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制饮片药性的差别
药性是中药的最大特色,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有毒无毒等。正常情况下可直接利用中药的这些特性来治病,但当嫌其药性太过或不足时,则需用炮制的方法来解决,以制其太过、扶其不足,利于临床应用。
1.生寒熟温与生热熟凉
中药四性寒者为主,治热以寒药,但太寒伤阳。所以临床应用时不需其寒或嫌其太过,则用法以制之。如生地黄性寒,经酒蒸制成熟地黄后,则由寒转温。侧柏叶亦有“生用凉,炙用温”之说。山茱萸生者性平,酒炙后性温。豨莶草“苦辛,生寒熟温”。白芍酸寒,制熟后性平。黄芩、黄连、黄柏均为苦寒药,但经大辛大热的黄酒制,则寒性明显缓和。这就是说药性虽是中药固有的,但制熟后可以得到改变或缓和,谓之寒者热制,即反制。
一般说来,炮制多数是以热制寒,可达生寒熟温之妙,而以寒制热欲成生热熟凉之用者很少见。尽管如此,临床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如天南星本是温热之性,但用苦寒的胆汁炮制成胆南星后则变为苦凉,功用也由燥湿转为清热,以成生热熟凉之势。谓之热者寒制,亦即反制。
2.寒者益寒与热者益热
尽管有些药寒性凛冽,然而当临床上遇有大热之症时,有时仍嫌其寒性不足,这就要采取以寒助寒的方法来炮制,以增强其寒性。如胆汁制黄连则明显增强了黄连的寒性,谓之寒者益寒,即从制。
同样,有时热性药亦嫌热之不够,需用热性辅料来炮制。如仙茅本身是热性,温肾助阳,但用于肾阳虚寒时,嫌其温热不足,故用黄酒以制之,则可增强补肾温阳之功,此谓之热者益热,亦即从制。
3.生味熟减与生味熟增
各药有各药之味,制熟后可以减味,也可以增味。生地黄味苦,制熟后味甘,主要是单糖含量增加,减少了苦味并增加了甘味。山楂味酸,炒后有机酸降低,所以减少了酸味,谓之生味熟减。生白矾味酸,煅成枯矾则增加了涩味。一般来讲,炭药、煅药多增加涩味,而蜜炙多增加甘味,酒炙多增加辛味,醋炙多增加酸味,盐炙多增加咸味,姜制品则增加辛辣之味,谓之生味熟增。
4.生升熟降与生降熟升
生升熟降是中药的一大特性。如莱菔子“生用能升,熟用能降”,可谓是生升熟降的典型。又如柴胡,生品能升举阳气,醋制后则能疏肝解郁止痛,鳖血柴胡更能抑制升浮之性,而增强退虚热的作用,呈下降趋势。香附“生则上行胸膈,外达肌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
一般认为生升熟降是非常合理而典型的,要提生降熟升似乎与其相背。其实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如原本作用于下焦沉降之品的大黄、黄柏之类,用酒制后则引药上行,清上焦热,是谓生降熟升。
生升熟降和生降熟升均属反制之范畴。
5.升者益升与降者益降
原本作用于上焦心肺的黄连、黄芩,以酒制后,增强上行作用,清头目之热,此谓之曰升者益升,正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原本沉降之品的黄柏、杜仲等,用盐制后增强引药入肾经,更好地发挥滋阴降火,补肾助阳的作用,可谓之降者益降也。
升者益升和降者益降均属从制范畴。
6.生经熟异
归经是药物对体内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中药炮制后,可以改变或加强某药入某经的作用。如生姜发表散寒入肺经;制成煨姜后暖脾止泻而入脾胃经;晒成干姜后则回阳救逆而入心经;制成炮姜温经止血专入脾经。生地黄酒炙后由原来的清热凉血入心经,变为滋阴补血以入肾经为主。一般用醋炙先入肝经,用盐炙先入肾经,用蜜炙先入脾经,姜炙则先入肺心经。关于黄连的制法,《本草纲目》有具体的论述:“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如果将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影响归纳图解,便得到如下关系(图4-1)。
图4-1 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影响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