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黄芪的炮制工艺
(一)古代的炮制方法
去芦,是黄芪最早的炮制方法,早在汉代《金匮要略方论》中就有记载。之后,南北朝时出现蒸制;宋始创蜜炙、炙制、盐水制、酥制、酒制、炒制;明代出现姜汁制、米泔水制、药汁制和“炮”制等炮制方法;清代新创乳制、煨制、醋制、米炒,及酒制等炮制方法。然而我国历史上炮制黄芪的主要方法是蜜炙、盐制、酒制和炙(或炒)。
1.生品的加工处理
自汉代采用黄芪“去芦”的加工方法后,历代方书均有“去芦”后用的记载。雷敩云:“先须去头上皱皮,了,蒸半日,出,后用手擘令细,于槐砧上锉用”。川宋代《博济方》谓:“去芦,蒸出擘破,于槐砧上碎锉”。宋代李迅首次提出了“去芦并叉附不用”的除去芦头和须根加工要求。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首次记载了“去芦碎锉”,明代的李中立在《本草原始》中明确指出“去头刮皮生用治痈气”。至清代民间仍保留“去头刮皮”的加工方法。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中,仍有相同的“去芦”加工记载。据考证,“去芦”应是黄芪原生药采收后切去根头的加工过程。另外,南北朝开始有人记录了黄芪“锉用”的要求。唐代开始,黄芪“锉”成粉粒使用。到宋代,太医院规定了“薄切”成片的加工方法,切制由此开始。
2.炙制和炒制黄芪
黄芪的炙制,首次出现在宋代《史载之方》中,谓“炙、轻炙”。炒制首载于《校注妇人良方》上。此后各朝代均有黄芪炙、炒的传统方法。推测这里所指的“炙”和“炒”,应是不加辅料的清炙和清炒。“炙”和“炒”的作用有相同处,如为使药质松脆而易于剉成粉,是工艺上的需要;但也有不同的作用,正如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一书中所述:“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所以,在宋朝《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中,黄芪既有炒制,又有炙制的记载。
3.酒制黄芪
酒制黄芪是历代炮制黄芪的传统方法之一。自宋代吴彦夔谓:“细切,用无灰酒浸,夏月七日冬月十四日,如要急用,将慢火量煮”。继后,明代有酒炙、酒炒的记述。此外还有蜜酒煮和盐水炒、酒炒的方法,这是酒制黄芪的延伸和发展。但我国目前已基本不采用酒制黄芪的方法。
4.盐制黄芪
药材经盐制后的特异性能,在临床上有特殊用途,因此,盐制黄芪的炮制方法最早由宋太医院采用,此后历代均有所沿用。宋太医院采用的方法是“洗打破手擘如丝,以盐少许和水揉,猛火焙干”,发展到“以盐汤润透,用盏盛,盖汤瓶上一炊久,焙燥”的盐水润、蒸、焙三种方法结合的工艺。六十余年后,进展为盐水拌炒法。直至元、明、清各代,都沿用了盐水拌炒、盐水浸以及“以冷盐汤温润,蒸三次,焙干,剉”、“以盐汤浸透,微火炙酥,剉”、“盐水或蒸或炒用”等方法。
5.蜜炙黄芪
蜜炙黄芪是历代和现代对黄芪最主要的炮制方法,蜜炙黄芪在临床上也是应用最广泛的黄芪饮片。
自宋代起,历代文献中均有黄芪蜜炙的记载,但对“炙”的具体操作尚有区别。宋代有蜜涂炙、蜜水涂炙、蜜刷炙等操作;元代有蜜水涂炙、蜜炮涂炙、盐蜜水涂炙等技术描述;明、清基本上保留着前两代的工艺,但在涂炙的程度上,明代李时珍提出了“以蜜水涂炙数次,以熟为度”的具体要领。有关蜜炙的火候,明代朱棺首次提出“蜜涂,慢火炙”,之后医家也有类似要求,以防炙焦变性,影响疗效。宋代自发明蜜炙黄芪后,相继又创造了涂蜜炒、蜜水拌炒的间接火制技术。用火直接炙制药材,变为用锅隔火处理,应该说是火制工艺上的一大进步。所以,明、清直至现代,均继承了黄芪蜜水拌炒、蜜水炒的传统工艺,现今的蜜炙黄芪或蜜黄芪,一般采用取黄芪片置锅内加蜜水炒的方法。我国药典和《浙江省炮制规范》均规定取黄芪片先与炼蜜和适量水拌匀,稍闷后文火炒之。另外,宋代李迅提出了“以蜜水浸润湿,瓦器半炒,盛,盖于饭甑上,蒸三次,取出,焙干,剉碎”的蜜水燕制工艺;明代朱核收编了“去芦头,细锉,焙干,为细末,入白蜜一匙,好酒一升,煮如糊”的蜜酒共制的工艺;明代申斗垣提出“蜜水涂炙一半,盐水浸炙一半,饭上蒸三次再焙”的蜜盐水共蒸的工艺;清代鲍相傲收集了九制黄芪,即先用木通、升麻、丹皮、沙参、玉竹、制附子、五味子、防风的煎水分别泡后,最后用蜜拌炒,制完蒸过的工艺,据称此药制后与人参同功,气虚者服之最佳。这类黄芪蜜炙的延伸工艺,当今已很少应用。
(二)现代的炮制方法
1.净制
即净选加工,根据具体的情况,使用各种方法,达到净度要求。
2.切制
药材的自然状况,对于决定饮片类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饮片切制的操作和临床疗效。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和各省市炮制规范指出的饮片类型为准,黄芪的饮片切制斜片,厚度为2~4mm,倾斜度大而药材较细者,称为柳叶片。切制前,均须进行软化处理。切后应及时干燥,以保证质量。质地松泡、粉性大者,宜切厚片。此方法一直被大多数人使用。
