭嚼36下,吃一顿饭得多长时间啊?!不过,亲身实践之后,您会发现,每口饭嚼36下的时间没有想象得那么长。
牙齿对于健康如此重要,生活中我们要保护牙齿,勿食过凉、过热、过硬的食物,以免损伤牙齿,使其过早脱落。每日叩齿是坚牙固齿的好方法,大医孙思邈说:“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叩齿,由来已久,简便易行,随时随地可做,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叩齿方法
口唇轻闭,有节奏地叩击上、下齿,先叩两侧大牙36次,再叩门牙36次,每日2~4遍。力度适当,略闻声响即可。
小便咬牙固肾气
童话大王郑渊洁讲过一个事:他曾经坚持17年小便时不说话。1987年5月,郑渊洁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节目,当时还是电台编辑的崔永元带郑渊洁去卫生间。崔永元说,男人小便时最好别说话,对身体不好,还说是一个懂养生的人告诉他的。从那以后,郑渊洁一直保持着小便时不说话的习惯。
肾司二便开合,有的老年人肾气过于虚弱,会有遗便、遗尿的症状,体现出肾的固藏功能不行了。养成小便时不说话的好习惯可以起到固肾的作用,方便时再轻轻咬住牙关,脚趾扣住地面,也可防止肾气耗散。肾主骨生髓,而齿为骨之余,故肾气充足,是牙口好的前提。
清洁牙齿,淡盐水、茶水漱口
古时没有牙膏、口香糖,人们清洁口腔、养护牙齿的办法是用淡盐水、茶水漱口。盐为咸味,入肾经,现代研究认为,食盐具有杀菌作用,盐水可以清洗伤口,达到清创和消炎的目的。每天适当地用淡盐水含漱口腔,可以起到消炎、杀菌、清洁口腔的作用。淡盐水漱口还有一个好处,可防治牙周局部炎症引起的牙龈出血。
用茶水漱口益处多多,现代研究表明,茶水中含有茶多酚,有对抗烟碱毒素、中和酒精的作用,还能除臭去腥。清晨用茶叶水漱口,或吃鱼腥之后用茶叶水漱口,能有效地除掉口中的异味。茶叶中含有氟化物,而氟元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龋齿和蛀牙。
用茶水漱口的方法由来已久,在《红楼梦》的开场情节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可见,用茶水漱口保健古已有之。
津常咽——“活”字即是千口水
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内经知要》中说,祖先造字以千口水为“活”字,我们可能觉得这样拆字很无聊,但口水对于健康来说确实十分重要。
口水就是唾液,这看似寻常的口腔分泌物,古代养生家们均非常重视,赋予它“琼浆玉泉”“金津玉液”“华地之水”等甘霖美名。中医学认为,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李时珍认为:“唾精,乃人之精气所化。”他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则精气常留,颜容不槁,眼明耳灵。相反,经常吐唾液,则损精神,颜枯形槁。
唾液的取法
舌尖轻抵上腭,保持“儿”音,舌根下会涌出唾液;或者口腔闭合做吮吸状,口腔内也会有唾液涌出,涌出的唾液要缓缓地分若干口咽下。唾液还可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态,如果津液很快产生,较稠,略甜,则说明身体健康;如果津液很难产生,略带苦味,则说明体内津液不足,或者有火。
痈疮疔肿,涂抹晨起的唾液
记得读高中的时候,脸上长青春痘,又疼又痒,我的一位表舅告诉我晨起用“饿唾沫”涂抹,当时不解。表舅解释:晨起别喝水,不吃东西,这时口腔里的唾液称为“饿唾沫”,用指头蘸上它,反复涂抹在“痈疮疔肿”处。记得当时涂抹后止疼止痒的效果很好。
现代医学早已认识到唾液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近年来发现唾液含有大量的生物化学物质,如其中含有两种神经因子,能刺激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正常生长和活动,有几种蛋白质有促进止血和收缩血管的作用。唾液中含有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和溶菌素,有免疫和抗菌作用,能杀灭口腔中的某些细菌。唾液有润洁口腔、止血愈伤、防御细菌、帮助消化的作用。所以,每个人都应将收集、吞咽“琼浆玉液”培养成自己的健康好习惯。
