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百年医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胃病以脉论证之管见

笔者临证多年来,对于胃病以脉论证,按脉分型。

一、分型

参合四诊,大体分为下列五型:

1.弦涩脉 双弦,肝木气实;涩小,瘀血停留,证属气滞血瘀。见症:脘腹胀痛,痛势较剧,嗳气泛酸,烦躁而怒,舌质青紫,苔薄。此由气机郁滞,升降失调,气滞延久,胃络内损。治宜理气和胃,化瘀通络,方选丹参饮合四逆散加味。

例案

叶某,女,38岁,地区保修厂工人。1978年10月23日初诊。

患者胃脘痛已久,近因父病担忧而加重,先觉胃脘作痛,旋即胸闷,两胁灼痛,嗳气吞酸,不欲食,吞咽时觉食道刺痛,心烦少寐,小便如常,大便稀,舌边有瘀点,边尖赤,苔白腻,脉弦涩。此由气滞血瘀,久病损络。治法:理气活血,和胃止痛。方拟丹参饮合四逆散加味。

丹参10g,檀香5g,砂仁5g,柴胡10g,枳壳10g,芍药10g,香附10g,五灵脂10g,甘草6g。

10月28日二诊:服药5剂,胃脘、两胁痛减,吞咽时食道痛感消失,食纳增加,舌边瘀点减少,苔薄白,脉弦细,惟泛酸口苦。上方去丹参、檀香,加吴萸10g,黄连3g,郁金10g,瓜蒌15g,元胡10g。

11月5日三诊:服药8剂,诸症好转,舌边瘀点消失,脉转缓和,大便正常,仅心下有烧灼感,仍反酸口苦,改用散剂以调理善后。

黄连20g,吴萸3g,乌贼骨30g,丁香10g,柿蒂20g。上药共为细末,分12包,早晚各服1包。

按:本例拟理气化瘀法,予丹参饮合四逆散加味,服药5剂,疼痛明显消失,后予散剂调理肝胃,随访告愈。丹参饮方虽小,但其祛瘀生新、助运理气之功效甚佳。余在临床中,凡舌有瘀点、脉见涩象者,加减运用,每每取效。

2.濡滑脉 濡为湿犯脾,滑为痰内盛,证属痰湿中阻。见症:脘闷胀痛,口淡纳减,反酸,嘈杂,呕恶欲吐,身困嗜睡,便溏,舌淡,苔白腻。此由湿痰停阻中焦,胃失受纳和降,气机阻塞,运化障碍,故见诸症。治宜燥湿化痰,健脾和胃。方选紫苏二陈汤加味。

3.沉迟脉 沉主中寒痛,迟主脾阳虚,证属脾胃虚寒。见症: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浮肿便溏,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此由阳虚中寒,纳运无权,故见阳虚无以温煦,中虚不能运化之证候。治则温中健脾。方选温中汤加味。

4.弦细脉 弦脉腹中痛,细脉津液亏,证属胃阴亏虚。见症:胃脘疼痛,口干舌燥,饥不欲食,嘈杂反酸,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此由肝火犯胃,火热耗阴,津液亏损,胃失濡养所致。治宜平肝泻火,滋养胃阴。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味。

5.弦滑脉 弦脉见于肝郁脾胃伤,滑脉见于痰盛肝脾热,证属肝胃不和。见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呃逆嗳气,反酸,嘈杂,烦躁易怒,舌红苔黄。此由情志不舒,肝郁犯胃,气滞于胃脘,郁久化热而致。治宜疏肝和胃。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味。

二、体会

1.胃病范围较广泛,临床表现错杂,体内任何部位之病变均可波及脾胃。中医临证诊断虽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以何为主?笔者多年临床诊治胃病,多采用以脉为主,合参四诊,辨证分型,决定治疗。明代李士材云:“辨证之法,着重于脉,辨脉之法,以沉候为主。”近代已故名医程门雪指出:时病重苔,杂病重脉。笔者从临证实践中体会到,以上李、程二氏之言是“确切不移之谈”。

中医学四诊之一的脉诊,是辨证施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难经》中,就有不少记载。《内经》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经脉流通,必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难经》曰:“切而知之,谓之巧。”脉学广泛应用于临床,则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最早。其中有不少以脉辨证的论述。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芤,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晋代王叔和总结前人经验,著书《脉经》,列二十四脉象分主脏腑,使脉学系统化,从此而后,历代医学家对脉象的审察更为详细。《四言举要》云:“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真脏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诊家枢要》云:“所谓脉之提纲,不出乎六字。”“盖以其足以统夫表里、阴阳、寒热、虚实、风寒、燥湿、脏腑、血气也。”李东垣发扬中医学脉诊之专长,在《脾胃论》中,以脾胃为中心,提出弦、洪、缓、涩、沉、细各脉象,分析风、热、燥、湿、寒所伤,而列举治疗方药。云:“弦脉:风邪所伤……洪脉:热邪所伤……缓脉:本经太过,湿邪所伤……涩脉:燥湿所伤……沉细脉:寒邪所伤。”笔者效仿李东垣上述之法,特提出以脉分型论治,其意在于:①旨在发扬中医学遗产之脉诊,并愿与同道商榷,借以抛砖引玉。②借此说明脉诊之重要意义,冀望同道研究探讨。③脉诊用于临床诊治胃病,当证情错杂,虚实难辨之时,确实具有鉴别诊断之意义。然临证之时,须四诊合参,不可单凭指下。正如《外诊察病法》所说:“以望、闻、问、切为四诊法,以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死生、吉凶。”

2.胃病的主症是胃痛,究其病因,为七情所伤,使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肝脾气郁,导致胃痛发作者,并不少见。因而在施治之时,治脾胃还需理肝,治法多以行气和胃为主,即“欲实脾土,必先运肝木”之理,所谓“以通为治”。在此“通”字当以“行”解,本文列举五型,其中三型可见有弦脉,说明“行气”在治疗胃病中的重要作用,临证施治,不可忽视。

3.慢性胃病的治疗,当用汤剂初见成效后,可改用原方五倍剂量,研末制丸,继续服用。丸者图缓,“缓则治其本”,服到症情告愈。

4.胃病治疗,理当采用综合疗法,包括“食疗”、“体疗”、“气功”、“按摩”等。这些是中医学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著中保存了大量资料,笔者在此不予赘述。

俗话说:“病从口入。”因而治疗胃病必须严守饮食宜忌。笔者往往建议慢性胃病患者遵守“五字法”,即干、热、烂、慢、茶。干——食物宜稠不宜稀。热——饮食宜热不宜凉。烂——食物烹调宜烂不宜硬。慢——食物宜细嚼慢咽,不宜“狼吞虎咽”。茶——饭后二时喝热茶,助胃消磨。

笔者临证所见胃病,复发者甚多,与不遵守饮食宜忌有关,或不知食伤,不知饮伤。《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古人之告诫,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