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伤寒论气化学说通俗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一 为什么“气化学说”是伤寒学最高理论

张斌教授的《伤寒理法析》一书(经修订后,现更名为《张斌伤寒论气化学说通俗讲话》),曾于1987年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第一部以气化学说来全面解析《伤寒论》的专著。

本书出版至今已有27年。经过本次修订出版此书,实为中医学界尤其是伤寒学界的一件大事。

张斌教授出生于1917年,是内蒙古医学院的著名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就在大学里运用气化学说系统地讲解《伤寒论》,他不赞同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的以“脏腑经络”来解释《伤寒论》六经的方法。他的做法引起某些权威人士的非议,称其为“一家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个人认为:张斌教授堪称当代中医界具有独特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的第一人。在我眼里,中医伤寒学界的老前辈之中,至少有两位是真正懂得《伤寒论》气化学说及其重要意义的,一位是张斌教授,一位是刘渡舟教授。刘渡舟教授曾说:“气化学说乃是伤寒学最高理论。”刘教授在晚年极为重视《伤寒论》气化学说的研究,也写了很多关于气化学说的文章,见解极为深刻。但遗憾的是,刘教授没有出版过此类全面应用气化学说的理论,如标本中气、标本中气从化、“开、阖、枢”等解析《伤寒论》的著作。所以,张斌教授的《伤寒理法析》,其珍贵性非同一般。在张斌教授及刘渡舟教授之后,伤寒学界中对气化学说的认识停滞至今,谈不到有任何发展或创新。虽然人们也在用刘渡舟教授等所倡导的“经络脏腑气化”解析《伤寒论》六经,但在《伤寒论》的讲义或著作中,并没有关于“气化”的具体认识,“气化”二字成了虚设。这种失去“气化”意义的“经络脏腑气化”,从实质上来说,仍然等同于用“经络脏腑”,从表面上看是赞同气化,实质上仍是不懂气化学说,不明至理。

研究《伤寒论》气化学说的意义极为重大,它涉及提高中医学术水平的方方面面,包括深入系统地认识中医理论,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提高临床疗效。理论是用来指导临床的,有什么样的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临床思维。

先讲一下以“经络脏腑”来认识《伤寒论》六经的理论。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理论,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辨证方法。比如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等,出现了恶寒或恶风、无汗或汗出、发热、身疼痛等,把这些症状都归入了太阳经。少阳的症状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则归入少阳经。多么简单啊!久而久之,《伤寒论》的临床辨证方法,就成了按脏腑及几条经络的固定线路归类。如果我说这种认识不对,或许中医界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反驳我,怎么不对?难道把太阳经的症状归到少阳经吗?我想说的是,太阳伤寒或中风所出现的症状,不能都归到太阳这条经络上去。因为太阳主表,主的是全身体表,而太阳经络只行于后项、后背。这样就出现了位于后项、后背的太阳经是如何主全身体表的?两者是什么关系?这是研究《伤寒论》六经的第一大难题,更是讲解《伤寒论》的专家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要讲解清楚的关键问题。中医界是从明朝的方有执才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他看到《伤寒论》的六经病证,不仅有经络之症,还有不能用经络及所系脏腑解释的分部症状。所以,方有执提出了六经合部位的看法,他认为“表合太阳膀胱经”“肌肉居五合之中,为躯壳之正,内与阳明胃合”等,并申明“六经之经,与经络之经不同,六经者,犹儒家六经之经,犹言部也,部犹今六部之部。手足之分上下,犹宰职之列左右。圣人之道,三纲五常,百行庶政,六经尽之矣。天下之大,事物之众,六部尽之矣。人身之有,百骸之多,六经尽之矣……若以六经之经,断然直作经络之经者,则不尽道,惑误不可胜言”。方有执虽然看到了这个问题,但用六经合部位的认识,并没有解释清楚这些问题。

