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土气运 二经引药 二经治法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土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主丑未上半年。
在泉,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主辰戌下半年
六气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
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辛酸,以苦泻之,燥之泄之,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
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
甲巳化土,土运之音曰宫。甲为阳,太宫。乙为阴,少宫平运正宫
中央属土而生湿,高山土湿,泉出地中,水源山隈[19],云生岩谷,则其象也。夫性内蕴,动而为用,则雨降云腾,中央生湿,不远信矣。故历候记,土润溽暑于六月。
土运太过,敦阜之纪,其政阴雨湿润,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
土运不及,卑监之纪,其政雨水愆期,土衰风行,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即由,复肌肉酸,善怒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
土运平气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化丰,其政静,其候溽蒸。其脏脾,其长风,其主口,其实肉,其虫倮,其畜牛,其病痞。
太阴湿土,主四之气。在大暑后六十日有奇,天度至此云雨大行,湿蒸乃作。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阴沉旦布,雨变枯槁。民病胕肿骨痛,阴痹腰脊头项痛,时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悬如饥,病本于肾,太溪脉绝者死不治。
太阴在泉,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浑,浊也,焞音敦,火郁也,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小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腨如别,病在膀胱。
足太阴阳明引经药歌
巳脾归缩芪防智,代赭茱萸赤茯苓。苍白蔲草麻饴半,玄胡白芍缩砂行。
辰胃丁防砂蔲术,半知葱葛曲苍乌。石膏白芷升檀木,下治相宜效不辜。
脾胃补泻药方
脾胃土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求责法[20]。责法,言必求病化有血[21]盛虚真假,以施治法。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脾气郁则苦湿,燥与湿反,苦性干燥,故急食苦味燥之。脾土病受制于木,缓土性也,缓则木不求制而土自旺,故脾欲缓也。甘能缓急,食甘以缓之。苦则坚燥,故用苦泻之。逆土性也,甘益于脾,故以甘补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脾虚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如无他证,益黄散补之。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之。
脾实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证,以黄连泻之。
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之。
脾主湿,自病则泄泻多睡,体重倦怠,急以苦燥之。
实则泻赤黄,睡不露睛,泻黄散。
虚则泄泻白色,睡则露睛,白术散。
肝乘脾贼邪,风胜泻而呕,茯苓半夏汤。
心乘脾虚邪,壮热体重而泻,羌活黄芩苍术甘草汤。肺乘脾实邪,能食不大便而呕嗽,煎槟榔大黄汤下葶苈丸。
肾乘脾微邪,恶寒而泄,理中丸。
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两脏之虚实,原其所始而疗之。盖肝为脾鬼,心是脾母。肝气盛则鬼胜,心气亏则脾之生气不足。盛者抑之则退,亏者益之则平。故有抑肝益心二药。诊其脉肝心二脏俱和,是脾自生疾矣,须察本经虚实而治之。此即贵法。
治肝脏实热,相刑于脾。脾既受病,先诊肝脉弦紧或脾脉微带弦急,即宜服此通肝饮,后服脾药,脾受肝热邪多吐逆,受肝冷邪多飧泄。
荆芥 羌活 防风 蔓荆子 川芎 连翘 山栀 麻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二盅,煎八分。食后热服。
治心气不足,脾乏生意,即宜服益心气散。
人参 白术 菖蒲 藿香 远志 川芎 白芷 陈皮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盅,煎七分。和渣服。
白术散正补脾经。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木香 藿香各一两 干葛五钱
上为末。每用二钱,水一盏,煎五分。温服。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加橘红 半夏
上为末,熟汤调下二钱,或作汤亦可。
平胃散
陈皮 厚朴制 甘草 苍术制
上为末,每用二钱,熟汤下或作汤,加姜枣煎。
益黄散,又名补脾散。
陈皮 青皮各一两 诃子去核甘草 各五钱 丁香二钱
上为末。每用二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温服。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藿香七钱 栀子五两 石膏五钱 甘草三两 半防风四两
上剉,同蜜酒炒香为末。每用二钱,水一盏,煎五分。
安胃散
黄芪二钱 人参一钱 甘草生炙,各五分 白芍药七分 陈皮一钱 白茯苓一钱 黄连三分
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五沸。去渣热服。
治脾热胁痛腹满、目赤不止、口干唇裂方。
石膏 生地黄汁 赤蜜各一斤 淡竹叶五升
水一斗二升,先煮竹叶取七升,去渣澄清,煮石膏取三升五合,去渣,下地黄汁及蜜,煎三升。细服。
槟榔散,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不乐方。
槟榔八枚 人参 茯苓 神曲 麦芽 吴茱萸 厚朴 白术各二两
上为末。食后酒调方寸七,日再服。
麻豆散,治脾弱不下饮食,饵此以当食方。
大豆黄二升,炒 火麻子炒令香
上为末。随意饮汤下。
泻胃热方
栀子仁 射干 升麻 茯苓各三两 芍药四两 白术五两 生地 赤蜜各一升
上 咀,水九升,煮四升半,去渣,下地黄汁,煮三升,下蜜煮三升。作四服。
人参散,补胃虚寒,身枯瘦骨节痛。
人参 甘草 细辛各八钱 麦门冬 桂心 当归各七钱干姜二两 远志九钱 吴茱萸一两 蜀椒三钱
上为末。食后温酒调下,方寸七。
治胃气虚冷,风邪攻之,食即呕逆,食不化,泄泻黄瘦。
诃子一两,面煨取皮 舶上硫黄二两 肉豆蔻 吴茱萸防风 厚朴去皮姜制 川芎 苍术 藿香 独活各八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半夏汤下。
胃风汤,治风冷乘虚,客于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瘀血。
白术 白芍药 川芎 人参 茯苓去皮 当归各二钱 肉桂去粗皮,五分
水二盅,粟米一撮,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胃俱实热方
大黄 麻仁 黄芩各四两 杏仁 赤茯苓 甘草 陈皮 芒硝 泽泻各三两
上 咀,水九升,煮三升,绞去渣,内音纳大黄,煮三沸,去渣下硝四分服。得清利快止后服。
白术散,治脾胃虚寒。
白术 茯苓 人参 川芎 神曲 麦芽 厚朴 吴茱萸各二两
上为末,酒服方寸七,食后服一方。加大腹皮、陈皮。
[1]脾胃者……五味出焉:语见《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2]腹为阴……至阴脾也:语见《素问·金匮真言论篇》。
[3]脾重……有散膏半斤:语出《难经·四十二难》。
[4]脾藏意与智:语见《难经·三十四难》。
[5]脾色黄……其液涎:语见《难经·三十四难》。
[6]脾胃……通于土气: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7]帝曰……不得主时也:语出《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8]帝曰……受气于阳明:语出《素问·玉机真脏篇》。
[9]如缟裹栝蒌实者生: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
[10]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
[11]飐(zhǎn展):颤动。
[12]帝曰四时之序……名曰重强:语出《素问·玉机真脏篇》。
[13]揆度:揣度。
[14]帝曰气口……变见于气口:语出《素问·五脏别论篇》。
[15]帝曰……故曰死:语出《素问·玉机真脏篇》。
[16]胃者大仓也:语见《黄帝内经太素·气论胀论》。
[17]癀(tuí颓):溃。
[18]巨窌:即巨髎,穴位名。
[19]隈(weī微):山水等弯曲的地方。
[20]责法:据文义,疑为“贵法”。
[21]血:张俊英刻本作“无”,据文义,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