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肘后备急方》为晋代葛洪所著,又称《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葛洪(283—343),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代著名医药学家、道教代表人物。葛洪有着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在其行医实践中,常注意总结自身临床心得与民间医疗经验。他曾著有《葛洪玉函方》(一作《金匮药方》,该著已亡佚),该书卷帙宏大,达一百卷之巨,后自感《葛洪玉函方》过于浩繁,不便于携带,不利于医者临床急用时查阅,遂选取书中精要之方,重点选取常见病、急性病的简便治疗方药,编撰成书,以备临证急用,其书名为《肘后救卒方》。“肘后”之意,意为易于携带,可置之于袖中肘后,以便随时查阅。葛洪在《肘后方》序中说:“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故选录“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从而撰为本书。由此可见该书简、便、廉、验的宗旨和特色,充分体现了实用性与临床急救性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临床急救手册。
《肘后方》的内容
葛洪《肘后方》原书三卷,后经南北朝齐梁间道教名士陶弘景增补为一百零一方。陶弘景学贯儒、释、道三教,一百零一方,取意于佛经“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说,故名之曰《肘后百一方》。《肘后百一方》仍为三卷,上卷为治“内病”三十五方,中卷为治“外发病”三十五方,下卷为治“为物所苦病”三十一方。后至金代,汴京国子监博士杨用道又再次予以增补,补入了宋代医家唐慎微《证类本草》中的许多附方,名《附广肘后备急方》,共八卷,内容更为丰富而实用。
现存《肘后方》虽有部分内容亡佚,但仍保持八卷的体例。第一卷到第四卷为“内病”主治方,包括中恶、心腹痛、伤寒、时气、中风、水病、黄疸、虚损、上气咳嗽等疾病,大约相当于内科疾病。第五卷到第六卷为“外发病”主治方,包括痈疽、疮毒、癣疥、耳目等疾病,大约相当于外科类疾病。第七卷为“他犯病”主治方,包括虫兽伤、中毒等疾病。第八卷为百病备急丸散及牲畜病等。
《肘后方》的学术成就
《肘后方》对传染病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很多对疾病的认识是世界医学中记载最早的。
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天花的临床症状,“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瘥后,疮瘢紫黑,弥岁方灭”,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关于天花的认识,比国外阿拉伯医生累塞斯对天花的描述早近六百年。
《肘后方》卷七中还最早记载了恙虫病(书中称之为“沙虱”)的临床特征,并指出本病见于岭南。恙虫病至今还在我国华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地局部流行,是由立克次体感染所致。葛洪对恙虫病(沙虱)临床特征的描述确实较为符合临床实际。而国外一直到公元19世纪,才由日本人做出了一定的研究,比葛洪晚了一千六百年。
此外,《肘后方》还指出了鬼注、尸注(相当于肺结核一类的疾病)的低热、慢性消耗性症状以及“乃至灭门”的传染性。书中对疥虫的发现和对恶脉(淋巴结炎)、溧疽(坏疽)、卒心腹痛(急腹症)等疾病的认识也是较早的。
《肘后方》中对很多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方法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如《肘后方》中治疗狂犬病,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贴在狂犬咬伤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实具有免疫学思想。德国发现白喉抗毒素的细菌学家贝林(1854—1917)对此盛赞说:“中国人远在两千年前,即知以毒攻毒之医理,这是合乎现代科学的一句古训。”
《肘后方》还发现以鲜青蒿绞汁服可以治疗疟疾,这为我国当代药理研究提取出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是我国当代医学的一大成就。
《肘后方》书中还记载了吹气人工呼吸法、烧灼法止血、腹穿、导尿、灌肠、清疮、引流、骨折外固定、关节脱位整复、水银软膏治蛲虫等治疗技术,这些记载也是较早的,在一千七百年前就有了这样的认识水平和治疗水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肘后方》以急救便携为目的,以简、便、廉、验为特色,在很多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甚至达到了古代世界医学史的领先水平。
《肘后方》作者葛洪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道教灵宝派著名代表人物。葛洪为三国方士葛玄的侄孙,世称小仙翁。本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也曾为晋朝邵陵太守。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葛洪13岁时,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16岁时,开始读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
西晋太安元年(302),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葛洪为将兵都尉,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后又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建兴四年(316),东晋朝廷赐爵葛洪为关内侯,并授以官职,葛洪皆固辞不就。后听闻交趾郡产丹砂,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于东晋兴宁元年(363)卒,享年81岁。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他认为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提出治乱世应用重刑,以严刑峻法匡时佐世。葛洪在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从事炼丹,在其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应。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和《黄白》两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应该兼修医术。认为“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葛洪撰有《肘后救卒方》和《玉函方》等医学著作。他说:“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其《救卒》三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关于两书情况,本章于前已有相关内容,此处不予赘述。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做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洪的妻子鲍姑擅长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女灸家。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撰有《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抱朴子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一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玉函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三卷。但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种,以后人误题或伪托者居多。
汪 剑
2015年10月于云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