我个人认为,真正讲清楚这个问题的可能只有张斌教授。他认为,十二经脉合并为六,这六经有六大线路。此外,经中有络,气中有血,六经经气不是仅仅封闭在经络线路中运行,经气既可循线路而行驶,又可出线路而布散,这是经气出入的机转。张斌教授曾形象地比喻这两种经气的运行方式,经气在太阳经络中运行的,如同有线电路;而经气布散于全身之表的,如同无线电波。张斌教授关于经气可出经络线路来布散的观点,在伤寒学界是独特的,其理论根源在《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六经的关键在经气,经气有行于经脉之内的,也有流溢于经脉之外的。那么,太阳为什么会主表?阳明为什么会主里?少阳为什么会主半表半里?这是缘于六经经气的“开、阖、枢”之机,张斌教授极为重视六经经气(六经正气)在体内升降出入的机转,即六经经气“开阖枢”的研究。他认为“开”就是外出,有上升、布散的含义;“阖”就是内入,有下降、收蓄的含义;“枢”则介于升降出入之间,内外环转,上下流行,为开、阖的枢纽。“开”“阖”“枢”三者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从而保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比如太阳经气从“开”而布散于体表,所以太阳才能主全身之表;阳明经气从“阖”而内入于里,所以阳明才能主里;而少阳经气从“枢”,既联系表,又联系里,所以少阳才能主半表半里。

需要注意的是,六经气化非常复杂,其中,绝不能忽视经络的统领作用,如果没有了经络,就没有了人体的表里内外的联系,也没有了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沟通与传感的途径。经络不是代替全身气化,而是统领全身气化,经络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必须明确。所以,忽视或否定经络,把六经只讲成部位划分,如“地面说”等;或心目中只有经络线路,把病证都归纳在几条线路上,而没有六经经气在三焦的周流布散,这两种极端思想我认为都是有很大缺陷的。

那么,六经经气的“开阖枢”之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涉及对于《伤寒论》气化学说最根本的理论,即六经标本中气的研究。由于六经各有不同的本气和中气,中气作用于本气,就产生了六经经气不同的“开阖枢”动向,并进一步产生出六经的标气。比如说,太阳本寒,为位于下焦的肾与膀胱的寒性水气,经过由少阴输导来的热性中气的温化,使得寒性水气得到热气的帮助而升腾布散,由肾与膀胱经中焦而布达于上焦,主要通过肺气的宣发布散而达于周身体表,水中生阳而化生出太阳的三阳标气。六经各有不同的本气、中气和标气,也就有不同的经气布散方向。

《伤寒论》气化学说,如标本中气、开阖枢等,首先研究的就是人体的生理,在生理的基础上才能谈到病理。也就是说,我们每个正常人的体内每时每刻都有六经的标本中气在运行。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六经之气运行通畅,并且与自然界的六气相互联系、贯通,生生不息。在外邪侵袭人体之时,六经之气(正气)就会与外邪相争,产生各种症状。只有深入认识《伤寒论》的气化学说,才能深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这是一门深刻至极的学问,所以,刘渡舟教授说:“气化学说乃是伤寒学最高理论”,绝非虚言。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容易了解的往往是敌方,而不是己方。但对于《伤寒论》来说,“己”是人体的“正气”,“彼”是外邪,难易程度反过来了,人们一般都能较好地认识六淫邪气,却不能深入认识人体的六经正气。这样就造成了伤寒、温病等外感热病传承乃至寒温统一的众多著作中,普遍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仅仅了解六淫邪气这个“彼”,而很少了解人体生理、病理这个“己”。如果一部著作,仅仅讲六淫邪气,而不能深刻讲述人体正气如何产生,如何流通运行,不讲正气与邪气是如何相互作用,正邪相争后又如何变化,那么,这部著作的水平就很值得怀疑了。所以,从知己知彼的角度出发,中医界不仅要有懂得外因邪气的著作,更要有能深入细致地研究人体正气的产生、运行的著作。

理论是用来指导临床实践的。在当今的中医界,我有这样的担心:仅仅用“经络脏腑”或不懂气化的“经络脏腑气化”的观点来认识《伤寒论》,这样可能导致以粗浅的方症相对(证候群归类)的方式或单纯用八纲辨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伤寒论》的临床,并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应对临床,也就造成了临床辨证上的很多局限和思维障碍。

某些人热衷于方症相对,有可能使很多初学中医的人把“方症相对”作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首务,于是乎,对来对去,使得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成为机械的呆板的辨证,医者心中没有了活泼泼的人体生理病理,中医学理论对于临床的指导作用也无从体现。于是,又有人说,中医学只有临床,没有理论。这就是存在了很多年的中医学顽疾、怪病。根源在哪里?根源就在仅仅拘泥“经络脏腑”与不懂气化的“经络脏腑气化”之说。