耳常弹——健耳养肾又养心
在中医看来,五脏在头部各有一个通道与天地相沟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在窍为目……心……在窍为舌……脾……在窍为口……肺……在窍为鼻……肾……在窍为耳。”通过这五窍的状态可以了解脏腑的功能情况,比如口腔溃疡,多与脾虚有关;眼睛干涩、发红与肝胆火旺有关;双侧耳鸣,则是肾虚的表现。同时,对外在孔窍的保养,也会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故弹、搓耳朵可以养肾。
学者们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论文集,有时前后意见不统一。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就说:“心开窍于耳。”为什么“心开窍于耳”呢?我们想象下面的场景,夏天农村的夜晚,万籁俱寂,没有噪声的干扰,我们宁心静气,传入耳鼓的是昆虫的鸣叫、植物拔节的声音,我们称之为天籁之音。人用耳朵来感知自然,用心去体会,内心会有涟漪。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它的圣人,圣字的繁体写作“聖”,下面一个“”,上面一个“耳”、一个“口”,表示人立于大地之上。用耳朵来谛听天地之音,听宇宙的大道,这是讲“觉悟”,自己首先要有觉悟,听得懂天地的大道。而这个“口”字,是指不仅自己觉悟,还要用口宣讲天地宇宙的大道,使众生都能觉悟。所以,“聖”就是自己觉悟,又能使众生觉悟,而且还能统领众生的人。
“听”这个字的繁体字写作“聽”,从耳德,即耳有所得。怎么有所得?当然是用耳接受宇宙的信息,用心来体会、感悟。梁启超说过:“心明即是天理。”虽然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心开窍于耳,说明古人知道谛听宇宙大道,需要心的感悟。因此,一侧耳鸣多为不良情绪持续“伤心”所致,调理司值相火的三焦经、胆经,可以立竿见影。
日常生活工作中,坚持弹、搓耳朵,既养肾又养心。
弹耳朵的方法
双手搓热,以大鱼际由后向前发力,有节奏地轻弹耳郭。这种方法可以随时操作,次数不限。
搓耳朵的方法
搓摩耳朵除了可加强脏腑的功能之外,还可预防听力的减退及耳鸣。双手拇指及食指弯曲后,由上至下搓耳,至耳朵红热为宜。搓耳时可冥想自己正在进行全身按摩,不知不觉中身体就会有温热的感觉。
鸣天鼓的方法
双手掩耳,以食指压在中指上,用食指滑弹后脑部,每次滑弹36下。这种方法可以健脑、增强记忆力,并防治头晕耳鸣。鸣天鼓时,声音洪亮说明肾气充足,反之则表明肾气虚弱。
耳垂皱纹提示早期动脉硬化
中医依靠外象(望、闻、问、切)认识身体内部的真实情况,第一章介绍心经自我体检时,我们可以依靠“蝴蝶袖”的有无来判断心脏是否供血不足。大量研究表明,如果耳垂有皱褶,也意味着有冠状动脉硬化的隐患。
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耳垂的供血动脉也可能出现硬化、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皮肤及组织的缺血。耳垂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退化、萎缩甚至断裂,就会形成耳垂皱褶。平时多观察一下自己、家人、朋友的耳朵,如果耳垂上出现了这条皱褶,应及时就医。即使现代诊断技术没有诊断出冠心病,也不能掉以轻心,要积极寻找生活、情绪、起居、饮食等原因,做好预防工作。
鼻常揉——照顾肠道、呼吸道
肺开窍于鼻,鼻腔是肺与外界沟通的通道。五脏六腑唯一可以通过意识控制的器官就是肺,你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让心慢点跳动、让胃快点消化,但你能减缓呼吸的节奏,通过调息来入静,在入静的状态下,五脏六腑将去除干扰,自然回到它本源的自主调节的工作状态。儒家讲“知之而后有定”;道家讲“胎息”;佛家讲“出息”。这三家都强调闻道要从呼吸入手,故养护生命,可以从放慢呼吸开始。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把呼吸放缓,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宁静。
