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词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中医经典著作确立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基本范式,蕴含着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汇集着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规范着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当代中医学人提出“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必由之路。但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距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加之文化环境、思维方式、语言文字等的历史变迁,造成“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期冀夫通神运微,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乎不能矣”(张介宾《类经·序》)。
我国著名小学家戴震在《古经解钩沈序》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又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曰:“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辨言,终乎闻道。”前哲亦有“文以载道”和“名者实之宾”之说,足见语义研究对明道之重要。清代医家缪希雍《本草经疏·续序例上》也指出:“凡为医师,当先读书;凡欲读书,当先识字;字者文之始也,不识字义,宁解文理?文理不通,动成窒碍……太医者,读书穷理,本之身心,验之事物,战战兢兢,求中于道。造次之际,罔敢或肆者也。外此则俗工耳,不可以言医矣。”因此,有必要从语言文字上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在充分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著《中医经典词典》,以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满足当代社会学习中医经典的需求。
《中医经典词典》编著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将汉代及其以前的中医四大经典原文中的10248个字、词,结合历代研究成果,按辞书要求全部作出解释,此为国内外首次。其次,分词、通稿一人把关,同类字、词的释义由专人撰写,保障了词典编著的标准、格式的一致以及学术质量。第三,字、词释义,重视词义演变的内在逻辑,展现思想发展的脉络,如对于“神”字的释义,分别为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主宰者和原动力,人体生命的创造者、主宰者和原动力,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功能与心理活动),人的意识、心理活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的正气,神灵,神奇、玄妙等,不仅揭示了神在中医四大经典中的含义,同时反映了人类对神认识的思想演变过程。第四,字、词释义有所创新。如大家熟知的《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一句,其中的“与”字,国内研究《素问》的著作大多随文演义,作连词看待。考森立之《素问考注》曰:“与,犹有也,言天中有日也。天之空暗中有日,故诸星诸物得照明也,得生活温养也。”则释“与”为“有”,更符合文理与医理。再如,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概念,释义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在本元,也是构成人类形体与化生精神的实在元素;作为人体生命之气,释义为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如此解释,突破了以往将气视为一种物质的偏见。又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中三阴、三阳“关、阖、枢”以及《素问·皮部论》中“害蜚”、“枢持”、“关枢”、“枢儒”、“害肩”、“关蛰”的释义问题,我们根据中医经典以象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法,常借用日常生活的器物来比喻,门即是经典著作中常用的比喻器物,抓住门及其相关意象,进行了详细的考据与释义,在此不一一罗列。第五,汇集中医理论及临床认识成果。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知识体系的基础,作为中医学科的经典著作词典,重视中医理论及临床认识成果的系统展现,也是经典词典的重要任务之一。如对于人体生命之气的释义,在界定为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经典著作中人体生命之气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划分为:①统指人体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又称为正气;②元气;③阴阳之气;④五脏精气;⑤水谷精微;⑥营气;⑦卫气;⑧人体阳气;⑨经脉之气;⑩指手太阴肺脉之气; 指阴 脉之气; 指气机。如此系统展示了经典著作中生命之气知识体系。又如桂枝汤的释义,在说明其组成、煎服法、功用的同时,系统整理经典著作中桂枝汤的主治病证,归纳为:①太阳中风证(风寒表虚证);②太阳病发汗、攻下后,表证仍在者;③伤寒邪在太阳,外证未解者;④表里同病,表证为主者;⑤表里同病,里和表未解者;⑥营卫不和自汗证;⑦产后外感风寒;⑧妊娠恶阻轻证。并列举相应的病证原文为佐证,对桂枝汤在经典著作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第六,发现并订正《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存在的错误。《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作为权威工具书,自然也是编著《中医经典词典》的重要参考工具,而中医经典著作中的字、词也是两部工具书收录的重要对象。在《中医经典词典》编著过程中,我们发现《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语证引用、释义等错误20余处。如“圊”字,《汉语大字典》释义为“清除(污秽)”,语证引用《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汉语大词典》释义为“排除”,语证引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两部权威辞书的失误有三:一是释义欠妥。圊,当释义为排泄,必圊脓血,即必然下利脓血之义。二是引文错误。《汉语大词典》误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引作《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而《汉语大字典》的引文不是最早语证文献。三是两部辞书在篇名上均加一“全”字,不知何故。
《中医经典词典》历经5年多艰辛努力,终于要脱稿了,心中真是五味杂陈。记得17世纪欧洲语言学家斯卡利格曾说过:“十恶不赦的罪犯既不应处决,也不应判强制劳动,而应判去编辞典,因为这种工作包含了一切折磨和痛苦。”《中医经典词典》的完稿标志着所经受的折磨和痛苦的结束,心中自然会涌现出苦涩中的喜悦轻松。而我国出版界的前辈陈原先生曾说:“编词典的工作不是人干的,但它是圣人干的。”我等自非圣人,作为平庸之人编著《中医经典词典》,书稿面世前心中之忐忑不安也可想而知。5年多来,干坐冷板凳,夜以继日,不知节假日为何物,很少去看望和陪伴父母,总想来日方长,词典完成后再作补偿,不幸今年春节母亲仙逝,亏欠之债再也难以偿还,谨以此书的出版作为对母亲的一种纪念。
本词典的编著得到了诸多同仁的关注与支持,我的家人及部门同事也给予了最大的理解与帮助,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亦给予了大力支持,承蒙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题写书名,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邢玉瑞
乙未冬于古都咸阳