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学术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伤寒论》与时相性的初步探讨

时相性是时间概念,它是有规律的,不仅强调时间本身的周期常数,而且更为重视在每一时间相位上的相关因素,即更为重视天地人之间的相应关系。《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名著,对时相性的强调也是十分明显的,全书397条,与时相有关就有近百余条,可见提出讨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
现将《伤寒论》与时相有关的几个问题提出讨论如下:
一、《伤寒论》的“三阴三阳”
《伤寒论》是以“六经”为辨证的,为什么以“六经”为数?古人分析事物的属性,以阴阳为道,但是认为阴阳虽然是代表了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同事物的每一个方面已感到以阴阳不能详尽之,因此阴分三阴,阳分三阳,如《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名称,应用于临床,即后世称之为“六经”。
地球这个行星围绕假设的地轴自转一周是24小时,人们称一个“太阳日”或称“似日周期”。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运行一周是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天,人们把它称为一年,或称“似年周期”,月亮绕地球一周需要大约二十九天半,人们称“一月”或“似月周期”。《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甲子相会,命曰岁立。”指出古人用甲子记年、月、日,这与现代天文学家观察太阳、地球、月亮的周期规律是一致的。又曰:“天以六为节,……六期为一备”,用以说明六十年又为气候变化的一大周期,一年又分六步,每步六十日八十七刻(包括四个节气),根据运气学说分析这六十年周期中又有六年为一小周期,这就是说六十年由六个十小周期组成。“六”的周期在这里都很突出了。
而《伤寒论》用“三阴三阳”设六经辨六病,可能与六即周期相一致。邵子亦曰:“天地之本,起于中,夫数之中,五与六也……六居二、四、八、十之中,故曰六居地中成数之主。”“六”这个成数是天体岁月的一个常数,如一年约三百六十天为六的六十倍。一年十二月为六的二倍,一年二十四节气,为六的四倍,每季三个月(90天)为六的十五倍,每月约三十天为六的五倍,每天二十四小时为六的四倍,每时六十分,每分六十秒等。
用“六”代表脏腑经络,统摄周身之阴阳气血。由于脏腑经络由胸走手,由手走头,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的不同,这就由六经演化为十二经,内联脏腑,外联四肢百骸、九窍皮毛,形成了一个整体。
用“六经”应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应用理法方药的根据。从上不难看出“三阴三阳”这个“六”在中医学中不但代表了气血脏腑经络,更重要的是设“六经”辨六病,与时相性密切相关,以此作为分析病理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和手段。
二、《伤寒论》六经传变的“传”
《伤寒论》中的“传”或“转属”、“转系”和“转入”是否和时间有关系呢?
外感病发生之后,总是每日每时每刻受时向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决不会老是停留在原来的证候上,这些变化的结果,除了自愈者外,其余在《伤寒论》中就叫“传”或“转属”、“转系”和“转入”,由此前人对此已作了种种解释,不多赘述。
在疾病过程中或因误治或因自然演变,由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是常有的。如《伤寒论》中:“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阴。”又“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往来寒热。”这就证明邪气已离本经而尽转他经。《伤寒论》把六日作为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虽源于《内经》:“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六日厥阴受之。”日传一经,依次相传的六日周期(或节律),但主要也体验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由于很多因素影响,常常不能反映疾病的实际过程。所以《伤寒论》中又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也。”说明六经传变,张仲景也不拘日数,还要脉症合参。
《伤寒论》把六日作为热性病的传变周期,当周期终了叫“经尽”,进入第二周期的叫“再经”,如:“太阳病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既然体内的阴阳不断地受时向性的影响,所以伤寒发病之后,其日期的长短就有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的价值。如《伤寒论》中提到的“一二日”、“二三日”、“三四日”、“四五日”、“五六日”、“六七日”、“七八日”、“八九日”、“十日”、“十三日”等,都是启示体内病情变化情况与时向的关系。如《伤寒论》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按伤寒传变规律是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而今二日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病仍在太阳也。第十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注:风家概括伤寒,而不了了者是风邪未尽之意。按周期太阳病应七日病衰,头痛少愈,病状减轻,表解而不了了者谓元气已经恢复,但是余邪未尽,尚不好者至第二传变周期元气充盛,这种自发的节律由自身控制,是一种内因性节律与外界同步因子的作用(天时),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精神清爽,了了而愈,故十二日愈。
以治疗方面,《伤寒论》很重视时向因素,并从动态过程来进行辨证施治。张仲景提出:“用桂枝汤时,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用理中汤则要求:“日三四,夜二服。”对于承气汤,泻心汤,栀子豉汤,柴胡类方,四逆辈等,均要求从时空角度来随证施治,如157条十枣汤,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181条阳明白虎汤证日三服。263条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分温三服,半日服尽。177条黄连汤证,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310条猪肤汤,温分六服。351条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温分五服。178条黄连汤昼三夜二服等,无不反映张仲景应用时间治疗的方法。还有,用时向方位(天文星座方位)命名的方剂,如大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
三、《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5点),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21点),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9点),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3点),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5点),厥阴病欲解时是从丑至卯上(1~7点)。总之,阳之所主是白天,阴之所主是夜间。属于阳的三经欲解时是从寅至戌,即《内经》所谓:“以阳道常绕也。”属阴的三经欲解时是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阳经欲解时间较长,阴经欲解时间较短。各经皆解于所旺之时,而少阴独解于阳生之时,此乃天人感应之理,阳进则阴退,阳长则阴消。正所谓阴得阳则解之意。
关于治疗的预见性,《伤寒论》指出:“死”、“不治”或“难治”的征兆,如:“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多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发热而厥,七日下利,为难治”等。还提出:“欲解”、“自愈”或“当愈”的早期现象,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病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血衄者愈。”“少阴中风,脉阴微阳浮者,为欲愈。”这些预见性和愈的早期现象,都和时向有一定关系。
凡病之由于自然演变而成的大体可参考时向的影响,但如果因误治或因治疗不当而变症,其变化就不能受时向的限制或按此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