鼻子两侧是大肠经的止点和胃经的起点,大肠经终止于“迎香穴”,这个穴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鼻塞、不闻香臭可以点揉此穴,有暂时缓解的作用。大肠经在此相接于胃经,《灵枢·经脉》中说:“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故刺激鼻旁对消化道也有益处。
揉鼻子的方法
用双手食指指腹沿鼻翼由上至下揉搓至迎香穴,在迎香穴点揉3~5下,用力适中,以鼻翼发热为宜。也可以用食指指腹上下往复轻轻推搓,以发热为宜。
注:鼻塞严重、难受时,可以用食指指甲爪切鼻尖10~30秒,鼻塞可立即缓解,但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彻底解决还需要请中医师辨证诊治为宜。
取嚏法缓解风寒感冒初起
鼻子是肺与外界沟通的孔窍,如果人从温度较高的环境突然换到一个温度较低的地方,正常情况下可能会连续打几个喷嚏,小孩则更加敏感。人为什么会打喷嚏?当冷空气或者异物进入鼻腔时,人体会有自发的应急反应,随着人体的敏感度(自我感知能力)下降,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就没有强烈的反应,这也是幼儿比成年人敏感的原理。
如今,人们总把打喷嚏作为感冒的前兆,马上吃药,既然打喷嚏的目的是排出进入肺脏的异物(寒气),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地用取嚏法来治疗。而吃了某种药物喷嚏被止住,它的机制是让阳气下降,使机体不敏感,从而抑制喷嚏,如此这样,寒气依然存留在体内。
取嚏法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有打喷嚏、鼻塞的情况,方法是:将卫生纸旋转拧紧,做成两个3毫米左右粗细的纸捻,同时伸进鼻子里,轻轻刺激鼻腔黏膜,当发痒的时候取出,打了一个喷嚏后,再重复操作,直到喷嚏没有为止。
注意事项:打喷嚏的时候,一定要坐稳,站立时手要扶墙,以免腰部受损;如果喷嚏打不出来,说明身体正气不足,要请中医师对症治疗。
睛常转——转眼缓解视疲劳
现代办公离不开电脑,持续盯住电脑屏幕,极易出现眼睛干涩、红肿等视疲劳现象。还记得在小学、初中时每天做的眼保健操吗?曾经的我们,因为前一晚学习得太晚,利用这五分钟趴在课桌上眯一会儿,即使做眼保健操也是照猫画虎,糊弄了事。现在看来,眼保健操虽然简单,但如果认真做,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可以使眼内气血通畅,消除睫状肌的紧张或痉挛,缓解视疲劳,起到保护视力、防治近视的作用。
让我们再来复习一遍眼保健操吧,顺便找回儿时的记忆。
眼保健操的正确做法
探天应穴:以左右大拇指指腹按左右眉头下面的上眶角处,其他四指散开并弯曲如弓状,支在前额上,拇指轻轻点揉,如有酸痛则点揉的时间可以长一点。
挤按睛明穴:以左手或右手大拇指按鼻根部,和缓挤按眼角内眦的睛明穴。
揉四白穴:先以左右食指与中指并拢,置于鼻翼两侧,大拇指支撑在下颌骨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在瞳孔直下,当颧骨上方凹陷中的“四白穴”处,轻轻点揉即可。
按太阳穴、轮刮眼眶:蜷起四指,以左右大拇指指腹抵住太阳穴,以左右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轮刮眼眶上下一圈,上侧从眉头开始,到眉梢为止,下面从内眼角起至外眼角止,先上后下,轮刮上下一圈。这个动作同时刺激“太阳”“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承泣”等穴位。
我们闭上眼睛,将上述每个动作认认真真做64拍,当你再次睁开双眼的时候,也许会感到些许明亮。如果你仍然觉得眼保健操复杂,不妨实践下面两种方法:转眼球和热敷眼睛。
转眼球的方法
正视前方,头正直,目微闭,按圆形轨道转眼球,速度要极慢,右、下、左、上,转眼球的要领在于只动眼,不动头。顺时针转完25次后,再逆时针左、下、右、上旋转25次。转完之后,如果感到后颈发酸,可以按摩颈部的肌肉并点揉“风池穴”,酸痛感即会消失,而这时你会感觉眼部变得异常轻松。每天可以转2~3次,坚持就会有效。