近几年,人们为了寻求最佳的切制工艺,采用正交设计法,以水煎液比重值和水溶性浸出物百分含量为质量指标,选择浸泡时间、软化方法、饮片厚度三个因素,对黄芪饮片加工工艺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黄芪饮片切制最佳工艺为:取净药材,常温浸泡5分钟,常法浸润软化,饮片厚度2~3mm。唐乙祥报道,以水溶性浸出物为指标,按历版《中国药典》热浸法测定,水溶性成分浸出率与饮片厚度有直接关系,斜片与粉末的水溶性成分浸出率较为接近,浸出最为充分,故建议用斜片作为黄芪的统一片型。浸泡时间越长,黄芪甲苷损失越大,浸泡1小时损失率为4.45%,浸泡4小时损失率为13.17%,因此黄芪软化时应尽量少泡多润,采用浸润加工方法为佳。苗术等报道,以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市售黄芪饮片(水泡24~48小时,切2~5mm厚片,烘干)和自制黄芪饮片(温水30~40℃,浸泡5分钟,覆盖润透软化2小时,切片,烘干)及原药材中多糖含量进行比较。市售黄芪饮片多糖流失15.6%,自制黄芪饮片多糖含量与原药材无差异( P>0.05),从而认为自制法为黄芪最佳软化方法。
3.蜜炙黄芪
按《中国药典》(2010版)的记载,蜜炙黄芪具体方法为: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黄芪片拌匀,稍闷,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备用。一般每黄芪片100kg,用炼蜜25kg。此方法被广泛使用。
在肯定传统和药典蜜炙黄芪的炮制方法及证实其药效作用的基础上,优选蜜炙黄芪烘制新工艺及其技术参数,通过组织技术鉴定,得到认可和好评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目前,人们开始采用烘炙法,将蜜加水煮沸,加入净黄芪中,浸润,平摊于瓷盘,放入烤箱中,温度控制在80~100℃,30分钟至金黄色时取出晾干即得。根据观察,烘炙法克服了炮制品色泽不匀、边缘焦化糊底、质量难以保证的缺点,具有片面亮黄、整齐美观、节省燃料、操作简便的特点。同时实验结果表明,传统法和药典法(炒法蜜炙)及新法(烘法蜜炙)三者之间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冯成汉报道,对烘法蜜炙黄芪和炒法蜜炙黄芪所渗入的炼蜜含量和黄芪中所含皂素、黄酮进行了对比分析,蜜炙烘黄芪70℃或80℃,烘制2小时与传统蜜炙炒黄芪都有相似结果,故烘烤法蜜炙黄芪完全可以取代传统蜜炙炒黄芪。烘炙法蜜炙的黄芪质量好,色泽鲜艳,不易吸潮,不生虫,不霉。张加强等将蜜炙黄芪的炮制方法改进为:按黄芪饮片与蜂蜜比例(1∶0.25),加水将炼蜜稀释(一般以0.25kg蜂蜜,加水50ml),煮开,趁热与黄芪拌匀,闷润30分钟,置烘箱内,50~70℃烘烤,使之干燥至深黄色即可。蜜炙后的饮片干燥,外形美观,贮存时间长,不回潮。刘萍等报道,以蜜炙黄芪炮制品的外观、还原糖含量等多项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蜜炙黄芪炮制工艺进行优选。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A1B2C2D3,即炼蜜与稀释水之比为2∶1,润透时间为3小时,烘制温度为90℃,加热时间为3小时。周美娟等人报道,通过理化指标对炙黄芪的传统炮制方法与微波炮制方法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微波炮炙具有易于掌握、饮片干净、环境污染少等优点。尽管微波技术炮制技术还不够成熟且应用也不够广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还是不可否认其在黄芪生产及黄芪现代化发展中将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宋代开始采用蜜炙、盐制、酒制等法炮制黄芪;明清时期新增有姜汁制、乳汁制等炮制法,其中除蜜炙黄芪被后世广为传承外,其他炮制方法现今已几无沿用。前人对黄芪的炮制作用虽有某些不同看法,但古今大多认为黄芪生熟有别,蜜炙后具有补中、益气、润燥等功效。现代研究结果,对黄芪传统的软化切制法和饮片片型,提出有改进意见,值得重视;在肯定传统蜜炙黄芪炮制方法,证实其药效作用的基础上,优选出蜜炙黄芪烘制新工艺,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现行《中国药典》收载有黄芪和蜜炙黄芪两种饮片规格,但也有待进一步优化、改进,从而完善黄芪饮片质量标准,以实现其炮制工艺的规范化,生产的产业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