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二
我与中医之缘似始于幼年,家中一本小人书——《扁鹊》,是我四五岁时经常翻看的读物,至今记忆犹新。童年每与邻家同龄人玩耍,我经常扮作医生,号脉诊病。少年当学之时,恰遇时局动荡,小学毕业后便赋闲在家,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倒是把家中书籍看了个遍,其中包括兄姐们的中学课本,我基础学历仅是小学而已。随后便是五年“北大荒”下乡生活。那时岁月蹉跎,生活艰苦,也是一种历练,使我平添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精神。20世纪70年代初,大学恢复招生,我便萌生了上学的愿望,后来几经周折才进入北京中医学院。由于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学习上真可谓如饥似渴,起早贪晚,读写背念,恨不能把知识都吃进肚子。当时倡导“开门办学”,使我受益匪浅。老师们无不尽心尽力,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我跟随指导老师刘渡舟,上午出诊看病,下午课堂学习,晚上聆听讲座。如此半年之久,亲睹不少患者经刘老治疗而愈。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他熟读经典又能灵活运用之“灵感”,这些奠定了我对中医思维的认识及兴趣。老师半夜起身打坐和喜吃肥肉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也曾一时得到老师青睐,毕业时将我留到学校伤寒教研室,但最终还是服从组织分派,到了东直门医院耳鼻喉科。
从事耳鼻咽喉专业伊始,认为该专业所涉只不过是些局部疾病,日久才认识到耳鼻咽喉之患无不与五脏六腑相关,于是潜下心来,饱读专业书籍,努力掌握西医之技,深入体味中医之法。四十年来,归纳了哪些属于中医优势病种,而中医对于诊治哪些疾病已无优势,也在理论和技术方面提出些许个人见解。尤其近十余年,与全国同道促膝交流,每每收获不小,更开阔了眼界。
随着对中医思想的深入理解,自己对中医临床、中医教学、中医科研现状的疑问和困惑也日渐增多。作为中医人,多希望同道们能真正传承这门传统医学,发掘先贤对生命未知的理解与深藏的智慧和技术。然而,每每感到个人所能极微,正如庄子所言:“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在茫茫传统中医学海洋里,我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孤独,从不敢提什么个人学术思想。书中所述,充其量算是一点从医感受或学术观点。此次由门生整理内容,汇集成册,其实只是完成一项任务,但愿有那么几页或几行对读者有一点参考价值。
最后还要竭力呐喊:中医人要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努力精进,传承岐黄,谨守大医精诚。
刘大新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