热敷眼睛的方法
我的外祖父生前每天都要热敷双眼,80多岁时,老人家还照常读书看报。此法很简单:迅速将双手搓热,越热越好,眼睛微闭,以掌根部位敷在眼部,当手掌热度消耗殆尽后取下,再重复做下一次。每组做8次,每天可做2~3组,以晨起、睡前操作最佳。
避免用眼过度是正道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班级里有两名同学戴眼镜,那时近视代表着读书多,学习刻苦。现在,即使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戴眼镜也不是稀奇事儿。究其原因,乃用眼过度所致。这同过度消耗地球资源一样,如今我们的生活方式常常以透支身体脏腑功能为代价而获得暂时的快感。
除了入睡,我们的眼睛紧盯着手机、电脑、电视屏幕,持续的光刺激必然损害眼睛。在这个貌似繁荣的商业时代,卖眼药水的商家假惺惺地提醒你“熬夜上网,眼睛干涩,请点某眼药水,谁用谁亮堂”。他们不会劝告你,别熬夜了,少上网吧!因为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只有花花绿绿的钞票,有谁来管你眼里是否有酸楚的泪花。
好在成年人的视力基本固定了,可饱受摧残的是可怜的孩子。从3~4岁的幼儿到13~14岁的少年,一个智能手机,一个平板电脑,就可以让他瞬间无比安静,旁若无物。于是,孩子们都架上了眼镜,内心却被冷漠包围。
保护视力,需要从内心的改变开始,对持续的光刺激敬而远之才是养眼之道。
养眼的关键是养肝
肝,“开窍于目”,肝与外界沟通的孔窍是眼睛。“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眼睛可以了解肝的状态。肝胆疾病引发的黄疸,初起时眼睛会发黄。长期熬夜的人肝血不足,晨起时眼睛会干涩。肝有藏血的作用,《黄帝内经》云:“故人卧血归于肝。”人在睡觉的时候,血回到肝里,净化、解毒,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时,肝血又释放出去。
子时一阳生,不论身在何处,按照中国人的理解,夜里11点时,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时肝、胆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它们的主要工作是推陈致新,将血液净化一遍。因此,人体只有在正确的时间、高质量的睡眠状态下才能保证肝、胆更好地工作。而一旦我们熬夜、不睡觉,肝、胆不仅不能完成本职工作,还要把肝火奉献出来支持身体的“动”,熬夜过后,早晨会出现眼圈发黑、眼睛干涩、指甲青紫等情况,这反映了末梢血不干净。顺应自然,按时睡觉,保持良好的情绪,方能养好肝。
面常搓——动手留住姣好容颜
面子工程是个大问题,对于一些女性朋友来说,美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有甚者,不满足于手法“美容”而频频采用手术“整容”。留住姣好容颜,不仅需要动手,还包括合理的饮食习惯、高质量的睡眠、有节律的生活方式和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做一位优雅的女人。勤搓面可以促进脸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皮下细胞的新陈代谢,我们应该保持这个良好的习惯。
搓面的方法
双手反复快速搓热,置于鼻子两侧,由下至上轻轻抚触至额头,再向下抚触脸颊,手掌热度下降后,再搓热并重复上述动作。搓面的力度要轻柔,以面部微发热、红润为度。
颜面是脏腑的镜子
颜面的保养单纯靠外在的美容护理是不够的,局部的人工修饰可能解决了面子问题,但人们外表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其实是内在脏腑的反映。《黄帝内经》对女子的身体规律有个总结:“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白话文的意思是:女人到了35岁,阳明脉(胃经、大肠经)开始衰退,颜面不滋润,缺乏弹性,开始掉头发。42岁的时候,太阳(膀胱经)、阳明(胃经、大肠经)、少阳(胆经、三焦经)三个阳脉在头面部虚衰,颜面焦枯,头发变白。
