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汇医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校注说明

《元汇医镜》,原题“敲蹻道人盼蟾子刘著”。敲蹻道人,本名刘名瑞(1839—1933),字秀峰(一作琇峰),号盼蟾子,敲蹻道人是其别号。其人乃晚清时期全真教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兼通医学。

《元汇医镜》大致完稿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并在此年由北京永盛刻字铺开始雕板,最终于宣统二年(1910)刊行于世。该书凡五卷,所载内容以医学为主体,兼渉相术,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

本书现存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北京永盛斋刻字铺初刻本与民国己巳年(1929)刻本。两种刻本除扉页题记有“民国己巳年”与“光绪戊申年”之别,其他皆完全相同,可知民国己巳年刻本实即由初刻本原版改换扉页重印而成。

本次整理以初刻本为底本,以书中所引古籍及与书中内容相近的其他古籍为他校本,按照古籍整理原则进行校勘注释。具体体例如下:

1.底本原为竖排版,现改为横排,凡底本表示文字位置的“右”“左”一律径改为“上”“下”,不出校记;原书偶有批注,今冠以“﹝批﹞”字并以仿体字置于相应段落之后。

2.校勘采取他校、本校、理校综合运用之法,以本校、他校为主,理校为辅。

3.底本与校本文字不一,显系底本讹脱衍倒者,则据校本改正、增删、乙转,并出校记;底本、校本文皆可通者,一般不出校,个别之处指明互异之文,但不改动底本原文。为了让读者明晰致误原由,校语中偶用繁体字、异体字,但必说明其对应的规范简化字为何。

4.对于疑难字、冷僻字,采用拼音和直音相结合的方法(即拼音加同音汉字)注明读音;通假字则于首见处出注,并征引书证。

5.对于费解的字词、成语、典故等,一般于首见处加以注释,或释其含义,或指明出处。

6.原书中的繁体字、古字、异体字、俗别字原则上径改为通行简化字。例外的情形有二:①病名中的“疿”字,若改为“痱”则易致误解,故仍其旧。②人名中的“蹻”“崑”“餘”三字,按照“名从主人”的惯例,前二者保留原字形,后者改为“馀”,而不简作“跷”“昆”“余”。

7.原书中形近致误之字甚夥,如“己”“巳”不别,“曰”“日”不分,“末”“未”相混,“疸”“疽”相乱等,皆是其例,此类误字易于识别,故径改而不出校;至于其他不易识别者,凡改动处必出校语,以示慎重。

8.因避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御讳,书中“玄”字每缺末笔,皆予回改;至于改“玄”为“元”之处,则仍其旧。兹于此一并说明,文中不再出注。

9.原书中不规范的药名用字,予以径改,不出校。如“莺粟”改为“罂粟”,“无荑”改为“芜荑”,“射香”改为“麝香”,“石羔”改为“石膏”,“炉干石”改为“炉甘石”等。

10.原书段落原则上予以保留,但对于冗长者适当分段,支离者酌情合并。

11.原书引用他人论述,特别是古代文献,每有剪裁省略,凡不失原意者,一般不做校改;若引文有悖原意,则予以校勘。

12.书中插图是在底本原图基础上重新绘制而成,并随文插入编排。

13.全书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加以标点,以便阅读。需要说明是:原书征引古代文献时多有改易,故引文不加引号;对于引用文献时注解与正文字体无别且相互穿插者,或作者见解与所引文献相互交错且字体一律者,将注解或作者论述加圆括号以期醒目;对原书中大字正文、小字注语分别断句,独立标点。

14.原书无目录,既有标题亦层次不清,甚或缺少标题,兹作如下处理:原有标题厘定层次,不出注;无标题者,据正文内容拟定标题,并加以说明;最后据标题摘录目录。

15.底本中,扉页原有“光绪戊申年”(民国己巳年刊本作“民国己巳年”)、“板存前门外杨梅竹斜街中间路北永盛斋刻字铺”等信息,卷一至卷四末尾记有“《元汇医镜》卷之×终”等字样,兹一并删去,不出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