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高血压中医药防治的优势、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优势与问题
一、优势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学说和气血理论,中医认为,不管什么疾病,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逸过度,情志所伤及外来因素侵袭等原因,导致体内阴阳偏胜偏衰,气血流通失于畅顺,甚至血脉瘀阻不通,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基本平衡所引起。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改善生活习惯,调整平和心态,减少外来压力以及药物干预,达到恢复阴阳气血平衡。《黄帝内经》有“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说,作为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最为适合。所以,中医非常重视“治病必求其本”。高血压是一组心血管综合征,与心的推动力、血管的阻力和血液的质量失于正常状态有密切关系。高血压的这种基本病理机制与中医学的血脉理论几乎完全一致。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血脉的运行正常与否,是与心的推动力、脉的约束力和血液是否瘀滞密切相关。三者之间不管是哪一种因素起了变化,都会引起血脉运行失常,脉压增高,脉搏胀满,形成高血压病。
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医药学专家在运用中医中药手段防治高血压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大量文献资料表明,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是有效的,尤其在调整血压、稳定血压、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而且相对安全,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深受广大高血压患者的欢迎。这是中医药独有的临床优势。多年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学在高血压防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四大优势。
1.重视“治未病”思想
中医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当高血压还没有形成时,应当从生活中进行调养,控制或者延缓高血压的形成,这与现代医学重视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预防高血压的形成与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二是有病早治,当高血压尚处于萌芽状态,即开始干预治疗,防止其滋生蔓延和快速发展,这与现代医学重视高血压前期的治疗是同样的思路;三是既病防变,如果高血压已经形成,就要及早采取措施,防止其发生其他严重变化,这与现代医学把防止高血压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作为治疗目标的道理是相同的;四是病后康复,中医非常重视高血压的康复,临床上重视改善症状、恢复正常生活是治疗的目标之一,这与现代医学的重视生活质量是一致的。中医学重视天人合一,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强调恬惔虚无,精神内守,而且有许多养生保健方法,对于未病先防理念有独特的理解和具体措施,即使患病之后,也十分强调饮食调养与生活调理,促进身体尽快康复,这是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优势之一。
2.重视病机整体性
中医学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先虚,外邪入侵造成的,而且每一种疾病都是脏腑经络和阴阳气血互相影响的结果,高血压也不例外。所以,治疗方面重视上病下治,内病外治,重视脏腑和调,气血通畅,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把血压降到什么程度作为评判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而是着重于消除症状,恢复正常生活,这样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这是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优势之二。
3.重视治疗个体化
同样是高血压,每个患者的生活、工作、环境、心理等情况千差万别。中医学治疗高血压,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结合心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针对每个患者的情况,做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所以,同是高血压,对不同的患者,开出的药物是不一样的,调养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反之,不同的高血压患者,也可以开出同样的药,所谓“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这是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优势之三。
4.中药相对安全
中药来自天然药物,与化学合成的药物相比,肝肾毒性小,相对安全,患者不会担心降压药的毒性而拒绝服药治疗,治疗的依从性会更高,可以有效提高高血压的治疗率。治疗率提高了,控制率自然也会提高。这是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优势之四。
二、问题
由于一直以来,中医药解释高血压都引用“眩晕”、“头痛”、“风眩”、“肝风”等症状及病机概念,没有从高血压血管疾病这一病变实质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医药对于高血压病的概念不清、病位模糊、病变机制不明了等客观原因,导致中医药只针对症状治疗而不能降低血压,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制约了中医药防治高血压优势的发挥,以致在西医医学界始终不认可中医药对高血压的治疗价值,使中医中药在高血压防治方面处于尴尬和被动地位。这主要是由于中医对高血压理论认识的偏差所造成的。
眩晕、头痛只是高血压可能发生的一组脑部症状,是局部病变,况且许多无症状性高血压不会出现这些症状。而高血压则是全身性血管疾病,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中医药参照“眩晕”、“头痛”来治疗,实际上中医药治疗的是症状,不是高血压,因此,得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可以改善症状,但不能降低血压”的偏见并不奇怪。风眩、肝风等是高血压发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一个病机,用来诊断高血压就更牵强附会了。所以,中医药在高血压的防治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高血压的中医概念不清和理论内涵认识错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