颧骨、额头、两颊、上唇是足阳明胃经的领地,鼻子两侧、下唇是手阳明大肠经的领地。阳明经差不多覆盖了我们整个脸,胃肠功能不好,脸色就会不好看。所以,胃气充盈、肠道功能正常时,脸色自然容光焕发。头部的侧面,包括耳朵、耳前区域是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的领地,多数人40多岁鬓角出现白发,这就告诉你少阳之气开始虚弱了。养颜,首先要保证这些经络的畅通,使气血合理地运行。
上一章介绍了如何发现经络的堵塞点并进行自我疏通的具体方法,平日应坚持探查、疏通胃经、大肠经、胆经。如果探查时发现堵塞点处酸痛,则说明经气不足,可以请中医师对症处方来调理。另外,正常的睡眠是休养生息最好的方法,晚上10点半最好上床入睡。
优雅的女人是睡出来的,为了留住美丽的容颜,我建议女性朋友可以先试着坚持一个月的正常睡眠,如果效果显现出来,就长期坚持。这样比用什么化妆品都好,既是自然肤色的流露,又避免化妆品给肌肤带来的破坏,何乐而不为呢?
足常摩——人老先老脚
按照足部全息反射理论,足底分布有五脏、六腑等重要脏器的反射区,通过对足底反射区的探查刺激,可以了解、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因此,脚要常摩是有道理的。按照经络理论,肝经、肾经、脾经的起点,胆经、膀胱经、胃经的止点,均在脚趾或足底,牵一发而动全身,古话说:“人老先老脚。”人的年岁大了,腿脚还利落,说明身体好!如果走路时腿抬不起来,脚步蹒跚,代表脏腑功能下降,身体已经走向衰老了。通过保养脚部,既可以探查身体的隐患,又可以调理脏腑的功能。
擦“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每日泡脚后,以手掌外侧的小鱼际往复轻擦“涌泉穴”,每侧5分钟,以产生温热感为宜。
捏揉跟腱
跟腱两侧循行着肾经和膀胱经,此二经在跟腱部位有几个堵塞点,每日泡脚后,可由下至上捏至腿肚跟腱隐没处,捏揉时间为每侧5分钟,手法与清除心经“蝴蝶袖”类似,用拇、食指点住一处,捻揉3下,再依次向上。初次捏揉要有心理准备,跟腱在下面(大钟穴、昆仑穴)的起点处会很痛,上面较酸,坚持数日,酸痛感可消失,跟腱会变软而有弹性。
点按地筋
将脚底面向自己,把脚趾向上翻起,会发现一条硬筋从脚底浮现出来。这根筋的软硬可反映肝脏的状态,痛甚、过硬、无弹性,说明肝气不舒,常有烦躁、易怒等情况。有些人可能找不到它,按揉时感觉这根筋软弱无力,塌陷不起,这代表肝气不足,需要补益肝血。这根筋按揉起来很痛,可是有趣的是,这并不会影响你白天走路。每日泡脚后,用拇指从上至下点按此筋,在疼痛处多按揉几下,每天5分钟,坚持1周,这条筋会变软、有弹性,疼痛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舒畅的情绪。
脚面的常用穴位
足疗时,技师们提供的服务多是刺激足底反射区。我们在第一章介绍了一些经络的常见堵塞点,在足面上分布有肝经的“太冲穴”,胆经的“临泣穴”,肾经的“照海穴”“水泉穴”“大钟穴”,膀胱经的“昆仑穴”,脾经的“太白穴”“公孙穴”,胃经的“内庭穴”等。这些穴位的位置容易找、疏理手法简单、自我感觉强烈,更重要的是,其对身体的作用很大,希望朋友们每天坚持探查,如有痛感,按照第一章介绍的方法按揉疏通,自己给身体做保健。
泡脚有讲究
热水泡脚对足部穴位及经络有刺激和渗透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通气血,驱寒,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泡脚还有益于一些全身性的疾病,对于风湿、关节炎、感冒等常见疾病,可以找医生开足浴方,坚持泡脚。
凡事都有阴阳,有好就有坏,我们经常重视事物好的一面,而忽视了它坏的方面。泡脚虽好,但不能太过,用热水泡脚时不要泡到大汗淋漓,体内正气会因毛孔张开而耗散。在此提醒大家,冬天或者年老体弱的人泡脚时,后背微微出汗、额头轻微冒汗即可。
缓解跟骨刺,试试“白术”泡脚
