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辨治说
凡小儿形体既具,经脉已全,所以初脱胞胎,便有脉息可辨。凡诊小儿,既其言语不通,尤当以脉为主。小儿之脉,非比成人之多端,但察其强弱缓急四者之脉,是即小儿之肯綮。
若单以一脉凿言一病,则一病亦能兼诸脉,其中真假疑似,未免胶柱,实有难于确据者,又云《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此论,虽通言诊法之要,然尤与小儿为最切也。
按: 张氏重脉诊,四诊合参。认为凡小儿形体既具,经脉已全,所以初脱胞胎,便有脉息可辨。指出:凡诊小儿,既其言语不通,尤当以脉为主。又说小儿之脉,非比成人之多端,但察其强弱缓急四者之脉,是即小儿之肯綮。强弱含有力与无力;缓急示脉之迟与数。小儿脉象比较单纯,只需重点掌握强弱缓急四种脉象,则寒热虚实大致可定。这些观点,于临床切实可行。同时,诊病重视脉象,四诊合参。只有将望诊、问诊、闻诊及脉诊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做出确切的诊断。
凡小儿肚腹或胀或痛,虽曰多由积滞,然脾胃不虚,则运化以时,何致作胀?是胀必由于虚也。若胃气无伤而腹中和暖,则必无留滞作痛,是痛多由乎寒也。故治痛治胀者,必当以健脾暖胃为主。
小儿气血未充,而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之宜调,而药饵尤当慎也。今举世幼科既不知此本,又无的确明见,而惟苟目前。故凡遇一病,则无论虚实寒热,但用海底兜法,而悉以散风、消食、清痰、降火、行滞、利水之剂,总不出二十余味,一套混用,谬称稳当,何其诞也。
见有爱子者,因其青黄瘦弱,每以为虑,而询之庸流,则不云痰火,必云食积。动以肥儿丸、保和丸之类使之常服,不知肥儿丸以苦寒之品,最败元阳,保和丸以消耗之物,极损胃气。谓其肥儿也,适足以瘦儿。谓其保和也,而适足以违和耳……即如抱龙丸之类,亦不宜轻易屡用。余尝见一富翁之子,每多痰气,或时惊叫,凡遇疾作,辄用此丸,一投即愈。彼时以为神丹,如此者不啻十余次,及其长也,则一无所知,凝然一痴物而已,岂非暗损元神所致耶,凡此克伐之剂,所以最当慎用。
按: 张氏的培补思想,充分体现在儿科疾病的具体治疗之中。不但虚证用补,在某些初病、实证,亦用补法。如其仲儿初秋忽寒发热,用辛散药治疗,不但热未退,反致大泻,且喘促又作。他用人参后,泄泻止、喘促平、发热退而愈。在“腹胀腹痛”条中举例治痛治胀者,必当以健脾暖胃为主。同时,认为小儿气血未充,而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之宜调,对小儿原本血气未充、脏腑娇嫩,有是病才能用是药,一旦滥用无度,只会伤了脾胃,并影响生长发育。特别对滥用抱龙丸之类,提出警告。
参考文献
1.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2.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3.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热病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