单纯用八纲辨证来指导临床实践,就会形成分阴分阳、分表分里、分寒分热、分虚分实的简单化的以分型分证为单一手段的定式。我认为这种方法与证候群归类没有区别,而且中医界的绝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众多专家学者,可能都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十五六年前,北京中医药大学首次特聘长江学者,当时我也报了名,但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当时我的主张是不能单纯用八纲辨证作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总纲。为什么我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呢?因为与会的专家学者们都认为,八纲怎么会错?韩世明这是要否定八纲?由于我是刘渡舟教授的博士生,当时也搞得他很没有面子。后来我去拜访刘教授,他非常和蔼地对我说:“世明啊,八纲不能否定。”我说:“老师,我不是要否定八纲辨证,只是认为单纯用八纲辨证作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总纲是有缺陷的。《内经》中曾说:‘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地有东南西北中之分,地上的树木、花草都是可分的,八纲的分阴分阳、分表分里、分寒分热、分虚分实,就是侧重于地之理的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天之纪的思维模式,‘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人体气血阴阳的运动变化,又是活的、动态的,有升有降,在上中下三焦的气血阴阳又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还要有一种天之纪的圆通的相互联系的思维模式。常言道,天圆地方,所以,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总纲应该是方与圆两者相结合的方圆辨证的思维模式。”刘教授听了以后,深思了四五分钟之久,然后对我说:“你说得很对。”所以,我的上述观点是得到刘教授认可的。后来我又拜访过刘教授几次,他见了我都非常高兴,并称我为“大才”。后来听刘教授的女儿讲,刘教授去世前,非常关心我,经常提起我。我也明白他的心意,他并不放心中医学的现状,希望包括我在内的弟子们能为中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这种方与圆相结合的辨证思维模式,在张斌教授的著作中虽然也没有直接提及,但我的这些思想是在跟随张斌教授和刘渡舟教授进行理论研究与临床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领悟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仍是本于老师们的教诲。张斌教授作为我的硕士生导师,奠定了我的理论基础与思维方式。《伤寒论》气化学说是在深刻认识人体正气即六气阴阳的发生、发展和运行规律的生理之后,再去认识邪正相争的病理的。比如在太阳病理的分析时,在辨证思维上,我们要有对于体内全部六经正气的动态的认识,更要有侧重于体表的太阳正气与邪气相争病变的把握。体内的少阳之气不畅,或少阴之气内弱等,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太阳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病理走向。这样,我们所看到的是动态的活泼泼的人体生理病理,我们可以把临床中所发现的所有症状,包括西医的化验结果、B超、CT等,都拿来进行深入细致的辨证研究。如果中医界的人们只懂得方症相对,套方套症,能达到上面这种认识水平吗?这就是在《伤寒论》气化学说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临床的深刻意义。

用更深刻的理论来指导更深刻的中医临床,这是时代所赋予《伤寒论》气化学说的重要历史任务。因此,张斌教授的《伤寒理法析》一书的修订再版自然就成为当今中医界的一件大事。当今的中医界,真正懂得《伤寒论》气化学说的人少之又少,张斌教授只培养了我和雒晓东两位硕士研究生,而刘渡舟教授所培养的博士生当中,也只有我一个是搞《伤寒论》气化理论研究的。让我深感欣慰的是,《张斌教授医论医案集》一书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由此,中医界的广大学者不仅能学习到张斌教授对于气化学说的认识,而且能深入学习他的临床经验与辨证思维方式,这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在此我对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所做的这些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斌教授所著《伤寒理法析》在1987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出版社考虑到懂得《伤寒论》气化学说的人太少,我作为张教授的硕士生,由我来写序较为合适。但由于当时限定了序的字数,再加上我对于气化学说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现在看来原序有诸多不足之处。本次为修订版写序,想讲得更多一些,更深入细致一些。总之,《伤寒论》气化学说是中医界不可多得的瑰宝,而在此基础上,今后中医理论与临床水平的提高,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甚至以博大的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形成对于西医学内容的涵盖,也不是不能设想,只是需要敢想敢做,需要经过中医界人士在气化学说的指导下进行更加刻苦的努力来完成。

中医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这一点,只有深入了解《伤寒论》气化学说的理论与临床之后,才能真正明白。所以,对于那些不能深入了解中医学科学性的言行,我们有必要去在意吗?关键是中医界人士自己要提高对于《伤寒论》气化学说的认识水平,这样,一切都将可能迎刃而解。

韩世明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