《思考中医》中,刘力红老师介绍了白术治疗跟骨骨刺的案例。“读《本草纲目》,白术这一条,李时珍引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往外溢一样,所以,称为髓溢病。髓为什么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脏,故骨髓亦属水类,对其约束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因为土克水。如果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就会发生水溢,产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1991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脚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很痛苦。我按常规的思路,用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形成骨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两三次,每次20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
我在实践中对足跟骨刺的患者也采用此方法,用白术50克,5碗水煎取3碗,作为药汁,每次用一碗兑在热水中泡脚,每日3次,效果确实很好。
腹常旋——以通为补
腹部包含了中焦、下焦两个部分,脾、胃、肝、胆、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的附件等众多器官包含在其中。任脉、带脉、冲脉、肾经、胃经、肝经、脾经等经络在腹部经过。保持腹部的气血运行正常,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腹部赘肉这块垃圾脂肪是阻碍气血运行的显性因素(详见第一章胆经体检内容),腹部还有一些隐性的气血瘀滞点,与经络的堵塞点相似,在点揉探查的时候,也会以强烈疼痛的形式告知它的存在,当持续点揉刺激后,这些堵塞点也可被疏通。
另外,腹部聚集着11个“募穴”。“募穴”共有12个,位于胸腹部,是脏腑之气结聚、募集之处的特定穴。与背部的背俞穴相似,刺激募穴一样可以起到调节相应脏腑的作用,通过手法刺激腹部,可以帮助这11个募穴时时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中医讲,“六腑以通为补”,当胃、大肠、小肠、胆、膀胱通畅的时候,该器官的功能最强,腹常旋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六腑的顺畅。
摩腹的方法
单掌绕脐摩腹,上至心窝,下到耻骨,力量越轻越好,掌与肌肤似触非触的效果最佳,缓慢旋转,顺、逆时针各摩36圈(平补平泻)。正常情况下,旋摩一会儿,腹部会微微有汗。初次摩腹后,可能会有腹泻的情况,此为肠道垃圾排出的正常现象。
推腹的方法
双手重叠,以大鱼际微用力沿任脉(正中线)、胃经(正中线旁开3指宽)、脾经(正中线旁开6指宽)5条线,由上至下轻推,每条线推5遍。初次推腹时,推的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包块,说明有瘀滞,在疼痛、包块处用食、中指点按,每日坚持疏理,慢慢地便可疏通。
脏腑点穴
关于脏腑点穴,有一本奇书——《脏腑图点穴法》,由河北名医王雅儒口述,其子王振国记录,河北人民出版社于1962年出版。这本书介绍了清末民初河北雄县王文医师的按摩术。这种疗法,根据经络穴位和脏腑部位,用点穴方法,从脏腑治疗着手,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功能。在《脏腑图点穴法》一书中,介绍了多种疑难疾病通过脏腑点穴治疗而取得良好的效果。王老先生在胸腹部常用十二式手法,其中,作用于腹部的手法有十一式,对腹部点穴的目的还是要落实在一个“通”字上。
