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讲 临床常见病的治疗经验
脾胃病治疗方法
一、脾胃生理病理特点
(一)纳与化
胃主纳,脾主化。所谓纳,即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所谓化,即运化,是指脾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其吸收、传输到全身各脏腑。胃气的受纳、腐熟水谷之功,须与脾之运化功能相协调,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以供养全身。纳与化是一对矛盾,但纳不化或但化不纳便会出现病态,从纳与化的功能失调来观察脾胃的功能,是临床的重要环节。调整脾胃纳与化的关系,是治疗许多疾病,特别是脾胃病的重要措施。
(二)燥与湿
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燥和湿是脾胃发病的一个主要因素,湿和燥又指导脾胃的治疗。如由于脾多湿病,所以治脾多用燥湿之药;胃多燥病,治胃多用柔润之药。2015乙未年,中运为金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总的气候偏湿寒。一之气主气客气均为厥阴风木,风木易克脾土,又太阴湿土司天亦影响及脾,通过临床门诊观察也发现,今年的就诊者多出现纳差、呕吐、便溏、腹泻等症,可选用陈无择《三因方》中备化汤为基础方辨证运用。
(三)升与降
脾主升,胃主降。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胃升降失常的病变有以下几方面:①清阳不升:如脾虚中气下陷而不升,可引起胃下垂、脱肛、久泻、子宫脱垂、便血、崩漏等症,严重的可导致癃闭。②浊阴不降:胃失通降,则出现胀满、痰饮、呕吐。食浊上逆则食滞、中满痞塞。③清浊相干:清不得升,浊不得降,则清浊升降失调而眩晕、呕吐、泄泻。④阻碍心肾交通:凡土虚脾病而心肾不交,阴阳不归,可见惊悸,不得卧,卧不得安,梦遗等症。“胃不和则卧不安”。实践证明痰饮中阻为影响心肾交通的原因之一。
总之,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的治疗原则是:脾气不升者,当升提中气;胃气不降者,应和胃降逆;清浊相干者,当升清降浊;阻碍心肾交通者,当调脾胃以沟通上下。无论饮食、情志、六淫外邪及外伤手术等所致之病,特别是脾胃病,多是气机升降失常引起。脾的运动特点以升清为主,故有“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之说。胃主降,以降为和。若胃气不能降浊,则水谷不能受纳腐熟,若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则出现诸多症状。因此根据气机升降特点,治疗以调治脾胃、顺达气机为要。顺则升降有序,达则运化有力,常用方以补中益气汤升提,旋覆代赭汤降逆,香砂六君子汤顺达。药中枳壳、香附、木香顺达逆运之气,柴胡、升麻、葛根调升降之气。
二、补益脾胃,勿忘健运
补益脾胃贵在于运。脾胃之虚虽可用补药补之,然不可蛮补、壅补。大凡滋腻壅滞之品,均可碍于脾之健运、胃之通降,因此在临床中强调补益脾胃,不在涩而贵在使脾运。脾胃运化在于气,气结则运受阻,气阻则运不畅,气虚则运不及,气消则运无力,气结、气阻、气虚、气消均为气机的病理表现。“补气思其塞,养血虑其滞,滋阴不敛邪,温阳勿助火”。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脾气不足则应补益脾胃。补脾不忘健运的实质就是从总体调整人体的生理平衡,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常用的理气健运之品有陈皮、枳壳、木香、砂仁、青皮、川朴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脾八法,具体体现“运”脾之意。
(一)健脾化痰法
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司,痰湿阻中,症见少气乏力、面色无华、腹胀纳呆,常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苏梗为主,方中白术易苍术以资健脾醒脾,燥湿化痰之力。
(二)健脾渗湿法
过食伤脾,运化失常,水湿停聚,致食少、便溏,常选参苓白术散加大腹皮以助行气除湿之功。
(三)健脾摄血法
脾气虚弱,脾不统血,致多种血证,常选归脾汤加砂仁、香橼,使补虚而不壅滞,理气而不耗血。
(四)补中益气法
脾气虚弱,摄纳无力,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等中气下陷诸证。方选补中益气汤加枳壳、荷叶,即是补中不忘运之意。此配伍使胃气强实,避免壅补,尤以荷叶取其芬芳升清、使胃气得以上升。
(五)健脾温中法
劳倦内伤,饮食生冷,脾气不足,方选四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广木香、砂仁,使补脾温中之际得以健运。如阳虚及肾,致脾肾两虚,出现四肢不温,完谷不化,再加附子,干姜易炮姜,取附子理中汤之意。
(六)健脾散寒法
素体阳虚,或饮食生冷,致脾胃阳虚,寒从中生,胃脘隐痛,得温则舒。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广木香、砂仁,温中补虚,使中阳得复,又能补而不涩,使脾运有常。
(七)滋脾养阴法
素体阴虚或热壅伤津,或久泻耗液,致脾阴耗损,证见唇舌干燥,五心烦热,舌中光,脉沉细,当以甘养滋阴,常借助益胃汤加佛手、香橼,滋阴而不壅滞,理气而不伤阴。
(八)健脾运湿法
寒湿困脾,脾失健运,证见体倦,身重,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水肿,苔白厚腻,常选用胃苓汤加广木香、砂仁、藿香、苏梗,在健脾运湿同时配合理气之品,取气行则湿化之义。
三、枢转气机,勿忘肝胆
脾胃气机顺达,有赖于肝胆疏泄正常。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生血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两脏的关系,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若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引起“肝脾不和”的病理表现。肝脾两脏的关系,其次在于藏血与统血的协调关系。脾主生血和统摄血液。只有脾气健运,生血有源、统血有权,才能使肝有所藏。肝主藏血,肝血充足,藏泄有度,脾气才能正常调节血量,气血运行有序。肝藏血与脾统血只有相互协调,机体的血液才能正常运行。如若失序,则出现诸多病症。若脾失统摄致机体失血,则肝血不足,无所藏,即所谓“藏统失司”。胆附于肝,有经脉互为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之所以能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也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的分泌与排泄。反之若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故脾、肝、胆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当肝木怫郁则横逆之气顿生,临症则有木郁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素问》指出肝病可“传之于脾”。《金匮要略》亦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肝与脾胃在病机上有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