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证上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亦[21]桂枝汤。
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因素有风热在经,是以得辛甘,反添烦闷。一刺风池、风府,所蓄之风热已开,服桂枝汤则营卫相和而自解矣。程注如此,再加参考。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用桂枝、麻黄二汤,全看有汗、无汗。有汗为虚,故用桂枝汤以和之;无汗为实,故用麻黄汤以发之。是长沙受授心法也。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初服桂枝汤,或汗出不透,或经素有热,汤内有桂枝辛甘以助其风热而烦不解者,必先刺风池、风府以泄其热,而后用桂枝以和其营,无不愈矣。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22],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开口曰:伤寒自是麻黄证,然以解半日许乃复烦,自是营卫未和,脉虽浮数,敢再以麻黄大发乎?故转用桂枝汤以和其营卫耳。
脉浮数者,麻黄汤脉也,何以不用麻黄汤而更用桂枝汤?然此条已曾用过麻黄汤矣,故当更方以发其汗,宜桂枝汤。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脏无他病,言纯乎太阳表病也,用桂枝汤更无疑矣。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23]营气谐和故耳[24]。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凡有一毫恶寒者,即为外证未解也。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25],脉浮者不愈。浮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割去数句,更直捷了当。
太阳病,下之,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下之以助寒水之邪而直凌心阳,故其气上冲也。
伤寒,医反[26]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里,身疼痛者表,急当救里。后清便自调,身体[27]痛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28]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先温其里,亦有不解其表而愈者,邪得温而托出也,故曰先温其里。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29]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消息”“小和”,是何等灵活,得非为吐利之后耶?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既愈,先下后汗而成痞,再遇先攻之乎,而表邪愈陷,更无解之之日矣。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大便圊[30]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苦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宜桂枝句直接发汗来,不是用桂枝止衄,亦非用在已衄后也。读者勿下词害义可耳。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31]得小汗出,是面色有热色句注解。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汤证内已载。
认证出方总在此一句上想像。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汤证内已载。
无阳不可发汗,便是仲景法旨。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太阳证中寻出少阳证,故用柴胡桂枝汤主之。
东垣云:六铢为一分,即今之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32]。时珍曰:古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33]。
桂枝汤
桂枝二两[34],去粗皮[35] 白芍[36]二两[37] 生姜二两[38] 甘草二两,炙[39] 大枣十二枚,擘[40]
上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合一时许,遍身[41],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十二三剂[42],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不可不及,亦不可太过,此法中之法也。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43]也。常须识[44]此,勿令误也。
本麻黄汤脉证,而与桂枝汤证,内又为之提醒,越提得醒,越用得确,真一片婆心!
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凡服桂枝汤吐者,必经中素有积热,故不喜热而然也。其后必吐脓血者,因误服桂枝之辛甘助阳,热伤血脉,故必吐脓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