非专业人士自我点腹部穴位时,可以重点探查、点揉水分穴(脐上1寸)、阑门穴(脐上1.5寸,为王老独创的穴位)、建里穴(脐上3寸)、天枢穴(脐旁2寸)等,初次点揉这些穴位时多数人会有疼痛,在痛点处点揉,坚持几次,以气通不痛为度。不过,在《脏腑图点穴法》中,在点脐上穴位时,要求另一只手的拇指要点住脐上6寸的巨阙穴,力度与点揉穴位相当,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气逆,避免做完后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法,站、立、坐、卧皆可,随时可行,但以躺在床上为好。吸气时,口微闭,舌抵上腭,轻轻扩张腹肌,在感觉舒服的前提下,尽量吸得越深越好,小腹充分鼓起,然后徐徐呼气,再将肌肉放松,反复做几次,丹田即有热感,呼吸过程中如口中津液溢出,可徐徐下咽。《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幼儿都是腹式呼吸,故腹式呼吸时不必增加意念。现代研究表明,这种呼吸方式能够增加膈肌的活动范围,而膈肌的运动直接影响肺的通气量,吐气时横隔膜将会比平常上升,因而可以进行深度呼吸,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
睡前进行腹式呼吸还有助于入睡,入睡困难的朋友要坚持实践。
肢常伸——养筋骨,调元气
上肢平举拉伸
此法可舒缓肩背肌肉的紧张,促进上肢的经络疏通。取正坐位或站立,双臂平举与肩平,再将平举的双手立起来,坚持5秒,放下手臂,重复以上动作,10次为1组,每日做3~5组。办公室人员可以在工作间隙活动颈部肌群,以预防颈椎疾患的发生;对于有颈部疾患的朋友亦可作为康复之用。
直腿抬高运动
直腿抬高是锻炼股四头肌的重要运动,常用于膝关节术后和因为下肢疾病导致股四头肌(即大腿前方肌肉群)萎缩者的恢复。
动作要领:将大腿、小腿都完全伸直,下肢抬高至足跟离开床面约25厘米处(30°),在这个姿势上保持5秒钟,然后慢慢放下,如此为一个标准动作。每次锻炼至少要做这样的动作20~50个,每天最少做4组这样的练习动作。
直腿抬高运动
腕、踝关节旋转发动原气
缓慢旋转腕、踝关节,每天向内、向外各300下,旋转时速度要慢,越和缓越好。
这个看似简单的小方法能调节十二条经络的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二经的原穴分布在腕、踝关节上或附近。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实践中发现,腕、踝部转动100下后,即有发热的感觉,这是原气被调动的结果。腕、踝关节旋转之法简单、实用,但坚持又是最难的,只要坚持,身体必会受益。
手指抓伸训练
手指抓伸时,前臂微屈45°,五指张开,手指屈曲并握拳,然后伸直,此为1次。五指屈伸的频率为90~120次/分,每日坚持,抓伸时间可根据练习的水平逐渐增加。手指抓伸是我在学习推拿时锻炼手指力度的小方法,指尖有上肢六条经络的起止点,通过快速抓伸练习,可以刺激这些穴位,促进局部的气血运行,一举多得。需要提醒的是,开始练习时,不要过劳,适可而止,每日坚持,抓伸的次数自会提高。
肛常提——盆腔内的自我按摩
提肛,古称“撮谷道”,是传统的养生之术。“谷道”即肛门,古人将肛门称之为“五谷残渣之泄道”,而“撮”就是做肛门收缩上提之法。
“撮谷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或蹲,或站,或坐,或躺皆可。具体方法是:缓缓吸气的同时提肛,连同会阴一起上升(忍大便状),停留10秒钟,呼气时轻轻放松,反复操作5分钟,以小腹部产生温热感为宜,每日3次。
“撮谷道”好似给盆腔做按摩,这种养生方法在使盆腔肌肉得到锻炼的同时,可以防治痔疮、肛裂、脱肛、便秘等。此外,坚持“撮谷道”对于男性的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阳痿、早泄,女性的盆腔炎、月经不调、白带异常、性冷淡等生殖系统疾患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乾隆养生“十常法”的特点是方法都很简单,只要按照动作要领多练习几次,人人都可掌握。不过,从字面上看,每个方法都有一个“常”字,这告诉人们,坚持不懈是最重要的,而我们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中,常常忽略身体的存在,或以“太忙”为借口而忘记操作。我的一些朋友的经验值得学习,他们将“十常法”的名称、动作要领复印下来,贴在办公桌上、放在家中客厅,随时提醒自己操作,慢慢地就会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